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888--荣昌缠门燕山客居

峨眉武术的发展史略

  严格意义上的“峨眉武术”,是指产生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并广泛流传于整个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武术的总称。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源于殷商,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据《华阳国志校注》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蜀之师的相助,巴蜀武人英勇善战、武艺高强,奠定了峨眉武术技击发展的基础。而据《峨眉山县志》、《四川武术大全》记载:战国时期,“白猿公”司徒玄空模仿山猿,创编出武术套路“峨眉通背拳”,并创编了“猿公剑法”。而司徒玄空本人,也因此成为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

  到了汉魏时期,道教已传入峨眉山。道士们居洞穴炼道术,创出旨在“天、地、人合一”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这种方法只是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并不含技击目的。但后来,这种养生功夫还是融入武术之中,成为武术中的一部分。

  之后的隋末唐初,峨眉山吸纳了少林高僧云昙,开始在峨眉武术的基础上融入了外家拳法与功法。后来,峨眉山僧人便以此拳法为基础,结合佛教修习禅观之法,吸收道家养生功和民间狩猎功防技艺,融合一体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僧门武技风格,特点是巧、快、灵、动,主要流传于峨眉、新都、洪雅、荣昌、云阳、雅安、内江等地。

  巴渝:峨眉道家武学与巴子拳艺

  史学研究表明:宋代以前,以峨眉山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宗教活动以道教为主,早期主要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以修炼铅汞外丹和符篆为主。其实铅汞制品都是有毒的,因颜色看起来大异寻常,先人以为是仙丹,着实毒死了不少的人。不过古时有些道人很乐观,执着地认为死了就是升仙了,肉体腐败之余灵魂已在天界享福。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明白点的老道起过疑惑之心,不欲享受仙丹福分。

  峨眉道门通臂拳因魏晋唐宋时期佛道争鸣中的多次失利被逐渐挤压到以合州为代表的川东巴渝地区,并受到希夷先生扶摇子陈抟、濂溪先生周敦颐等理学大师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深刻影响。北宋前后主张通过呼吸运动脏腑胸隔增大肺活量的内丹流派逐渐兴起,这和符合现代科学规律的健身气功已经日益接轨。南宋时期主张修炼武学内丹积极出世为民请命的全真龙门派系便是当时持这类新观念的佼佼者,并因为与元朝统治阶层的友好关系而在随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兼并了包括峨眉道派在内的各大教系。

  同是秉承中华文明黄彭老庄、葛洪抱朴传统尊生重命修心哲学的道门武技在交相熔融中不断升华,古老的峨眉通臂拳因而受全真龙门道内丹功法的影响逐渐分流为以修炼丹田经络内功为主的通背拳系列(经脉学说认为背部督脉等诸阳火龙经主要担负御侮防身功效,故内家武学领域亦称疏通诸阳火龙经脉增进武术功力的大周天功法为通背法门或通背之道,现代内家武学的源流)和之前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后来,通臂拳技击思想被少林系列武术吸纳,极大地丰富了少林武术;通背拳武学理念因《峨眉道人拳歌》的广泛宣传,逐渐充实或衍生了近现代各内家拳流派。

  戚继光经过研究认为,不论是张三丰传到武当的通背拳、火龙拳,还是唐顺之传到江浙的通背缠拳,这类出自川东地区的以修炼螺旋缠丝横劲为主要特点内家功夫亦和古老巴人的武术有血缘关系。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谓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相关文献记载,重庆地处川东,古称巴州、江州、渝州,历史上曾是古代巴国的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巴人勇猛善战,战国时期角力搏击就在川东一带盛行。秦汉时期巴人舞蹈进入宫廷,这是武术套路的雏形。在实践中,古代巴人还创造出了修炼内功的“导引行气术”。重庆武术融合了古代巴人刚烈、勇猛、剽悍、朴实的特点,俗称巴渝武术。自古巴重武蜀崇文,巴蜀一家,故巴渝武术属于峨眉武术系列。戚继光武学论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明言八极拳起源于明代,并指出曾经盛行于川东合州巴子城的“巴子拳”即“八极拳”之母拳。

  成型:成熟于元明形成流派

  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峨眉山金顶白云禅师,运用道家、医学家之阴阳虚实,人体盛衰的机理,结合僧门武术中的动静功法,创编成《峨眉气功》,又称《峨眉十二桩》。又有德源长老,集僧道武术之精华,结合自己练功体会,编撰成《峨眉拳》一书。到此,峨眉武术终于有了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到了明代,峨眉武术更强调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所谓“练功不练拳,登峰难上难;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

