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百巷(156)前埂子巷
前埂子巷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巷子,位于五卅路体育场的北侧,东出五卅路,西口隔锦帆路与张果老巷相望。
之前讲“皇废基”时提到,元末,张士诚与朱元璋交手兵败后,一把大火将宫城烧成了废墟,附近一带就成了“皇废基”。而这条前梗子巷原本是皇废基石砾土丘的西北边缘。上世纪30年代开始,有逃荒者到这里搭棚定居,人丁渐兴,逐渐就聚居成了巷子。1980年地名普查时,依据地形定名为前埂子巷,意思是这里“地形长而隆起似'梗’”。
如今在前埂子巷的东西两头,依然可以觉察出它的与众不同:西起锦帆路,东出五卅路的巷子,不止前梗子巷一条,可地势大都是“平”的,出口与两端的锦帆路、五卅路相差无几,唯有这条前梗子巷,却要上坡、下坡。虽然今天已经无法明确找到过去宫城的痕迹,可这条巷子却保留了原本的地势样貌。对苏州这样一个除了过河桥梁,全城几乎一马平川的地方而言,前梗子巷还真是特别的一个存在。
有前梗子巷,是不是还有“后”呢?其实,真有“后梗子巷”,就在前埂子巷西头,向北通到干将路。1994年干将路拓宽前,现在的“前梗子巷”其实叫“梗子里”。旧时的地方志记载,说“梗子里,西出锦帆路,向东折北出后梗子巷”。而原先的“后梗子巷”,应该是在干将路拓宽时被合并掉了。
外地人一直玩笑苏州的街路窄小,其实很早之前,苏州的巷子更窄。你能够想象,现在古城中心的大小街巷,不少都是巷与巷合并,或是填了河道扩充而成的吗?过去的小街小巷里,两辆三轮车并行都很困难,唯有互相谦让、调剂着空间才能勉强而过。看到那些拍摄于上世纪初,俯瞰苏州古城的黑白老照片,就会发现,屋宇下面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街道巷弄、河道水网是那么的细密和精巧。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前梗子巷”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一条位置不详的偏巷,但对于老苏州人而言,或许不是。比如中学时代在巷子附近的苏州市第一中学念书的朱老伯,对“前梗子巷”就可以脱口而出:
“我为啥体晓得的个样清爽啊?因为我小学在'干将中心小学’读咯呀,就在前梗子巷那里,当然现在是没有了。巷里厢原来还有一个永福庵,大约90年代的辰光拆脱咯。”
在曾经的前后梗子巷之间,还有一套抗战前建造,名为“广福里”的海式石库门青砖房,现在也见不到踪影了。
现在的前梗子巷,就是一条极有平民生活情调的苏州小巷。它长262米,宽3米多,里面主要是居民住宅,以平房为主。巷子的西头畅通无阻,东头通向五卅路的口子却要过一扇仅容单人通过的砖砌门,而且还要拐过两道弯,出口藏在五卅路上的一个牛奶房后面,因此,极容易被人当作“此路不通”。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就没有了往来通行的人们。没有了闲杂人等,巷子就越发显出安静,只有里面安安逸逸过日子的居民。
于是,我们看到,这里的居民像对待自家小院一样,把巷子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条街巷被居民们自种的花花草草打扮得生气勃勃,且诗情画意,让人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那种能“从平淡日子感受快乐”,“在不安的深夜,有个归宿”的幸福感。
主播:梧桐 清秋
摄影:晓冬
2019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