小学生必背古诗今韵

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评析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韵译

面向蓝天一群鹅鹅鹅,

弯曲着脖子在唱着歌。

雪白的羽毛浮上绿水,

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

作者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有集。

敕勒歌

南北朝 无名氏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评析

这是一首小学生必背古诗。

此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注释

敕勒(chìlè):又名铁勒,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海拔1 500—2,000米。是黄河流域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之一。

穹庐(qióng):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笼罩、覆盖;超越、胜过之意。

四野(旧读y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青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韵译

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川在阴山脚下,

牧民居住的毡房四面与大地相连,

蓝天下草原翻滚着波澜苍苍茫茫,

风吹草低处时隐时现群群的牛羊。

辑评

元好问: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胡应麟:此歌成于信口,正在不能文者以无意发之,所以浑朴苍莽,使当时文士为之,便欲雕缋满眼。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语言浑朴自然,气象苍莽辽阔,如同画家大笔挥洒,顷刻之间,便在笔底出现一幅粗线条的塞外风情画。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评析

《春晓》,这是一首小学生必背的古诗。

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的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热爱生活的美好心情。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言浅意浓,景真情真,自然天成,得大自然的真趣。

注释

不觉晓:天大亮了才睡醒。

晓:早晨,天明,天大亮的时候。

闻:本义为听到、听见。引申指知道、听说,又引申为传达、达到。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韵译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破晓,

到处可闻发出清脆声的叫鸟。

昨夜里听到了阵阵的风雨声,

吹落芳香的春花不知有多少?

作者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早年隐居在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江南

两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江南》是一首汉代乐府诗。这是一首歌唱江南劳动人民采莲时愉快情景的民歌。前三句点明采莲季节、场合,地点;后四句描述鱼儿嬉戏的场景。全诗使用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江南采莲时的优美意境。

注释

乐府:古代本指掌管音乐的官署,汉代开始建立,掌管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词等。 后来也把它所采集来配乐的歌词以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称做乐府。

何:1.疑问代词:a.什么,如“何人?”b.为什么,如“何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何不?”“何如?”d.哪里,如“何往?”e.发表反问,如“何乐而不为?”)。2.副词,多么:何其壮哉!3.姓。多么

田田:比喻莲叶长的茂盛相连的样子。

韵译

在江南的水面上可以采莲花莲果,

水面上莲藕叶子编织成茵茵绿荷,

鱼儿欢乐地在莲蓬之间嬉戏玩耍。

鱼儿们一会儿玩耍在莲蓬的东面,

鱼儿们一会儿玩耍在莲蓬的西面,

鱼儿们一会儿玩耍在莲蓬的南面,

鱼儿们一会儿玩耍在莲蓬的北面。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五言绝句古诗。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明代版本是目前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有所修改,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与人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是。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

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

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现在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

注释

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一是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二是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栏是木结构水井栏。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四是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疑:本义是迷惑,引申为疑问,猜疑,犹豫,估计,畏惧,好像等。

举头:即抬头意。

韵译

明亮的月照在窗纸上放着光,

洒在地上好像似涂了一层霜。

不禁抬起头看窗外一轮明月,

低头思念起了那远方的故乡。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忆江南(三首)

唐 白居易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这里所指的是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白居易曾多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在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

吴娃:此词处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早晚:何日,几时。

韵译

其一

祖国江南的风景是多么美好,

秀丽如画的景色我久已熟谙。

日出照耀江岸百花鲜艳如火,

春潮来到江水绿得胜过海蓝。

如此美景人怎能不怀念江南?

其二

因到过了江南常使我忆江南,

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天堂杭州。

灵隐寺里皎洁月下去找桂子,

郡亭枕上欣赏那钱塘江潮头。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西湖?

其三

繁华似锦的江南常使人回忆,

最难以忘怀的还有苏州吴宫。

须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

看一看吴宫歌女起舞像芙蓉。

不知道何时姑苏会再次相逢。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山西太原。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很深了解,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五言古诗。

本诗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古体诗。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注释

游子:指久居他乡或异国之人。文中指诗人自己。

临:将要之意。

意恐:指担心。

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之意。

寸草:即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即报答。

三春晖: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huī),指阳光。晖(huī),指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韵译

慈爱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走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之前针针密密地缀缝,

怕衣服破损儿子却未回归。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孝心,

能报答慈母恩像普泽春晖。

作者

孟郊,(751~814),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这首诗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评析

《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太白借乐府古题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之前不久。此诗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心中感到忧愤不平。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太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注释

呼作:意之称为。

白玉盘:用白玉做的盘子。

疑:即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自《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望舒,又名纤阿。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隻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

团团:形容月亮圆圆的样子。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句: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蟾蜍:蟾蜍(读chán chú),也叫蛤蟆há ma(蟆单独读má)。《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此诗中蟾蜍似另有所指。

圆影:指月亮。

羿:原指鸟张翅旋风而上,另指唐尧时的射师后羿,中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

天人:天上人间。

阴精:《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阴精也指月。

沦惑:指沉沦迷惑。

去去:意之远去,越去越远。为决绝之辞。

凄怆:伤心之意。

韵译

小时候不认识那天上明月,

把它称作为白玉做的圆盘。

怀疑过它是瑶台上的仙镜,

飞上天在夜空青云的上端。

见月中的仙人垂下了双脚,

有桂树的月亮又那么圆圆。

白兔辛苦把不老仙药捣成,

借问一声你是给谁来用餐?

蟾蜍蚀月使得月残缺不全,

又使得皎洁月儿因此晦暗。

从前的后羿射落九个太阳,

从此天上人间清爽且平安。

阴精明光沦没的迷惑不清,

离开的越去越远已不足观。

令人忧虑不忍地远远离去,

凄惨悲伤的真是催人心肝。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之前不久。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宋诗。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取材于民间习俗,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注释

元日:正月初一、吉日。

爆竹:古人烧竹子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指一年已尽。除,逝去之意。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

曈曈:日初出渐明美丽貌;明亮貌;目光闪烁的样子。

桃:桃符,一种风俗,古代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比作春联。

韵译

在那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减除,

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酒屠苏。

太阳照耀千门万户沐浴着暖和日,

旧的桃符取下总要换上新的桃符。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被封为荆国公。北宋丞相、新党领袖。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且有名作《桂枝香》等。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注释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西南的黄河岸边。2002年9月,新鹳雀楼落成。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

白日:指太阳。

依:有三个词性。作动词时,解释为"依倚""倚靠";作形容词时,表示茂盛的样子;作名词时,通"扆"。户牖间画有斧形的屏风。文中依傍之意。

尽:消失之意。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五层含义: 缺乏财物,如贫穷;处境恶劣,如穷困;达到极点,如穷目;完了,如山穷水尽;推究到极点,如穷尽。文中之意: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指眼界宽阔。

更:再之意。

韵译

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没尽,

滚滚黄河向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看够千里之外风光景物,

那必须去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作者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幼年聪颖,弱冠能文,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其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天宝元年(742年),疾终于官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七言绝句古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之美,又有雄壮之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注释

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云烟。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遥看:在远处看。

挂:似悬挂之意。

前川:一作“长川”。川:一般指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本义是不弯曲,引申义有正直、伸直等。诗中是直下之意。

三千尺:形容水流直下之长。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好像之意。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韵译

阳光照耀在香炉峰上生出袅袅紫烟,

远远望去庐山瀑布似流河挂在山川。

川流飞奔直冲而下足足长有三千尺,

就好像似银河在香庐峰前落自九天。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表达出来。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注释

发:其本义是放出、射出。引申为生长、发生、送出、表达、开展等义。文中意为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本义指早晨,如:朝阳、朝露。

辞:告别、告辞、辞诀、辞行。文中意为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一日还:即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

猿:指猿猴。

啼:鸣叫。

不住:不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韵译

清晨告别白帝城自高入云霄的彩云间,

前往千里之遥的江陵行船一日可归还。

江两岸猿猴啼鸣声还在耳边叽叽不住,

但不知不觉地轻舟已穿过了万重青山。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豪爽,喜交朋友,爱饮酒作诗,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作於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唐 杜甫

【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评析

该首诗为小学生必背的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少陵的组诗作品,共七首。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下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可爱深红爱浅红”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

注释

江畔:是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指独自散步。

塔:和尚所葬之塔,为墓地。

一簇:一丛之意。

无主:即没有主人。

后两句意为:这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韵译

【其五】

来到和尚所葬之塔前江水的岸东,

春光下疲倦困怠沐浴着和煦之风。

一簇无人照管观光桃花开得正盛,

请问我是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一组诗。此首诗为其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谪居杭州半年后创作的一组五首七言绝句中的第一首,这一首最为著名。东坡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西元一〇七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

醉书:指醉酒后书写或绘画。这里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是指打翻后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特别大的雨。是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刮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蔚蓝。

韵译

乌云像黑墨一样翻滚而来未遮住山,

大雨像跳珠似的打向水面洒入了船。

忽然卷地大风刮去乌云吹走了雨点,

那望湖楼下水清彻宁静的像似蓝天。

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即现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画家、书法家。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又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这首诗是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一年(一〇七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本诗是第一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和一只可爱的小蜻蜓,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表现出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注释

泉眼:指泉水的出口。

惜:本义是心里忐忑不安而充满哀怜之情后由哀怜引申出珍视的含义;由珍视引申出舍不得的含义;由哀伤引申出害怕、担心。文中指吝惜。

照水:指映在水里。

晴柔:比喻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面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

韵译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

水面树阴喜欢晴天里风光和柔。

鲜嫩荷叶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作者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但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注释  

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

耘田:指锄草、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有所作的工作。

未解:指不懂。

供:从事、参加之意。

韵译

新碾压的打谷场像镜面一样光平,

家家户户打稻谷趁着霜后的天晴。

谷场传出阵阵歌声好似轻雷呜动,

打谷的连枷一直从天黑响到天明。

作者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作有《石湖词》。 范成大的父母早亡,家境贫寒。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初授户曹,历官监和剂局、处州知府,累官起居郎。范成大的作品在当时即有显著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谥文穆。

悯农二首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悯:怜悯之意,有同情的意思。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俗称小米,泛指谷类。

秋收:指秋季收获农作物,也指秋天所收获的农作物。

子:文中指粮食颗粒。

四海:文中指全国。

闲田:荒芜未耕种的田。

犹:仍然之意。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熟食的通称。

韵译

春天里只要播下一粒种粟,

到秋天就可收获万颗粮籽。

普天下没有荒废一分良田,

但仍还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农民锄禾在烈日炎炎正午,

一滴一滴汗水滴入了泥土。

有谁想到自己碗中的饭餐,

粒粒都来自农民劳作辛苦?

作者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们共倡新乐府诗体。其代表作《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李绅27岁中进士后进入官场,因不满李琦而被捕,释放后回无锡读书。他再出任翰林学士时卷入朋党之争,之后失势被贬。840年,他入京拜相,封赵国公,后因病辞位。846年,病逝,终年75岁,赠太尉,谥文肃。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柳树枝干和嫩绿的柳叶。

妆:本义是"打扮"、"修饰"。可以引申为陪嫁品,引申为演员的衣装服饰。

一树:满树之意。一:在诗里满、全之意。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形容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韵译

用碧玉将柳树装扮的与树身同高,

千万条垂下的柳枝像绿色的丝绦。

你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出,

那就是二月的春风象似一把剪刀。

作者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少时以诗文知名,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被杜甫列为“饮中八仙”之一,人称“诗狂”。695年中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其诗作《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这首七言绝句写於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到驿站越州官员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杨柳,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评析

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平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注释

晓出:指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的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 终归、终究、到底之意。

六月中:在六月份内。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诗中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有tóng、tòng两个读音,意为相同、参与、聚集之意。诗中喻相同之意。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碧:因莲池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被阳光照耀。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韵译

现在终究是在西湖的六月份中,

风光景色与其他时节大不相同。

密密荷叶蓝天连接呈无际绿碧,

荷花绽开阳光辉映显格外娇红。

作者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著有《诚斋集》等。

林子方与诗人互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评析

这首诗是杜甫广德二年(764)春初回草堂时写的,是杜诗写景的佳作。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两两对仗,写法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十分自然流畅,一点儿也不觉得有雕琢之感。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画,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

注释

黄鹂:身体黄色,局部间有黑色,嘴红色或黄色。叫的声音很好听,吃森林中的害虫,对林业有益。也叫鸧鹒或黄莺。

白鹭:别名小白鹭、白鹭鸶、白翎鸶,中型涉禽,属于鹭科白鹭属。。

窗含:是说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曰窗含。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长江万里船。

韵译

两只黄鹂鸣叫在新绿的树柳,

白鹭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

宽敞窗口含着西岭千载积雪,

屋门前停泊东吴驶来的航船。

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虽在世时声名不显,但后世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主人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注释

元二:原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诗人王维的好友。

使:本义为派人做事,差遣,指派,后引申为使用。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即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本义湿润。文中意湿。

客舍:指旅店。

阳关:古关名。在今 甘肃省 敦煌市 西南 古董滩 附近,因位于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

韵译

清晨下了阵雨湿润了渭城的地尘,

客人住的客舍周边青翠枝柳清新。

在这离别时刻朋友你再干一杯酒,

要知道西出阳关再难见朋友故人。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之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七绝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注释

赋得:在指定、限定题目上加 赋得 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 应制诗 ,后来广泛用于科举 试帖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详细解释是各种相貌,可概括为盛多貌、浓密貌、井然有序貌等。诗中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指枯萎。荣,指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qī):形容词,形容草长得茂盛。

韵译

原野上处处是茂盛的青草,

一年一岁会交替一枯一荣。

大火是无法把莽原草烧尽,

冬季草枯春风一吹又萌生。

馨香弥漫的芳草占了古道,

阳光照耀下碧绿连接芳城。

今天又送挚友古道上远去,

萋萋的芳草满是离怀别情。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山西太原。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此诗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是应考习作。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凉州词》创作于开元年间,是描绘边塞生活的名诗之一,诗人性情的豪爽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写出了广袤边塞来之不易的一次盛宴,勾画出了戍边将士尽情畅饮、欢快愉悦的场面,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注释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达官显贵、宗室名流为凉州歌填的唱词,是唐周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由于地处西方,常寒凉也,故名凉州。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琵琶: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字义:使赶快行动,如催促、催办、催讨;使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加快,如催化、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韵译

酒筵上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

正要畅饮琵琶声响起是出征促催。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请你不要嘲笑,

古来出外打仗能有几人归家返回。

作者

王翰,(公元687至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王翰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辞藻华丽,音律规整,妙不可言。《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共十四首。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凉州词二首》(一)最负盛名。

别董大·其一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注释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曛(xūn):落日的余光;暮;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韵译

千里大的黄云蔽日天色暗昏,

北风吹着南归之雁大雪纷纷。

不必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

普天哪一个人不认识董大君。

作者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系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此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此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董庭兰与高适会于睢阳,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此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術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裏熔铸了豐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價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注释

但使:只要之意。

龙城飞将:这里指的是英勇善战的将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西元前一二九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卫青奇袭龙城之事,也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即唐卢龙城,爲汉李广练兵之地,属汉右北平郡,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纵观李广平生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種说法也不无道理。

胡马:这里指侵扰内陆的外族骑兵。

阴山:崑崙山的北支脉。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韵译

仍然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

守边御敌万里外征人还未回还。

只要是龙城如李广的飞将还在,

就绝不允许外族兵骑度过阴山。

作者

王昌龄(王江宁,698年—757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他早年贫苦,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开天圣手”“诗天子”的美誉,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处在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指江水从中间将两山隔断。

