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哈佛在大家心中的地位坚不可摧?

起“美国名校”,90%的学生和家长脑海中出现的名词里,一定有“哈佛”俩字。从20世纪初第一批中国留学生进入哈佛大学,再到本世纪初风靡全国、几乎每位父母都人手一本的《哈佛女孩刘亦婷》,近百年来哈佛大学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坚不可摧。

其实不只是中国,美国人也同样拥有哈佛情结。那么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哈佛大学究竟好在哪里,让这么多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我们就此与哈佛学霸Rita进行了一次采访。

Rita本科毕业于哈佛,目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认知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位。在本文中,Rita将带我们了解她眼中哈佛真正的样子。在哈佛读本科的经历给她带来了很多机遇,同时也破除了不少对哈佛的误解与迷思。

你为什么想去哈佛?

Rita: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我当时就读的高中本身就学霸云集,我认为提高自己学术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和学霸们一起学习,所以我想去一所大家都很优秀的大学,同学之间的互动能促进我自身的提高。

第二个原因是我相信哈佛能给我的未来铺路。很多智力早熟的学生会把读哈佛比作逛糖果店,因为哈佛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教授和充足的经费(370多亿校友捐款),学生也有很多机会参与重大研究项目,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走进哈佛看到那么多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就好像是小孩进了糖果店一样馋得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举个例子,如果你像我一样对认知神经科学感兴趣,但你在非研究型的大学是接触不到MRI机器的,就没办法进行大脑图像扫描。不少大学也有很多有趣的研究,像约翰霍普金斯这些顶尖学校也会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研究的机会。但相对而言,哈佛的机会更多。我当年申请时还不确定自己想学什么专业,不想因为学校缺少研究资源而束缚了自己的选择,因此我向往哈佛大学。

第三点其实不是“想去哈佛”的原因,而是“想被哈佛录取”的原因,这两者之间区别还是很大的。我想被哈佛录取,因为我觉得这能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我12年级一开始就告诉自己:“如果我能被哈佛这样的顶尖大学录取,我就有自豪的资本了。”如果我被哈佛录取,那就说明我聪明绝顶、能力很强,而且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你身边的朋友为什么希望读哈佛?为什么选择哈佛而不是其他藤校?

Rita:我也说不准为什么我的朋友们想读哈佛,但我能确定的是,很多人是被哈佛的声望吸引了。很多顶尖的大学,比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和耶鲁,他们和哈佛一样厉害、一样出名,但区别在于他们的声望和哈佛相比还是弱了一些。

一提到哈佛,人们就会想到成功、潜力和地位。哈佛的本科生会打趣地说,如果在聚会上碰到别人吹牛、显示自己有多么厉害,这时你只要说一句:我是哈佛的,对方立马就会感到被比下去了。

但这其实也带来了不少挑战,一旦别人知道你是哈佛的,他们就会对你有更高的期待,有时候会让你感到不自在。听起来确实有点奇怪,因为可能大家会觉得“我是哈佛的”这句话带来的是自豪,但有时我们确实会不自在。人们会把你和他们心目中的哈佛联系起来,而他们对哈佛的印象有时不是那么好,甚至非常偏颇。

这刚好是我要问的第三个问题。不是哈佛毕业的人怎么看待哈佛?这些看法中存在多少误解?

Rita:人们有时候会觉得,哈佛的学生一定是天才。这种联想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在职场却可能对你不利,你会感到他人对你的期待比正常值高很多。

还有另一个极端,有的人觉得你能上哈佛不是因为你聪明,而是因为你是富二代或者父母是校友,碰到这种偏见真的很烦人。还有一种类似的偏见:如果你是哈佛的,那你肯定是个精英阶层的势利眼,瞧不起那些考不上或者读不起哈佛的人。

最近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偏见:哈佛毕业生的大学GPA高是因为哈佛老师给分很水。这种看法真的很不公平,虽然哈佛确实会对原始成绩进行调整(很少有人最终成绩在B 或者A-以下),但课程真的很难,还要和其他学霸竞争。

我觉得人们对哈佛的A嗤之以鼻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哈佛的学习氛围对大家表现的影响,还有教授给学生评分时的标准。哈佛的学生会觉得B很差,但它的含金量相当于一般大学的A,因为哈佛对优秀的评价标准确实比别的大学高。

你刚刚谈到了给分很水的误解。你能谈谈人们对哈佛的其他误解吗?那些偏见里有没有一星半点的事实?

Rita:我并不觉得哈佛的学生都是天才或者富二代,虽然这两类人确实存在。我高中就读于纽约市的一所精英学校Stuyvesant High School。这所高中以高难度的数学和科学课程闻名,而且想要入学必须经过考试。从学术水平来说,哈佛的学生其实没有像Stuyvesant的学生那样个个都优秀。

哈佛确实有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学霸(SAT分数和GPA很高),也有一些奇才(学生时代就创办了自己的科技公司),但哈佛也有靠父母校友身份进来的学生、VIP学生和体育生,他们被哈佛录取不是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而是其他原因。

那你能评价一下“哈佛的学生都是精英阶级势利眼”这种看法吗?这样的偏见是不是源于Final Clubs对哈佛社交生活的重大影响?

