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各种技能(有理!有据!有方!)
图*仝小林教授在第四期大师讲经典授课
前言
糖尿病的发展规律及用药:
脾虚胃热(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气津两伤(白虎加人参汤)——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由此知,在消瘅发展过程中,脾肾是关键病理中心。
消瘅病名,《内经》中共出现14次,
散见于5篇之中。
“消”的含义有以下几种:
①指多食善饥,王冰注:“善消水谷”,马莳注:“胃中热盛······水谷即消”。
②指形体消瘦,如《灵枢·五变》曰:“消肌肤”及杨上善注:“内热消瘦”。
③指消耗,《景岳全书·消渴》谓:“消,消烁也,亦消耗也,凡阴阳气血日见消败者,皆谓之消”。
④指火,《儒门事亲·三消当从火断》谓:“消者,烧也,如火烹烧,物之理也”。
以上①、②是指症状上多食善饥或形体消瘦,
③、④是对病机上多为火热耗伤气血的特性而言,分别从不同角度解析本病的病理特点。
“瘅”字含义也很广,
与疾病有关的涵义有四:
第一,指病。
《后汉书·李通传》注云:瘅,病也。
《后汉书·李固传》“下民率瘅”中“瘅”也是病的意思。
第二,瘅通疸字,指黄疸病。
《山海经·西山经》服之已瘅。注:黄病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肝传之于脾,病名肝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发瘅出黄,即为身目小便黄的黄疸病。
第三,“瘅”在《内经》中有“热”、“热病”之义。
如《素问·疟论》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日瘅疟。”
王冰注:“瘅,热也,极热为之也。”本句,丹波元简注:“瘅,即温热之病。”
第四,劳苦义。朱峻声《说文》有:瘅,劳病也。
但此意不见于《内经》,经中“惮”似有“劳”病。之义,如《灵枢·本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内经词典》:“惮,劳苦不闲,动荡不已。”
可见,在《内经》中“瘅”的“劳病”之意已经非常模糊了。
(一)消瘅的内涵
(1)基础病机主要是脏腑柔弱:诸脏虚弱,调适能力较差,若饮食起居不慎,或七情变化,易伤脏腑而生诸病。
脾失养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肝失养而疏泄失常,或致相火妄动,铄津液;
肾失养而精血亏少,封藏失职,一不能蒸腾津液上承,二不能蒸腾卫气上运温肺固表,而使饮入于胃后不经布散而直趋于下,流失于外。
或因郁怒致肝气上逆,气血上壅而积于胸中,气血郁滞,郁久化热,耗铄津液,津伤血液不畅而瘀。
如此种种,均可导致水谷津液不归正化,吸收散布异常,引起消瘅发生。
(2)临床症状可见性情急躁(其心刚,刚则多怒),内热(血脉不行,转而为热),肌肉消瘦痿弱;
胸中不舒,皮肤色红充血;目坚硬(坚)活动不灵活(固)而深陷(深),横眉直视(长冲直扬)。
消瘅除了肌肤消瘦外,先天禀赋不足也是消瘅的主要特点,这与现代1型及1.5型糖尿病十分相似。
1型及1.5型糖尿病常常形体消瘦,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易感性是其发病的先决条件,很多患者在确诊前已经存在胰岛细胞抗体阳性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等免疫学异常,并且常常在病毒感染、饮食不当等环境因素诱发下发病,出现胰岛自身免疫破坏,即类似消瘅先天禀赋异常,复因后天调摄不慎而起病。
因此说,1型及1.5型糖尿病可归属消瘅范畴。
另外,临床也可见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其形体较为消瘦,体质偏弱,并且无明显的嗜食肥甘史,而胰岛抗体阴性。
这部分2型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其基础体质及遗传环境相关,有研究证实了遗传因素对胰岛功能的影响,遗传缺陷影响脂肪组织的发育和功能可导致糖尿病发生。
这部分2型患者,其发病也存在禀赋异常的基础,因此,我们亦将其归于'消瘅'范畴。
(二)消瘅与其他名词的区别
1.消瘅与消渴
消渴之名,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是论消渴逐渐形成的病理过程。
《诸病源候论》将消渴的临床表现归纳为八候,明确指出“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
唐·王焘《外台秘要》引隋·甄立言《古今录验》云“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此皆消渴病也;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有油者,此消中病也,三渴而饮水不能多,阴痿弱,但腿肿,脚先瘦小,数小便者,此肾消病也。”故“消渴”一词,既指口渴欲饮水,水自内而消的症状,又指症状为口干、口渴欲饮水、小便频数的病证名称。
