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法用穴针法分析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时间急,危害性大,瘫痪或者死亡率较高。

目前针对脑卒中造成的并发症、后遗症,除西医常规处理方法外,中医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治疗该病非常不错的选择之一。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石学敏教授发现的一种针刺方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一、“石氏醒脑开窍法”针法学术思想

(一)对中风病病机的继承、发展

石氏醒脑开窍”:“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醒脑开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中风病发展的最终病机而立。

“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

“滋补肝肾” 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二)注重针刺规范,提出针刺手法量学

对配方组穴从进针的方向、深度、采用的手法和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捻转补泻定义为:

1、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

2、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

二、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

组成: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以疏通经络。

还选风池、完骨、百会以补益脑髓;金津、玉液或咽后壁放血及上廉泉改善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手指握固加合谷;足内翻取丘墟透照海。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1

主穴

(1)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养心安神、通调气血之功。是治疗内脏疾病之常用穴,特别是治疗心、神志疾患、消化道疾患的首选穴位。

内关:直刺0.5-1寸,捻转提插结合泻法1分钟,使针感向指尖或者向手臂上方传导。作用:醒心神,开心窍。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神昏谵语,心神不宁等症状。

(2)人中(督脉):为督脉、手足阴阳之交会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故泻人中可调督脉,开窍启闭,可健脑安神。是十三鬼穴之一,为治疗精神、神志疾患的首选穴位。

人中: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作用:醒脑窍,通脑络。用于治疗精神意识思维障碍,语言功能障碍,优势半球损伤等常见的脑卒中症状。

(3)三阴交(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之交会,可补三阴,益脑髓,调气血,安神志。本穴为回阳九针之一,统治足三阴经所主治的病证。

三阴交:直刺1-1.5寸,捻转提插结合补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作用:滋补肝肾。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的患者。

2

辅穴

(1)极泉(手少阴心经)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作用:宽胸理气,通经活络。

(2)尺泽(手太阴肺经)

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治疗上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患者。

(3)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治疗下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患者。

3

配穴

(1)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风池: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补益脑髓,改善脑缺血缺氧。

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完骨:平刺0.5-0.8寸,补益脑髓,改善脑缺血缺氧。

(2)手指握固加合谷:

合谷: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改善中风后手指握固症状。

(3)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

金津、玉液及咽后壁放血:用毫针散刺,改善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改善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和吞咽障碍。

(4)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丘墟透照海: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改中风后善足内翻症状。

4

并发症的治疗

(1) 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

(2) 呼衰:针刺双侧气舍。

(3) 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4) 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5) 复视:针天柱、晴明、球后。

(6) 癫痫:针大陵、鸠尾。

(7) 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8) 血管性痴呆:针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

(9) 睡眠倒错:针上星、神门。

三、针灸处方

主方1——“大醒脑”

一、穴位组成:
主穴:双侧内关、人中、三阴交
副穴:患肢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
手指握固加合谷;
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
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二、操作:
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补法;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主方2——“小醒脑”

一、穴位组成:
主穴:上星、百会、印堂、双侧内关、三阴交
副穴及配穴同主方1。

二、操作:
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之,选3寸毫针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转速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
其他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1。

只要没有系统地接受正规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的患者,开始治疗的前3天均必须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I。主穴之方I的醒神开窍、通调元神的作用比主穴之方II作用强,3天以后如果患者意识障碍尚未解除,主穴之方I应该继续应用;如果意识障碍解除,但主动运动尚未出现,则主穴之方I和主穴之方II可以交替使用;如果意识障碍解除,主动运动出现,仅是力量不足或精细动作差,可以用主穴之方II代替主穴之方I。