楚江:即长江。因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文中指冲开、劈开、断开。

至此:到此之意。文中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之意。文中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且锦绣。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彷彿来自日边。

韵译

天门山中断是长江洪流将其冲开,

碧绿的江水向东到此急转而折回。

两岸的青山美景相对突起并现出,

一叶孤舟从天水相接处悠悠驶来。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山行:在山间道上行进。

寒山:指很深的山,山中有些阴凉。

径:是指山中小道。

石径:指山间粹石小路。

白云生处:是指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地方。

斜:此字此处读xiá,意为伸向。

坐:这里当'因为’讲。

霜叶:霜降节气后山间的树叶,不少树的叶子呈红色。

韵译

沿山间小路远上林深处石径寒斜,

白云生发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看那枫林红叶把车马停下,

你看那霜季红叶胜过二月的鲜花。

作者

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代诗人。时长安京兆府万年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学者。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而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境界特别宽广,寓有深沉的历史感。如《赤壁》、《题乌江亭》、《过华清宫》、《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绝句》、《山行》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篇。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池上二绝

唐 白居易

【其一】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其二】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古诗。

《池上二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注释

山僧:指住在山寺里的僧人。

对棋:指相对而下棋。

下子:指放下棋子。

小娃:指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指小船。

白莲:指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水波。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根须,夏季开白花。

韵译

【其一】

两位山间僧人对着棋局坐,

竹子影映在那棋盘上可清。

这种映竹弈棋无人能看见,

听到是两位僧人的棋子声。

【其二】

一个顽皮小孩撑着小船艇,

偷偷地采了白莲在淀返回。

他不知道怎样去掩藏踪迹,

船划过后浮萍一道被豁开。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绝句二首·其一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对浣花溪一带的春光而作。前两句是对环境进行外部描写,后两句则是对环境进行细节描写,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注释

迟日:指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把土和水搅和在一起成泥。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韵译

山河沐浴在春光里是多么秀丽,

徐风吹拂送来春天花草的芳香。

飞忙着筑巢是衔着泥草的燕子,

和暖沙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这组五言绝句作于公元764年(广德二年)暮春,当时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绝句二首·其一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对浣花溪一带的春光而作。前两句是对环境进行外部描写,后两句则是对环境进行细节描写,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注释

迟日:指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把土和水搅和在一起成泥。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韵译

山河沐浴在春光里是多么秀丽,

徐风吹拂送来春天花草的芳香。

飞忙着筑巢是衔着泥草的燕子,

和暖沙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这组五言绝句作于公元764年(广德二年)暮春,当时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注释

渔者:指捕鱼的人。

但:有只、仅、只是、不过之意。

爱:喜欢之意。

鲈鱼:许多种鱼类都可以被称为鲈鱼,最常见的有四种,分别是:海鲈鱼;松江鲈鱼,也称四鳃鲈鱼;大口黑鲈,也称加州鲈鱼。鲈鱼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的鱼味道鲜美。

君:你之意。

一叶舟:像似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之意。

韵译

在江上往来返复的行人,

喜爱品鲈鱼的味道鲜美。

但你没看那叶叶小舢舟,

出没在那滔滔的风浪里。

作者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1015年,其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贬出京。1052年,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生长在松江边上,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了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托物言志诗的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藉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诗歌体裁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指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轻松。

全不怕:一作'全不惜’、一作'浑不怕’、一作'全不顾’。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是指人世间。

韵译

石灰石经千万次开凿锤打才出深山,

它把烈火的焚烧看作极其平常等闲。

即便是粉身碎骨了也全然毫不惧怕,

要誓死把其一身清白永留在人世间。

作者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由永乐辛丑进士出身,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巡抚山西、河南。明英宗时期,得罪王振下狱,释放后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继任兵部尚书,指挥明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复辟,于谦被诬下狱。明宪宗时,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于谦时年十二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增。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含蓄深沉,朴素自然,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祖籍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古代对华山以东称为山东,王维当时在长安,所以称他的家乡为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韵译

独自远离家乡孤独一人作他乡之客,

每遇到了节日倍加思念家乡的友亲。

重阳节我想兄弟身佩茱萸登上高处,

在身佩茱萸的人中也就少了我一人。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十七岁重阳节这天,他思念亲人写下此诗。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注释

洞庭:即洞庭湖,在今湖南省的北部。

湖光:指湖面的波光。

两:文中指湖光和秋月。

和:即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是说水面有波纹。古代用来照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如果未磨会凹凸不平。这里是说湖面无风,水平如未磨镜。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是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面。

青螺:.螺的一种,壳形椭圆,表面稍青暗,杂有斑纹。这里用来形容白银盘般的洞庭湖中的君山。

韵译

洞庭湖的湖光与秋月交融相和,

湖面无风平静的恰似铜镜未磨。

远望洞庭湖的山水是一片绿翠,

好像是白银盘和其托着的青螺。

作者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出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793年,刘禹锡进士及第,为监察御史。又是唐代有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天论》等。贞元末,加入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连州刺史、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842年卒,追赠户部尚书。

《望洞庭》是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作者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是福建建阳一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会画。

《春江晚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锺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首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对《惠崇春江晚景》画题诗。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是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韵译

竹林外有初放的桃花两三枝,

春江水暖是水中的鸭子先知。

河滩上的蒌蒿已经抽芽但短,

正时河豚逆流到江河产卵时。

作者

苏轼(1037年-1101年),别称苏东坡、苏仙,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公元1085年(神宗元丰八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本首诗是其第一首。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即是说,衹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自己独特的感受。藉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注释

题西林壁:指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之意。

西林:即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即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即侧面。

各不同:即各不相同。

不识:不认识、难辨别之意。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是因为,是由于之意。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韵译

正面看庐山是山岭侧面看庐山是山峰,

庐山的远近高低的样子是有多种不同。

我们为什么不能看到庐山真正的面目,

只是因为我们自身处在庐山之深涧中。

作者

苏轼(1037年-1101年),别称苏东坡、苏仙,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登乐游原

唐代: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前两句点出登原游览的原因:由于黄昏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後两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馀晖照耀下,涂抹上一层金色的世界。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特别是後两句诗脍炙人口,意蕴非常丰富,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陆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向晚:即傍晚。

不适:即不悦、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近:即快要、快到之意。

韵译

天快黑了我的心情极度不好,

于是我驾着车登上了乐游原。

此时夕阳绚丽多彩多么美好,

可这美景不长因为已是黄昏。

作者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潦倒终身。诗歌成就很高,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有《李义山诗集》。

《登乐游原》诗当作于会昌四、五年(844、845)间,李商隐时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而作下此诗。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于泾县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汪伦赶来送行踏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和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注释

汪伦:又名凤林,李白的朋友,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

踏歌: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有节奏地用脚踏地打拍子。也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夸张的手法,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

韵译

李白坐上了小船刚要离开远行,

忽然岸上传来了汪伦踏歌之声。

桃花潭的水深即使深有千几尺,

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相送之情。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爽朗大方,喜交友,爱饮酒作诗。有《李太白集》传世。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汪伦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李白的朋友。

之: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代词,代替人或事物;。代词,这,那;虚用,无所指;有往、到之意,本文用之。

广陵:是江苏省扬州市下辖主城区。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韵译

友人下江南挥手辞别黄鹤楼,

阳光明媚的三月他将去扬州。

帜帆在碧空中渐渐消失而尽,

只见滚滚长江在天边间奔流。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爽朗大方,喜交友,爱饮酒作诗。有《李太白集》传世。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塞下曲·其三

唐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为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注释

塞下曲:是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月黑:是指没有月光。

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基本字义为:逃避,躲闪,如:遁去、遁辞、遁世、遁北;。是隐,消失之意,如:遁迹、逃走。

将:其字义:1.副词。就要、快要; 2.介词。把、拿;3 .带领、率领。文中取率领意。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满:沾满。

韵译

暗淡的夜里群雁被惊叫飞高,

单于的军队趁夜色企图潜逃。

将军随即率轻骑兵一路追击,

顾不得漫天大雪已落满弓刀。

作者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县(今山西蒲县)人,北魏济州刺史卢尚之的后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卢纶于天宝末年考中进士,但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大历年间被权贵举荐,先后出任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检校户部郎中等职。卢诗擅长写景,语言简练,气势不凡,尤以《塞下曲》最为有名。

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绝句以淘金者的口吻,表明淘金者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在天河恬静而优美,而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过着艰辛的生活。直上银河去,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期望。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注释

浪淘沙:原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指自古相传的黄河有九道弯。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万里沙:是说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浪淘风簸:指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浪淘:在波浪中淘洗。

簸:指颠簸,上下簸动。

自天涯:指来自天边。

牵牛织女:指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了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韵译

弯弯曲曲黄河的挟带着万里泥沙而下,

滚滚波涛犹如飓风推浪掀簸来自天涯。

淘金者如今可以直飞高空到恬静银河,

并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和织女的家。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又被贬连州刺史,后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词的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

注释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前:一作“边”。

白鹭:是白鹭属鸟类的统称。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和雪鹭,体羽皆是全白,世通称白鹭。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鱼:俗称“花鱼”、“桂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扁平、口大、鳞细、黄绿色,味道鲜美。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

蓑衣:用马兰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韵译

西塞山前的白鹭在自由地飞,

桃花盛开春水初涨鳜鱼美肥。

渔翁头戴竹篾箬叶编的斗笠,

身披马兰草棕麻编织的雨衣,

纵有斜风细雨也用不着家归。

作者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祖籍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唐代诗人。 他三岁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著作有《玄真子》《大易》等,于774年落水身亡。

此词填写於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注释

绝:即无,没有之意。

万径:虚指,意指千万条路。

人踪:指人的脚印。

孤:意单,指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蓑:古代用棕榈编成防雨的衣服。

独:独自一人之意。

韵译

千万座雪山上在飞的鸟已迹绝,

万条积雪的道上人的踪迹已灭。

惟有江雪孤舟上渔翁披蓑戴笠,

独自一人在垂钓着寒江的风雪。

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北魏侍中济阴公柳庆七世孙,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793年,柳宗元进士及第。后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他首创“寓言”体,寓情山水而不忘国政,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他著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被后人收入《柳河东集》中。819年,他因病去世,享年47岁,后被宋高宗加封为文惠昭灵侯。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注释

游园不值:游园没能进了门。

值,遇到;不值,没有遇到或没有得到。

应怜:大概是感到可怜、怜惜吧。

屐(jī)齿:屐是木鞋。屐齿,鞋底前后的高跟儿。

小扣:轻轻地敲,诗里指轻轻地敲门。

柴扉(fēi):用木棍、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韵译

园主可能担心我的木屐踩坏那爱惜的青苔,

我轻轻地敲园子的柴门却久久没有人来开。

不过这园里百花争艳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

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作者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祖籍浦城。原姓李,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诗集有《靖逸小集》、《南宋群贤小集》本。其他作品如《夜书所见》《嘉兴界》《田家三咏》。他别著《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该诗作品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在日本也是很有影响。本诗问世后,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游览胜地。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指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本义是为乌鸦啼鸣。另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韵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作者

张继(约715~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关于他的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注释

寻:文中指寻访。

隐者:指隐士,即隐居在山林中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即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指未成年的人。在文中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之意。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多而厚。

处:指行踪、所在。

韵译

在苍松下我询问年少的学童子,

其言他的师傅已经上山采药去。

师傅肯定游步在这座大山深中,

可这山云雾缭绕不知他在何处。

作者

贾岛(779年-843年),又称贾长江,字阆(láng)仙,自号碣石山人,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唐代诗人,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 贾岛30岁前累举不中第,后为生计所迫出家为僧。他著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多首。其以五言律诗见长,诗精于雕琢,曾因诗句“僧敲(推)月下门”中推敲二字受教于韩愈。因僧侣经历,造成他喜写荒凉、枯寂之境的特点,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843年他卒于普州。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诗的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墨梅

元 王冤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芬芳劲秀、卓然不群。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全诗以画作真,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意蕴深邃,耐人寻思,洵为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注释

墨梅:即用水墨画的梅花。也有作'淡墨色的梅,是梅花中的珍品’。

洗砚池:指用毛笔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吾家:即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朵朵:数量单位用词。一作'个个’。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五种,即: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画成的。

清气:即指梅花的清香之气。但此处也暗喻人之清高自爱的精神,所谓清气就是雅意,就是正见,就是和合之气。

好颜色:一作'颜色好’。

满乾坤:即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指人间天地间。

韵译

我家的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开放的花朵都有淡淡的墨痕。

不需人夸奖多么好看的颜色,

只想将清香之气弥漫在乾坤。

作者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 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存世。一生爱好种梅、咏梅,又攻画梅。其画艺术价值极高,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还善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

此诗大约作于元顺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年—1350年)间,此时正值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前夕。王冕在长途漫游以后回到了绍兴,在会稽九里山有一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作者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借梅自喻,感慨之下作此诗。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清明》传为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注释

清明:在阳历四月四、五两日其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纷纷:形容雨下个不停。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即请问。

杏花村:指在杏花深处的村庄。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韵译

往往清明时节飘洒春雨纷纷,

行走在祭祀路途人落魄断魂。

请问小伙计酒店什么地方有?

牧童含笑应答且手指杏花村。

作者

杜牧(803年-约852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在26岁中进士,先后官至弘文馆校书郎,淮南节度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黄州、睦州刺史等职。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因晚年居长安樊川别墅,故后世称其为“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此诗的作者有争议。但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春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点明天时、地点、主题。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等闲识得东风面”,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注释

春日:指春天。

胜日: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寻芳:指踏青,游春。

泗(sì)水:河名,在山东省中部。

滨:①水边;近水的地方,如湖滨、海滨。②靠近水边,如滨海城市、滨江。

光景:指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指春风。

韵译

阳光明媚的春天踏青在泗水河滨,

无边无际的美景使游人耳目一新。

人们所到之处都感到了春风扑面,

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处处都是旺春。

作者

朱熹(1130年~1200年),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尊称朱子。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是孔子之后又一位集大成者。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立於学宫,自宋朝至今八百年。

此诗托意于神游寻芳,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注释

蓬头:即头发蓬乱。表现小孩可爱。

稚子:指年龄幼小、懵懂的孩子。

垂纶:纶,钓鱼用的丝线。垂纶,即钓鱼。

莓:蔓生草本植物。

苔:苔藓类植物。

映:有反映、照、照射、反照、因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等意思。文中是遮映之意。

借问:即请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韵译

一个蓬头稚嫩的小孩河边学钓鱼,

侧身坐在草丛野草掩映了他的身。

路人想问路小孩忙向路人摇摆手,

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作者

胡令能(785年-826年),唐代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其中《小儿垂钓》艺术成就丝毫不低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出灵感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唐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诗中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前两句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这首诗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为: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注释

山尖:即山的顶端。

尽:指以某个范围为界限;也指把某些人或事物的顺序放在最先。读jìn时,指完毕,也表示达到极限等。文中指都。

占:归其所有。

甜:醇香且甜的蜂蜜。

韵译

无论是广阔平原还是茂密山丛,

鲜花盛开风光无限地被你占用。

你辛劳地把采来的百花酿成蜜,

到头来是为谁辛苦又是为谁工。

作者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罗隐至京师,应进士试。作者心灰意冷,后又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这可能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注释

解落:即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即秋收、秋耕和秋播的合称;指秋季的三个月;也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能:即能够。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指经过。

斜:即倾斜。

韵译

风能够吹落秋季天金黄的树叶,

风能够吹开春天美丽的万朵花。

风刮过大江江面能掀千尺巨浪,

风吹入茂密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作者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注释