消渴之“消”当为消耗之义,是说明其阴虚火旺、消灼津液的病机,“渴”指烦渴,因消耗而渴。
而消瘅中的“消”指消瘦,“瘅”指病,消瘅是以消瘦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上消渴重在渴,消瘅重在消瘦。
“消瘅”是以肌肤消瘦,热蕴于内为特征写而消渴则是由于热盛进一步伤阴,津液亏少造成的,表现为消灼、消耗的症状特点。由此可见,消渴与消瘅之间并不能画等号。
2.消瘅与糖尿病并发症
有人认为消瘅属于糖尿病并发症期。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
由于古籍的文字之间并无句逗隔开,从而造成人们对文义理解的差异,这种认识是将消瘅和仆击、偏枯之间看作并列关系,认为消瘅是消渴病的进一步发展,即为糖尿病并发症期阶段。
然而考究原文可以看出,仆击、偏枯、痿厥均为气血亏虚、虚风内动引起,显然与消瘅不属一类,消瘴与仆击、偏枯之间应为递进关系,后者是消瘅的进一步发展。
二、脾虚胃热是消瘅核心病机,
其病理中心在脾肾
消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相关,《灵枢·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而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脏腑虚弱最关乎脾肾,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肾脉微小为消瘅”。
肾虚则脏腑先天不足,功能低下,脾虚则运化无力,若饮食不慎则更伤脾胃,令谷食难运,日久化热,可致阳土(胃土)有热,阴土(脾土)愈虚。
《脾胃论》云:“睥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因而脾肾更虚,邪火伏胃。
肝脉挟胃,若胃中伏火邪波及肝木,可成肝热;“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脾胃论》),故心火易生。
化热是消瘅形成的关键,内热既成,消瘅易发,正如《灵柩·五变篇》所述“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然消瘅之热非由实热而来,乃缘于脾肾之虚,如《脾胃论》云:“睥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其火邪为脾胃气虚下流于肾形成的阴火,虽见“大热”,实为虚火,脾肾两虚是其根本。
因此说,胃热脾虚是消瘅形成的核心病机,脾肾两脏是消瘅的病理中心。
体内大热,易消灼阴津,耗伤正气,以致气阴两伤,肝肾阴亏,脾肾愈虚,则消瘅发为消渴,若继续发展则变为消渴并病,其病机演变规律大致为:“脾虚胃热(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气津两伤(白虎加人参汤)——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由此知,在消瘅发展过程中,脾肾是关键病理中心。
三、脾虚胃热与消瘅阶段主症的关系
(1)消瘦。素体五脏柔弱,先天不足,致供养不足,复因内热耗灼阴分,血热灼伤津液,致阴津更亏,脏腑失养,机体失充,故愈见消瘦。诚如张介宾注:“消瘅者······谓内热消中而肌肤消瘦也。”
(2)心烦易怒。肝脉挟胃,胃中伏火易循经波及于肝,肝为刚脏,喜调达恶抑郁,在志为怒,肝部化热化火,肝火偏旺,则性情急躁易怒;“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主神志,主血脉,心火偏盛,故见心烦不安或不寐。
(3)多饮。胃伏火邪于气分,加之肝脉连肺,火热上灼肺津,中消胃液,加之血中有热,煎灼血中津液,以致津液亏损而见口渴多饮。
(4)多食。胃中伏火,中土灼热,经曰:“热能消谷”,故见多食。
四、消瘅的主要证候演变
1.热伤气阴——消渴
素体阴亏,加之情志郁怒化火,体内之热耗灼阴液,即如《三消论》云:“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致令消渴。”火热耗气,阴损及气,终致津亏燥热,气阴两虚,发为消渴。
2.热伤血络——血管并发症
《金匮要略》首篇言“极热伤络”。大热内蕴,则热伤血络,络损血溢,留而为瘀,或火热灼津,津亏血瘀,或因久病入络,血瘀络损,终致病血阻滞,络脉损伤。
眼络损伤,可见出血、昏盲、雀目等;肾络损伤,则可见水肿、多尿、精微泄漏等。
由于热是消瘅形成的核心病机,其引起的络脉病变多是因热而伤,因瘀而损,少见痰、浊、脂、膏等病理产物胶结蓄积、壅聚血脉,故临床以络脉病变即微血管并发症常见。
五、消瘅的治疗
《灵枢·师传》:“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
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饮,小腹痛胀。”
