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极度的痛和极度的快乐
自负对任何艺术是一种毁灭,骄傲更是可怕的不幸。——季米特洛夫
2015年,一尊79厘米高的保罗五世雕像以3300万美元被美国盖蒂美术馆大手笔买下。
天价,可不是什么名人效应,没人还识得老黄历的罗马第235任教皇。保罗五世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大概熟悉他两件事:一是他首次准许圣经和弥撒经译成中文,从此中国神父能以中文举行圣事。二就是他审判了伽利略。
关键是这两条没用,他就是不值钱。在2014年这个雕像才以仅仅2.4万欧元成交。
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过一年间身价就翻了1000倍?
是因为,苏富比拍卖行的专家终于发现了它真正的作者——贝尼尼。
“十七世纪欧洲最伟大的艺术大师”是艺术史中对贝尼尼的评价。并且,不像很多委屈的艺术家,在世清贫却死后身价暴涨,这哥们当年就红的发紫。
教皇保罗五世临死前一年,他的侄子博尔盖塞红衣主教委托贝尼尼创作了这尊雕像。可惜,完成时教皇已经去世,之后雕像始终放在家族仓库里无人问津。
败家的是,200多年过去了,家族后人根本不记得作者是谁,随便就以白菜价卖给了一个维也纳藏家。正是这笔糊涂账,埋没了它的真正价值。
嗯,村头二柱子的烤地瓜,你花5块钱买还嫌贵,一告诉你其实这是隔壁翠花妹子亲手烤的,你咋就肯出800了?
地瓜还是那个地瓜啊。
凭什么“贝尼尼”三个字就能让一件雕像从籍籍无名变身艺术珍品,让价格翻了1000倍。
贝尼尼是个什么人物?
如果说,莎士比亚代表欧洲戏剧的巅峰,那雕塑的巅峰非这位贝尼尼莫属。
艺术史学家欧文·拉文评价说:他是古往今来第一位将雕塑、绘画、建筑合而为一的艺术家。不妨,赞么先看看作为建筑师贝尼尼的小成就——世界第一大教堂。
力量 爱和欲望
1656年的罗马,正笼罩在黑死病的疫情乌云之中,面对死亡和无助的人们,最为渴望的是上帝的宽恕。
但天主教的信仰中心圣彼得大教堂,在开工150年连续换了三任总建筑师之后主体还未完成,前面的巨大广场更是空空如也。
教皇的威信岌岌可危。
此时,贝尼尼接过了第四任总建筑师。
他的任务不仅是继续完成圣彼得大教堂内外事无巨细的繁复装饰,还要凭空填满前面那个广场。并且,这是个政治任务——建成那一刻大教堂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亲切地感受到上帝的荣耀”。
要知道,前三任总建筑师分别是文艺复兴盛期最杰出的建筑师布拉曼特,代表雕塑艺术之最的米开朗基罗和欧洲巴洛克建筑先驱卡洛·马代尔诺。想要在这几位盛名先人手底下做出自己的名堂,贝尼尼须煞费苦心才行。
11年的时间,贝尼尼完成了这个艰巨的工程奇迹。“震撼”已不足以形容当年人们第一次目睹它的时刻。
前来朝拜的信徒,远远望见的先是矗立天际的红色方尖碑。
原本,方尖碑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从埃及运至自己的皇宫,当年仅将它移动到圣彼得广场,教皇就动用了900多名工人150匹马,耗了整整5个月时间。
功夫没有白费,整个广场因它而成为一个巨大的日晷。
环抱方尖碑周围,是284根雄伟的多立克圆柱与88根方柱汇成的环廊,每根高18米需4人合抱。
所形成的椭圆形广场足可容纳50万人。
面向广场的每根巨大圆柱上面,都是一尊圣人雕像,共140尊。
如此恢宏巨制的规划,让本来孤零零的圣彼得大教堂看起来成为了一个卧于大地的巨人。
教堂的穹顶是巨人的头,整个广场是他的身躯,而环廊则是张开的手臂——上帝,拥抱着虔诚的你。
从教堂到广场,贝尼尼让每一寸花岗岩都充满了细节的雕刻与设计,既壮丽无比又亲切得耐人寻味。
上帝让你敬畏,又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
跑个题,圣彼得大教堂以荣耀之极之势完工登场,世人震撼,信徒们更是一边惊叹,一边蜂拥而至。
来干嘛?