解落:即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即秋收、秋耕和秋播的合称;指秋季的三个月;也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能:即能够。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指经过。

斜:即倾斜。

韵译

风能够吹落秋季天金黄的树叶,

风能够吹开春天美丽的万朵花。

风刮过大江江面能掀千尺巨浪,

风吹入茂密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作者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注释

解落:即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即秋收、秋耕和秋播的合称;指秋季的三个月;也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能:即能够。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指经过。

斜:即倾斜。

韵译

风能够吹落秋季天金黄的树叶,

风能够吹开春天美丽的万朵花。

风刮过大江江面能掀千尺巨浪,

风吹入茂密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作者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注释

牧童:牧多义字:1.放养牲口:牧羊。畜牧。 2.古代官名:荆州牧。文中指放牛的孩子。

振:释义:1.摇动、挥动:振翅,振笔疾书。 2.振动:共振,谐振,振幅。 3.奋起;振作,振奋,振起精神来。 4.姓。振荡;回荡。文中是说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之意。

捕:捉之意。

鸣:叫之意。

立:即站立。

韵译

放牧的孩童骑着一头黄牛,

响亮的歌声在林间里回荡。

忽闻树上蝉鸣他想要捕捉,

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树旁。

作者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是乾嘉时期有代表性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一次,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于是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注释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川:一指河流,如河川,高山大川,百川归海。二指平地,如平川,米粮川。三指四川,如川菜。文中指平地。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映着天光使田川现一片银光。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指刚刚结束。

蚕桑:指种桑养蚕。

插田:在田里插秧。

韵译

山陵原野葱郁 天光相辉满川,

杜鹃声声啼叫 蒙蒙细水如烟。

乡村四月正忙 人闲无事太少,

结束蚕桑之事 接着又务秧田。

作者

翁卷(公元1153—约1223年),宋代人,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为浙江省温州乐清市淡溪镇埭头村人)人。工诗,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其中翁卷最年长。由于一生仅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未果,所以一生都为布衣。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 范大成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的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注释

梅子:指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肥:指果肉肥厚。

日长:是说夏天已近,白天越来越长了。

篱落:指篱笆。

蛱(jiá)蝶:蛱蝶科的一种蝴蝶,翅膀呈赤黄色,有黑色纹饰,幼虫身上多刺。

韵译

梅子已变得金黄 杏子长得亮又肥,

小麦花一片雪白 油菜花落落稀稀。

日长篱笆影子越来越短 无人过笆,

惟有蜻蜓蝴蝶 在篱笆园内来回飞。

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组田园诗,共60首,而《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其中的一首。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村居》是由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尾联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该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孩子们放风筝的活泼情形。

注释

村居:是指居住在乡村里所见景象。

杨柳拂堤:指杨柳被风所吹抚摸着堤岸。

醉:指迷醉、陶醉。

春烟:指春天水泽、草木涧被蒸发而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散学:指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韵译

青草发芽黄莺盘旋发生在二月天,

杨柳披岸草木水涧蒸发生成雾烟。

读书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归来还早,

趁着东风春日中放风筝玩弄纸鸢。

作者

高鼎(1828年~1880年),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后期诗人。 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其所作有关放风筝的《村居》一诗,被广泛传播,脍炙人口。著作有《拙吾诗稿》等。

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壮志难酬,于是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心情愉悦写下此诗。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宋 王安石

【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馀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古诗。

第一首诗,描写湖阴先生的清幽雅致的居住环境,烘托湖阴先生的淡泊、绝俗。诗中的景物是从湖阴先生的庭院望去,由近到远,展现是一个大体轮廓。可以看出,王安石非常羡慕他的居处环境,也非常景仰他的为人。

第二首诗,则是是王安石在湖阴先生家里午休醒来的情景。诗中的景物则是在屋子里透过窗户所看到的景物。所以空间不大,只看到了枝条索漠的桑树,以及开满花的楝树。第一句中,桑条和楝花都是实写,正是睡眼惺忪之时所见。第二句,风带走的余芳香味过墙而去,则是想象,正是意识朦胧之际作想。第三句则是诗中所见,以及所想的起点。第四句,醒来时,看到桑树和楝花,恍惚间觉得是在自己的住处,忘了是在湖阴先生那里。

注释

书:指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茅檐:指茅屋的屋檐。

无苔:指没有青苔。

畦: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

成畦(qí):指田地成垄成行。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语出《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排闼(tà):开门之意。语出《汉书· 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哙乃排闼直入。”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liàn)花:“二十四番花信”里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见的苦楝花。

韵译

【其一】

新屋的房檐茅草像毛笔一样没有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种栽。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其环绕,

两座大山打开大门为人们把绿色送来。

【其二】

桑树的枝叶特别繁茂楝花也十分盛繁,

清风吹送楝花的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垣。

黄莺清脆几声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梦,

一梦醒来我恍惚仍在旧日住的半山园。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诗人。 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年间,任参知政事,后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于1074年被罢相。保守派得势后,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后的作品。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尤其是后二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注释

潋滟:拼音liàn yàn,意思:一是水波荡漾的样子;二是水满的样子;三是光耀的样子;四是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波光闪动的样。文中选其四。

方好:正显美之意。

空蒙:形容细雨迷蒙的样子。蒙,一作'蒙’。

亦:即也。

奇:奇妙之意。

欲:指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也指婉顺的样子;还指将要。

西子:西施,本名施夷光,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天生丽质、倾国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韵译

阳光照耀水波荡漾景色多美好,

天下细雨远山烟雾笼罩风光奇。

若是把杭州西湖比作越国西施,

淡妆浓妆丽质神韵总是很适宜。

作者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首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二首》中的第一首。首句抓住自下向上、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曲调又是《折杨柳》,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含有一股怨气,但又无可奈何,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原题二首,此其一。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没有视角障碍,但远远的几乎望不到地方。

黄河远上:即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基本释义:古代的计量单位,如山高万仞;可以指测量深度;也古同“韧”,坚韧。古代一仞相当于周尺八尺或七尺。

羌笛:羌笛也被称为羌管,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何须:何必之意。

何须怨:何必埋怨。

杨柳:指的是《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度:指到过。不度:指没有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韵译

晀黄河奔流好像自远处的白云间,

孤零的边塞城堡耸峙在万仞之山。

何须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杨柳,

春风杨柳从来都不到偏僻玉门关。

作者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蓟门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幼年聪颖,弱冠能文,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其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天宝元年(742年),疾终于官舍。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727年(开元十五年)至741年(二十九年)。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另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

辛渐:诗人的同乡,也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指秋冬时节下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溶合为一体,形容雨很大。

吴:指古代国名。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指天已亮的时候。

客: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指楚地的山。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指独自、单独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唐人有时也以此比喻为官廉洁,如姚崇《冰壶诫》序云“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比喻人品性高洁。

韵译

寒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们在地吴,

天亮送好友分别在楚山两身影孤。

到了洛阳如果亲友向您打听问我,

你就转告他们昌龄的心似冰玉壶。

作者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早年贫苦,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开天圣手”“诗天子”的美誉,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被贬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写景,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注释

莺啼:莺 ,(鶯) yīng ,'黄莺’即“黄鹂”。 啼 : 啼 tí 哭,出声地叫。文意即黄莺在欢乐地歌唱。

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城郭,东郭。文中指城镇。

酒旗:一种挂在酒店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

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韵译

莺歌声漂荡千里绿叶映衬着花红,

水村山郭的酒店小旗招展着春风。

南朝建造的四百八十个寺今安在,

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作者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在26岁中进士,先后官至弘文馆校书郎,淮南节度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黄州、睦州刺史等职。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其为“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作者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这时候的唐王朝已经走向衰落,藩镇割据、君王昏庸、权臣当道,皇帝信仰佛教,这令诗人在看到江南的佛寺之后,不由得想到了南朝梁武帝大肆弘扬佛教的事情,于是产生了感慨。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第一句中诗人点出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什么时候休止。后两句中诗人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胸无囯事、游手好闲之态。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注释

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变南宋建都于临安。

邸(dǐ):战国时诸侯或朝见皇帝时在京城的住所。泛指官员办事或居住的处所。

西湖:在浙江杭州城西。汉时称明圣湖、唐后始称西湖,为著名游览胜地。

几时休:什么时候停止。

熏(xūn):指气味或烟气接触物品。引申为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品行、习惯的影响。如:熏染、熏陶、熏制。

直:简直。

汴州:即汴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韵译

杭州此地青山外有山小楼连着阁楼,

西湖上的听歌漫舞几时才能够停休?

暖洋洋的香风把游览寻欢之人陶醉,

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北宋都城汴州。

作者

林升(1123年-1189年),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南宋诗人,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北宋被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后,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作者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诗中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却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注释

示儿:指写给儿子们看的。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万事空:指人死后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之意。

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至迟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又称为“汉地九州”。

同:统一之意。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指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指你的父亲,陆游指自己。

韵译

我原本知道人死后万事皆已空,

唯一遗憾死时未见祖国的大同。

大宋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时日,

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你乃翁。

作者

陆游(公元1125年—公元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宋孝宗即位后,赐陆游进士出身。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此诗作于公元1210年(宁宗嘉定三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此诗为陆游的绝笔,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金呐喊。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宋代:陆游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组古诗。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公元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使作者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其一首:首句“迢迢天汉西南落”,是说他眺望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次句“喔喔邻鸡一再鸣”,是说邻家的公鸡喔喔叫个不停使其心烦;第三句“壮志病来消欲尽”,表达了疾病几乎把报国壮志消磨殆尽的他的脑;末句“出门搔首怆平生”,表达了作者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的无奈。其二首:首句“三万里河东入海”,是说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了大海;次句“五千仞岳上摩天”,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着了青天;第三句“遗民泪尽胡尘里”,说是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末句“南望王师又一年”,可是老百姓盼望的王师北伐却盼了一年又一年。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注释

将晓:指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篱笆门。

迎凉:出门感到了一阵凉风。

天汉:指银河。《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毛传,“汉,天河也。”

搔首:指用手搔头。现焦急或有所思貌。

怆(chuàng):悲伤。

三万里:指长度,形容黄河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五千仞(rèn):形容山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为八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这里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另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指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韵译

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坠落,

邻家鸡喔喔叫声在我的耳际长鸣。

疾病折磨的我把救亡壮志将消尽,

出门环顾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摩青天。

中原人的眼泪流尽在胡人尘埃里,

期盼着南宋军队北伐一年又一年。

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闷热和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爱国激情,溢于言表。诗的开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项羽最壮烈的举动,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而自杀身亡的精神。而南宋统治者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注释

人杰:意思是才智杰出的人。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指鬼中的雄杰,用于称颂壮烈死去的人。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 的代表人物。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韵译

人活着应当成为人中的豪杰,

人死后也要做个鬼中的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着项羽,

是因他不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作者

李清照(1084年-1156年),号易安居士,出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著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这首诗在其如下背景下所著: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此时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注释

泊船:指停船,即船停泊靠岸。泊,停泊。

绿:指春风吹绿。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在扬州南郊,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指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钟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区东。

韵译

京口与瓜洲一条长江隔在它们之间,

回望钟山见其隐没在几座峦山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大河两岸,

明月什么时候又能照着我把家归还。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且有名作《桂枝香》等。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公元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为杜甫於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

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注释

知:明白、知道之意。说好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是之意;如失败乃成功之母。 连词,于是之意;如因时间仓促,乃作罢。 副词,才之意;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文言副词,竟之意;如乃至如此。 文言人称代词;你之意。如乃翁(你的父亲)。文中当连词用,于是。

发生:萌发生长之意。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之意。

野径:指田野间的小路。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意指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低垂。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韵译

好的雨水似乎会挑选良辰时节,

春天到来万物萌萌春雨便成生。

伴随着和风它悄悄地进入暮夜,

细细密密地滋润大地万物无声。

田野小路被乌云笼罩一片昏黑,

江上的渔船点点灯火闪烁独明。

等到天亮再看那些带露的鲜花,

万花盛行繁花似妆饰了锦官城。

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虽在世时声名不显,但后世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在草堂地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己亥杂诗·其220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此诗是《己亥杂诗》中的第220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风雷”,比喻革命风暴。“我功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两句,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这首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注释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

生气:指生机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赖,仗着的意思。

万马齐喑(yīn):喩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沉默、不说话。

天公:道教神话传说中的天地主宰。

抖擞:振作、奋发之意。

降:降生、降临。

韵译

九州要生机勃勃依赖炸响般的狂雷,

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要劝天公神对地重重的作个抖擞,

不拘泥一定身份地降下更多的人才。

作者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羽琌山民,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他的文章力主“更法”“改图”,揭露清代统治的腐朽,洋溢爱国热情。他任职期间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48岁时辞官南归,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1841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龚自珍于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己亥)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315首《己亥杂诗》。本首即是其中的第220首。

补充篇目(90篇)

大风歌

两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评析

此诗是汉高祖刘邦创作的一首诗歌,是他平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的这首歌。这首诗前两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却也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的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担心,惆怅。

注释

大风歌: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威:威望,权威。

加:施加。

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安得:怎样得到。安,哪里,怎样。

守:守护,保卫。

四方:指代国家。

韵译

大风刮起来的时候啊云随着风翻腾奔涌,

以威武之师平天下的时候啊我回了故乡,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使国家能固若金汤!

作者

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丰县中阳里街道)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

垓下歌

先秦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评析

《垓下歌》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决一死战的前夕所做的绝命词,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涵着满腔深情。“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绩。“时不利兮稚不逝”,天时不利,连乌稚马也不肯前进了。“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处兮奈若何?”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注释

垓(gāi)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南沱河北岸。

兮:文言助词,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

骓(zhuī):意为顶级宝马。

虞:即虞姬。

奈何:怎样;怎么办。

奈若何:拿你怎么办。若,你。

韵译

力量可拔山啊气概可盖世,

时运不济啊宝马也难奔驰。

宝马不奔驰啊又有何奈何?

虞姬爱妃啊你我将何陈设?

作者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困於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误认为汉军已经把楚国的全占领了,他慌张地从床上爬起来,饮酒消愁。看着即将永别的美人,看着心爱的骏马,忍不住唱出了这首慷慨悲凉的《垓下歌》。作诗之后,项羽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项羽至今为止一直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勇猛的著名武将,称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长歌行

汉  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长歌行》是一首汉族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珍惜时间努力奋进的名篇。此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规劝人们要珍惜青壮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上。诗人的思想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了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牌名。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葵:“葵”一种蔬菜,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朝露:指清晨的露水。

晞:指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布德泽”句:阳是温和。阳春是指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即布施、给予。

德泽:即恩惠。

秋节:即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百川:川指河,百川指许多的河。

少壮:即年轻力壮,文中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指年纪老了,老年了。

徒:白白地 。

韵译

园中的葵菜长的郁郁葱葱,

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腾空。

阳春天把德泽洒满了大地,

万物都呈现出了一派繁荣。

常恐慌那肃杀的秋季来到,

树叶儿黄落百草都会凋零。

百川奔腾着向东流进大海,

永远也不会重新返回西境。

少壮人如果不及时去努力,

年老只能是白白悔恨其生。

作者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小学五年级下课本中《长歌行》节选自这首诗的后四句。

七步诗

两汉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七步诗》是一首由三国时期魏国文人曹植创作的五言六句诗。该诗用同根而生的萁、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的事实,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今人读它会受到启迪。

注释

持:用来、用作之意。

羹(gēng):用肉末和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之意。

豉(chǐ):指煮熟后发酵过的豆。有版本也作菽(shū)。

箕(qí):豆杆,晒干后可当柴火烧。

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煎:煎熬之意,比喻迫害。

韵译

想用煮烂的豆子来做豆羹,

过滤掉豆渣只想留下豆汁。

豆子的杆叶在锅底下烧燃,

豆粒在那滚烫的锅里哭泣。

杆同粒本是同一柱根所生,

相互间为什么要煎熬为敌?