杨上善云:“中,肠胃中也,肠胃中热,多消饮食,即消瘅病也。热中宜以寒调,寒中直以热调,解其便也。自此以下,广言热中、寒中之状。”
张介宾:“此下皆言治病之所便也,中热者,中有热也,消瘅者,内热为瘅,善饥渴而日消瘦也,凡热在中,则治便于寒,寒在中则治便于热,是皆所以顺病情也。”此两段文字提示、消瘅多由内热所致,故治疗时当以清热为主。
同时,因先天禀赋不足是消瘅发病的先决条件,尤其以脾肾两脏为主,故治疗时应顾及脏腑柔弱的一面,清热的同时兼顾补益脾肾,临床常以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加减,既以黄连、黄芩清内热,又以参类补益脾肾,内热甚者,多用西洋参,气虚较重,多用党参,另加干姜辛热护中;而素体阴虚者更易发为消渴,尤当注重滋阴,常用知母、生地一类。
阅读1
一方在手:巧治糖尿病,中医解忧愁!(陈熠 )
导读 糖尿病已成为困扰很多朋友的“顽疾”,糖尿病一旦在人体“自立门户”,曾经很多爱不释手的美味,便不得不跟它们说“拜拜”,不仅如此,糖尿病带来的多尿症状也让人无所适从,那种频繁往返于卫生间的疲惫与尴尬,那种吃了又饿,好似永远吃不饱的饥饿状态,身体的疲倦乏力,都让人忧心不已,如何巧治糖尿病?一方在手,中医来解忧!
糖尿病古代称为消渴病,传统有三消之分。消水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溲频为下消。观其标虽为三,但临床不必强分。
《黄帝内经》云:“二阳结,谓之消渴。二阳者手阳明大肠主津液,足阳明胃主血气。津液不足发为消渴。”说明消渴与二阳经气有关。辨消渴当辨气血虚实为要
消渴者,消为肌肤消瘦,渴为津液不足。上消者,心也。烦渴多饮,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多便闭。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饮多溲也多,随即溺下,稠浊如膏。说明三消证与心、脾、肾有关。上消于心移热于肺,中焦于脾移热于胃,下焦于肾移热于膀胱。上轻中重下危。说明消渴之为病是有重点的,不仅病系于脏,亦涉及腑,并不是固定在某一脏腑的。
《医学心悟·三消》:“三消之证,皆燥热结聚也。”《丹溪心法·消渴》:“消渴,养肺、降火、生血为主,分上中下治。”张景岳云:“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消渴病之治疗,不仅要认清经络脏腑的关系,还要注意气分、血分、虚证、实证之别。气分渴者喜饮冷水,当予寒凉渗利之剂以清其热,热去则阴生而渴自止;血分渴者口干作渴喜热饮,当以甘温酸化以沐其阴,阴生燥除则渴自止。治消渴尚需辨明虚证、实证。如因实火而致津液耗损,治宜降其火,津液滋生,消渴自止。如系阴虚肾水不足,治宜治肾,阴液渐充,精血渐复,渴必自止。
陈老认为,上消初起渴而善饮,口干舌黏,大便如常,小便频数,为肺热伤津,宜滋阴润燥,方宜六味地黄合门冬饮子。中消,消谷善饥,饮食倍,大便干结,是谓中焦燥实,宜用玉女煎。下消,溲频而多或如膏浊,是肾阴销蚀,肾阳亦惫,方用六味地黄汤合金匮肾气丸。
消渴八味丸生地30克,山药24克,山萸肉9克,知母9克,天花粉9克,地骨皮9克,党参12克,麦冬9克,玉米须30克。随症加减(1)高血压:加夏枯草12克,茺蔚子30克,决明子30克。(2)多食善饥:加黄连3克,黄芩9克。(3)多饮:加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4)皮肤瘙痒:加地肤子9克,白鲜皮9克。(5)阴部瘙痒:加贯众15克,土茯苓30克。(6)周围神经损害:加金银花12克,连翘9克,绿豆30克,瓜蒌12克。(7)视力模糊:加青葙子12克,决明子12克,女贞子12克,石决明30克。(8)浮肿心悸:加冬瓜皮12克,西瓜皮12克,生酸枣仁12克,合欢皮12克,泽泻12克。(9)尿多如脂如膏:加益智仁9克,桑螵蛸9克,五味子12克,覆盆子12克。(10)酮症酸中毒:加忍冬藤24克,冬瓜子12克,橘红9克,竹茹9克。(11)阳气虚弱,神倦乏力:加党参30克(或人参9克),黄芪15克,鹿角霜12克,益智仁9克。(12)阴精不足,消瘦躁热:加沙参12克,黄精9克,玉竹9克,首乌12克,女贞子9克。
案例李某,男,54岁,教师。1995年4月17日初诊。近三年极不耐饥,食而后安,一年来无明显原因体重减轻3.5公斤,乏力,易口干,溲长而频,一日解尿十余次,舌红,苔薄黄腻,脉沉弦。此乃肝肾阴虚,脾胃湿热。拟滋阴清热,健脾利湿。
处方:生地30克,山药24克,山萸肉9克,知母9克,天花粉9克,地骨皮9克,党参12克,黄连3克,黄芩9克,麦冬9克,玉米须30克,苍术9克,香附9克,大腹皮9克。
每日1剂,20天后血糖降至6.9mmol/L。后以此方随症加减续服,空腹血糖一直维持于正常范围。
【按】患者有典型消渴症状,证见肝肾阴虚,脾胃湿热。方中生地、山药滋阴清热;知母、麦冬、天花粉滋阴润肺泻火止渴;山萸肉补肾缩尿;黄芩、黄连养阴清火,泻湿热;苍术补脾、燥湿。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第二版)·内科专家卷:陈苏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陈熠主编)