比较而言,主穴之方Ⅱ更多用于中风的恢复期、后遗症期及非器质性的心悸、疼痛、遗尿、阳萎及遗精等证。

四、临床应用

适应症

1.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

2.神志、精神疾患,如瘾病、痴呆、郁证等。

3.各种脑病。如脑外伤、小儿脑瘫等。

禁忌症

1.急性脑出血。

2.高血压。

注意事项

(一)“大醒脑”与’'小醒脑”的临床应用

“大醒脑”长期使用增加病人痛苦,“小醒脑”适用于病情稳定,神志清醒的中风患者。

1、应用调神法之初,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交特使用。

2、在中风急性期者,患者亦可用一般要求严格按照“大醒脑”法操作,病情轻浅者,亦可用“小醒脑”针刺法操作。

3、对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按照“小醒脑”针刺法操作,但病情严重者可使用“大醒脑”针刺法,亦可交替使用。

(二)卒中后遗症期长期应用针灸治疗

故在应用醒脑开窍法时为避免患者出现疲劳感或穴位疲劳的出现,对醒脑开窍法务必要慎用或减小刺激量。

(三)对针刺特别敏感者

1、临床常见的一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特别敏感的病人:在应用醒脑开窍法时为使其能接受治疗必须掌握好刺激量,尤其是水沟穴的刺激量。

2、卒中后遗症期长期应用针灸治疗:在应用醒脑开窍法时为避免患者出现疲劳感或穴位疲劳的出现,对醒脑开窍法务必要慎用或减小刺激量。

3、对针刺特别敏感者:临床常见的一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特别敏感的病人,在应用醒脑开窍法时为使其能接受治疗必须掌握好刺激量,尤其是水沟穴的刺激量。

4、刺激量应视病情灵活掌握: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要求患肢抽动次数可灵活掌握,肢体肌力在0一3者可使之抽动三次。肢体肌力在3级以上时,可适当减少抽动次数。

5、留针情况:针刺操作实施手法后,非立即留针,而是要求患者立即活动患肢。除三阴交留针外,其余各穴均补出针。三阴交要求将针提至皮下,不出针,让患者活动,留针时再将针刺入得气深度。

五、临床应用

患者骆某,女,47岁,因“右侧肢体乏力2天,加重伴言语不利1天”于2004年4月10日入院。患者于04年4月8日早出现右侧肢体乏力,右下肢为甚,可自行行走,未行特殊处理。4月10日晨起发现穿衣困难,右侧肢体乏力较前加重,下地行走欠稳,伴有言语不利,当时患者神清,无头晕、头痛,无肢体抽搐等,遂就诊我院急诊,行头颅CT结果未发现异常。收入神经外科治疗。

【入院症见】:车床推入,神清,精神可,言语欠清,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乏力,活动不利,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

【查体】:心肺(-)。

【专科情况】:神志清楚,构音欠清,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偏右,两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约4级,左侧肌力正常,全身感觉未见异常,浅反射正常,右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和右膝腱反射减弱,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

【辩证分析】:缘患者年近五旬,肥胖体弱,肝肾不足,肝风内动;脾胃受损,脾失健运,则聚湿生痰,痰湿阻络则瘀血内生,肝风挟痰挟瘀上扰,痹阻脑脉,脑髓受损,发为缺血中风。病因为肥胖体弱,病机为风痰瘀血,痹阻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缺血中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西医诊断:脑梗塞急性期

【治疗】,以补益肝肾、活血祛瘀为法,清开灵和灯盏花素活血通络化瘀,复方麝香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和速碧林活血、扩容、抗凝等治疗。患者入院后右侧肢体乏力进行性加重,右侧肢肌力0级,经针灸治疗后右侧肢体乏力改善,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2级。于2004年4月15日转入针灸科进一步治疗。转入我科时,患者右侧肢体无力,活动不利。

转入后第四天,石院士来推广石氏中风单元及醒脑开窍法,该患者被选中进行示范教学,石院士为其进行针灸治疗,针刺内关(双)、人中、委中(右)、三阴交(右)、极泉(右)、尺泽(右)、合谷(右)、丘墟透照海(右)、风池(双)、完骨(双)、翳风(双)。当针刺委中、三阴交穴时,患者觉右下肢出现闪电样针感,右下肢分别猛烈收缩3次,出针后,嘱患者抬右下肢,患者即觉得右下肢比前轻松,抬举比前有力,右下肢肌力3+级。针刺极泉(右)、尺泽(右),患者觉右上肢出现闪电样针感,右上肢出现不自主收缩3次,出针后嘱患者活动右上肢,患者右上肢肌力可达3-级,右手指可稍活动。

