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1篇 红山文化与商族起源研究7
(续)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三处文化遗址所选的地理环境位置都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三处文化的遗址中文化堆积层比较厚的均为大中型遗址,可以看出这些遗址为人类定居的场所,同时这些遗址多选在河流和有水源的地方,偃师商城虽然与河流有段距离,但内部发现水井和排水系统这样的遗迹,也是为了生活方便。并且大多在外围设有围墙或壕沟,具有鲜明和浓厚的防御色彩。在布局上三者之间也有着相似的地方,三者的遗址均形成遗址群。夏家店下层文化中以一个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布局与二里头文化中二里头遗址和周围中小型遗址的分布极其相似。二里冈下层的偃师商城遗址本身就具有了遗址群的特质。该遗址中房址的规划,即按照中心区和一般区域排列。并且具有多重城垣设计,凸显其防御功能。
二、房址
从现在的考古发掘来看,这三种文化的房址之间存在着某种前后相接的态势。目前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发现的200多座房址中大体可分为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种。该文化早期的房址主要是半地穴式,一般以圆形为主,方形较少。屋内常见烧红的痕迹,少见凹下的灶坑,墙壁多为夯筑或用土坯、石块垒砌,灶多位于室内中部,常为红烧土硬面,少有凹于地面的灶坑。如南台山遗址发掘出3座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房址(编号F3、F9、F12),三座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屋内有柱洞、灶址,墙壁没有经过加工,未发现抹有草泥的痕迹。蜘蛛山遗址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房址有4座,其特点为都没有发现柱洞、门道和灶址。这四处房址都发现有残存的一段墙壁,抹有草泥墙皮。有的地面抹有草泥,有的地面抹有“白灰面”即礓石面。药王庙遗址发现房址2座(F1、F2),皆为半地穴式建筑。F1为圆形,没有发现门道,有两个柱道,墙壁虽然有所损坏,但能够发现在其上砌有大小不均的石块。F2发现有门道,并在其室内和门道的两侧抹有草泥,没有柱洞但有灶址。门道与室内之间的路面经过了整修。从这三处遗址发现的房址可以发现,南台山遗址的房址明显要落后于蜘蛛山和药王庙遗址。也说明了房址的一个发展过程。
二里头三 、四期的房址同样可以分为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两类。而这时半地穴式已经退居其次,不再居于主要的类型,而地面建筑开始增多,并且在规格上也有了变化,出现有大型宫殿这样的建筑。半地穴居址与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出现的房址类似,面积一般较小,大多在10平方米左右。多为长方形,穴壁经拍打并抹有草泥墙皮。室内有灶坑或泥台,室外有石子路。而大型宫殿,面积可达数百平方米,建在万余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上。从木骨泥墙、柱础等遗迹规模可以看出当时由殿堂、廊庑、门房、排水设施构成一定布局的宫殿建筑。如二里头遗址内处于中心区的建筑,宫殿区、贵族聚居区、铸铜作坊区和祭祀活动区都应归于这一类。而一般生活区的建筑面积就相对要小一些,属于一般地面建筑,平面看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建筑周围筑有夯土台基,木骨泥墙,有间隔现象。居住面上铺料礓石或草拌泥,有的门外铺有石甬路。
二里冈文化房址的分类与二里头三、四期大体相同。同样半地穴房址,面积比地面建筑要小,穴内有灶坑或泥台,穴壁经过修整,抹有草拌泥。大型宫殿的面积较大,一般都在数百平方米左右。在其外围筑有防护功能的围墙,有些建筑还有壕沟,如偃师商城中的大城就是既有围墙又有壕沟。建筑方法为先修筑长方形基址,然后再用土层层夯筑,木骨泥墙或夯土墙、并且出现迴廊和排房。偃师商城宫城的东北部发现建筑中有排列整齐6排长方形排房,每排有16个基址。大型宫殿的地面也经过修饰,使用泥沙或搀料礓石铺在地面上,也见有铺白灰面的。在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都发现有城墙,修筑的方法为版筑法分段夯就,墙体宽20米左右,分为主城墙和护城坡两个都分。
一般地面建筑,面积大约在几十平方米。多为长方形,有圆形烧土坑或烧土台。地面上涂有白灰面。烧土墙上凿有小窗。
从以上三种文化的房址中可以看出,这三种文化的房址类型都为两大类,即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房址有着早晚两期,即在早期只是半地穴式,而到了晚期则发展成既有半地穴式又有地面建筑。二里头第三、第四期文化和二里冈下层文化中都为半地穴式与地面建筑共同存在,并且地面建筑又可分为大型宫殿建筑和一般地面建筑。三者的半地穴式风格相似,具有烧土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