作者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是曹操的第四子,是曹丕的同母弟,封陈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龊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曹丕由太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曹丕称帝后,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曹植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存诗九十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对五言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赠范晔

南北朝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赠范晔》是南朝宋诗人陆凯赠予范晔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开篇即点明诗人与友人远隔千里,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而这一次,诗人传送的不是书信却是梅花,诗人用“一枝春”借代一枝梅花,也象征春天的来临,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情的思念和良好的祝愿。这首诗构思精巧,富有情趣,清晰自然。

注释

范晔(yè):字蔚宗,顺阳山阴(今河南省淅川县东)人,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著有《后汉书》。

逢:即遇到。

驿使:古时传递公文的人。

陇头人:文中指范晔。

陇头: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聊:姑且之意。

一枝春:此处借代一枝花。

韵译

赏梅花的时候恰好遇到信使,

折它一枝寄於在陇头的友人。

现在江南没什么好东西可送,

送梅也姑且是送给你一个春。

作者

陆凯(198年—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吴国后期重臣,陆逊之侄、陆抗族兄。陆凯忠厚又刚正不阿,身居要职数十年。后来,又出任正平太守七年,被称为良吏。建衡元年(269年)去世。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梅花开放,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

赐萧瑀

唐  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评析

《赐萧瑀》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赐萧瑀》是唐太宗李世民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一首诗。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前两句写识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和立场。后两句写知人善用,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唐高祖后期,李渊的三个儿子为争夺帝位而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萧瑀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最后帮助他夺得帝位。“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两句,是李世民对萧瑀的高度赞美,其中也不无感激之情。这两句诗从艺术性角度看,算不上特别高明,但极富于哲理的启示。

注释

萧瑀:574年-648年,字时文,祖父是后梁宣帝萧察,隋炀帝皇后萧氏是他亲姐姐。萧瑀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

疾风:即大而急的风。

劲草:即强劲而有力的草。

板荡:即世态极其动乱之意。

勇夫:即有胆量的人。

智者:即有见识有谋略之人。

韵译

只有狂风中才可检出哪是韧草,

唯社会动荡中识别谁个是忠臣。

匹夫之勇怎能深知人间之道义,

惟有智者才必定人者满怀爱仁。

作者

李世民:即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其名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以后,努力学习文治天下,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成功转型为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虚心纳谏,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以后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封萧瑀为宰相。由于萧瑀性情刚直,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心。李世民对萧瑀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事,并赠此诗予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

渡汉江

唐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评析

《渡汉江》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五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589卷第55首。它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注释

汉江:即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将其作为罪臣的流放地。

书:指书信。

来人:指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韵译

流放在岭南与亲人断了音信,

不知熬过了多个冬天与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

不敢去打问从家乡过来的人。

作者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其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宋之问亦是初唐著名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此诗作于公元706年作者途经汉水时。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几年后宋之问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此诗。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絃,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注释

偶书:即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指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指家乡的口音。

无改:即没什么改变。一作“难改”。

鬓毛:指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髮。一作“面毛”。

鬓毛衰(cuī):指老年人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稀疏。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

笑问:面带微笑去问。

韵译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老年才返回,

乡音虽然没有改变但鬓毛已衰。

乡童见我这归来的乡人不相识,

还笑着问我你是从那儿来的人。

作者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状元,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少时即以诗文知名,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其间,写下《回乡偶卷》2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即现今的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区,台为燕昭王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指过去。

古人:文中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

后:指从现在至未来。

来者:现在至未来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文中指想到。

悠悠:表达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指眼泪。

韵译

往前看去望不见那走来的贤明,

向后眺望忆不起有怜才的圣君。

感念到那天地沉沉无穷又无尽,

不自主落泪倍感凄凉孤独地昏。

作者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是一首五律。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海上生明月”写“望月”,次句“天涯共此时”写“怀远”。接着“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注释

怀远:文中指怀念远方的亲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句:其意,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该是在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指多情的人,这里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遥夜,即长夜。

竟夕:即终夜、通宵,一整夜。

怜光满:即爱惜满屋的月光。

怜:即爱。

滋:指湿润。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

韵译

海上升起了一轮娇洁明月,

你我赏月天各一方共一时。

有情之人怨恨漫漫的长夜,

彻夜不眠我你在苦苦相思。

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怜爱,

披衣起身露水沾挂湿衫衣。

不能手捧美丽的银光赠你,

还不如快入梦与你共欢聚。

作者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又是诗人、文学家,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评析

这是一首古山水诗,也是一首古边塞诗。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本篇是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 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接着诗人直抒胸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即使 戍边环境恶劣,将士生活艰苦,戍边时间漫长,战斗频繁, 金甲磨穿要冒生命危险,都在所不惜,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更加坚定,发誓不攻破楼兰绝不回家。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注释

青海:文中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长云:指层层浓云密布。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雪山。

孤城:即边塞古城。

玉门关:汉置之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破:即攻克、攻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相勾,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文中泛指唐西北地区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文中指决不回家。一作“竟不还”。

韵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黯淡连绵雪山,

站在边塞古城上可遥望玉门雄关。

守边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铠甲,

不破楼兰打败进犯之敌誓不家还。

作者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注释

竹里馆:王维在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辋川:在陕西蓝天县城以南的终南山中一村庄。

幽篁(huáng):指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吹一种名为簘的乐器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深林:指深山老林。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韵译

我单独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会儿弹琴又一会儿吹簘长啸。

在那远山的竹林深处没有人知,

只有明月相伴静静地对我照耀。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盛唐诗人的代表。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又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辋川集》王维二十首诗中第十七首。

相思

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创作的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言绝句。

此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首句“红豆生南国”写红豆产地;次句以“春来发几枝?”一问,语极朴实,而又极富形象性,设问自然,则暗逗情怀;三句寄意友人“愿君多采撷”,言在此而意在彼;末句“此物最相思”点明其相思属性,且用一“最”字推达极致,则“多采撷”的理由自见,而自身所寄之意亦深含其中。全诗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语浅而情深,相传当时即为人谱曲传唱,流行江南。

注释

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发几枝"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多采撷"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之意。

韵译

红豆生长在阳光灿烂的祖国南方,

每年春天来到不知长出多少新枝。

希望那些思念的人儿啊多多采摘,

因为它最能寄托人们的相思情意。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盛唐诗人的代表。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又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诗,可证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尽:即没有了。

孤云:有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互不厌。

厌:讨厌之意,不厌即不讨厌。

韵译

坐在山石上鸟悠闲地高飞没有了踪影,

天空一片孤单白云也悠闲自在地离行。

只有敬亭山和我相互欣赏着互看不厌,

看来只有伟峨敬亭山理解我对我最懂。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为了与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李白一生多次出游秋浦,《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组诗内容丰富,艺术高超,尤其是《秋浦歌·其十五》,更是脍炙人口。这是秋浦歌第十五首,这首诗写自己因愁而头发变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愁”是全诗之眼。

注释

秋浦歌:是李白於天宝十三载(754年)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全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秋浦:现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

缘愁:是因为愁之意。

似:象之意。

个:即这样。

秋霜:指白发,形容头发象秋天的霜一样白。

韵译

我的白发足足长到了三千丈,

无穷无尽愁思头发才这样长。

不知道在那明镜里看到的我,

从哪里来的这么多满头秋霜。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了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力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754年)第二次游秋浦期间创作秋浦歌十七首。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他在秋浦时的心情不太好。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他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于是写作了《秋浦歌十七首》。此诗是其中第十五首。

劝学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七言古诗。前两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通过对学习环境描写来表达年少读书时应该勤奋读书。后两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通过头发颜色变化来表达年长时读书已晚。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

注释

  五更鸡:指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指年少时期的发,说的是年青人。

白首:老年人的白发头,指年少不读书的老年人。

韵译

每天到三更半夜后会有啼叫的雄鸡,

此时正是好学男儿读书的最好之时。

年少黑发的时候不知道去勤奋读书,

到老白发了会后悔读书少读书已迟。

作者

颜真卿(709年-784年),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名臣,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颜真卿书法家,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颜真卿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颜真卿3岁时丧父,后家道中落。母亲殷氏对他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他自己格外自律,每日勤学苦读。这首诗正是颜真卿以己体会为了勉励后人所写。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含意十分深刻。对这首诗的词句释义和意境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诗表面看似乎字字“明白”,实则言简意约,含而不露,“情在景中,事在景中”,而情非直抒、事不明写,这给解读带来难度,歧义难免,多解必然。

注释

逢:指遇上。

宿:投宿、借宿之意。

芙蓉山主人: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

日暮:指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指狗叫。

夜归人:指夜间归来的人。

韵译

暮色降临山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冷茅草屋更显格外寒贫。

柴门之外忽然传来犬吠声声,

定是风雪夜有归宿来家之人。

作者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名门大族。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这首诗大约写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无路,希望获得一席净土。下半首似言绝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给自己带来了一点可以喘息的光明,也包含无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来,这首诗不仅是一幅优美的风雪夜归图,而且反映了诗人政治生涯的酸辣。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少陵的组诗作品,共七首,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首句“黄师塔前江水东”,写的是具体的地点。第二句“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所以倚风小息。三四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应接不暇,紧跟着用“开无主”三个字。“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注释

江畔:文中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之意。

塔:指和尚墓地。

一簇:指一丛丛。

无主:文中是指开花时没有人去管。

韵译

来到和尚所葬之塔前的江水岸东,

春光下疲倦困怠沐浴着和煦之风。

一簇无人照管观光桃花开得正盛,

我不知是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此诗是其五,写的是到黄师塔前看花。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评析

这是初中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大概作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和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诗的开首二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注释

江南:此谓江、湘之间,文中指今湖南省一带。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常在贵族豪门歌唱。“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指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隆范,后为避李隆基的名讳改为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之意。

崔九:即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崔姓是当时一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韵译

我们在岐王府里时常相见,

在崔九家里对您多次有闻。

如今正遇江南的大好风景,

在这落花时节又逢你—李君。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赠花卿

唐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全诗四句,前两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是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注释

花卿:即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乱。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本文中泛指音乐。

纷纷:指繁多而复杂,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韵译

锦官城里管弦乐器声日日悠扬轻柔,

乐声随风在江面上飘荡又飘入云空。

这样的乐曲只能是在皇宫应该才有,

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怎能听见此声。

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此诗约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但居功自傲,放纵士卒大掠东蜀。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作,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尾联写诗人“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的。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注释

闻:听说之意。

官军:这里指唐王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省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却看:指回头看。

妻子:这里指妻子和孩子,非单指夫人。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少陵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这里指明媚的春天为他作伴。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襄阳:今属湖北省的一个市。

洛阳:今属河南省的一个市,古代一城池。

韵译

剑门外忽然传来了消息收复了蓟北,

初次听到此事分外欢喜泪洒满衣裳。

回头看到了妻儿那愁苦还能仍然在?

即刻随便地收拾起了诗书欣喜若狂。

白天阳光照耀应放声高歌痛饮美酒,

明媚的春光为我作伴我更好回故乡。

即刻动身起程很快从巴峡穿过巫峡,

只要穿过了襄阳不要多久便达洛阳。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又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唐 杜甫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以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不羁。

注释

漫兴:即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芳洲:指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韵译

心肠欲断地站在春光的江尽头,

拄藜杖踟蹰于长满青草的小洲。

如颠似狂柳絮随着徐风乱飘舞,

轻薄不自重的桃花则逐水漂流。

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本首诗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用来形容女子的,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以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不羁。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这种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亲情与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注释

入京使:即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之意。

传语:捎口信的意思。

韵译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

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容面。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

衹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作者

岑参(约715年-770年),又名岑嘉州,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 其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于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边塞诗尤多佳作,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约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六岁。

这首诗写於天宝八年(749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立马叙谈,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采莲曲

唐 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是盛唐诗人刘方平的一首五言绝句,乐府体。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的形象。语言朴素且自然,民歌味道极浓,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读者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注释

荆歌:指古代荆楚地区能歌善舞的女孩子唱的歌舞。

荆:即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区,春秋时属楚。楚国又称"荆",有时合称"荆楚"。

楚腰:据说楚国国王喜欢细腰的舞女。楚腰即指女子细腰。

十五:即十五岁。

乘潮:乘着潮水的涨落,驾舟采莲。

韵译

夕阳晚霞在清清江面上随波飘摇,

釆莲女歌婉转动听体态妖冶苗条。

莲女对于采莲从小练就很是习惯,

十五岁便在汹涌激流中乘风弄潮。

作者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匈奴族,今河南洛阳人,邢襄公政会之后.天宝时名士,却不乐仕进,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诗风清新自然,常能以看似淡淡的几笔铺陈勾勒出情深意切的场景,手法甚是高妙。代表作有《采莲曲》、《望夫石》、《京兆眉》、《月夜》、《寄严八判官》、《代宛转歌二首》、《乌栖曲二首》、《春怨》、《梅花落》、《秋夜泛舟》等,其中以《采莲曲》、《月夜》和《春怨》为最著名。

诗人在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此诗应是诗人在此隐居期间创作的。

寒 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注释

春城:指暮春时节的长安城。

寒食:指寒食节。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即皇城中的柳树。

斜:读(xiá),与"花""家"押韵。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韵译

暮春季节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到来东风把御园绿柳吹斜。

黄昏时皇宫中传出御赐的蜡烛火,

轻烟袅袅散入了近幸的王侯之家。

作者

韩翃 【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韩翃是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其诗颇负盛名,诗风富丽华美。五律洗炼清丽,佳句迭见,《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题僧房》、《送故人归鲁》为其名作。七律以技巧圆熟著称,《送客水路归陜》、《同题仙游观》等为大历七律佳构。古诗《奉送王相公缙赴幽州巡边》、《送孙泼赴云中》,气势沉雄,为大历边塞诗之名作。七绝则风华流丽,为中唐名家。《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集5卷,已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同时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也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

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江村即事》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叙写了一位垂钓者在深夜归来连船也顾不得系,就上岸就寝之事。描绘了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诗名虽题“江村即事”咏景,实则体现了诗人无羁无束的老庄思想。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信手写来,不加任何藻饰,反映了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描绘了一种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注释

即事:指以当前的事物为题材所做的诗。

罢:即完了。

系:即拴、挷的意思。

不系船:《庄子》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即以“不系之舟”为无为思想的象征。

正堪眠:正是睡觉的好时候。

堪:可以,能够之意。

纵然:即使。

韵译

渔翁晚钓归来停泊没有拴绳系船,

江岸的的村庄月落正适合人睡眠。

即使一夜刮起的狂风聚雨吹向船,

那船只会停搁在芦花滩畔水岸边。

作者

司空曙(生卒年不详),字文初,此从《新唐书》),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曾举进士,入剑南节度使韦皋幕中任职,历任洛阳主簿、水部郎中、虞部郎中等职。唐朝诗人,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其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或表现幽寂的境界,或直抒哀愁,较长于五言律诗。为人磊落有奇才,与李约为至交。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同时期作家有卢纶,钱起,韩翃等。诗中常有好句。有《司空文明诗集》,《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的七言绝句诗。

