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山:【梁家夼村名演变考】(散文)
梁家夼村名演变考
◎孙英山
【作者简介】:孙英山,烟台市莱山区,生于1948年,小学退休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莱山区作家协会会员,在职期间,在《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福建教育》,《小学生读写报》等报刋发表论文数十篇。九十年代前后曾在《农村大众》,《烟台晚报》发表过文章,后来搁笔,自2011年先后在《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6点》,《齐鲁晚报》,《今日莱山》,《烟台散文》等纸媒报刋及《胶东在线》,《胶东文化圈》,《烟台漫步》,《烟台散文微刋》,《胶东文艺》等微信平台发表文章二百余篇。2015年12月在莱山区宣传部“我身边的红色故事”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2016年5月在《今晨6点烟台文学圈》首届“紫林杯.茶意人生”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6年10月15日,在《烟台散文学会》“迎中秋,庆国庆”散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喜欢写一些乡土文学,民俗风情,人物传闻,趣闻轶事,民间传说,世情典故,历史掌故,谚语俚语,随笔散文等文章。
在莱山区南部沟莱路南,有一个叫梁家夼的村庄。这个小山村前傍桂山,后依荆山,西靠塔山,东临杏山,是一个四面环山,非常偏僻的小山村。村庄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0.5公里,住户非常的分散,房屋落差很大,后排房屋的地基比前排房屋的屋脊还高,村庄的形状恰似一条腾飞的巨龙。一条小河把4华里的村庄从中一分为二,自西向东缓缓流去。这是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神话般的美丽传说的小山村,村庄的名字也有着一番不同寻常的来历。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梁家夼村相传明朝曾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有梁姓早先居住于此,由于地处高山大川深夼,所以取名叫做梁家夼。前些年,有朋友提及问我,村庄大多是以姓氏命名的,怎么你们村没有一家姓梁的却叫梁家夼?开始对这个问题我也十分的纳闷,后来对村庄的名称我也做了专门的考究。传说梁姓由于住在这样一个不服水土的环境里,人丁不旺,家道败落,在以后的漫漫岁月里,梁姓逐渐地淡没了,最终连一户也没有了。据考证,早年有梁姓在此定居一点不假。在七十年代“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平整土地,整治大寨田时期,在村北的荆山脚下,梁姓的老坟地梁家茔曾发现墓碑一座,碑后有碑文的详细记载,梁姓是由山西洪洞移民到此居住。
前几年,一位在香港做生意的王姓商人,老家是原莱山区解甲庄镇日头泊村,现高新区日头泊村,祖上夫人就是我们村的梁姓姑娘嫁入该村的(有墓碑碑文为证),王姓商人回乡为寻根,为逝去的亲人树家谱,立牌位,曾寻到我村打探实情,孙广先老人向我提供过这个资料(孙广先姥姥家的祖上)。梁姓淡没了后,后来的周姓来此定居。由于大山深处,山高林密,人烟稀小,野兽出没,很不安全。据传说,早年周家五个儿子,曾被狼叼去两个,一个孩子在锅灶口,就被狼叼了去,年近90岁的孙承渭老师对我提供这一说法。可见当时周姓的居住环境是多么的恶劣,村民的生活起居是多么的不安全。所以周姓的祖先时时期盼着有人前来定居,相依相靠,生活为伴。
明朝末年,孙姓祖先京太爷从福山县盐场村挑着一担儿女,离开村庄,准备去宁海州桥子村投亲落户。当京太爷走到梁家夼地界荆山夼后(现沟莱线正中的塂子上),正准备放下担子歇息之时,恰巧被正在路旁劳作的周姓族老遇见,两人凑在一起,就像他乡遇故知一样,抽着烟,说着话,拉着家长里短。当周姓族老得知孙姓祖先要去宁海州桥子村投亲落户事由后,便再三恳切挽留孙姓祖先留下落户居住,与之相依为伴。并当场许下诺言,今后岁月,世世代代一辈婚嫁一女给孙姓为妻,两姓结为秦晋之好(这一许诺多少年来确实一代一代得以实现)。孙姓祖先被周姓祖先盛情打动,只好半路留了下来。因为当时的梁姓早已不复存在了,在此居住的只有周姓,孙姓两家,所以原来的梁家夼村,此时就改名为两家夼村了。
日出月落,星转斗移,时间一晃,一个世纪过去了。转眼又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时山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多户人家的村庄了。1932年村里由于地主老财帮派作祟,东大门西大门长期矛盾重重,尔虞我诈,称雄称霸。东西大门,多年不和,拉帮结派,唇齿舌战,争斗不休,都想争坐第一把交椅,掌控村里的大权。这时期村里工作,各项事宜,两个政府,各自为政。由于常期争吵,互不服气,因此东西大门此时又分为东西两会,这时的两家夼村又更名为两甲夼了。我亲眼见到当时家家盛粮食的口袋上都印着“两甲夼”三个醒目的大字。至于早年又传梁家夼叫炼金夼,连襟夼,西凉夼,这些茫无边际,不靠谱不着调的名称讹传,那更是站不住脚的无稽之谈,不攻自破的。
据传那是当年宦官魏忠贤沟头店安营扎寨开挖二桂山火石旺黄金,铸造狗头金的事,为掩人耳目,防止大内探马了解实情,与京城信函书札自编自造的一个村庄名称,最后也只有自消自灭罢了,其它的一些叫法,也就更不用一一赘述了。对于六,七十年代,外埠外乡人的书信称为梁家乔,梁家齐,梁家大川,夼字无有中间一竖,早年的字典里确实没有“夼”字,这是认字人都知道的一个事实,那么写错村名也就不足为怪了。梁家夼村的这些冠冕堂皇的称谓,那都是生人的笔误口误所造成的。
梁家夼,两家夼,两甲夼,梁家夼。改来改去,叫来叫去,村庄还是原来的那个村庄,村民还是原来那些老实巴交的村民。村庄没有一个永久的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大家认可的村名庄称,给村民的生活,生产,各项事宜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负面影响。出门在外,接纳客人,亲朋好友通信联络,十分别扭。总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很不方便的,村民们心里非常不满,因此他们自发组织起来,纷纷要求恢复原来的村名。
大势所趋,人心所向。1940年秋天,在村人们的共同努力协商下,从大局出发,为了村里今后的安定团结,各项工作的开展,为了村民的切身利益。多小年来改来改去的村庄两甲夼村,终于恢复了它原来的名字——梁家夼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1、投稿必须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
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三秦团队:
文学顾问: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平台策划:李书忠
主 编:鱼儿姐姐 副主编:守望
编 辑:马兰兰 康开瑜 杨春玲
签约作家:程双红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