饮圣水,期望能逃脱黑死病这个“上帝的惩罚”。
聚众、不戴口罩、在一个瓢里喝水,这是想群体免疫呗。一大波的感染是必然,连贝尼尼的亲弟弟都未能幸免。
欧洲人面对疫情,还真是始终如一。
嗯,庭内的教皇和他最亲近的亲信们,包括御用艺术家贝尼尼,当然不会和普罗大众用一个瓢,就此躲过一劫。
还好,贝尼尼活下来了。
不然我们今天也就没法看到,他创作的那些比圣彼得大教堂建筑更让人惊叹的雕塑了,比如我特别喜欢的下面这个。
《Blessed Ludovica Albertoni》贝尼尼 1674
和古埃及用石灰石和花岗岩不一样,欧洲艺术家自古希腊开始就喜欢在坚硬细腻的大理石上敲敲打打了几千年。
但直到贝尼尼,以极致的华丽和惊艳的美学去描绘戏剧般的主题时,大理石的灵魂仿佛才真正苏醒。
他手里的大理石,就像融化的巧克力一样,丝滑,温软。
大卫,拉奥孔,历史上那些雕塑的杰作的确是好,但动辄严肃,要么庄重,总是端着。贝尼尼不一样,他最追逐的是力量,爱和欲望。
怎么说呢,他很像蝙蝠侠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或者罗马帝国艳情史的丁度·巴拉斯,带着镣铐跳舞。
拿捏的恰到好处,又淋漓尽致。
特别是马上要细细说的冥王强夺珀耳塞福涅,阿波罗与达芙妮,圣特雷莎的狂喜这三件雕塑,简直,是痛并快乐的极致。
冥王强夺珀耳塞福涅
“温柔的藏红花夹杂着鸢尾和风信子,春意盎然间她正与自己亲密的姐妹们嬉戏。摘下一朵玫瑰,又一朵百合花,她又摘下一朵水仙……瞬间,大地在尼撒平原上裂开,那幽冥界之主哈迪斯一跃而出,掠过她的头顶。”
“两只强有力的大手,牢牢将哭嚎的她钳住动弹不得。”
“撕心裂肺的呼喊,向她的万神之王父亲求救,无助的求救。没有任何人,无论是众神或是凡人,抑或永生的精灵,姐妹,都听不到她的哀伤。”
“克洛诺斯长子,众魂的主人,瘟疫之神,冥界之王哈迪斯带走了她。”
《 冥王抢夺珀耳塞福涅》贝尼尼 1622
荷马史诗《致德墨忒尔》一章中描写的这一希腊神话,讲的是冥王抢了个大美女给自己当老婆的故事,大美女珀耳塞福涅是丰收女神德墨忒尔和神王宙斯的亲闺女。
一说到神话,我们就会不自觉地东西方对比。冥王,相当于咱们阴间的阎罗王呗,众神之王宙斯差不多就是玉皇大帝吧。
阎王爷抢了玉皇大帝的女儿,你觉得会是啥下场?
咱们先花点时间把主角的辈分捋清,有助于理解。
冥王的真实段位
如果玉皇大帝=马云,那阎王爷顶多是在阿里巴巴混到P11的高级副总裁。
这就是为啥孙悟空擅改生死簿,阎王爷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猴子的师傅是开天五巨头之一的菩提老祖,仙界联合创始人。
阎王级别太低。
所以,当地府乱了局面后只能递折子给玉皇大帝想办法,这写折子才是真正的领导——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
按我的理解,地藏王菩萨相当于政委,主抓阴间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工作。
你可能会问,咋阴间还来了个菩萨?
地藏王菩萨为释迦牟尼佛弟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名言就出自他。其母平生吃素,却受亲近之人教唆忍不住口腹之欲破戒,堕落地狱饿鬼道受苦“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彼时地藏王菩萨已修得正果有了神通,看到自己母亲受苦后极度伤心,遂三下地狱救母。孝感动天佛祖怜悯,解脱其母。
从此之后,地藏王菩萨立下宏愿渡尽苍生,发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藏王菩萨手里拿着阴间绿卡永居权,住到啥时候咱不知道,但职位比阎王爷大是肯定的。中国神话中阴曹地府的正式名称是幽冥界,他被封幽冥教主,执掌界内一切事物。但,地藏王菩萨也不是阴间最大的官,他上头还有个顶头上司。
这个顶头上司就是阴间最高神——酆都大帝。
现在重庆酆都县就是传说中酆都大帝的办公地点,也是通往地狱的大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写到:“酆都北阴大帝,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三千年而一替”。
你看还有任期,三千年一改选。
改选最麻烦,万一阴间恰逢疫情肆虐不能召开选举会,上届到期卸任了下届领导还没定,不就乱了吗?
