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晓麦无语,最后只问了一句:为什么和周伟彬这个渣子谈恋爱?徐丽萍说:想有个依靠,想和一个不是在黑暗中的男人生活在一起。鲁晓麦生气地说:那就让周伟彬不要在光天化日之下打你!徐丽萍摇头说:你误会了,周伟彬打我是因为他性格有点暴躁,但他并不在乎我是按摩女,他也从来不花我的钱,大部分时间他对我很好。一个男人真不真心,主要看他花不花你的钱,以及,怎么花你的钱,其余次要。鲁晓麦心想,真他妈的悲惨啊,靠想象力无法触及的悲惨,不能获得任何同情的悲惨。那些烙印在女性头脑中的有形无形的想法从何而来?成长经历,家庭生活,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等都参与塑造了女性的自我形象。如果这是一个顺流而下的生命历程,我想每一位女性都有权利去做一点逆流的事情:不断地自我教育,更深认识自己,更多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最近看的几部电影,一定程度上是女性的叙事视角,讲述女性的故事。
女孩珍妮出身平凡家庭。母亲是家庭主妇,父亲的薪水刚够支撑一家。很多时候家里都是精打细算,计划好每笔开销。虽是在伦敦,他们却因为经济的顾虑只在居住附近的有限区域活动。计划外的花费有时令父亲恼怒,而母亲一言不发,隐忍地等待父亲平静。大部分时候,父亲是平静的,他也会主动帮助母亲做一些家务。总之,珍妮的家庭平凡,平凡的争吵,平凡的黯淡。家里的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孩子珍妮身上。珍妮读高中,是女子学校的优等生。珍妮的所有生活安排围绕申请牛津大学这个目标。听的音乐,读的书,所选的课程,统统要可能帮助到申请大学。她私下和好朋友抽烟,听法国歌曲,读法语诗歌,幻想以后的自由生活:要去巴黎!但她也会为自己的弱项拉丁语成绩提高而高兴。她邀请喜欢她的同龄男孩来家里作客。男孩的笨拙、青涩她都看在眼里。珍妮有点不屑于这种同龄人之间的平视相处。她认为自己已经有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和判断。似乎是珍妮一步步把大卫带进了自己的生活中的。大卫成熟风趣,谈吐不失稳重,在父母面前自信而放松,常常主导着谈话的走向,决定事情安排。珍妮被深深吸引。出入音乐厅,拍卖会,高档餐厅,在牛津小镇度周末,去巴黎过生日。珍妮幸福得如堕梦中,和大卫谈起了恋爱。没有读牛津,却也过上了想要的生活。老师的器重、校长的劝阻都不能阻挡珍妮奔向新生活的决心。即使读过牛津、剑桥又怎样呢?校长是刻板的校长,老师是大龄、古怪、只知读书的单身女人。如果忽略那些不得不逃课、不得不瞒过父母的小谎言的话,珍妮和大卫交往顺利。他们的第一次分歧,发生在珍妮得知了大卫不正当的赚钱手段后。“他们并不了解这些物品的珍贵,我们拿来可以好好地保养”。大卫这样为偷窃行为辩解。同样,这句话也可以用来为自己追求年轻女孩辩解吧。珍妮的挣扎被说服了。况且,这个男人不急于夺取她的童贞,看起来是真的爱她尊重她。她接受了他的“合理解释”。以谎言开始,就像没有根基的房子,终将以现实的倒塌收尾。等珍妮再次回想她和大卫的相遇相识会看清楚,所有的风趣都以轻浮为底色,不必负责是一直的态度。这段经历中支撑着珍妮心力的,是她的思考。她梦幻,虚荣,但不放弃思考和正视真相的勇气,她及时醒来,重新回到原来的方向。想要的生活,没有捷径,要一步步靠自己走过去。
“梦里梦见的人,醒来就该去见他”。这句听说了很久的话,找到了出处。来自法国电影《新桥恋人》。这么浪漫的话,很符合法国人的个性啊。法国有大批流浪汉。《新桥恋人》是两个流浪的年轻人的故事。自由,平等,博爱。流浪汉亦有一处安身之地,亦有尊严和爱情。在露天的桥上,男人睡前拉下灯闸,仿佛关掉卧室的灯。无间又独立的两个人。经历甜蜜的分享,共同生活中发现分歧,为自己的坚持力争,害怕对方的离弃,希望完全的占有对方。待修建的大桥上烟火绚丽,两个人无所束缚地舞蹈,欢笑。但爱不是瞬间,是长久的相持,是想一看再看的画作,是流动的情欲,是现实的生活。还是想在我说出“天空是白色的”时,你正好回答“但云是黑色的”。