  至明朝初年,全真龙门派六代弟子张三丰更是盛名远播,深受明成祖追捧数十年不应,武当山道观群因而兴起。道家武术史记载,张三丰隐逸期间与川东峨眉武林同道多有交流,并在合川铜梁洞二仙台(亦称二仙观)向老道长火龙真人学习了通臂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其实张三丰所学已经不是最初的通臂拳,而是融汇过的通背拳,否则他后来创编的就不一定是内家拳了。

  四川毕竟是天府之国,受北方游牧民族战火骚扰相对少些,川中道门内家武术得以在闭关潜修中步入鼎盛时期。这里不得不提到中国武术发展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就是明朝中后期唐顺之先生。唐荆川公以文字武功之精少入统军仕途,官至兵部主事。因洒脱豪放的性格,不羁于官场体制陋习,青壮年时曾因“擅谒太子”被误为不轨而免除实职。荆川公遂能无官一身轻而偿云游巴山蜀水之夙愿。大明之季从皇上到庶民都有崇尚道教的风气,荆川公西游途中自然少不了与道门武学名流的深度交往,并在《峨眉道人拳歌》一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峨眉道门内家武学从源流、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呼吸、意境、神韵、气势等方方面面的特点,成为内家武学史上十分重要的珍贵文献,其中“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明确指出道人的武功为战国时白猿道长观峨眉山灵猴所创的通臂拳。文中经典妙语“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绝句精准的描述了峨眉武技中因受龙门派内丹学说的影响而从通臂拳中分流出来的通背拳松柔空随收放自如的技击思想和螺旋缠绕、浑圆整劲、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练功方法,内家源流通背拳也因而有了通背缠拳之说。

  数百年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一直被尊为搏击类内家拳的“撒放秘诀”。因见过大阵仗而相对开明的唐先生不像一般武林大师那样自密其术自神其技,而是以歌谣的形式广泛传颂之。这一下不得了,之前相对封闭保守中国武林由此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革命。

  唐荆川公游历潜修十余年后,因东南沿海倭寇侵扰,朝廷重新任命唐顺之出任江浙督军,协助戚继光等名将抗击日军。在戚继光军事论著《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荆川公向戚继光传授峨眉枪棒技击的过程,如拦拿圈缠仅需尺余等即是川中武学的典型特点。并在随后的“戚家军”训练中大量融入峨眉道人所传的通背缠拳而成三十二式。戚家军军官士兵转业退伍后,三十二式戚家长拳被带到中原及北方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峨眉内家武学的传播,是为中华武术的“南拳北上”说。甚至有个别明军士兵被俘变节或倭寇斥候侦探到明军操练方法而将其带到东瀛诸岛。追溯现代各大武林流派历史,除个别附庸风雅贴在更早的历史名人膝下之外,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最多只能找到明末清初的根源。

  明吴殳著《手臂录》云:“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立机空室,练习二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驾并。枪法一十八扎,十二倒手,攻守兼施,破诸武艺。”枪法中包括:治心、治身、宜静、宜动、攻守、审势、形势、戒谨、倒手、扎法、破诸器、身手法……等篇,至此,“峨眉武术”方成为我国武林中一大流派。它是集道教、佛教的养生练功方法和医学治病强身原理,以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创编成各种徒手的或器械的攻防格斗功夫、套路,通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形成的峨眉武术。据《峨眉山志》记载,明代山中武僧甚多,个个技艺惊人,如崇祯年间,永庆寺僧月朗,以其头坚实如铁,人呼铁头。

  吴殳概述峨眉枪的用法为:“和暴制刚”、“如行云流水,雷射风飘,恍惚变幻,乍潜乍现,或有或无,与神消息求之,莫得其端,视之不见其迹”。“和暴制刚,即敬岩所谓脱化也,不脱化,游场多败,胜亦牛斗耳。”

  吴殳十分注重枪技实战,他说:“游场(校场对练)要能脱化,即将对手劲力引至落空而巧妙制敌,不能牛斗(比蛮力)”。峨眉枪的用法,以现今的眼光来看,峨眉枪的战术应是典范型的内家枪法。吴殳既然精通各家枪法,又如此推崇峨眉内家枪法,视峨眉内家枪法为天下第一,又对峨眉内家枪法研究如此深入,我们当然可以肯定,吴殳游场实战所使用的枪法,也必然是属于峨眉枪法之同型枪法,或许吴殳的技巧要比峨眉枪法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此,“峨眉武术”成为中华武林中一大流派。它是集道教、佛教的养生练功方法和医学治病强身原理,以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通过长期实践、总结而成的各种徒手或器械攻防格斗功夫、套路。