阅读2
五世祖传中医 治疗糖尿病的神效方
病例病症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1.多尿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2.多饮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3.多食多食的机制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进出组织细胞前后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降低所致,正常人空腹时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缩小,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摄食后血糖升高,动静脉血中浓度差加大(大于0.829mmoL/L),摄食中枢受抑制,饱腹中枢兴奋,摄食要求消失,然而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但动静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差很小,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另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泄,因此机体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进。
4.体重下降糖尿病患者尽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体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一旦糖尿病经合理的治疗,获得良好控制后,体重下降可控制,甚至有所回升,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重持续下降或明显消瘦,提示可能代谢控制不佳或合并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5.乏力在糖尿病患者中亦是常见的,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即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释放出能量,同时组织失水,电解质失衡及负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6.视力下降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诊时,主诉视力下降或模糊,这主要可能与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早期一般多属功能性改变,一旦血糖获得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1.典型症状: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
2.不典型症状: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仅有头昏、乏力等,甚至无症状。有的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发病前阶段,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
3.急性并发症的表现:在应激等情况下病情加重。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多尿加重,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昏迷等。
4.慢性并发症的主要表现: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无视力下降以及下降的程度和时间;是否检查过眼底或眼底荧光造影;是否接受过视网膜光凝治疗。
②糖尿病性肾病:有无浮肿,尿中泡沫增多或者蛋白尿。
③糖尿病神经病变:四肢皮肤感觉异常,麻木、针刺、蚁走感。足底踩棉花感,腹泻和便秘交替,尿潴留,半身出汗或时有大汗,性功能障碍。
④反复的感染:例如反复的皮肤感染,如疖、痈,经久不愈的小腿和足部溃疡。反复发生的泌尿系感染,发展迅速的肺结核。女性外阴瘙痒。
⑤糖尿病足
