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归侨的故事(第282篇) 情系侨界教育的南中曾祥鹏校长

德高望重的曾祥鹏校长

老归侨的故事(第282篇)

情系侨界教育的南中曾祥鹏校长

文/杨世俊(南中第三届毕业生)

文来源/印尼《新报》

编者按

曾祥鹏校长于1924年生于西加。15岁回中国升学,太平洋战争爆发。16岁投笔从戎,在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后考入西南联大读大学。1948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当年(1948)山口洋建南华中学,校长陈醒民写信叫他回来接班。1949年起就担任南中校长,培育了大批人才。华校被关后他被迫回中国服务到80岁还坚持文教工作。2020年12月26日在广州逝世,享寿96岁。家属定于12月30日举行哀掉仪式。本文是南中第三届毕业生杨世俊写的回忆。

我是南华中学第三届毕业生。1949年入学时,曾祥鹏老师是南中校长、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永远是那么亲切,那么深刻。

曾校长走过的人生道路蜿蜒曲折,峙岖不平;在困难险阻面前并不低头屈服,而是奋起抗争,继续走自己认定的道路。

曾老师很肯照顾贫困生,这和他小时的遭遇有关,曾老师小学毕业后,很想进刚创办的南光中学读书,但因家里穷,不敢向父亲开口;曾到亲戚家当打杂半年多。一天,坐在家里沉思的小孩忽然听到他爹的叹息,然后是: “明天带你去南光中学,我和陈醒民校长说.”

到了学校,他爹鼓起勇气只说几句,陈醒民校长就爽快地说每月只缴学费五盾吧,曾老师每次缴学费,都忍不住偷偷流泪。曾老师在他爹逝世后,准备辍学。陈校长语重心长地说: “你一定要读下去!你今后不必交学费!你将来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 ”此后,曾老师学习更勤奋,这学期不仅保持全班第一,还荣获新增的“全校第一奖” ,陈醒民校长关心照顾究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艰苦朴素、坚持真理的教育,使曾老师深受影响.

1940年底,曾校长的母亲向亲戚借了一笔钱送子回国。太平洋战争暴发,只有16岁的曾校长投笔从戎,参加入缅抗日的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军衔少尉,在缅甸战场上,负责东线的英军却节节败退,往北撤;中线的中国远征军则向南推进,后因战局失利而开始撤退。因退路被日军切断,部队只好进入野人山,辗转多日,时值而季,食物奇缺,倒在高山密林中的官兵,不计其数。中国远征军开入缅甸时总共十余万人,而掀到印度时仅剩4万人。第五军华侨队生还者也不到三分之一。

曾校长说,当华侨队的两位同学被日机炸伤时,兵荒马乱,他主动放弃跟随大队北撤,自愿护送照顾受伤同学。还有一个是受伤的当地华侨学生,一共三人,没想到坐伤兵船到缅北,经五日长途跋涉在滇西入境,平安返校;否则,瘦弱的他很可能也永远倒在野人山中,在最后一段难得见到人烟的路上,担架队抬的是来历不明的财物,上千的伤员无人管,任其自生自灭。

有三个侨商知道曾校长照顾的伤员是华侨学生,便主动把携带的毛毯,米、纱布、胶布等分一部分给曾校长,曾校长对该侨商一直怀着感激之心;而对从滇西入境的医疗队,则恨之入骨。

曾老师认为,从陈醒民校长主持的南光中学、华侨中学出来的学生,就总体而言,学业成绩不会比别校学生差;而在世只有18年的南华中学,也是如此,曾老师回国前打下了深厚的学业基础,他在云南保山县华侨中学参加初中毕业会考,就荣获本校和全县甲等第一名,曾老师高中前后只读一年,就以同等学历报考西南联合大学(抗战期间由北大、清华、南开三个大学组成)社会系和云南大学农学院,都以优良成绩被录取;在云大农学院新生榜上还名列第一,他决定就读大师云集、被誉为“民主堡垒”的西南联大。当他去这所全国最难考取的联大办理入学手续时,他深切怀念恩师陈醒民校长。