续用醒脑开窍法为患者治疗约40天,每次针刺患者都可出现明显针感,每次治疗后患者右侧肢体乏力都可有所改善,患者手指功能逐渐恢复,对指良好。

随诊至今,患者右侧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右手写字尚端正,生活自理。该患者恢复效果之好,超出我们的预期。

水沟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别名“人中”(见于《肘后备急方》),“鬼宫、鬼客厅” (见于《备急千金要方》)、“鬼市”(见于《千金翼方》)等,系督脉穴,为手、足阳明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水沟为临床上常用的急救穴,作用强烈,在石学敏教授创立的“醒脑开窍”针法中,水沟是主穴之一。

1. 中风急性期以醒为主

在中风急性期,多有神志障碍,以清窍闭阻、神气匿藏为病机的主要方面,因此醒神当为大法,正如葛洪在《肘后方》救卒中恶死方中所云:“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督脉人脑,总督一身之阳气,而脑为“真气之所聚”,神即气也。就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而言,脑主真气而藏元神,并通过命门与肾水结合形成肾间动气而后激发心、肝、脾、肺之气,主导着正常生命活动,这就是现代中医学关于生命中枢的脑一肾学说。中风急性期,针刺水沟穴,可调督脉之阳气而醒脑神、开清窍,脑之神气激发肾间动气,而使机体生命活动恢复。这就是水沟用于中风急救的基本机制。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水沟可改善脑及内脏的血流量,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心功能,这就是其在中风急性期急救的基本原理。

2.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以调神为用

在中风的急性期过后,针刺水沟有其独特的意义,神志的清醒标志着脑神的再现,脑神即脑气,脑气的病理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总括起来无非有虚而不至,聚而不至及藏而不现3个方面。急性期为藏而不现,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为聚而不至,因此在急性期过后,针刺水沟主要在于调导聚积之神气,使之布散于肢体及咽喉舌窍,而发挥其主运动感觉等功能。这就是机体不同功能状态对针刺作用的不同反应的具体表现。

3. 水沟醒神调神的作用基础

解剖学研究表明,水沟穴分布着面神经及三叉神经分支,脑血管上的胆碱能神经纤维、血管活性肠肽(Vip)能神经纤维均源于面神经的蝶腭神经节,它们对脑血管起舒张作用,尤其是Vip作用更强。免疫细胞化学研究发现,Vip神经元与皮层神经元和脑血管都有密切连接,使神经元活动、能量代谢与局部血流相匹配,因此,蝶腭神经节被称为面部脑血管舒张中枢。而分布在脑血管上的感觉神经纤维如SP能神经纤维、降钙素相关基因肽能(CGRP)神经纤维都源于三叉神经节,故被称为三叉神经一脑血管系统,该系统在血管收缩时被激活以恢复血管的口径。SP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肽类介质,是一种很强的舒血管物质,它广泛支配脑血管,以网状形式包绕于脑血管壁,因此它对于脑血管痉挛有解除作用。

当然,水沟穴的救急作用绝不仅限于舒张微血管的作用,如Vip对脑神经元活动的直接影响,也就是说针剌水沟一方面兴奋脑神经元,使中枢神经发挥复杂的整合作用,但神经元兴奋需要能量,而脑细胞内几乎无糖元的贮存,占心输出量20%的脑一刻也离不开心脏的血供,因此另一方针刺水沟可改善脑血流,为脑细胞的功能恢复提供能量(脑血流)也就成为急救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两方面的作用构成了水沟的醒神调神功能。

位置归经

三阴交《针灸甲乙经》,出自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其在小腿内侧, 当足内踝尖上3 寸, 胫骨内侧缘后方。

穴名由来

阴经而言,交,指交会与交接。为足太阴、少阴、厥阴三条阴经交会之处。(《针灸穴名释义》)

古代验案 “昔有宋太子,性善医术.处苑逢一怀娠妇人,太子诊曰:是一女也.令徐文伯亦诊之,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腹视之.臣请针之,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世遂以三阴交、合谷为孕妇禁针腧穴。

