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继续一起生活,我们还可以说些什么?

最后桑德罗问我:你是什么时候教会我的?我决心诚实一点,我说:可能不是我教给你的,是你自己看着我学的。从那时候起,我非常愧疚,那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
—— 小说《鞋带》
作者:【意】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译者:陈英
再次翻看《鞋带》,还是很难过。
仔细想了想,大凡久久弥散不去的难过都是情绪上的触动。而且还深入进过往。经年累月,那些当时不知如何是好或者忽略过去的情绪堆积起来。
未觉察时,它们成为下意识的反应。隐隐发作。类似的情景再发生,像是旧伤口的痛痒。人困在其中打转。
心理学家说,觉察是走向改变的第一步。或许在他人的故事中,作为旁观者更容易清醒地看到问题吧。他人如镜。
《鞋带》讲婚姻的故事。似乎东西方文化中都习惯将婚姻比作鞋子。或许婚姻中他人只可远观,只有本人能亲身体验的感受与穿一双鞋子的感受极为相似。而小说用了“鞋带”这一具体存在,更加形象了家庭中夫妻子女在情感上的牵绊。
小说中的一对子女在谈论起父母、家庭时曾这样说:
“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说,把他们绑在一起的是让他们可以一辈子相互折磨的纽带。”
我们所有人都和鞋带的事情有关。爸爸回家是因为妈妈,因为我和你,我们仨都希望他回来,你明白了吗?”
《鞋带》篇幅不长,读起来却并不容易。作者将读者带入到一个曾经濒临破碎的家庭,男人女人的爱恨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话说,每个人都感到自己遭受了不公对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鞋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以妻子的口吻讲述。丈夫离开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与年轻女孩同居。妻子不解。她渴望丈夫给一个交待:到底发生了什么?过去庄严的婚姻承诺去了哪里?你有什么打算?
如果对一个愿意承担责任的男人来说,妻子的情感伤害可能无法安抚,但生活上的分担仍是可以付出行动的。
然而这是怎样的一位丈夫呢?“我从小都习惯性地对情感进行过滤,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学会了无视我母亲的痛苦,那是因为我父亲经常折磨她。……我学会了不再倾听我的父母,看到他们时也只是闭上眼睛。这种小时候学会的方法,我后来一辈子都在用,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下都用过。
这样成长起来的男人,自然不会体谅妻子的艰难。他躲在不必负责的梦幻状态里,与年轻女孩莉迪娅谈情说爱,美其名曰“追随潮流”。
他有让人同情的一面。在破碎家庭中长大,不曾从父母那里得到充分安全感,不曾体会同情关爱。他只能在艰难的环境下学习保全自己,趋利避害地生存下去。
如果他是单身男人身份,如此活下去还算说得过去。但是,他早早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有妻子,又有了孩子。
老年时,男人回忆起自己很年轻就结了婚。“觉得结婚是一件很刺激也很享受的事儿。我感觉通过早早结婚,我推翻了父亲的权威,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主宰生活真的如他想象的那样简单吗?
懦弱,自私,推卸责任,这些成长带来的局限并没有因为后天的教育发生改变。他在原来的家中趋利避害地生存,在时代潮流中也是一样。
回忆往事时,他意识到“不管我愿不愿意,莉迪娅都会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她会牺牲我去追随自己的梦想,就像我牺牲婉妲。”意识到了妻子的牺牲,却仍旧满足自己。
一个可怜的男人。
却让我气愤到不愿同情。
更令人心痛的是妻子婉妲的反思。“我做错什么了吗?”她在丈夫起初离开后问他。而且似乎为了安慰自己,她天真地为丈夫寻找借口:一定是她先吻你的。可是,懦弱闪躲的丈夫又怎能给出真实的答案?
婉妲一人承受痛苦,抚养孩子。她似乎看透了婚姻,也看透了丈夫。“我承认,家庭确实让人窒息,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会让他们泯灭自我,因此我竭尽全力想抵达问题的核心,想把问题想透彻。”“你害怕面对自己的真相。
 
第二部分是丈夫阿尔多在晚年的讲述。三十多年过去。他在和莉迪娅同居几年后,重新回到了妻子身边。
书中没有写婉妲为何接受了丈夫返家。为了孩子选择破镜重圆或许是一个原因。而对婉妲来说,当初抛弃自己的丈夫重返家庭无疑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胜利,甚至丈夫可能是带着忏悔的低姿态回来的,婉妲多年来的愤恨、屈辱、自我怀疑、独自抚养孩子的苦楚可以找到出口。
但这样选择值得吗?
我害怕婉妲。……她的骨头已经非常脆弱了,但总能让我哑口无言、有气无力,她知道怎么让我变得虚弱。
婚姻中途的变故让婉妲仿佛变了个人。婉妲不再温柔贤惠。她言辞激烈,着装打扮和行动时时向丈夫表明自己能够跟随潮流,和丈夫喜欢的年轻女孩一样。她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一丝不乱——或许她更想收拾整理破碎受伤的心和家庭内部的失序。
丈夫背负愧疚,妻子偏执强硬。丈夫害怕她,孩子也害怕她。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两个孩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长大了。
第三部分,儿子和女儿出现。儿子和不同的女人生了四个孩子。而女儿选择不生育。两人就各自不同的观点激烈辩论——似乎分别代表了当下的男性和女性立场。
游走在不同女人间的儿子,语气甜腻傲慢,“照顾孩子,让他们什么都不缺,我又当爹又当妈。”
女儿就像曾经的母亲一样,看得透彻:你从未真正摆脱掉小时候那些糟糕的经历……你还是以前那个充满惊恐的男孩。
在家庭的爱恨交织这一点上,他们达成一致。“我们的父母毁了我们。他们盘踞在我们的脑子里,无论我们说什么或做什么,都要继续顺应他们。
“他们在寂静的房子里,他们在一起生活,但一直貌合神离。他们互相欺瞒,但随时都有暴露的风险。”
《鞋带》全篇笼罩在一种压抑难言的痛苦中。凑合将就的生活,貌合神离的夫妻,发生过的伤害从不曾有勇气去谈论去承担,只是维持表面的虚弱和平。颤颤巍巍的表面和平啊,危机四伏,一切随时都会坍塌。
写《鞋带》的老先生洞察而敏锐。不幸婚姻带来的影响必将波及下一代。那么下一代除了重蹈覆辙,是否能打破如同咒诅般的家庭影响?他似乎不抱乐观态度。
《鞋带》也在为女性发声。男性到底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做了什么?为何女性付出更多,却背负更多愧疚、反思更多?
电影《婚姻故事》发生在美国。它提供了处理婚姻裂痕的“和平”方式。结束婚姻,承担起各自责任。如果幸运,两人仍可友好商量孩子抚养细节。虽不在完整的家庭中,孩子仍不缺少充分的爱和安全感。
然而即使是两个独立成熟的人,离婚过程还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看对方如同罪犯,曾经的每一句话都成为呈堂证供——曾经亲密的爱人为何成了敌人?
爱人啊,你曾使我勇敢,
为何如今我恨你?
几乎忘记
我曾深深爱你。
大概在深刻的爱中不仅包含阳光,浪漫,甜蜜等明亮一面,还必然经历丑陋、斑驳等不可示人一面的坦露、谈论和理解。
插图©电影《婚姻故事》(2019)

△△△

独立小楼

--- 从一砖一瓦开始,建筑自己的世界 ---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