该诗描写了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注释

滁州:即今安徽滁州。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独怜:唯独喜欢之意。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深树:枝叶茂密之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春潮:指春天的潮汐。

野渡:指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漂浮。

韵译

我偏爱的芳草在涧边长生,

头顶上黄莺茂密树上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

郊野渡口小船无人而横停。

作者

韦应物(737年~792年),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人。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跟随唐玄宗出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同乡常为他的祸行而苦。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出逃,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塞下曲·其二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评析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注释

惊风:指突然被风吹动。

弓:文中指拉弓、开弓。还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指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尾后部的白色羽毛,文中指箭。

没:指陷入,文中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棱角。文中指多棱的山石。

韵译

昏暗的林中草动以为有人动静,

引起将军注意黑夜中搭箭拉弓。

天明后寻找昨晚射出的白羽箭,

只见箭头深深穿入巨大石棱中。

作者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卢纶唐代诗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卢纶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五卷。

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这组边塞诗。

登科后

唐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登科后》是唐代诗人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时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将作者过去失意落拓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进行今昔对比,突现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后两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说他在春风里洋洋得意地跨马疾驰,一天就看完了长安的似锦繁花,表现出极度欢快的心情。全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在“思苦奇涩”的孟诗中别具一格。

注释

登科:唐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规定,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称登科。

龌龊(wò chuò):原本意是肮脏,文中指不如意的处境。

不足夸:不值得对人讲。

放荡(dàng):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思无涯:文中指兴致很高涨。

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

疾:飞快之意。

韵译

往昔的不如意不足以对人一提,

今日的金榜题名令人高兴之极。

迎着浩荡春风我得意奔驰纵马,

一日内赏遍长安名花使人欢喜。

作者

孟郊,(751年~814年),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故友人时称“平昌孟东野”。生性孤直,一生潦倒,友人私谥贞曜先生。诗名甚籍,尤长五古,愤世嫉俗,但情绪低沉,语多苦涩,苏轼将其与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现存诗歌500多首,有《孟东野诗集》。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已经46岁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登上了进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立即作了此首诗表达难以自抑的激动心情。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评析

《题都城南庄》是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

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注释

都:即国都,指唐时的京城长安。

人面:文中指姑娘的脸。但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韵译

去年今天长安南庄的这个家户中,

姑娘面庞相映那盛开的桃花绯红。

而今天姑娘的倩影不知哪里去了,

但桃花依然笑着迎着和煦的春风。

作者

崔护(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唐代诗人,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评析

《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它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注释

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复恐:又恐之意。

行人:指要捎信的人。

临发:将要出发。

开封:指又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韵译

洛阳城又刮起一年一度的秋风,

写一封家书表达思念意有万重。

完信后又担心把要说的话说尽,

在捎信人临行前又打开了信封。

作者

张籍(767年~约830年),字文昌,汉族,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唐代诗人,长于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五言诗和近体诗,有些亦不乏深意。著名诗篇有《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塞下曲》。

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该诗通过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注释

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在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此地俗语便称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朱雀桥:即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南京市秦淮区。

王谢:即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厅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寻常:平常之意。

韵译

朱雀桥边长满了野草与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夕阳西斜。

从前王谢大堂内外纷飞燕子,

如今飞在平常百姓厅堂的家。

作者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又是著名诗人,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中,途径金陵(今南京),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

竹枝词·其一

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竹枝词》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首诗是其一组中的第一首。此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予以表达。

注释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之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经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就有十一首。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却有晴:一作“还有晴”。

韵译

杨树柳树葱郁江水既宽又平,

听见了情郎在江上唱歌之声。

东边阳光照耀西边却下起雨,

说道是无晴但却似乎还有晴。

作者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793年,刘禹锡进士及第,为监察御史。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842年卒,追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还是唐朝文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天论》等。

刘禹锡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至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这是其中一首。

遗爱寺

唐 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遗爱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的一首五言绝句。

是一首景抒情短诗,全诗动中有静,移步换景,通过临溪弄石、绕寺寻花、聆听鸟鸣和聆听流水声,描绘出了遗爱寺的盎然生机,勾勒出遗爱寺优美动人的风景,通过“弄”、“寻”、“行”等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注释

遗爱寺:寺名,位于庐山香炉峰下。

弄:指玩,在手里玩石。鸟语:指鸟鸣声。

韵译

手里把玩着奇石临溪水落坐,

欣赏多姿山花绕寺小径而行。

百灵声声婉转歌唱传入耳际,

脉脉流淌咚咚作响是那泉声。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又唐代大诗人,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唐宪宗元和十年即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即是在江州任上,于元和十二年游览遗爱寺有感而作。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注释

暮江吟:指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指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夜,上弦月,其弯如弓。

韵译

傍晚斜射夕阳象似铺盖在江水中,

波光粼粼半江呈深碧半江呈色红。

最可爱的是那农历九月初三之夜,

露珠似颗颗珍珠新月形犹如弯弓。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又唐代著名诗人,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此诗大约写於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写。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全诗描绘了菊花的情态,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注释

秋丛:文中指丛丛秋菊。

舍(shè):指居住的房子。

陶家:即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遍绕:环绕一遍。

篱(lí):指篱笆。

日渐斜(xiá):指太阳渐渐落山。斜,即倾斜。因古诗需押韵,所以应读xiá。

尽:完。

更(gèng):再之意。

韵译

丛丛秋菊环绕屋房似陶渊明之家,

绕篱笆观花不觉太阳快落山西斜。

人们不是因为百花中偏要爱秋菊,

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无可赏之华。

作者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虽一度官至宰相,但因得罪权贵多次遭贬职,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又是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元稹的诗辞言浅意哀,动人肺腑。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诗作《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此诗作于哪一年,没有详细地记载。

剑客

唐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直吐胸臆,语句简捷,感情强烈。“十年磨一剑”之“磨”,含有打造、磨制之意。花了十年的功夫,这剑自然非同一般。“霜刃未曾试”,是说非常锋利的宝剑还没有用过,便有“跃跃欲试”之意。“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即是今天把它拿出来给您看,如果您能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我就可以仗剑扶危。此处的“剑”,用的是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抒写作者十年寒窗,磨炼才干的生涯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注释

剑客:指行侠仗义之人。

霜刃:形容剑锋寒光闪闪,十分锋利。

把示君:一作'把似君’,意即拿给您看。

谁有:一作'谁为’。

韵译

十年辛苦劳作磨出一把利剑,

剑刃寒光烁闪锋芒未曾显现。

质地到底如何今日显给您看,

若有不平之事不妨告白了断。

作者

贾岛(779年-843年),又称贾长江,字阆(láng)仙,自号碣石山人,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贾岛30岁前累举不中第,后为生计所迫出家为僧。又是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他著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多首。其以五言律诗见长,诗精于雕琢,曾因诗句“僧敲(推)月下门”中推敲二字受教于韩愈。又因僧侣经历,造成他喜写荒凉、枯寂之境的特点,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843年他卒于普州。

相传贾岛在韩愈的劝说下,参加了科举考试。他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学一定能考中。在《病蝉》诗中,痛骂:“什么黄雀、乌鸦,都一样想害蝉。”结果被认为是“无才之人,不得采用”,还落了个“考场十恶”的坏名。贾岛心知是“吟病蝉之句”得罪了有权势的人,可又无可奈何。便创作了这首自喻诗。

题李凝幽居

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评析

《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五言律诗作品,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仅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质朴简练,韵味醇厚,充分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注释

李凝:诗人的朋友,是一位隐士。

幽居:是指僻静的居所。

邻并:指邻居。

少(shǎo):字面意即不多。诗中表达的是无邻居。

池边:溪水的旁边。一作“池中”。

分野色:绿中有红的山野的景色。

云根:托起云彩的基础。古人云﹕“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之根。这里应该是石根云气。

幽期:指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韵译

幽闲的居住地这里没有邻院,

丛生杂草小路通向荒芜宅园。

鸟儿攸闲地栖息在溪边树上,

在月光下一僧人正敲着门山。

过桥眼前展现原野迷人夜色,

浮云飘逸好似因为云根在转。

暂离开这里但我一定会回来,

在此与朋友隐居定不会食言。

作者

贾岛(779-843),字浪(阆)仙,又名瘦岛,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科举考试,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据说在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其诗精于雕琢,喜欢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

这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也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赋新月

唐 缪氏之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的小作者缪氏子借咏新月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新月如弯弓还没有到半个圆,却分明在天边斜挂着。人们不要小看它只像弯弯的眉毛,等到十五夜,它会团圆完满,光照天下。

注释

赋新月:即描写,歌咏新月。赋,铺写,歌咏。新月,阴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即初月。

未上弦:阴历每月初八左右,月亮西半明,东半暗,恰似半圆的弓弦,称上弦。上弦,是说新月还没有还没有到半圆。

碧霄:即蓝天。

蛾眉:原形容美人的眉毛,细长而弯曲。这里形容新月,月亮弯如蛾眉。

三五团圆:指阴历十五晚上最圆的月亮。

韵译

月初的月如弯弓箭还没有上弦,

却是清楚地悬挂在那蓝天上边。

不要小看它只像个弯弯的眉毛,

十五夜它会团圆满满光照普天。

作者

缪氏子,意思是一个姓缪的孩子,唐朝开元(713-741)时人。据说,他从小聪慧能文,7岁就以神童召试,作了上面的这首诗,很得唐玄宗的赞赏。字号、里居、生平事迹均不详。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属于七言绝句。

《南园十三首·其五》这首诗是《南园》组诗十三首中的第五首,为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吟成,撰作时间可系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春夏之交。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注释

南园:昌谷南园是李贺读书处。其《南园组诗》共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此为第五首。  

吴钩: 一种刀的刀名。

  关山五十州: 指当时唐代中央政府不能控制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有开国功臣二十四人的像。

若个:哪个之意。

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韵译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武器吴钩,

奔赴那疆场建功立业收复关山五十州。

你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看看,

有哪一个书生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作者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唐代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李贺20岁那年,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他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后由于他的名气,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这首诗歌是《南园》组诗十三首中的第五首,为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吟成,撰作时间可系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春夏之交。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评析

《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胜败兵家事不期,”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包羞忍耻是男儿”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了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兵家:指军事这一行当。一作“由来”。

事不期:指事难以预料。一作“不可期”。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经整顿东山再起。

韵译

胜败兵家无常事先难以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男儿理应知晓。

长江以南子弟皆是智勇双全,

再启旗鼓重来未必不能达到。

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时期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41年(会昌元年)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所写。

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评析

《秋夕》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观画有感后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注释

秋夕:指秋天的夜晚。

银烛:指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

画屏:指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指轻巧的丝质团扇。

流萤:飞动着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坐看:倚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

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牛郎和织女。

韵译

七夕夜里烛光映照着冷清画屏,

手持轻罗扇宫女扑打着萤火虫。

秋夜的石阶夜色冷清的如流水,

宫女静坐寝宫凝视牵牛织女星。

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时期杰出的散文家、诗人,诗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杜牧这首诗的时间和背景当前尚无法考证。

金缕衣

唐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评析

此诗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金缕衣》是唐朝时期的一首七言乐府诗,作者无名氏。

此诗是一首富有哲理性、涵义深永的小诗,它叫人们不要重视荣华富贵,而要爱惜少年时光。可以说它劝慰人们珍惜少年时光奋发读书,可以说它劝喻人们要及时摘取爱情的果实,也可以说是启示人们要及时建立功业。正因为它没有说得十分具体,反而更觉内涵丰富。

注释

金缕衣:指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堪:可以,能够,足以之意。

直须:不必犹豫。

直:直接,爽快。

莫待:即不要等到。

韵译

劝你不要顾惜那些华贵的金缕衣,

劝你一定珍惜青春少年金贵之时。

花开适宜折时一定要抓紧去采摘,

莫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无花空枝。

作者

此诗为中唐时期流行的一首配着曲调演奏弹唱的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全唐诗》标无名氏。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切的。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评析

《商山早行》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描述了旅途早行中寒冷凄清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诗的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情景交融,语言明净,结构缜密,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在外的孤寂之意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注释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今陕西省商州市东南。

动征铎(duó):指震动出行时的铃铛。

征铎:车行进中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之意。

槲(hú):一种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宋开玉《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一味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围墙。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其东塬上,因名杜陵。文中指长安。

凫(fú)雁:凫,野鸭;雁,即大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韵译

早晨起来就需把役马的铃铎摇响,

踏入了征程游子都在把故乡回想。

人前鸡鸣茅草店沐浴着晓月余辉,

足迹依稀板桥覆盖着深秋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上的野路,

枳叶上的霜花映照在驿站泥墙上。

想起昨夜梦里梦见杜陵美好情景,

群鸭大雁正嬉戏在那弯曲的湖塘。

作者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唐代诗人,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一座尽惊 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 之句 有老成之风 因成二绝寄酬 兼呈畏之员外

唐 李商隐

【其一】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其二】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评析

此诗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用一条长题说明作诗的缘由。冬郎,是晚唐诗人韩致尧的小名。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李商隐的故交和连襟。大中五年(西元八五一年)秋末,李商隐离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韩致尧纔十岁,就能够在别宴上即席赋诗,才华惊动一座。大中十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诵韩偓题赠的诗句,回忆往事,写了两首七绝酬答。其中的第一篇,酒宴上的蜡烛烧残了大半,烛芯的灰烬也冷却了。用“冷灰残烛”,说明送别的筵宴已近尾声,阖座的人触动离情。这就是本篇头两句对当年情景的追述。第二首写法别开生面。首句中的 “各”字,紧扣诗题“兼呈畏之员外”,写与韩瞻天各一方的思念之情。二句顺势而下,将这种思念之情从冬季延续到春天,暗寓思念之长久。 三四句回到赞扬韩偓的诗才方面,“瘦尽”二字回应首句中的“苦辛”,以沈约瘦弱之事并写两面,一写才不如韩偓,二写身世之感,暗寓诗人政治上的失意。

注释

韩冬郎:韩致尧,小名冬郎,是李商隐连襟韩畏之子,是晚唐小有名气的诗人,有《翰林集》一卷,《香奁集》三卷。“连宵待坐徘徊久”是残句,原诗已佚。

老成:指冬郎虽年少,但诗风老练成熟。唐·杜少陵《敬赠郑谏议十韵》:“毫髮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他日追吟:指大中五年(西元八五一年) 李商隐将赴梓州柳幕,离长安时,韩致尧父子为之饯行,致尧曾作诗相送,其诗有“连宵……”句。至大中十年, 李商隐回长安,因作二首绝句追答。

畏之:指韩瞻字。

走马成:言其作诗文思敏捷,走马之间即可成章。《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唐·李太白《与韩荆州书》:"虽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冷灰:应当是当时饯别宴席上的情景。

桐花:《诗经·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丹水出焉……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史记·货殖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

雏凤:此戏谑韩畏之,并赞其子韩致尧诗才。《晋书·陆云传》:“陆雲幼时,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又杜甫有“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诗句,商隐此言'清’、'老’,当即此意。在商隐赴梓幕后不久,韩瞻亦出任果州刺史,韩偓必随行,所以这里说丹山路上,有'雏凤’、'老凤’之声。

瘦尽东阳姓沈人:原注,沈东阳约尝畏何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终未能到。”余虽无东阳之才,而有东阳之瘦矣。