五世祖传中医 治疗糖尿病的神效方【组成】:黄芪,丹参,山药各15克, 柴胡,五倍子,黄精,茯苓,葛根,生地,枸杞,山萸肉,蚕茧,苍术各10克 黄连6克 肉桂3克仙鹤草60克 煎 鸡内金,僵蚕各3克 研粉 汤药送服【药理分析】:治疗糖尿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以 五倍子,僵蚕 。《世医得效方》用五倍子治疗消渴引饮,《本草纲目》记载僵蚕“为末饮服,止消渴”,临床应用,确有降糖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僵蚕体内含有一种特有功能的蛋白质,对肾上腺皮质有刺激作用,通过其作用调整了患 者内分泌及代谢方面的平衡,使体内的葡萄糖利用率增加至正常,不良反应小,可长期服用,疗程越长,效果越好,且不易复发。黄连, 苦寒清热,专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是治疗糖尿病胃热炽盛的首选药物。在糖尿病的诊治过程中,若用大队凉润药中伍用肉桂,也寓反佐之意。临床有时阳虚症状不明显,但屡用滋阴药无效时,往往加一味肉桂振奋阳气,助膀胱气化,则症状为之改善。黄芪,山药健脾益气,且多重用,黄芪补气力强又能升清,补气即可生津,升清即可布液,山药,黄精甘淡性平,既能补气又能养阴,补脾润肺固精。《本草便读》中曰:“黄精,味甘如饴,性平质润,为补脾养阴之正品”。黄精为补脾阴之要药,配伍淮山药,茯苓诸药,既入脾经,能滋补脾阴,滋而不腻,补而不燥,又能健脾除湿,行而不滞。脾以升为健。葛根 有生津化液之功,促进营津上升,精气布散,鼓舞胃气上行而生阴液。糖尿病 尿酮体阳性,加黄连,黄芩
传统三补的生地,枸杞,山萸,是肾脏阴阳平衡的关键用药。
鸡内金为治糖尿病之验药,临床证明有降糖作用
黄芪,丹参:认为其既能活血益气,利湿行水,又有 强心,降脂,利尿,改善血液循环 和营养状态的作用,能增加肾动脉灌流量,改善肾脏微循环,保护肾功能,并有利于调整糖尿病肾病患者机体的高凝,高脂的状态。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仙鹤草有很好的降糖作用,治疗运用中,剂量为50-100克,取得较好的疗效。
久病消渴者,病情缠绵,非朝夕可愈,需经常节制饮食,辛辣,房事,诸多烦恼,久之心情不悦,肝气难舒;又久病消渴者,内生痰湿,瘀阻经络脏腑,使肝失疏泄进一步加重。朱丹溪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黄帝内经》曰:“疏其气血,令其和平,此为治也。”
五脏之中,肝主疏泄,调节控制整个机体新陈代谢的动态变化。肝的经脉上行胃膈入肺,肝气郁结,易从火化,火性炎上,上灼于肺,肺阴耗伤,津液干枯则多饮,肝木不能调达,脾胃失其疏泄,则升降失常,气机不利,郁而化火,则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肝火亢盛,肾阴耗伤,肾气失其固摄,约束无权,故多尿。可见三消所 见,都与肝失疏泄有密切的关系,从肝论治,灵活加减,可收到满意疗效。
阅读3
桑景武真武汤治疗消渴经验 糖尿病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桑氏注意到很多消渴病人,久施养阴清燥之品罔效。细审其证,确无阴虚之明证。虽口渴无舌红少津,反多舌淡齿痕、苔滑之象,且每多阳衰诸症。其口渴者乃因肾阳虚衰,气化失职,气不化津,津不上达所致;有降无升,故小便清长;脾不散精,精微不布,随小便排出,故多食善饥。于此,仲景《金匿要略》已见端倪:“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以药测证,显系肾阳虚衰,不能蒸腾律液,气虚不能化气摄水,温肾健脾以化饮,消除致渴之源。
桑氏认为救治肾阳虚衰,未过仲景真武,在《伤寒论》太阳病篇用于治太阳病误汗,传入少阴,乃为救误而设;少阴病篇则用于治疗肾阳衰微,水气不化。气不化则津不行,津不行则渴不止。阳回则津回,津生则热除。方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茯苓、白术健脾渗湿,白芍敛阴和阳,生姜味辛性温,既可协附子温肾化气,又能助苓术健脾和中,共奏温和化气之功。可谓不生津而津自回,不滋阴而明自充,初学者实难领悟,细细研揣则回味无穷。
阳气者,身之瑰宝也.阳生则草木以荣,阳衰则草木凋萎。对于年过不惑,多病体衰之人尤须刻意调养,阴津精血再生较易,其阳气耗损却难恢复,故助阳则阳生阴长,精血自沛;伐阳则阴盛阳殁,气乃消亡。消渴者燥热为标,阳虚为本,为其病机之眼目,知此者鲜矣。即用肾气九者。亦思过之半矣。更况一见口渴,多投清滋之品,以阴抑阳,阴阳格拒,上热下寒,寒热交错,必致阳衰阴凝。气是人身之本,凡病皆因正气衰馁引起,奈世人不恒风寒以护卫气,节生冷以护胃气,谨房事以护肾气,戒怒郁以护肝气,坐令正气伐伤而致诸疾蜂起。消渴病大多有气虚之证,如四肢乏力,懈怠,不耐疲劳,少气懒言,面色恍白,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舌淡苔滑腻,有齿痕,脉沉细无力等症。故无论内伤、外感必是“气虚乃病”。所以治疗上总要审寒热之真伪,辨虚实之异性,以护养正气为要。
