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身的《道德经》小楷,字体秀逸挺拔,到底是否王羲之的真迹
文·段宏刚
生活在东晋时期的王羲之(303年——361年),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书法巨匠。任何人学习书法,都绕不开从他的书法里汲取营养,以便塑造个人风格。
王羲之学识渊博,文采斐然,性格乐观豁达,再加上他本身信奉道教,所以,他在任何书体的创作中,都会不经意间把那种淡然温和、质朴自然,又不失俊秀遒美的风格挥洒出来,让观者叹为观止。
除过篆书之外,在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上,王羲之都很擅长,都留下了杰出的代表作。比如,《兰亭集序》是他的行书代表作,在书法圈号称“天下第一行书”。《黄庭经》是他的小楷代表作,也是“书成换白鹅”故事的主角,字体秀美劲健,体现出刚柔并济的审美特色。《十七帖》则是他的草书代表作,用笔潇洒率性,虚实相生,艺术价值很高。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痴迷王羲之的书法,常常命令手下在全国各地搜集王羲之的真迹,然后又命令当朝书法名家进行临摹,最后把真迹据为己有。相传,《兰亭集序》的真迹被李世民带进了昭陵进行陪葬,我们今天有幸看到的《兰亭集序》字帖,是唐代书法大家冯承素的摹本。
宣纸在唐朝中期以后才被发明出来,晋代人写字画画多用黄麻纸,比起宣纸长达1000年的寿命,黄麻纸的寿命只有300年左右。
王羲之的真迹即使流传到初唐,也已经接近黄麻纸的寿命极限。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李世民命令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真迹,也算是起到了保护名帖的作用,延续了名帖艺术价值的传承,让后人有幸得到学习的样板。
王羲之的小楷作品除过《黄庭经》之外,到底还有没有其它作品?这个问题一直不好回答。
直到几年前,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流传出一幅王羲之用小楷抄写的《道德经》全文,开头写着“晋右军王羲之书”。
并且,上面还有一段跋文:右道德经乃晋王羲之遗山阴刘道士书,道士以鹅群献右军者是也,历宋、齐、梁、陈四朝,令入秘府遂良内省因得厕观敬记其后。贞观十五年廿八日,谏议大夫知,起居注,褚遂良奉敕书。
从这两点来看,人们有很多理由相信这是一幅王羲之的小楷真迹,理由有二。
其一,王羲之是一名虔诚的道教徒,对老子名著5162字的《道德经》非常推崇,一生之中用工整的小楷多次抄写了《道德经》,或者赠送同道中人,或者留为己用。
其二,褚遂良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5年)取代虞世南,担任了李世民的“侍书”,负责搜集、鉴定和整理历代书法名家的真迹。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而褚遂良又是当朝书法大家,所以,他不会看走眼,在众多藏品里发现了这幅《道德经》小楷。
褚遂良将这幅墨宝呈现给李世民后,让李世民龙颜大悦,李世民随即命令褚遂良在上面写下了这段70多字的跋文。跋文最后一句话“褚遂良奉敕书”就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据。
由于这幅《道德经》开篇有“晋右军王羲之书”的字样,也有书法大家褚遂良的题跋,所以,历朝历代的收藏者(多是帝王将相)对它都十分珍惜,甚至一度把它藏于皇宫被重点保护起来,普通大众很难看到它的真面目。
然而,在上个世纪,这幅作品不知什么原因流入了美国,前几年又在哈佛大学博物馆再次现身,引起了艺术界的极大轰动。
可以看出,这幅署名王羲之的《道德经》里,每个字都以工整的小楷写成,用笔流畅,字体秀逸挺拔,活泼灵动,在结构上无可挑剔,具有古朴典雅、超凡脱俗的韵味,展现了魏晋书法“尚韵”的风骨,艺术价值极高,完全称得上是无价之宝。
不过,国内学者没有人站出来肯定或者质疑这件小楷作品的真伪,毕竟,要鉴定它的真伪,必须面对面,并且借助科技手段来分析和鉴定,而这幅作品又被收藏方严加看守,我们无法做到对它的当面鉴定。
令人欣喜的是,即使这幅小楷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但它上面有书法大家褚遂良的题跋,还被唐太宗李世民收藏过,况且,又写得非常出彩,综合来看,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很高。
依我之见,这幅署名王羲之的《道德经》小楷,是初唐某位书法家临摹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到了爱不释手,看不到它就夜不能寝的境地,如果这幅小楷真是王羲之所作,李世民肯定会据为己有,把它收进陵墓,又怎么能让它流传下去呢?
再者,王羲之生活的年代距离现在已有1600多年,远远超过了纸张的寿命极限,年代这么久远的纸质书法作品,早已发生了老化现象,不可能保存到现在。
哈佛大学博物馆创建于19世纪末期,由三大部分组成,其中,阿瑟·姆·赛克勒博物馆专门用来收藏亚洲艺术品,仅仅来自中国历朝历代的文物就有上百件,以青铜器和瓷器居多。
在赛克勒博物馆里,西周时期高20.5厘米,长30.8厘米,宽17厘米的“鸭形盉”,北魏六朝时期高37厘米,宽16厘米的“铜镀金佛像”,清朝乾隆年间高51.5厘米,直径38.6厘米的“粉彩九桃瓶”,是他们最珍贵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