韵译

【其一】

十岁的韩致尧文思敏捷走马之间文章即成,

是在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满时的别情。

在那携子赴任万里长桐花盛开的丹山路上,

花丛中传来雏凤鸣声比老凤更为清亮动听。

【其二】

我在靠近剑门栈道你在有风樯江南均苦辛,

当初分别正值冰天雪地而今却是季节暖春。

将韩冬郎诗才比何逊我比作沈东阳休联句,

余虽然没有无东阳之才而有沈东阳之瘦人。

作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又唐代著名诗人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唐大中五年(851)秋末,李商隐离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在送别李商隐晚宴上,时年十岁韩偓即席赋诗,才惊四座。大中十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诵韩偓题赠的诗句,回忆往事,写了此两首七绝酬答。

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评析

《嫦娥》此诗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咏叹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注释

嫦娥:原作“姮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

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云母,一种矿物,板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

深:文中暗之意。

长河:即银河。

晓星:即晨星。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夜夜心:因为孤独而夜夜悔恨

韵译

云母屏风映上了一层烛影暗深,

银河渐渐斜落启明星西下沉沉。

嫦娥已后悔当初偷吃不死灵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悔恨。

作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诗作创作背景,永远离不开作者本人的政治生活背景:作者终身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本诗就是讽刺太监当权的黑暗、讽刺宪宗的皇权旁落。

江楼感旧

唐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评析

《江楼感旧》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作品,是一首情味隽永、淡雅洗炼的七绝好诗。是一首怀念旧友旧事的诗作。起句“独上江楼思渺然”,写诗人独自登上江边之楼的情形,写行动,写心理,寂寞沉思的情态形象生动。承句“月光如水水如天”,从容写景,进一层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转句“同来望月人何处?”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合句“风景依稀似去年。”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全诗语言淡雅,以景寄情,情感真挚,写旧事则虚实相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隽永的韵味。

注释

江楼:即江边的小楼。

感旧:感念旧友旧事之意。

思渺然:思绪怅惘。

渺(miǎo)然:悠远的样子。

依稀:仿佛,好像之意。

韵译

我独自一人来到这江边高楼思绪怅惘,

月光和水及天空一样茫茫悠悠地流淌。

去年和我一起望月的朋友现不知何处,

今日之风景同去年ー样轻柔幽美漂亮。

作者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及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唐代诗人,精于七律,笔法清圆熟练,不假雕饰,有《渭南集》。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这首诗作者赵嘏作于进士落第东归返乡之后。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濒临江边的一座楼上,眺望江上月夜的美景,进而想起去年与友人同赏的情形,兴发出物是人非之感,遂作此诗。

秋日湖上

唐 薛莹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评析

《秋日湖上》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秋日湖上》是晚唐诗人薛莹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秋日泛舟游览太湖的情形。起句“落日五湖游,”写出了诗人秋日泛舟 闲游时间、地点。承句“烟波处处愁。”道出了太湖上的景致,同时也烘托出诗人的心境。转合句“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意思是千百年不断发生的事都有随着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随着湖水向东流去,谁人问及。诗言简意赅,流露出诗人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心情。

注释

五湖:指江苏的太湖。

浮沉:文中指国家兴亡治乱的历史。

韵译

落日时分在太湖之上畅游,

湖面上烟波浩渺让人忧愁。

千年以来浮浮沉沉历史事,

有谁会关心过它付之东流。

作者

薛莹,晚唐诗人。著有《洞庭诗集》,《全唐诗》里收有十首他作的诗,其他的就只有残句了。他的诗风充满伤感,所作多表现隐逸生活。

作者的更多讯息无从获得。

唐  颜仁郁《农家》今韵

一君木子

农家

唐  颜仁郁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评析

《农家》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七言绝句诗反映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苦。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人”无知的批评。后两句“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与李绅《悯农》诗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意思相似,但感情更加强烈,有相当的批判力度,过去常用来讥讽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谋生艰难、耽于吃喝玩乐的人们。

注释

晓:文中指天快亮的时候。

艰:指艰难、艰辛。

羸牛:指瘦弱的牛;

时人:指当时人,或市井人。

将谓:就以为。

韵译

半夜时辰叫儿子趁早起身耕种,

老牛没有力气慢慢地艰难前行。

市井人根本不知道农家人辛苦,

竟说田里稻禾是自然生长而成。

作者

颜仁郁,生于唐大和(827~835)间,卒年不祥。字文杰,号品俊,福建德化三班泗滨人。祖籍河南温县。祖父颜景茂,为兵曹参军,入闽任福州侯官县令。随其父颜芳(787~860)入闽,辗转来到永福(今永泰)县归德场归义乡山亭里(今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受聘于金员外为家塾教师。颜仁郁——科场才俊,后怡情当地山水,定居肇基于此。仁郁为颜芳第七子,文杰工诗,有诗百篇,“宛转回曲,历尽人情,邑人途歌巷唱之”。《全唐诗》存诗二首。

题菊花

唐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评析

《题菊花》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一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三。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黄巢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一起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黄巢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注释

飒飒:用来形容风声。

蕊:指花的心儿。

青帝:指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报:即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韵译

在飒飒秋风中满园菊花瑟瑟飘摇,

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蜂蝶难以到来。

若是有朝一日我当上了司春之神,

定安排菊花桃花同在春天里盛开。

作者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在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广明元年(880年)12月13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6月15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此诗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

己亥岁二首·其一

唐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评析

《己亥岁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曹梦徵组诗作品,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组诗以干支为题,以示纪实,明确表明了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全诗概况地写出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来封建战争的实质,写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注释

己亥:指唐僖宗乾符六年(西元八七九年)。

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泽国。

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指打柴砍草的人。

韵译

富饶的水域江南已绘入了战图,

百姓有何法打柴割草度日不愁。

请君再别提什么封侯觅爵之事,

一将的功名要生成万俱的枯骨。

作者

曹松(约830─?)字梦徵,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人,卒年不详。早年家贫,避居洪州西山,其后投奔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又一度落拓江湖,奔走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陕西、广东、广西等地。昭宗光化四年(901)登进士第,时已七十余岁。曾任秘书省正字。唐代晚期诗人,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赠答之作,较少接触现实题材。风格颇似贾岛,取境幽深,以炼字炼句见长,但并未流于枯涩。《全唐诗》录其诗一百四十首,编为二卷。

此诗大约是在公元880年(广明元年)追忆前一年时事而作。

小松

唐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评析

《小松》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小松》的作者杜荀鹤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小松》这首诗中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了理趣,耐人寻味。

注释

刺头:指小松树的松针小芽。

蓬蒿(pénghāo):即蒿子,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蓬指其形状。

直待:直等到之意。

凌云:驾驭云之上。

始道:即开始说。

韵译

小松树的树尖自小就生长在深草丛里,

渐渐地发现而今它已长得高出了蓬蒿。

世人不认识松苗可长成高入云霄之树,

直到它已窜入云霄才承认它伟岸与高。

作者

杜荀鹤(846年~904年),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黄巢起义爆发,他从长安回家。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诗于朱温。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进士。得第后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受田頵重视,用为从事。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杜荀鹤晚唐现实主义诗人,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有《唐风集》。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才华显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就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诗人由此创作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宋 欧阳修

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评析

这是宋 欧阳修 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写的是在灵山月夜景观,其中亦拂溢着佛地所特有的禅气,形成空灵静谧之美,读之不仅赏心悦目,亦可以去俗除尘,陶冶情性。“菩提”在佛语中意为觉悟的境界,在诗中与广化寺结合皆为龙门的名刹。诗题为“步月”其间,暗指就寺院外夜景而言。此诚如严羽论唐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凡”,将读者诱入诗境之中。

注释

春岩:指春天的岩石。

响:拟声词,文中指泉水哗哗地作响。

夜久:文中指夜深。

寂:即寂寥。

净:文中指清澈干净。

韵译

春天飞落在岩石上的瀑布哗哗作响,

夜已经是很深山涧万物归于了寂寥。

月光照耀下的松林显得十分地静谧,

夜色笼罩的群山就好像是一个颜色。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又是文学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和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据《居士集》目录注,该诗作于明道元年,为《游龙门分题十五首》之一。

题花山寺壁

宋 苏舜钦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评析

这是宋苏舜钦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诗中就有名的花山寺变得荒芜不堪的景象,指出:花木必须时刻注意修整,剔除败枝,铲除杂草,保护精华。只有这样才能繁花似锦。这里包含着万物生长发展的一个真理。“花易凋零草易生”,值得深思。

注释

花山寺:地址不详。《镇江府志》载有沈括诗《游花山寺》一首,据此,花山寺可能在镇江。

繁英:即繁花。

草纵横:即野草丛生。

剪伐:指剪去枯枝败叶。剪,斩断。

勤力:勤奋努力之意。

凋零:凋落衰败之意。

韵译

花山寺本因种有各种花卉而取的名,

可现在却是繁花不现反而杂草丛生。

种花就靠的是辛勤栽培和勤奋努力,

不然会杂草丛生花便容易枯萎凋零。

作者

苏舜钦(1008年—1048年),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又北宋诗人,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诗人被贬苏州(也可能在镇江)之后,赋闲在家,一日外出游玩,来到花山寺,只见野草丛生,不见百花开放,觉得“花山寺”名不符实,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评析

《蚕妇》是宋代诗人张俞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五言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生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即“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注释

蚕妇:指养蚕的妇女。蚕是一种可家养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市:指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文中是指卖出蚕丝。

巾:指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文中也可指衣襟。

遍身:指全身上下。

罗绮: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底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韵译

昨天我到集市交易地去卖蚕丝茧,

回家以后难过的泪水擦湿了衣襟。

我看到了那些身穿着绫罗绸缎的,

他们竟然没有一个是辛苦养蚕人。

作者

张俞(《宋史》作张愈),生卒年不详。字少愚,又字才叔,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祖籍河东(今山西)。屡举不第,因荐除秘书省校书郎,愿以授父而自隐于家。北宋文学家、诗人,其诗简括雄俊,锋利明快。著有《白云集》。

此诗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在当时的封建时代,人民生活痛苦难言。诗人在此时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极端困苦的状况。

咏柳

宋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评析

《咏柳》是曾巩一首托物言志的七绝之作,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咏物诗常常人与物合一, 是咏物也是咏人。同时宋诗又擅长说理,《咏柳》就是借咏物来说理的一首诗。“倚得东风势便狂”,这七个字写出了柳树的姿态,而且在“乱条犹未变初黄”的时候,很明显是讽刺“得志便猖狂”的小人。第三句“解把飞花蒙日月”,你只知道可以把自己的柳絮散发的漫天都是,蒙蔽了日月,第四句接着说,难道你“不知天地有清霜”吗?

整首诗的意思,是第四句结束后的留白,言外之意为: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到了报的那个时候,你咋办?早晚要倒霉的。

注释

倚:文中指仗恃,依靠之意。

狂:即猖狂。

解把:即解释,解得,懂得之意。

飞花:文中指柳絮。

韵译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色成蛋黄,

便在东风的吹动下揺摆十分疯狂。

你只懂得用你的飞絮来蒙住日月,

难道不知初春天地间还会有清霜。

作者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白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曾巩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又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一生著述丰富,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 40卷、《外集》10卷流行于世。另外,他还著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杂职》、《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等等。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元丰六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

客中初夏

宋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评析

《客中初夏》是宋朝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在该诗中,作者通过对于初夏时节的景色、尤其是对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描写,暗含了对于自己政治抱负的表白,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声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于皇帝忠心不二。该诗以其托物言志的典型手法而闻名。其中暗含的对于王安石变法不满成为了该诗写作的主要背景。前两句写景:四月的天气清明暖和,雨过天晴,对着门的南山更是青绿分明。后两句抒情: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飘荡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此诗在退居洛阳时所作,表达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

注释

客中:旅居他乡作客。

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惟有:仅有,只有。

韵译

四月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后天刚放晴,

正对着门的南山在雨后更加青翠分明。

此时眼前没有了随风飘飞的烦人柳絮,

唯有那向阳开放葵花跟随着太阳斜倾。

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写在哲宗即位、司马光回京任职前,是在洛阳时所写。

江山

宋 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评析

《江上》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江有感而作之诗。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注释

漾:吹过之意。

脱:脱下之意。

被:文中让意。

横笛:横吹的笛子,文中指笛声。

韵译

一阵阵秋风荡漾着江之上面,

江岸上的藓花在夕照中落红。

离别之情被强悍的笛声淹没,

并随着秋风吹到混乱的山东。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086年5月),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江有感而作。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评析

《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首二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注释

凌寒:文中指梅不惧严寒。

遥:远远地。知:知道。

为(wèi):因为之意。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韵译

在那墙的角落处生长着几株白梅,

它们顶风冒雪在严寒中梅花独开。

远瞧就知道洁白梅花那就不是雪,

因为梅花隐隐地把阵阵暗香传来。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086年5月),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

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又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

春日偶成

宋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评析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写景,后两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抒情。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注释

偶成:即偶然写成。

云淡:即云层淡薄,是指天气晴朗。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傍花随柳:指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川:指瀑布或河畔。

时人: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韵译

云淡风轻此时接近了春日正午,

我傍着花随着柳正在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谁人能够去理解,

会说我忙里偷闲年老装作少年。

作者

程颢(1032年-1085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和诗人。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程颢是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1085年(元祐元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岁。

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看到美丽的景色不禁即景生情,从而写下此诗。

送春

宋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评析

《送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送春》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寓情于物。花开花落,燕子飞来,子规夜啼都是自然现象。然而诗人认为,花也好,燕子也好,子规鸟也好,它们这样做都是为了把要消逝的春天唤回来。春光没有尽逝,生机犹存。 子规不停地啼叫,不信唤不回已渐渐消逝的春光。最后两句诗人借此表达顽强进取、执著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突出了坚定的信心。

这首诗以子规啼血唤东风的形象,阐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虽题为送春,却无伤春之感,而能给人们以启示:只要坚持信念,执着追求,事情总可以办成功的。

注释

落更开:即花既有落的还有开的。

檐:即指屋檐。

子规:即杜鹃鸟。

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

不信:即不认为。

韵译

春三月有的花儿谢了但有的花蕾会开,

农家小院的屋檐下天天都有燕子飞来。

杜鹃在深更半夜里不停地在悲鸣啼血,

努力不相信把百花齐放的春天唤不回。

作者

王令(1032年—1059年),字逢原,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因幼年丧父。王令的高祖父、曾祖父都曾在朝廷坐过。其少时尚意气,后折节力学。不求仕进,以教授生徒为生,往来於瓜州、天长、高邮、润州、江阴等地。又北宋诗人,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王安石奉召晋京,途经高邮,令投赠诗文,获安石赏识,结为知己,之后文学知名。1059年(嘉祐四年)六月初二,年仅二十八岁的王令便在贫病交加之中离世而去。他仅有短暂的十年创作时间,却写出了70多篇散文和480多首诗。有《广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评析

《赠刘景文》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是他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托物言志,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劝告朋友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用“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全诗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意境高远。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指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即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指菊花凋谢。

犹:仍然之意。

傲霜:即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成为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即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意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韵译

荷花凋谢其荷叶连那擎雨的能力都没有,

那开败了菊花冬季还有傲寒斗霜的花枝。

一年中最值得欣赏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将黄犹绿秋末节时。

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

宋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评析

《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是黄庭坚诗作一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明月”在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朗朗的明月,才能在朦胧中看到难以区别的山水一色的景象,才知道闻见的花香是十里芰荷散发的芬芳。特别妙的是诗的后两句,本来只有清风送爽,可是因为皎洁的月光,它那么柔和、恬静,所以诗人觉得清风带着月光,月光就像清风,它们融合在一起送来了凉爽和舒适。

注释

鄂州:在今湖北省武汉市的以东的地级市。

南楼:在武昌蛇山顶。

四顾:指向四周望去。

山光、水光:文中指山色、水色。

凭栏:靠着栏杆。

十里:形容水面辽阔。

芰:指菱角。

并:指合并。

一味凉:即一片凉意。

韵译

站在南楼向四周瞭望现山光接水光,

依栏眺望呈十里水面菱花荷花飘香。

这清风明月自由自在地竟无人去管,

清风并入月光南面吹来送惬意凉爽,

作者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这首诗写黄庭坚被罢官来武昌闲居的是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

绝句四首·其四

宋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评析

《绝句四首·其四》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大约作于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是一首从诗人自身生活经历和感受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佳作。当时诗人困居徐州,生计维艰。尽管“人不堪其贫”,诗人却不以为意,依然“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当时诗人的知心朋友尽在远方,当诗人一口气读完一本好书时,他是多么盼望能同朋友们交流切磋一番啊!他思友心切,整日忽忽若有所失,因而发出“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诗意就这样从普通生活琐事上升到了哲理性的高度,从而具有了普遍的、永恒的意义。它质朴无华的语言中透露出冷静、客观、理智的诗趣,激起古今读者广泛的共鸣。

注释

快意:即称心满意。

可人:令人满意的人,文中指称心的朋友。

开:文中指开怀而笑。

韵译

读一本好书心中高兴可惜很快会完,

知己交谈十分尽兴可惜不会想就来。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往往会事与愿违,

人生百年能开怀一笑的事能有几回?