不会乱,因为酆都大帝这个地狱一把手之上,还有个幕后老大。
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攻下朝歌后西岐封神,其中册封东岳大帝时说:乃敕封尔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仍加敕一道,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特敕封尔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之职,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尔其钦哉!
执掌幽冥地府,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的东岳大帝,才是真正的老大。
到这儿就捋清楚了,东岳大帝是真正的幕后老大,相当于主抓公检法的常委定盘子的主。酆都大帝就是地狱行政一把手,相当于公安局长,地藏王菩萨呢,是主抓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委。
至于阎王爷,是基层派出所所长,脏活累活都他干。
要不然为啥最早阎王只有一个,但越往后越多,最后成了十殿阎王,脏活累活干不过来呗。
回头咱们再看古希腊神话中的冥王哈迪斯,到底对应哪个级别?
凭他的出身,肯定不是派出所所长。
暴躁的力量感
当年,正是大哥哈迪斯,二哥波塞冬和三弟宙斯合力,战胜了自己的父辈泰坦神,最终成就了第三代神的世界。
天下大势已定,当然就是分蛋糕,划利益片区。
都是联合创始人的哥仨最后听从了普罗米修斯的科学建议,抽签。宙斯抽中了天空,波塞冬抽中了海界,这哈迪斯抽的就是冥界。
三分天下,冥王哈迪斯和神王宙斯根本上是合伙人,而非上下级,这才是哈迪斯敢光天化日之下,抢宙斯亲闺女的真正原因——我不怕你。
夺得美人归的冥王大摆筵宴,为讨新娘子欢心还特意在地狱修了一片光明乐土“爱丽舍宫”。
对,就是现在法国总统府邸的爱丽舍。
有人欢喜有人愁,老妈德墨忒尔丢了宝贝女儿,每日以泪洗面。别忘了,她是丰收女神,却哭哭啼啼没心思工作,从此大地万物凋零,庄稼枯萎,草木萧瑟,人间一片死寂。
宙斯可受不了,奥林波斯诸神都因人的供奉而富足,人间死寂神界也得完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好歹做通了大哥哈迪斯的思想工作,点头放闺女离开地狱之界。
怎奈珀耳塞福涅已吃下了地狱的三颗石榴籽,每年中的6个月必须住在冥界才能不死。
自此,珀耳塞福涅半年在地狱做冥后,半年回天国与母亲团聚。
《地狱归来的珀耳塞福涅 》Frederic Leighton 1891
丰收女神只有与女儿团聚时才精神饱满地履行她的职责,所以每当珀耳塞福涅回到人间,都会带来万物复苏,种子发芽,谷物丰收。她也就自然成了人们供奉的种子女神。
虽然整个故事啰嗦了一大堆,但抢美人的整个过程其实就发生在紧张、迅速而慌乱的一瞬间。
正是这一瞬间,为贝尼尼提供了上佳的创作灵感。
不论是搞艺术的专家还是普罗大众眼里,贝尼尼创造的艺术都不需要任何诠释,因为他最擅长的就是制造充满“戏剧化”的感官体验,夸张,矛盾,动人心魄。
此种艺术风格被艺术史学家称为“巴洛克”,情感强烈,刺人耳目,美感冲击力极强。
这也是为什么古典主义者说巴洛克是“堕落瓦解艺术”的原因——完全不顾文艺复兴传承下的含蓄、严肃和均衡,一切都在试图挑逗观者最低级的感官激情。
Baroque巴洛克一词的葡萄牙语本意就是畸形的珍珠,有点儿羡慕妒忌恨的贬义。
但是,真好看。
咱们看一幅巴洛克艺术大师鲁本斯的画,就立马能理解“巴洛克”丽俗喧嚣又华丽极致的劲儿。
太阳神放纵私生子驾驶自己的黄金马车狂奔,结果翻车把太阳火带到了地球,瞬间海洋倾为沙漠,森林沦为焦土,差点就把人间给毁了。
鲁本斯画下的是翻车后,宙斯情急中劈下闪电斩立决的瞬间,是不是爽的过瘾。
回头咱们再看贝尼尼的大理石雕塑《冥王强夺珀耳塞福涅》,一样是异曲同工的爽,瞬间的爆发、力量感和慌乱的绝望,无以复加。
稍微一抬头,正对的就是青筋十指深陷入大腿,这一秒还是吹弹可破的细腻入微,下一眼又是暴躁的力量感。
教皇格里高利十五正是在看了这尊雕像,深为贝尼尼的才华折服,赐予他骑士头衔。
时年,贝尼尼仅仅23岁。
如果说凝固激烈的瞬间,是凭借贝尼尼双手精湛的雕塑技艺,那另一件《阿波罗与达芙妮》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他娓娓道来、轻柔述说的能力。
阿波罗与达芙妮
阿波罗与达芙妮是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的故事:阿波罗以无比的勇气与精湛的箭术,射杀了一只凶猛的怪兽。归途中,遇见一个小男孩在玩弄一张弓。
哈哈哈哈哈,乳臭未干的娃娃,你拿得起弓么?小心射了自己的小弟弟。你看,弓箭是勇敢者的游戏,边说阿波罗边拎起手中妖怪的头颅炫耀。
娃娃很生气,你信不信,我的箭会让你悔恨终生?