清·柯琴认为真武汤有“壮元阳以消阴霸,逐疏垢以清水源”之功,桑氏取真武温肾阳以化气,利水湿以止渴。桑氏体会用量过小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附子,用量多在20g以上,最多用到50g,方可奏效。茯苓、白术亦多在50g至100g。经方无需有大的增减,对于阳虚而阴竭者,需配人参,气阴双补,乃克有济。配伍适宜,效果方佳,神而明之,存乎于人。桑氏于临证中,凡消渴无明显热证,舌不红者,皆以真武汤治之。
例1:王某。男性,36岁。
曾因口渴多饮在某医院查空腹血糖10.32mmol/L(186nlg/dl),尿糖(+++)。诊断为“糖尿病”,口服各种降糖药,并求中医治疗,病情时好时坏,1983年10月求余诊治。患者面色光白,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口渴欲饮,饮而不解,夜间尤甚,尿频,腰膝冷痛、阳痿,气短懒言、脉沉细无力,舌苔白腻质淡。查空腹血糖15.26mmol/L(275mg/dl),尿糖(+++)。此属气虚肾亏之证,治宜益气温阳,方用真武汤:附子20g干姜20茯苓50g白芍50g白术30g守方服10剂,诸症渐消,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l),尿糖正常,脉沉缓,舌淡苔白,嘱其服用金医肾气九2个月以巩固疗效。
本患者口渴欲饮,夜间尤甚乃肾气不足,命门火衰,气不化律,津不上朝所致,故用温肾益气壮阳之法。如不加洞察,沿用常法,妄用寒凉则谬之千里。正如《医门法律》所言:“凡治消渴病,用寒凉太过,乃至水胜火消,犹不知反,渐成肿满不效,医之罪也。”
例2:于某,女性,23岁。
1979年格患糖尿病,住本市某医院治疗,曾用降糖灵及中药治疗1个月,出院时空腹血糖10.55mmol/l(190mg/dl),尿糖(++),出院后由于不能控制饮食,过于劳累,病情逐渐加重,消瘦,盗汗,胸片诊断:“浸润型肺结核”。于1981年4月来诊,面色苍白,两颧发红,精神疲惫,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心悸头晕,口渴多次,纳差,大便稀溏,下肢微肿,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查空腹血糖8.88mmol/L(160mg/dl),尿糖(+++)。此属肾气虚衰,命门之火不足,治宜温肾壮阳,化气益肺,方选真武汤加减:附子20g 茯苓50g白芍50g桂枝50g 当归50g细辛5g甘草10g木通10g 干姜20g服药15剂。
二诊:患者仍咳嗽胸闷,心悸气短,其余诸症皆消,查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l),尿糖正常,脉沉细,此宜益气健脾,温肺养阴以善其后。取造遥散加味:柴胡15g白芍40g当归15g白术15g黄芪50g ,五味子15g山茱萸20g 枸杞子20g附子20g龙牡各20g玄参30g。守方服20余剂,查空腹血糖正常,尿糖正常。胸片:肺部阴影缩小,自觉一切正常,嘱停服上药,服金匿肾气九1个月巩固疗效。本患者口渴多饮,纳差,大便稀溏,下肢浮肿为肾气虚弱,命门火衰;两颧发红,咳嗽盗汗为虚火上浮。若见渴止渴,实为南辕北辙,故治以温肾益气壮阳之品,选用黄芪、附子益气壮阳,化气生津,茯苓、白芍健脾益阴,桂枝、细辛通阳化气,引药入肾。逍遥散加味舒肝健脾调肺益气,龙牡沉潜固阴,以使阴平阳秘,三焦通利,病体痊愈。
例3:宗某,女性,47岁。
患糖尿病13年,于1975年、1981年曾2次住院治疗,症状有所改善。1983年3月请余诊治。患者面色萎黄,全身乏力,善饥多食口渴多饮,尿频口甜,四肢逆冷。脉沉无力,舌苔白腻,舌质淡,查空腹血糖17.54mmol/L(316mg/dI),尿糖(+++)。辨证为脾肾阳虚之证,急救其阳,真武汤合四逆汤加减:
茯苓50g白芍100g白术50g附子20g干姜20g桂枝50g麻黄20g
服上药2剂口渴大减,四肢得温,诸症改善,效不更方,连服4剂,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l),尿糖正常。后以金匮肾气丸口服1个月。随防3年末见病情反复。仲景在太阳篇用真武汤治疗太阳病误汗,转入少阴,乃为救误而设;少阴篇则用于治疗肾阳衰微,水气不化,阳衰而不用四逆,缘于阳虚挟水,水盛而重用温阳,本于肾中阳微,故用真武温阳利水而收功。本例病人久病体衰,肾气亏馁,气不化津,津凝液敛,而表现为一派津液不布之证。方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助阳,化气布津。茯苓、白术健脾运湿,白芍敛阴和阳,干姜味辛入气分可协附子温肾化气。由此可见消渴非皆燥热,每属饮证。
桑景武(1912—1993),长春市名中医(刘立昌桑淑贤整理)
阅读4
不得不看:“沉默的杀手”糖尿病,看中医如何破解!
