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美]吴秀良 著 :通往权力之路——康熙和他的继承人(1661~1722)

通往权力之路

康熙和他的继承人(1661~1722)

[美]吴秀良 著

张震久吴伯娅 董建中 译

2021年7月出版 / 79元

精装· 296页

ISBN 978-7-5201-8320-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内容简介

接班人的选择是帝制时代皇帝最重要的政治决策之一。其不仅关乎国家的前进方向,背后更包含着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本书讲述的是康熙(1661—1722年在位)和他一众有望继承皇位的儿子之间的故事,尤其着意描写的是胤礽的两立两废。作者选择以父亲的视角写作这个故事。康熙是心理复杂、自我矛盾的人物,因此这一悲剧就成为令人极感兴趣的研究题目。

编辑推荐

康熙朝“九子夺嫡”的故事。作者没有选择以胜利者胤禛的视角叙述这一故事,而是将笔墨多泼在康熙及失败者胤礽上。本书是最早论证雍正帝合法继位的著作之一。

著者简介

吴秀良,美国波士顿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曾就职于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清华学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通报》《美国历史学会季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译者简介

张震久,河北师范大学外语教学部教授。

吴伯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主攻方向为清代政治、文化。

董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清史政治史、财政史。

本书目录

序幕

第一部分 笃遵孝道

1祖母

2第一位皇后

第二部分 殷切期望

3继承人

4南方文人

5冲突的迹象

6代理国务

第三部分 冥顽不化

7不祥之兆

8南方的诱惑

9觊觎皇权者

10废黜太子

第四部分 迟疑不决

11胤禩党

12储君复立

13终身监禁

14新的竞争者

第五部分 临终决断

15新皇帝

尾声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试读

序幕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1708年10月17日),康熙皇帝在内蒙古的狩猎御营中,采取了一次震惊整个东亚的异乎寻常的行动。他下令锁拿三十五岁的皇太子胤礽,并当着满汉王公大臣的面,痛斥胤礽“不仁不孝”。他声称,胤礽于前夜潜入御营,图谋行刺。随即宣布废黜太子,将其押回北京,终身监禁。

康熙为了向天下臣民证实他做出这一决断的英明,出人意料地公布了胤礽诸般恶劣行径,如“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甚至蓄谋暗杀皇上,篡夺皇位。怒不可遏的康熙相信,胤礽确实已经神经错乱癫狂了。

当康熙将废黜太子一事昭告天下之后,却又为若干他无法解释的现象所困扰,而且夜间常做怪梦,因此他相信,这一切都是鬼魅作祟,胤礽已经被邪物缠身,所以言行失常。于是,在镇服了所谓附在胤礽身上的妖魔之后,他又于翌年春季复立胤礽为太子。可是四年之后,即五十一年,康熙不得不再次宣布废黜胤礽——这次乃是永久废黜,因为他认为,胤礽患了“疯疾”,绝不适合继承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的统治权。

废黜胤礽,不过是三千年来中国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的皇位之争案例中一个高潮而已。在此之前,一系列令人瞠目的父子对垒,形成了他们之间长达二十年的紧张关系。在此之后,为争夺虚悬的储位,诸皇子之间又爆发了一连串更加激烈的斗争。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储位角逐因康熙逝世而戛然中止,代之而起的则是一场在刚登基的雍正与其兄弟(主要以胤禩为首的党羽)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持续了一段时间,直至雍正最终清除了所有图谋倾覆其统治权的兄弟为止。大约在雍正八年(1730)之前,这种皇室兄弟间的党争,一直是雍正朝(1723~1735)的头等大事。

这一段人间悲剧,不仅对当时的朝政和满汉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强烈影响,而且给之后中国历史的独裁政治开了先河。确实,倘若当初胤礽继承了皇位,那么,整个东亚的历史就可能会朝着全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毋庸置疑,我们对历史的研究不能基于假设,而应当依据史实。人们之所以对本书所叙述的这段历史故事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它阐释了人的经历,另一方面则在于它在世界史上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它使我们对于帝国政治特质多有了解。人们日益认识清楚了,政治文化和帝制中国的行为在中国政治遗产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其对此后的中国具有实质的影响。因此,我们对于东亚最大国家的最旷日持久和最复杂的皇位继承斗争的研究,无疑会深化我们对于现当代中国政治的理解。


開卷有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