阿波罗当然不信。
稚嫩的手臂,拉弓,射出了两支非比寻常的箭。第一支让人深陷爱河无法自拔。第二支让人永远失去爱的能力。
这娃娃,其实是维纳斯的儿子小爱神丘比特。
第一支箭射中了阿波罗。
第二支箭射中了达芙妮,河神的美丽女儿。
阿波罗对她的爱如瘟疫般无法控制,美丽的达芙妮却从心底厌恶他。她不停地逃,不停地逃。阿波罗不停地追,不停地追。
终于,无处可逃,精疲力竭。
她绝望地向河神父亲祈求,让我永远摆脱他无休止的纠缠吧!
河神含着泪,将女儿变成了一颗月桂树。
贝尼尼用大理石,雕刻下了达芙妮向下扎根成月桂树根,向上幻化出枝叶藤蔓时,亦动亦静的样子。
阿波罗一只手已经勾到了她的腰,下一刻就可以把达芙妮拉到怀里。同时,达芙妮正惊恐地向后转头,仿佛就要失控跌倒。
但当我们转过去再看,才发现其实她已经被幻化的月桂树所凝固,曼妙的躯体以大半成了粗糙的树皮。
再走到雕塑的背后,就能发觉这真的是千钧一发的时刻,月桂树从脚开始固化,身体却依惯性还在保持向前逃。
故事,就这样在贝尼尼的手里,用石头娓娓道来。
要说最精彩的故事,都不及下面的——圣特蕾莎的狂喜。
06
圣特蕾莎的狂喜
特蕾莎本是一位西班牙贵族,成为修女后始终奉行苦修主义,以使自己的灵魂更接近上帝。
按她的日记所写,灵魂向上帝靠近的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是心的虔诚,沉思和无悔。其次是静修,将人类的意志毫无保留地交给上帝。第三是放弃理性,感知上帝的降临,感受无时无刻地幸福。第四是最后一个层次,是狂喜。
贝尼尼雕刻的,就是这第四个层次“狂喜”。
据特蕾莎修女描述,在弥撒时她不止一次体验到了美妙的经历:心脏猛地剧痛,却前所未有的快乐,身体在漂浮中颤栗不已,自己周围是炽热的光芒,一会儿是浪潮般的力量,一会儿是消失般的无助,频繁的交替着。
然后,精疲力竭地昏迷几小时不醒。
贝尼尼的好朋友罗马大学教授马斯卡蒂的解释,特蕾莎的经历是“一个苦修的圣女和耶稣基督的神秘结合,是上帝的箭刺穿了她的身体,所以会同时感受到极度的痛和极度的快乐”。
好吧,二十年后,贝尼尼以此,雕刻下了属于他的《圣特蕾莎的狂喜》,一件无需任何语言来阐释的作品。
你看不见她的肉体,但你仿佛听见了她的呻吟。
贝尼尼一生作品无数,但他从没和任何人表露过哪一个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只有一次,他无意的说了一句“要说我最不算坏的一件,应该是圣特蕾莎吧”。
才华横溢的追逐着欲望,再将欲望的力量与爱和奉献融于一体。
正是贝尼尼,让我体味到艺术其实可以是简单,愉悦,随心所欲的快乐。也让我从心底信服那一句:“只有认识自己的无知,才是认识世界最可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