在“醒脑开窍”中应用

三阴交穴作为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中重要穴位之一,治疗中风病疗效确切,由于中风病多见肝肾阴虚, 针刺三阴交可以疏通三阴, 泻浮越之阳, 引亢阳归阴,亢阳潜降,以滋肝肾脾三阴, 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临床操作: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进针1~ 1. 5寸, 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0角, 施提插补法, 至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针刺三阴交可以激活大脑多个脑区,使其信号强度升高,改善脑区功能,从而影响大脑对人肌体的整体调节作用。

现代临床效用

治疗作用及整体作用。其近治作用是指三阴交能治疗其所在部位附近的疾病, 即腿足部疾病, 如下肢瘫痪、足跟痛等。远治作用即根据“ 经络所通, 主治所及” , 足太阴脾经经脉所主的妇科病证及脾胃、前阴病症均可治疗。且临床中机体的不同状态具有良性调除治疗脑血管病以外,三阴交穴在临床上效用广泛,三阴交穴的主治作用可归纳为近治作用、远节作用, 如既可以止遗, 治疗尿失禁、遗尿等症;还可以利尿通淋, 治疗尿潴留。三阴交穴的整体调节还体现在对患者内分泌、神经、免疫等功能的整体作用。

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也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不但能治疗脾经的疾病,又能治疗肝肾两经的疾病。肝藏血、主疏泄,宜条达。其经筋“结于阴器,络诸筋”;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藏精,胞脉系于肾。故三阴交穴一直被视为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要穴,治疗相关疾病必须重视调治肝脾肾三脏,三阴交穴与奇经八脉的关系也甚为密切,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中,带脉则环腰一周,络胞而过,与胞宫关系密切,且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因此,三阴交穴亦可调理奇经八脉,治疗相关疾病。临床上应用三阴交治疗妇科疾患时,常常针刺法与灸法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此外,三阴交穴对于五官科疾病如耳鸣症,皮肤科疾病如荨麻疹等均有良好疗效。 

保健作用

除治疗效应之外,三阴交穴还有良好的保健功能,三阴交可以调节女性的月经问题。肾主生殖,脾通血,肝藏血。人体的气血都于三阴,而三阴交为汇聚之地。所以经常按摩或艾灸三阴交对于人体的气血的调节有益,特别是对于女性朋友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如痛经、月经周期或者颜色问题,以及经期的其他症状,都能利用三阴交进行调理,可以达到女性保健的目的。

三阴交对于减肥也有很好的效果。研究证实三阴交穴具有减肥调脂的双重作用, 可健脾胃,益精气, 除湿痰。通过对脾经穴位的按摩就能改善脾的运化功能,达到减肥的目的。其次三阴交穴可以调节水液在身体的分布,按揉三阴交能够有效的改善脸肿、手肿、下肢肿这些由于水分布失常而出现的问题。

按摩方法

先将手指放于穴位表面用力向下按压,然后再按揉,揉的时间可根据个人体质耐受而定。因为下肢部的穴位肌肉比较丰厚,坚持用力按摩可以获得比较持久的刺激作用。按摩时需注意由于三阴交穴可以调节人体气血运转,所以孕产妇一定禁止按摩三阴交,以防影响妊娠。

艾灸法

将艾条点燃靠近三阴交穴,距皮肤2 ~ 3 cm 即不再变动高度,灸约20 min 左右,得到温和、舒适而并不灼痛的持续灸感以局部皮肤红晕即可。一般每日早晚各灸1 次,每次5 ~ 10 min,连灸1 月可见好转。中老年人艾灸时可借助艾灸盒,防治烫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针刺手法量效关系

古代对针刺量效认识

针灸学历史悠久,古代经典中历代医家均有对针刺量效关系的描述,并把选择合适的针刺量作为针刺取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并由此产生了针刺量效关系的雏形。中医学的宝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将针刺的深浅作为影响针刺效应的关键因素,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可能有害无益,如《素问·刺要论篇》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中卷三对腧穴针刺深度作了阐述。如:“合谷……刺入三分”,“环跳……刺入一寸。说明当时医家对针刺深浅也有较为严格的量化规范。