作者

陈师道(1053年~1102年),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又北宋诗人,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这首诗大约作于哲宗元符二年(1099),是一首从诗人自身生活经历和感受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佳作。

雪梅·其一

宋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评析

《雪梅》是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两首诗,此为其一,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其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成为千古名句。

此诗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表达了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注释

降(xiáng):文中意即服输。

骚人:即诗人。因诗人屈原代表作名《离骚》而借称。

阁笔:即放下笔。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文章,文中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逊:差,不如。

一段香:即一片香。

韵译

梅花和雪花去争春色争了个不差上下,

它们谁也不肯服输把诗人的评判难剎。

公道讲梅花有逊雪花的三分晶莹洁白,

反过来说雪花也输给梅花个香格里拉。

作者

卢梅坡,(生卒事迹均不详),南宋诗人,《全宋词》录其《鹊桥仙》(三月廿一)等4首。“梅坡”应该也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到现在他的原名和原字都散佚了,独留下一个卢梅坡的名字以及两首《雪梅》流芳百世。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评析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该诗是作者游览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创作的。此诗首句“梅子黄时日日晴”写出行时间;次句“小溪泛尽却山行。”写出行路线;第三句“绿阴不减来时路,”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添得黄鹂四五声。”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内心感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注释

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在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文中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意即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即小河。泛,即乘船。尽,即尽头。

却山行:文中意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不减:文中指绿阴没有少多少。

黄鹂(lí):指黄莺。

韵译

梅子黄时天天都是风和日丽的天气,

乘小舟沿小溪行至尽头为山路步履。

道路两旁绿茵比水路风景毫不逊色,

深林丛中传几声幽趣鸣叫来自黄鹂。

作者

曾几(1085年~1166年),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中国南宋诗人,学识渊博。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所作,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题青泥市寺壁

宋 岳飞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评析

《题青泥市寺壁》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言志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题于青泥市(今江西新干县境)萧寺壁间。此时,抗金局势一派大好,但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正加紧与金议和。诗中表达了作者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坚定信念,展示了作者高洁的人格和节操。

注释

青泥寺:在今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境。

贯斗牛:直冲斗、牛星宿间之意。形容胆气极盛,直冲云霄。

斗(dǒu)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星座名,这里指天空。古人把天上的星辰划若干区域以与地面区域相照应。据《宋史·天文志》,斗牛二宿,大致在江西一带上空,当吴越分野。

直节:指整齐排列的高大的树木,形容象戴冠垂缨的正气官吏。

君仇:指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掠到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之国仇,即岳飞《满江红》词中所说的“靖康耻”。

顽恶:指金人。

还:即迎回来。

车驾:指皇帝乘坐的车子。文中指宋徽、宋钦二帝。

不问:即不追求,不图谋。

登坛:升登坛场。古代帝王即位、祭祀、会盟、拜将,多设坛场,举行隆重仪式。文中指拜将封侯得高官。

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官。汉制,列侯食邑,大者万户,小者五六百户。这里指获厚禄。

韵译

堂堂的英雄之气直冲斗牛星宿间,

径直洗雪国耻为君愿将生命奉献,

斩除顽恶的敌人迎回君王的车驾,

不图谋不追求那封侯拜将类高官。

作者

岳飞(1103年—1142年),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以不附和议,为秦桧陷,被害于大理寺狱。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宋代诗人,《宋史》有传。《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岳武穆集》十卷,不传。明徐阶编《岳武穆遗文》一卷,词存三首。

这首言志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题于青泥市萧寺壁间。此时,抗金局势一派大好,但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正加紧与金议和。诗中表达了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坚定信念,展示了作者高洁的人格和节操。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评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其内容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冬夜读书示子聿》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注释

示:即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即学与问,文中指学识。

无遗力:即用出全部力量,不遗馀力、竭尽全力。

遗:保留,存留。

少壮:指青少年时期。

工夫:指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文中指刚才。

纸:文中指书本。

终:最终、到底、毕竟之意。

觉:即觉得。

浅:即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即深入、透彻的理解。

躬行:指亲身实践。行,即实践。

韵译

古代人做起学问来常是不遗余力,

功夫在少壮期到老年才学得有成。

书本得来的知识最终都感觉肤浅,

要得到真知灼见须亲自实践才行。

作者

陆游(公元1125年11月—公元1210年1月),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宋孝宗即位后,赐陆游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遭主和派排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又爱国诗人,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嘉定二年(1210年)去世。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这一首诗。

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评析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注释

陂(bēi):指池塘的岸。

衔(xián):即口里含着。本文指中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衔着了。

浸:即淹没。

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漪(yī),水波。

横牛背:即横坐在牛背。

腔:即曲调。

信口:即随口。

归去:即回去。

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或指人工建造的水池。

韵译

池周长满青草池塘里水几乎溢出了塘堤,

山像是衔着落日倒映在水面荡漾出涟漪。

放牛娃横坐牛背慢慢地任由牛向家而去,

手操着短笛随意地吹奏着不成调的韵曲。

作者

雷震,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从这首诗风格看,这首诗约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很可能为宋度宗年间)。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其二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评析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其二》是一首七绝诗,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两首七绝组诗作品,主要描写暮春乡村景色。第一首诗通过写酒楼、柳条上的春光,清明节村歌社舞的乡土风俗,抒写了作者虽客居他乡却依然闲适的心境。第二首诗选取篱落、菜花、儿童、黄蝶等意象,运用细节描写,表明诗人对田园情怀的敏感度。全诗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

注释

新市:地名,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饮大醉。

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篱:即篱笆。

疏疏:稀疏之意。

径:即小路。

阴:指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急走:即奔跑。文中走、跑的意思。

韵译

稀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了远方,

树上花瓣飘落新叶刚出树荫未成行。

村童奔跑着追捕翩翩飞舞的黄蝴蝶,

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已无法寻访。

作者

杨万里(1127年10月-1206年6月),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1154年(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1170年(乾道六年)任国子博士,不久迁太常丞,转将作少监。1174年(淳熙元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1179年(淳熙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曾镇压沈师起义军,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不久,召还为吏部员外郎,升郎中。1185年次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1187年(淳熙十四年),迁秘书少监。高宗驾崩,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1190年(绍熙元年),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万里以为不便民,拒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万里不赴任,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祠禄,等于退休)而归,从此不再出仕。 1206年(开禧二年),因痛恨韩侂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又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本诗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绝句。诗题暗示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观书有感·其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评析

这是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也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有词云,“清晓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云影共徘徊”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像似如人在徘徊。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为:因为之意。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清澈的这样,即这样的清澈。

清:清澈。

源头活水:是说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此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韵译

半亩方塘清澈明净像镜子一样被打开,

天空光彩与浮云影映入水塘闪耀徘徊。

要问那方塘的水为什么会如此之清澈,

是因为有不竭之源头不断地把水送来。

作者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排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更重要的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评析

这既是山水诗篇也是爱国诗篇,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词作于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当时作者正在江西赣州任上,经行造口,作此书于壁。作者登台望远,“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在观山观水中,寄托忧时忧国之思。上阕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兴亡之感。郁孤台为唐虔州剌史李勉所建,他曾登台西望长安。而自己哪有“长安”可望。当年金兵追隆祐太后,受难的百姓成千上万过赣江,伤心泪汇成无底的河,至今失地未收,实在可悲。“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二句,向西北遥望京都,可怜无数的青山将视线遮住。借叹息北望京城被阻隔,暗喻恢复无望。“可叹”中有无限悲愤。

下阕抒愁苦与不满之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二句写眼前所见,大江滔滔向东流去,青山遮也遮不住。这里借水怨山有所暗喻:江水能冲破重重阻隔曲折而终于东去,而自己却无法挣脱羁留、冲破压抑而撇于一隅,岂不令人烦恼。“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江边暮色苍茫,鹧鸪声声,增添词人沮丧情绪,愁上加愁,益见词人爱国情怀。

注释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也是词牌、曲牌的名称。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有皁口溪,水自此入赣江。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赣县西南之贺兰山顶,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江西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亦称清江。文中当指赣江言。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西北望长安:唐·杜甫《小寒食舟中》诗:“愁看直北是长安。”唐·李商隐《桂州路中作》:“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宋·刘攽《九日》:“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句:宋·陈师道《送何子温移亳州三首·其三》:“关山遮极目,汴泗只东流。”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啼声悽苦。

韵译

这郁孤台下的赣江的水,

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

可惜看到的是无数青山。

可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

毕竟江水还是会流向东。

傍晚目眇眇正满是愁予,

在深山里鸣叫的是鹧鸪。

作者

辛弃疾(1140年5月-1207年10月),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后被主和派排挤,退隐山居。1207年病逝,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一日辛弃疾来到造口,俯瞰昼夜奔腾的滔滔江水,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评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作品,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诗题中的“儿辈”指作者的子女,元好问有三子二女;“赋未开海棠”,意即做一首吟咏未开海棠的诗。诗中所写的海棠应为贴梗海棠,它三四月间开花,花开时绚丽多彩,鲜艳夺目,是人们喜爱的观赏花卉,由于花丛生于枝干之间,又贴近花梗,所以称为“贴梗海棠”。

注释

一重重:即一层又一层。用以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文中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

轻吐:指轻易、随便地开放。

且教:还是让。

闹春风:指在春天里争奇斗艳。

韵译

海棠新长出的绿叶在枝间层层叠叠,

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红色。

爱惜自己那芳香的芯莫要轻易去吐,

让桃李花春风中先绽放自己且看萋。

作者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汉族,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兴定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晚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诗学》、《东坡诗雅》、《锦畿》、《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传世有《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又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今存诗1361首,内容丰富。

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寒夜

宋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评析

《寒夜》是南宋诗人杜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无雕琢之笔,表现的意境清新、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注释

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是一种烧炭的小火炉,外壳用竹子编成,炉芯用泥,中间有炉箅子,隔为上下。

汤沸:文中指热水沸腾。

才有:以有、刚有之意。

韵译

冬夜有客到家一杯热茶便是美酒,

围坐着竹炉炉火刚红壶水便沸腾。

月光在窗前与时常没有什么两样,

只是窗前几枝梅花开放送来寒香。

作者

杜耒lěi,字子野,号小山,今江西抚州人,生辰不祥。尝官主簿,后入山阳帅幕,其事迹见于《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四。又南宋诗人,1225年理宗宝庆三年死于军乱。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已无法考证。只是在一个冬天的夜晚,有客人来访,诗人以茶待客。主客相谈甚欢,于是诗人作此诗以记。

北风行

元 刘基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

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

评析

《北风行》是一首古七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起句中“萧萧”说明风很大,而“北风”即北方吹来的风,北方吹来的风都是非常寒冷的,风也很大。在这种环境之下,在城上守卫的将士(健儿),自然会很冷,冷到连耳朵都快被萧萧寒风吹落。所以承句紧接着就写了守城将士在此种恶劣环境下的状况。在转句中作者再次突出天气之寒冷,将军在帐篷中都还要穿着貂鼠大衣才能御寒。在这时候,将军面对这样的天气和环境也只能持酒望着帐外飞雪而已。合句即将军的反应。

全诗通过对这种恶劣天气和环境的描写,对将士们的反应刻画,表达出了将士们行军打仗的艰辛,也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将士们的怜爱之情。

注释

行:即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

健儿:指士兵。这句形容天气极度寒令,北风怒号,把守城士兵的耳朵都快要吹下来了。

玉帐:即军帐,征战时主将的帐幕。

貂鼠衣:用貂鼠皮缝制的贵重衣裳。

韵译

在城外刮起了凛寒的萧萧北风,

城楼士兵被凌风几乎耳朵刮去。

将军在帐篷里身披着貂鼠大衣,

手持酒杯忧愁地看着帐外雪飞。

作者

刘基(1311年7月-1375年5月)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首夏山中行吟

明  祝允明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炉煮酒香。

评析

《首夏山中行吟》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祝允明的《首夏山中行吟》所写苏州西郊一带村女当垆煮酒的景象,让人读起来轻快闲谈,很具姑苏特色。他的“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书生富贵时”,表达了那份满足,那份陶醉,一切功名利禄、人世烦恼,在诗酒风流前,烟消云散。这首酒诗反映了诗人人性的自由复归的愿望,重新发现自我,找到人生真正的归宿。

注释

首夏:就是初夏的意思。

当垆:对着酒垆。垆,旧时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韵译

初夏的梅子有的是青色有的呈色黄,

蔬菜长得粗壮麦子成熟蚕妇更显忙。

僧人翻越山岭来看茶叶生长的情况,

村女酒垆前忙活煮酒酒沸四溢飘香。

作者

祝允明(1460年-1527年),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卒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祝允明的科举仕途颇为坎坷,十九岁中秀才,五次参加乡试,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中举,后七次参加会试不第,于是祝允明绝了科举念头,以举人选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

《首夏山中行吟》所写苏州西郊一带村女当垆煮酒的景象,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朝天子·咏喇叭

明 王磐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评析

《朝天子·咏喇叭》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明朝中叶是历史上宦官祸国殃民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其时,由于皇帝有意的扶植和利用,宦官把持朝政,手握内外臣僚的生杀大权。于是就有一批趋附的官吏与之勾结,形成阉党。在统治阶级内部,排除异己,屡兴大狱;对劳动人民则公然掠夺其土地并日益加重剥削和奴役,数以万计的人家被逼得家破人亡,社会矛盾一天天激化。王磐当此乱世,写下这首《朝天子·咏喇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阶段黑暗的现实。

注释

朝天子:曲牌名。

喇叭:一种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

锁哪(nà):现今称之为“唢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

曲儿小:指曲子短。

腔儿大:指声音很响。

官船:指官府衙门的船只。

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

仗:指倚仗,凭借。你:文中指喇叭、唢呐。

抬:指抬高。声价:指名誉地位。

军:指军队。

愁:指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

那里:同“哪里”。辨:即分辨、分别。

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 共:和之意。

眼见的:即眼看着。

吹翻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

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

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韵译

喇叭唢呐吹起来呜哩哇啦,

吹的的曲儿短而腔声儿大。

官府衙门船只来往乱如麻,

依仗你装腔作势来抬声价。

军人听了喇叭唢呐军人愁,

百姓听了喇叭唢呐百姓怕。

还能到哪里去分真还是假?