(注:Final Clubs指的是那些十分富裕、位于校外的社团,只由男性学生管理。这些社团周末会举办各种盛大派对,令人趋之若鹜。这些社团和兄弟联谊会很像,但门槛更高,学生必须要有名门望族背景或者获得名门望族者举荐才能加入。)

Rita:我也不知道Final Clubs是不是罪魁祸首。他们不算精英势利眼,而是性别歧视。这些社团只允许男性加入,这本质上就是对女性的歧视。相比名门望族的入会门槛,性别歧视的问题更严重。

哈佛不是有很多拿奖助学金的学生吗?

Rita:没错,这一点必须要补充进来。绝大部分学生都不是校N代或者富二代。哈佛学生的社会经济阶层很多样,而且哈佛实际上很照顾经济困难的学生。就比如我,我来自中产阶级家庭,而哈佛帮我的家庭负担了很大一部分学费。哈佛收到的校友捐款多到用不完,比其他私立高校多很多,因此哈佛有财力支持那些经济并不宽裕的学生。这对学生群体的构成影响很大,也改变了校园社交的模式。Final Clubs确实很有存在感,但这些社团的人只占少数。

你刚才带大家了解了真实的哈佛,那你能不能谈一谈你在高中时对哈佛的误解呢?

Rita:我当时觉得如果我进了哈佛,我的人生就安稳了。我当时的目标就是努力进入哈佛,然后坐享各种好处。哈佛确实带来了很多机会,但你必须要十分努力才能抓住这些机会。要真正在哈佛有所收获,你需要积极拓展人脉。虽然我那时不太擅长社交,但每当我通过班级聚会、朋友介绍或者LinkedIn和Yahoo群组去结识校友、向他们求助时,他们总能把我介绍给业内的其他人。

但这样也有缺点,哈佛社交生活让人尴尬的地方在于,很多本科生把彼此当成了职场预备人脉。在Stuyvesant读高中时,大家都是朋友,彼此坦诚相待,所以到了哈佛我有点不适应。很多哈佛的学生把同学当成同事而不是朋友,所以彼此之间有一种距离感。哪怕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比如担心自己不够聪明,担心学习压力过大,或者害怕让教授失望等,很多人也不愿意承认,或者向同学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这对我来说很尴尬,因为大学似乎变成了职场,你没办法向同学敞开心扉。除了过于职场化的同学关系,学校的气氛有时候感觉也是冷冰冰的。

就像波士顿的天气一样也是冷冰冰的。

Rita:是的,哈佛的新生很容易变得没有存在感,为了不让自己与世隔绝,必须要努力加入社团组织。我不知道是学校的结构使然还是哈佛的学生比较内向谨慎,但努力结交朋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真的很重要,不然的话你很快就会变得迷茫。我最好的朋友去了耶鲁,完全没有遭遇哈佛的这种情况,耶鲁的学生社交更活跃。

如果你要向有哈佛情结的人解释真正应该选择哈佛的原因,你会说什么?你会让他们抛开哪些偏见?比如那些刚小学毕业就收到爸妈送的哈佛文化衫的年轻人,该如何破除他们的哈佛迷思呢?

Rita:我刚才也说过,读哈佛并不代表你的人生就完满了,除非你继续努力抓住机会。你需要积累人脉,保持优异的成绩,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让自己的哈佛生活变得有意义。我从小就想去哈佛,并且最后真的实现了梦想,但我还是想说:“不要执着于哈佛。”

在哈佛读书让我受益匪浅,但哈佛并不是完美的。你需要认清自己的长期目标,判断哈佛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就我自己而言,如果我去了一所能让我在神经科学实验室实习的大学、充分利用科研的优质资源,那可能会更加符合我的职业发展目标。我在哈佛主修的是数学,没有机会在实验室实习,所以我在申请研究生时因为相关经历不足而遇到了不少挑战。在哈佛读书并不代表我拥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反倒是那些去了罗彻斯特理工之类大学的本科生这方面更强。

但话说回来,如果你很博学,兴趣广泛,暂时还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哈佛就是理想的选择了,因为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核心课程,还有各个学科的优质资源。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比起被哈佛录取,更重要的是你知道如何利用大学里的各种资源。

最后一个问题,你在哈佛最美好的回忆是什么?

Rita:最美好的回忆有很多。我当时学习的课程比较杂,有数学、英语和法语,这些课程为我带来了许多新的视角。我甚至选修了一门关于全球化的课程,有机会近距离观看当时的哈佛校长和另一位著名公知在课上进行辩论。我觉得我最喜欢的是Elaine Scarry教授关于19世纪小说的课程。

虽然你是STEM专业的学生,但你最喜欢的却是英语系开设的选修课,这反映了哈佛怎样的学习氛围和各个学科的课程品质呢?

Rita:大学时我经常会想,如果我去麻省理工是不是更合适。但如果我真的去了一所更偏理工科的学校,我就没有机会学习那些精彩的人文课程,也没有办法和真正热爱文学的人一起学习,我很感谢哈佛给了我跨学科学习的精彩体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