严肃脸的达西先生(科林·费尔斯饰)给喜剧的笑声飞扬以冷静的平衡。他和休·格兰特分饰电影中稳重讷言和帅气不可靠的两个男人。大龄女子扮演者是蕾妮·齐薇格。此时她身材丰满臃肿。一年之后的电影《芝加哥》里,她已是纤巧动人。电影中有自嘲的笑料,不合时宜又真实好笑的情节,职场上、熟人间的身体玩笑和有意骚扰。如果有一个人了解你的过往、失败和痛楚,仍然愿意说love you as you are,爱你原本的样子,也许值得相处一下,试试看重新开始。女孩穿蕾丝内裤奔跑在下雪的街道上。与达西先生在街角的文具店门口拥吻。如这里的女孩。如《新桥恋人》里,圣诞节白雪中跳入塞纳河的男女。
《时时刻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传记电影。这位意识流女作家相信人经历的每个时刻都值得书写、记录,人脑海中浮现的所思所想瑰丽、饱满。《时时刻刻》不是纯粹的传记电影。它将伍尔夫的作品《达罗维夫人》穿插在三段式的故事里。1920年代的伦敦郊区。伍尔夫和丈夫一起生活。她敏感,被精神状况的不稳定困扰。她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小说创作上,言语有时怪异而疏离。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夫妇二人期待着第二个孩子的出生。做家务、照顾丈夫孩子、与邻居闲聊。主妇生活看似平静,内心却苍白绝望。小心翼翼地控制表情、行动,尽量做一个好母亲、好妻子,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1990年代的纽约。女编辑多年照顾患艾滋病的前男友,是朋友关系,又像母亲对孩子的照顾,不断给予精神上的支持。男人的精神已经枯竭。即使疾病不会夺去生命,基本生活无忧,偶尔还写点什么,但是“为什么而活下去”的问题一直折磨他。每个人言说的话语是海面的冰山一角,无法言说的情绪是大片海洋。这些伍尔夫试图去明白的问题,在身体沉入河水时,她找到答案了吗?记下每个时刻,才是深刻的活过吗?如果一直铭记,生命之重如何承受?
兄妹二人不解母亲遗嘱中的要求。遗物中的几个笔记本记录的故事揭开了原委。母亲从意大利跟随父亲来到美国。在家族百年的农场上,他们一家四口生活闭塞,平静安稳。小镇很小,所有人认识所有人,所有人评断所有人。每个人都尽量墨守成规,以免因为特立独行成为众矢之的。摄影师罗伯特来拍摄一座古老的廊桥。他在乡间迷路,停车询问时遇到了母亲。自在的谈笑。听彼此的故事。不必顾忌他人,散落长发。穿喜欢的衣服。不再被母亲、妻子的身份束缚。重新以一个女人的身份被爱。但只有短暂的四天。他想带她走。她似乎也决心跟着他。她不能想象丈夫以后要面对的流言,也不能想象没有了她,家庭将会面临的打击。雨中,他走下车子,走向她。停住脚步。远远地看着坐在车里的她。红灯,她的车子停在他的后面。她几乎就要拉开车门,走下去……母亲装作若无其事地与父亲共度余生。她和罗伯特再也没有见面。直到收到他的死讯,他的遗物。他的骨灰撒在了那座廊桥边。母亲留下了同样的遗愿,希望与他魂归一处。这部电影的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是电影的男主角。出演电影时,他已超过六十岁,但魅力不减。女主角由梅丽尔·斯特里普出演,真实自然。黄昏在厨房洗碗,外面传来鞭炮和烟火声,目力可及的楼上亮起灯。在家中闭门不出的静守日子,所见有限,我通过声音来感受外界。鞭炮声声,是最平常的人们的声音,是生生不息的普通人。
△△△
独立小楼
--- 从一砖一瓦开始,建筑自己的世界 ---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