现代针刺量效关系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在总结提炼“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新的针刺法时,首次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通过对古医籍深入研究、总结临床经验,更新了“大拇指向前捻转为补,向后捻转为泻”的传统定义,根据捻转的频率、幅度、作用力方向提出了量化的补泻定义及规范操作,更具有临床操作性。最终确定并科学界定出针刺捻转补泻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

捻转补泻手法量学要素:

(1)捻转作用力的方向:以任督二脉为正中线,机体左侧顺时针;右侧逆时针,捻转用力时为补法,反之,机体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时为泻法。

(2) 捻转作用力的大小:小幅度、高频率为补法 (捻转幅度<90°、频率120-160 次/分钟)。大幅度、 低频率为泻法(捻转幅度> 180°、频率40-60次/分钟)。

(3)捻转手法施术时间:1-3 分钟为最佳参数。

(4)治疗作用持续时间:因病而异,一般6-8小时为最佳参数。

此后,石学敏院士率领研究团队先后对针灸治疗显效的十余种疾病进行了手法量学研究,将治疗有效的病种、处方、腧穴、针刺方向与深度、选择手法与施术时间、针刺间隔时间参数等详细记录和验证,积累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为整体针灸量学标准化的提升拓展空间,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一些规律性操作法和技术,为量学标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针刺手法量学的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辩证论治的治疗原则;

(2) 有效的腧穴处方;

(3) 针刺方向与进针深度;

(4) 施术方法、操作时间与留针时间;

(5) 针刺的时效性, 即针刺效应发生、发展及衰减的时间。

时至今日,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包括针刺时间、频率、方向、力度、幅度、深度等众多因素在内的综合范畴,全面理解针刺操作所致的针刺量应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具体施术手法的选择、施术所持续的时间、留针时间的长短,加之施针的指力、频度不同,对疾病的治疗和转归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大量临床和基础实验表明:不同的针灸手法量学刺激,对机体或实验动物的生理调节及病理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石学敏院士创立的手法量学研究,开创了先河,奠定了基础,搭建了平台。石学敏院士创立的研究团队在针刺手法量学的探索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推动了针刺手法量学理论的科学化、国际化 。

“治脑”即是“治神”

神是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代表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力,神存则机生,神去则机息。所以,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本于神。神伤不仅可发生神志之疾,更能使脏腑气血、四肢百骸功能失常,而变生诸病。

从中医学的发展来看,祖国医学脑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在《内经》时代,医家就认识到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脏器,不能受到丝毫损害,是关乎生命的关键脏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中曾指出脑如果在针刺中受伤,其结果为:“针入脑则真气泄,故立死”,而另一中医经典《证治准绳》也提到了脑的重要性,言其:“受邪则死不可治”。

脑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几乎参与了人体的所有功能活动,在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医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论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头者,精明之府”。

《灵枢·海论》提及了脑的解剖位置:“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也指出了脑与髓密不可分,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诸髓者皆属于脑。”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集之处,主人体与外界的联系。人体内十二经脉中阳经均循行于头面,而阴经通过其经别与头发生联系;另外,任督二脉也运行到头。所以,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流注、濡养都受脑的支配。

脑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还体现在脑主阳气,对全身的阳气有调控功能。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中指出:“头者,诸阳之会也。《素问·脉微精要论》说:“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体现了脑的重要性,是生命要害的所在。

脑藏神

“脑藏神”是脑根本性的功能作用,如张景岳对此作了解释:“人之脑为髓海,是谓上丹田,太乙帝君所居,亦曰泥丸宫,总诸神者也”。《备急千金要方》也有相似的论述:“头者,人之元首,神之所注。”而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证治》说:“头者,……百神所集。”

“脑藏神”是“脑为髓之海”的功能的具体展现。神和髓有着共同的物质来源,如《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本神》指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可以说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可以说髓是物质基础,神是功能作用。