眼睁睁看着吹得这家人亡,

又明明显显瞧见那家破碎,

更是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作者

王磐(约1470年—约1530年),明代散曲家。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作诸生,厌其拘束,弃去,终身不再应举,纵情于山水诗画之间。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有《王西楼乐府》。

这支曲子作于明朝中叶的正德年间(1506—1521)。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载:“正德间,阉寺当权,往来河下无虚日,每到辄吹号头,齐丁夫,民不堪命,西楼乃作《咏喇叭》以嘲之。

绝句

明  文征明

公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

人家不必论贫富,才有读书声便佳。

评析

文征明的这首《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一位在外公干的官人,回家时浑身被雪花覆盖。回到家里看到孩子在灯下读书,遂发出感慨:家的贫与富是无所谓的,只要有读书声就是好人家。

注释

“文征明”亦可写作“文徵明”。”徵“是“征”的繁体字。

灯火:着的的灯烛等照明物。亦指照明物的火光。

茅斋:亦作“茆斋”。茅草盖的屋舍。

斋:多指书房、学舍。

不必:即没有必要,未必。

韵译

在外因公干后归家浑身被纷雪覆盖,

回家看到孩子灯下认真读书於书斋,

一个人的家贫家富真是无所谓的啊,

只要世代人喜欢耕读那就是好人家。

作者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原名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曾官翰林待诏。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

就义诗

明 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评析

杨继盛的《就义诗》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杨继盛临刑前所作,原诗没有题目,诗题是后人代拟的。就义,是为了正义而付出生命的意思。作者在诗中表示,自己报国之心不但至死不变,即使死后也不会改变。诗的大意说:自己虽死,浩然正气回归太空,还存留在天地之间,一颗耿耿丹心,永远照耀着千秋万代。这一辈子还没有来得及报效国家,死后也要留作忠魂来弥补。作者为揭发奸相严嵩被处死,诗中表现了忠心报国,至死不变的决心。全诗一气呵成,如吐肝胆,如露心胸,如闻忠诚之灵魂在呼喊,感人肺腑。

注释

浩气:即正气。正大刚直的精神。

还:文中是回归的意思。

太虚:即太空。

丹心:红心,忠诚的心之意。

千古:久远的年代,千万年。

生平:即一辈子,一生。

报国:文中指报效国家。

忠魂:即忠于国家的灵魂,忠于国家的心灵、精神。

魂:作者的原意是指死后的魂灵。

韵译

我生而为国而死浩气于太空昂然,

虽死丹心永存千秋万代照耀后人。

平生有报国之心却未实现成遗憾,

留忠魂作厉鬼为国除害以作偿还。

作者

杨继盛(1516年-1555年)明代著名谏臣。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兵部员外郎。坐论马市,贬狄道典史。事白,入为户部员外,调兵部。疏劾严嵩而死,赠太常少卿,谥忠愍。后人以继盛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著有《杨忠愍文集》。

公元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杨继盛冒死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状。他将严嵩指为“天下之第一大贼”。因此他在狱中三年,最后严嵩把他的名字偷偷添加在死刑犯名单的后面,终被惨遭杀害于西市。年仅40岁。这首诗即为他临刑前所作。

明日歌

明 文嘉

明日歌1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歌2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朝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评析

《明日歌》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是明代诗人文嘉(又一说钱福)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

该诗诗人以自己为例劝告世人要珍惜每一天,要活在当下,不要永远等待明日而浪费时间,蹉跎光阴,全诗内容充实,语言流畅,释理通俗明了,富有说服力和震撼力。

注释

复:又之意。

何其:即其何?这句说:明日究竟有多多?

待:即等待。

蹉跎(cuō tuó):光阴虚度。“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是说如果天天只空等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日,一事无成。

累(lěi):即连累,使受害。这句说: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

请君:即请诸位。

韵译

明日歌一

明天以后会又有一个明天,

明天之明天是何等的多啊!

我一生做事想着待明天做,

那一萬件事都不会做得好。

世上的人苦在被明日拖累,

春去了秋来了人慢慢衰老。

每天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

傍晚又看着太阳在西坠落。

人一生究竟有多少个明天?

请你好好地听我唱《明日歌》。

明日歌二

明天以后会又有一个明天,

明天之明天是何等的多啊!

若一天天想着待明天做事,

那一萬件事都不会做得好。

世上的人苦在被明日拖累,

明日永远无穷人慢慢衰老。

早晨黄昏河水滚滚永东流,

亘古到今日日悠悠会西坠。

人一生究竟有多少个明天?

请你好好地听我唱《明日歌》。

作者

文嘉(1501年~1583年),字休承,号文水,明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江苏苏州)。文徵明仲子。吴门派代表画家。初为乌程训导,后为和州学正。能诗,工书,小楷清劲,亦善行书。精于鉴别古书画,工石刻,为明一代之冠。画得徵明一体,善画山水,笔法清脆,颇近倪瓒,着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间仿王蒙皴染,亦颇秀润,兼作花卉。

这首诗歌是明代文人钱福的一首诗歌,另有记载文嘉也作有《明日歌》。因此,明日歌的作者待考证的有两个,分别是钱鹤滩(又名钱福)和文嘉,历来说法不一。

《华商晨报》(2009 年 3 月 11 日)《<明日歌>的作者有两个?》一文载:《四库全书》的记载和《文氏五家诗》表明《明日歌》作者是文嘉,所以,很多人倾向于《明日歌》的作者是文嘉。

马上作

明  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评析

《马上作》是明代戚继光的七言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马上作》的作者戚继光是明朝的名将,此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转战北部、紧张激烈的戎马生涯,显示了戍边将领保卫国家的英姿和雄风,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爱国襟怀。全诗平易自然,琅琅上口,意深情真,余味悠长。

注释

南北驱驰:戚继光曾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宼的侵扰,又曾镇守北方边关。

主:文中指明朝皇帝。

江花边草:南方江边和北方边塞的花草树木。

江花边月:江边的花,边塞的月。文中指戎马生涯长年接触的景色。

横戈:指手中握着兵器。

韵译

我驰聘疆场转战南北为报答君王恩情,

江边的花边塞的月都笑我忙碌的人生。

在一年共有三百六十多个不平常日子,

多数时日手操兵戈骑着战马疆场穿行。

作者

戚继光(1528年—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出身将门。十七岁继承父业,袭世职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官名);旋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后因在浙、闽一带抗倭有功,升任总兵官。他一生南征北战、颇有建树。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莅戍要略》《止止堂集》等。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戚继光在蓟门戍边,奔波于南北之间,感慨之余,挥笔写下《马上作》这首诗。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明 郑成功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评析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七绝写于清军大举入闽、隆武帝殉难之后,郑成功于1659年(永历13年)(顺治16年)率哀师北伐,表现了“誓灭胡”、复明宗室的雄心壮志。开头“缟素”点出将士为隆武帝穿丧服的悲壮场面。古有“哀师必胜”之说,所以满怀必胜信心,誓灭清军。雄师十万浩浩荡荡,气势显赫,入长江,破瓜州,克镇江,逼南京,清廷震慑,东南震动,将要收复南京及其周围一喧失地。郑军还将渡过长江,北上收复中原失地,恢复明朝一统江山。结句用两个“不”否定加否定的句式表示肯定,更加强语气,表达坚定的信心,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注释

满夷:对清军的鄙称,因满族位于东北部,而夷是对东部少数民族的贬称(后也为对外族的通称)。

瓜州:在江苏邗(hán)江县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与镇江市隔岸相望。

金陵:即今南京市。

缟素:缟素即丧服。缟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

胡:古代我国称北方的少数民族。

气吞:比喻气势直欲收复吴地一带。吴是周代诸侯国名;又是“三国”之一,孙权建立,建都南京,辖江浙一带。

天堑:堑为防御用的壕沟,天堑即天然防线,多喻长江。

投鞭渡:即投鞭渡江,喻军队之豪气。

韵译

全军缟素在江边立誓消灭满胡,

十万雄师声威能吞没整个东吴。

长江天险再困难我也定要飞渡,

不信中原永远不属朱明的领土。

作者

郑成功(1624年8月-1662年6月),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明朝南安人。清兵南侵时,他的父亲郑芝龙投降了敌人,成功极力反对无效,于是退入海岛,集合爱国军民,继续抗战,举起“背父救国”的义旗,连年出击福建、粤东及浙南沿海,曾经收复福建大部地区,清军屡次诱降,都被拒绝。后来又与张名振和张煌言的军队联合,数次从海道攻入长江,直达南京江岸。最后由于战事失利,感到在大陆抗清无望,便渡海驱逐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据有台湾,作为继续抗清的基地。他与满清作战达十五年,成为满清政府的心腹大患,又收复了沦陷三十多年的台湾,为祖国立下了莫大的功劳。

南明桂王永历十三年(1659年),作者和张煌言带领水陆军队大举进攻长江两岸城邑,这首诗是作者从瓜州去南京时登焦山祭告天地和明陵的时候所作。充分表明作者立志收复国土的雄心和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山雨

元 偰逊

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

不知溪水长,只觉钓船高。

评析

偰逊的《山雨》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红巾军克上都,逼大宁,契伯辽逊为避乱,携子弟逃至高丽。诗是作者避居高丽时的作品。本诗形象生动,语调明快,不假雕饰,纯乎自然之趣,写得十分含蓄。但诗中其实表达了内心的凄凉苦寂,隐含着对时局的忧患。

注释

钓船:即钓鱼的船。

韵译

在山中下了一夜的狂风骤雨,

风在山林里的树稍端上怒号。

人不知道雨后溪水是否在涨,

只是觉得钓鱼的小船在升高。

作者

契逊即偰逊。偰(xiè)逊(1319~1360)字公远,本名偰伯辽逊,偰哲笃长子,维吾尔族。居集庆路溧阳(今江苏溧阳),偰列篪之侄。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进士,任翰林应奉、宣政院断事官、端本堂正字,授皇太子经。至正十八年(1358)红巾军克上都,逼大宁,伯辽逊携子弟逃至高丽。高丽恭愍王(1352~1374)曾在元廷侍太子于端本堂,与伯辽逊有旧谊,故对其待遇优渥,封高昌伯,改富原侯,更名偰逊。元至正二十年卒于松京典牧洞私第。其家遂定居高丽,子孙先后出仕高丽、朝鲜,其家族绵延至今。有《近思斋逸稿》传世。事见《高丽史·偰逊传》。

此诗是作者避居高丽时的作品。

论诗五绝·其二

清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评析

《论诗五绝·其二》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要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注释

李杜:指唐代李白和杜甫二位诗人。

才人:指有才情的人。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韵译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被千百万的人诵传,

流传到今天已感觉没有了多少的新鲜。

历史每一段代都会出现才华出众之人,

自然会开创一代新风引领诗坛数百年。

作者

赵翼(1727年~1814年),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诗人。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赵翼接触过许多著名的诗词,但作者提倡创新,反对一味的模仿。为此作者慷慨激昂,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锦云川

清 毕沅

月华霞彩映晴川,潋滟波光夺目妍。

试唤乌篷乘兴去,一篙撑上水中天。

评析

《锦云川》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本文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对比,描绘了锦云川水面的美丽神奇。红艳的阳光彩霞,水光潋滟碧绿迷人,这是静态描写。最后两句运用了动态描写,抓住瞬间变化,写出了锦云川动人的一幕。

注释

锦云川:是山东济南以北仲宫的一条小河,注入大清河。

潋滟(liàn yàn):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波光闪动的样子。

妍(yán):一般解释为美丽,如百花争妍。 也可以解释为巧,如妍捷。

乌篷(wū péng):即为乌篷船。

韵译

天晴明月升起照映着锦云川,

水波荡漾相连江上格外美丽。

试划着乌篷船到川水里游览,

撑一篙进入水中倒映的空天。

作者

毕沅(1730年9月29日—1797年8月24日),字纕蘅,小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南镇洋县(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清代著名学者。幼年丧父,师从沈德潜,喜欢金石地理之学。考中举人,授内阁中书,迁军机章京。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侍读学士、太子左庶子,实授甘肃巩秦阶道台、安肃道道台、陕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河南巡抚、湖广总督。

嘉庆帝即位,赏轻车都尉世袭。嘉庆二年(1797)年,病逝,获赠太子太保。后受到和珅案牵连,坐罪抄家,革除世职。著作有《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塞外杂咏

清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评析

《塞外杂咏》是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作品,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作于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作者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诗写望天山,抒发感想,饶有风趣。前两句作者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注释

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

万笏(hù户):文中指天山群峰。笏,古代朝会时所拿的一种狭长板子,有事则书于上,以免遗忘。

琼瑶:即美玉,比喻天山上的积雪。

寂寥:这里是寂寞、空虚意。

满头晴雪:指诗人的白发。

共难消:与天山上的积雪一样不易消除。

韵译

天山雪峰数以万计玉美陡峭,

引导我西行并给我以慰寂寥。

被贬途中我与雪峰相伴对笑,

人山两头皆白万般无奈难消。

作者

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中国人的敬仰。又爱国诗人,有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林则徐诗集》

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作者因禁烟事被贬伊犁(今新疆伊宁)。这首诗是作者出嘉峪关(长城的终点)后,至伊犁途中写的。

狱中题壁

清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评析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的前两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注释

望门投止:即望门投宿。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忍死:即装死。

须臾:即时间不长。

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韵译

在望门投宿的时候想张俭那样的热遇,

在行刑将面临可否碰见杜根曾经好人。

至于我在刑场的屠刀面前会仰天大笑,

去者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犹如昆仑。

作者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官江苏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积极参与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六人为清廷所杀,史称"戊戌六君子"。工于诗文,其诗情辞激越,笔力道劲,具有强烈爱国情怀。作有诗文等,后人编为《谭嗣同全集》。

此诗是谭嗣同死后,由刑部狱卒从狱中传出。然据说原诗是:"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枝根。手掷欧刀向天笑,留将功罪后人论。"后来所传颂讷是经过梁启超改动的,即是此诗。谭嗣同死后,梁启超悲愤异常,并为之作《谭嗣同传》以志千秋。

对酒

近现代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评析

《对酒》这首七言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第一句“不惜千金买宝刀,”“千金”本是珍贵的,而诗人却毫不可惜地用来换取别人看来价值根本不足相当的宝刀。表现了诗人意欲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甚至不惜流血牺牲,体现出诗人性格的豪爽。第二句“貂裘换酒也堪豪”,诗人愿意用名贵的貂裘去换酒喝,显示出诗人仗义疏财,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豪爽性格。诗的后两句“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借用周朝的忠臣苌弘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蛮强的热血也不能白白的流淌,应当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感。

全诗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体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注释

对酒:指此诗为对酒痛饮时所作。

宝刀:吴芝瑛 《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得一宝刀。

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勤:文中是常常、多之意。

珍重:文中指珍惜、珍重。

碧涛:血的波涛意。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涛:在此处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韵译

不吝惜用很多钱去买一把好刀,

用貂皮大衣换酒喝算得上迈豪,

一腔热血须要爱惜和十分珍重,

抛洒了要能化为惊天革命宏涛。

作者

秋瑾(1875年-1907年)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光绪三十二年秋谨刚回国,遇被捕的革命党人,她不惜变卖首饰搭救革命党人.她还买一把宝刀,常常舞刀在手.畅饮美酒,别人劝她珍重自己,她说:我会珍重自己的满腔热血,来报效国家.此诗就是写自当时秋谨饮酒之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