从大学二年级起曾老师就给报刊写通讯,为风起云涌的民主、学生运动留下可贵的历史资料,在李公朴、闻一多烈士纪念文集《人民英烈》中, 《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就是曾老师在闻一多教授被特务暗杀的当晚,根据大会记录流着眼泪奋笔疾书而成的一篇通讯。抗战胜利后,在清华读大四时,任《清华周刊》复刊后第一任主编(总编辑),解放后清华大学复办社会系时,系主任袁方教授曾多方寻找曾老师,后来才知道已到国外工作。

曾老师在清华大学快毕业时,接到陈醒民校长来信说他当了山口洋总校校长,要曾老师回去接班。曾老师依依不舍地告别清华园,到香港办理申请入境签订手续。正值居港艺人即将公演歌剧《白毛女》 ,曾老师应邀参加小乐队,当小提琴手。

1948年底,曾老师回到印尼,即被山口洋中华教育委员会聘为南中校长。曾校长回到山口洋不久,就被选为山口洋中华教师公会主席、山口洋中华公会代表大会主席团第一主席等职。山口洋教师公会理事会通过曾主席提出的议案:在侨校读书的教师子女,一律免缴学费。曾老师以后在三宝城拢华当校长、被选为中爪哇省中华教师联合会主席时,也通过该议案,在中爪哇省各会员单位推行该决议南中除了执行这一决议,还对贫困的非教师子女学生酌情减免学费,山口洋教委会负责人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曾校长和一些老师有时还私下资助贫困生。

在曾校长的倡议下,开办了山口洋新华义务夜校,上课地点就在南中“阿答屋”教室,开始时只有一个班,学生约四十人,后来改在中华公学第一校上课,学生最多时超过四百人。 目前在印尼坚持推广袁隆平杂交水稻的贝南龙先生,就在该夜校读了几年书,在夜校义务任教的有在职教师、南中学生、校友、社会热心人士我念初一时,曾校长给我们上“公民”课,是讲哲学,没有课本,曾校长在台上讲,同学们在台下记笔记,曾校长讲哲学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比喻形象,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而且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在曾校长的教导和启发下,同学们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主动阅读艾思奇《大众哲学》等著作,进步很大。

曾校长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每周六下午,班主任带领同学们在校园里或 到两华运动场劳动,曾校长也跟着干。1950年暑假期间,以山口洋,邦夏师生为主组成的“山邦旅行歌(舞戏)剧团”下乡义演,为当地侨校筹募教育资金,被聘为顾山问的曾校长,也随团下乡,并参加小乐队。歌剧团到斯古拉时,三发县菲岛斯县长正 在当地视察,对歌剧团的义举表示肯定,亲自观看演出,并在演出结束后上台和歌剧团 全体人员、斯古拉侨领合影。

我在当年回国热潮中回国,在祖国的哺育下健康成长,完成大学学业,最后成为 天津大学教师。这还要感谢曾校长和老师们的培养和教导!

曾校长如今已八十四高龄,仍肩负社团重任,现任印尼山口洋地区华校校友会(广东)会长,彭瑞安教育福利基金会、倪秀龙教育福利基金会理事长等职,同仁们 同心同德,团结合作,携手前进,使会务稳步发展。校友会(广东)近年每次改选, 曾会长都提出引退,要求另选贤能,但都未通过,两个基金会也存在如何在继续正 常运作前提下稳妥交班的问题。

曾校长心系哺育他十多年的印尼,特别是山口洋。从1992年起至今,曾校长夫妇应邀访问印尼十二次,参加联谊活动,并做咨询等参谋性质的工作。曾校长在中国的多位享受离休待遇的同事,朋友,到不少国家和地区旅游,而曾校长夫妇仍工作羁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