导读 每每说起糖尿病,不少人会觉得此病离自己太遥远,也不会觉得糖尿病到底有多折腾人,但真正患上糖尿病的人,就不会这么认为了,那是一种怎样的煎熬,那种种的制约,还有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生活的感觉,怎叫人不心忧?那个有着“沉默的杀手”之称的糖尿病,到底该如何应对?不妨听听名老中医韦绪性的观点!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脂肪、蛋白、水盐代谢紊乱而发病。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即“三多一少”)为特征,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即可确诊。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因其起病隐匿,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临床尚有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长期的高血糖及伴随的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所导致的各种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①大血管并发症,如脑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变等;②微血管并发症,如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③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为最常见的类型。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消渴”“消瘅”等范畴。久病络脉瘀结,可继发胸痹、中风、麻木、水肿、关格、视瞻昏渺、脱疽等多种病证。
一、思维溯源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并详细记载了糖尿病的病名、症状、并发症及治疗方法。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尿病”的记载,其内涵虽无从考证,但不排除系糖尿病的最早记载。至《黄帝内经》时期,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有了很大发展,如《灵枢·五变》篇提出了“消瘅”病名,并认为其成因与五脏虚弱、情志失调、内热等有关,其明确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素问·奇病论》记载了消渴病名,并认为其发病与“食肥甘”有关,如谓:“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上述对于“消瘅”“消渴”的认识较为中的,可视为古代糖尿病的通称。迨至东汉消渴病名被广泛运用,并逐渐取代“消瘅”。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从肾阴阳两虚论治“消渴”,创制肾气丸以阴中求阳、少火生气。如谓“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迄今仍有其重要临床价值。隋·巢元方首次提出其并发症,如《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云:“其病变多发痈疽。”唐·王焘《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引《古今录验》明确地论述了其临床特点,云“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
孙思邈《千金要方》重视消渴病治禁:“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宋以后明确提出了“三消”及“上消、中消、下消”之名,其含义及相互关系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灸而然,故又谓之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金元医家进一步论述其并发症,如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认为“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张从正《儒门事亲·三消论》云“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明清医家对其并发症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如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消渴》云:“三消久之津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此证肾消得之为多。”王肯堂《证治准绳·消瘅》对三消的临床分类做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清·程国彭《医学心悟·三消》云“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临证要旨。《王旭高医案》记载:“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后世医家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理论、临床研究,使诊疗水平日趋提高。