  鼎盛: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

  明末清初,峨眉武术的拳种流派已大有发展。清初湛然法师系四川名山人,本名何崇政,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记室”(秘书),随石达开兵败之后,多次云游川西,川东等地,以哥老会的组织形式,结交八方豪杰志士反清,后削发为僧,法号湛然。住锡峨眉山白龙洞多年,撰有《峨眉拳谱》(亦称《拳乘》)一书。开篇有诗:“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据武林专家分析,这四句诗不仅描述当时峨眉武术门派众多兴旺发达的形势,也暗喻各地“反清复明”组织分支机构的隐秘称号。“五花八叶扶”之说不仅表明峨眉武术以巴蜀技击之精妙还吸纳了各门派拳术精华,更隐藏了反清机构核心组织与外围江湖拳种的层级关系;并由此形成门派繁多,各有特色,丰富多彩,享誉华夏的峨眉系列武学。就其表面意思看来,“一树”指峨眉武术,“五花”指巴蜀五个地区,而“八叶”则指四川武林中的“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个门派。“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自有暗夜光明之意,并愿其“明”之光辉,影响、照耀、指引整个中原反清黎民志士,奋起热血雄心逐出“满清外族”,复兴我民族社稷之意。可喜其宏图大愿,后有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群英辛亥革命实现了一半,更有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1949年建立新中国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逐步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八卦门”最有影响的传人董海川,在江南游历时初学少林罗汉拳,后来到峨眉山得道家修炼的启示,不断丰富、整理、完善了八卦门拳套。此拳现流传于重庆、成都、宜宾、自贡、雅安等地区。

  又相传峨眉山万年寺旁一道长,在深山长期观察群猴相斗和蛇兽相搏之态,取猴的机灵、蛇的柔猛融入拳中,创编出“火龙滚”为主的拳术。并因万年寺楹联中有“黄林”二字,遂取名“黄林派”。

  清嘉庆年间,峨眉山龙神堂极善大师结合自身经验,创出新路苦心琢磨练成“乌龙拳”。清末,峨眉山仙峰寺太空法师及徒弟神灯长老,与九老洞清虚道人合作,创编了一种有别于各派的拳术,因太空法师禅师修在子午二时,故称“子午门”。

  此外“侠家拳”是侠客李胡子从峨眉山学去的;“白眉拳”是峨眉山白眉道人所创,此二拳现流传四川、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法门气功十八段”、“虎爪拳”、“蛇拳”、“鸭拳”、“浪子燕青拳”、“跛子拳”等均为峨眉僧、道创编,目前四川境内都有传人。

(荣昌缠门钱鼎文先生演示三拦棍教学参考视频)

  附:巴渝武术三拦棍动作名称

01、请手提气    02、退回奇门  

03、提棍举鼎    04、沉气砸棍  

05、弓步左拦    06、弓步右拦  

07、边步横击    08、拐步拦棍  

09、独立踢腿    10、入步戳棍  

11、边步横击    12、拐步拦棍  

13、独立踢腿    14、入步戳棍  

15、边步横击    16、拐步拦棍  

17、独立踢腿    18、入步戳棍  

19、边步横击    20、虚步拦缠  

21、弓步扎棍    22、回身左拦  

23、弓步右拦    24、边步横击  

25、拐步拦棍    26、独立踢腿  

27、入步戳棍    28、边步横击  

29、拐步拦棍    30、独立踢腿  

31、入步戳棍    32、边步横击  

33、拐步拦棍    34、独立踢腿  

35、入步戳棍    36、边步横击  

37、虚步拦缠    38、弓步扎棍  

39、回身左拦    40、弓步右拦  

41、旋身横击    42、跟步盖顶  

43、撤步撩打    44、边步横击  

45、跟步盖顶    46、撤步撩打  

47、边步横击    48、跟步盖顶  

49、撤步撩打    50、边步横击  

51、回步盖顶    52、撤步撩打  

53、边步横击    54、跟步盖顶  

55、撤步撩打    56、边步横击  

57、跟步盖顶    58、撤步撩打  

59、边步横击    60、跟步盖顶  

61、撤步撩打    62、旋身横击  

63、盘龙绕棍    64、背棍立掌  

(缠丝拳会馆暑期训练班小朋友演练初学的三拦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