所以,《灵枢·海论》中提到了髓的充足是“神”正常发挥功能的前提:“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由于“诸髓皆属于脑”,故“脑藏神”,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论及:“头者精明之府。”张锡纯则认为:“……为其中有神明,故能精明,为神明藏于其中,故名曰府”。

脑主神明

古代关于“神”的记载,《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表明了“神”是父母生殖之精的原始体现,是人体主宰一切的根本。《灵枢·平人绝谷》:“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小针解》:“神者正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可见“神”是精血气所生成的人的精神活动和正气盛衰的总体表现。

脑主神明与“脑藏神”的功能密切相关,如孙思邈曾提出:“头者,人之元首,神之所注。”陈言也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证治》说:“头者,……百神所集。”而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更是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经典观点。

脑主神明,还表现在脑主神智,如《素问·解精微论》曾云:“泣涕者,脑也”指出人的情志变化与脑有关。而《素问遗篇·刺法论》曾提到:“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说明脑主人的思维。

《素问·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一旦“神”出现了问题,必使人病。祖国医学对于“神”的论述归纳起来有两种:一为狭义的神,代表神智,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是广义的神,指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而这两种“神”均归脑所主,如张景岳说:“人之脑为髓海,……总诸神者也”。所以脑是神的物质结构基础,神是脑的功能(脑神),治脑即是治神。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0)

相关推荐

  • “通督启神”针法 背俞穴 “靳三针”,高效治抑郁

    点击上方"华医世界"关注 免费观看中医临床教学视频 华医世界 图*北京中医药大学穴位研究中心主任李志刚教授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情感障碍类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 ...

  • 针灸治疗癫痫病的穴位有哪些

    针灸治疗癫痫病的穴位有哪些?癫痫病针灸诊断治疗已经受到广大癫痫病患者的认可,但是对于癫痫病的针灸诊断治疗,大家了解了多少呢,下面介绍下关于针灸治疗癫痫病的穴位有哪些?这方面上的相关知识以便于大家能进一 ...

  • 针灸治疗“羊痫风”

    癫痫是以猝然昏仆,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强直抽搐,或喉中有鸣声,醒后神志如常为主症的病证.具有突然性.短暂性.反复性发作的特点,又称痫病.痫证,俗称"羊痫风".其发生多与先天因素.精 ...

  • 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内附针法操作、临床病例)

    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内附针法操作、临床病例)

  • 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你学了就可以用)

    石学敏院士 石学敏,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在40余年的中医针灸学医疗.教学和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建树颇多,为中医针灸学科的发展做出了 ...

  • 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精髓(转载)

    石学敏教授,世界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石学敏院士从医40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学 ...

  •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 | 临床案例分享【痴呆】

    患者男,74岁. 患者表情呆滞,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甚至基本丧失,不知自己及家人姓名,定向力及计算能力极差,不语或喃喃自语,时有强哭强笑,夜寐欠安,纳食正常,小便控制差,大便2-3日一行.既往有脑梗 ...

  • 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穴【针刺穴位分析】

    水沟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别名"人中"(见于<肘后备急方>),"鬼宫.鬼客厅" (见于<备急千金要方>)."鬼 ...

  • 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法的量学规定

    明医公开课 >>>第2075课<<<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主要应用于中风病治疗的一种更为有效的疗法.经过近20年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该针法在理论与应用方面日臻完善,特 ...

  • 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法临床拓展应用

    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法以"醒神.调神.安神"为核心治则,强调以神统针.以针调神,同时重视针刺手法量学标准,临床应用已拓展到神经系统疾病.疼痛性疾病.精神类疾病.促醒及持续植物状态等 ...

  • 华春光的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法学习笔记文集

    肘前臂手部(22/22)拇指和虎口疼痛触发点 1.简介:斜角肌位于颈部两侧,分别三块(有时是四块)小肌肉组成,因为每块小肌肉都附着于不同的脊椎节段.2.症状:此触发点广泛地 111 5 0 肘前臂手部 ...

  • 国医大师石学敏丨醒脑开窍针刺法详解

    石学敏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中风病的临床治疗,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开创了现代针灸治疗脑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