二、理法精要
韦师认为,本病病因复杂,涉及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药石所伤以及外感邪毒等方面,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体质偏颇密切相关。发病初期,主要为饮食失节,长期过嗜肥甘醇酒,辛辣香燥,煎炸烧烤,以致内生湿热、痰火;或有胃肠结热,热伤气阴。或长期情志失调,气郁化火,郁热伤阴耗气;或竭虑强思,阳气过用,阴血暗耗。或外感温热毒邪,或为药石之燥烈所伤,劫伤阴液,进而伤气。或房劳伤肾,或年老体弱,劳逸失度,暗耗阴精,虚火内生,皆可引发消渴病。
其病机特点是燥热耗伤气阴,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其病位在于肺、胃、肾,可兼及多脏,尤以肾为关键。阴虚肺燥,津液不布,则胃失濡润,肾乏滋助;胃热炽盛伤阴,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肾阴虚火旺,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热、肾虚相因为患,而各有所偏重,故“三多”症状既可并见,又主次有别。病程较久,则易发生以下三种病变:一是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往往因燥热偏盛,暗耗肝肾阴液,阴不制阳,目失濡养,导致二目干涩,视物昏花,甚至失明。即所谓“耗乱精神,过违其度,则燥热郁盛之所成也”(刘河间《三消论》);二是“壮火食气”、阴损及气(阳),脾肾气(阳)阴俱虚,致使水湿泛滥,发为水肿,或阴竭阳亡,而致神识不清,皮肤干燥,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等危候;三是在气虚、阴虚、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俱虚的基础上,阳虚、气虚则血行迟滞,阴虚则血脉虚涩,终致血行不畅,渐致血瘀,而为络脉病变。或久病入络,多因热结、气郁、湿滞、痰阻等诸多病理产物互相胶结,致使络脉瘀结,成为多种继发病证发病的基础。如心脉瘀阻,即为胸痹心痛、心悸、怔忡;风痰瘀阻,痹塞脑络,即为眩晕、中风;肾络瘀结,肾体受损,肾用失司,可见水肿或致关格危候;肢体络脉痹阻,气血不能布达于四肢,即可见血痹、痿、厥,甚至发生脱疽之变。
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虚实夹杂。即本虚有气、血、阴、阳之不同,尤以脾肾气阴两虚为多见;标实则多为燥热、瘀血、痰阻、寒凝等痹阻脉络之各异。阴虚燥热常贯穿病程始终,一般而言,早期以阴虚燥热为主,中期以气阴两虚为主,晚期则阴损及阳,以阴阳两虚为主。
在治疗上,应根据其病机特点,标本兼顾,药物疗法与饮食疗法并举。
正如《景岳全书·三消干渴》云:“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渐清败,益以困矣。”
因此,药物疗法当以清热润燥、养阴益气为基本治法。尤应结合脏腑定位,处理好治本与治标的关系。一般说来,应视标本的主次,或以治标为主,兼以治本,或以治本为主,兼以治标。《医学心悟·三消》主张“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这种“清”“补”并用,针对三消主次而有所侧重的治法,可谓要言不烦,足资借鉴。再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数食甘美”,致体质肥胖者日渐增多,而“肥人多痰”,痰浊阻滞气机,日久则血行不畅,导致并加重血瘀。血瘀气滞,津液运行受阻,又可聚而成痰,即所谓“瘀血既久,亦能化痰”(《血证论》)。痰浊瘀血互为因果,终致痰瘀并见,阻滞脉络。因此,重视活血化瘀、祛痰泄浊法的及时运用,对于控制病情发展及预防并发症,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意义。
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结合中药药理研究,选择相应药物,每可提高疗效。如气虚者选用黄芪,既可降糖、降脂、降压,又有减少尿蛋白、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可谓一药多用;人参不仅能降低血糖,还可直接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中满内热者,运用黄连具有可靠的降血糖、降血压、调血脂、抗心律失常和保护心肌等作用,用于降糖剂量要大,一般在15g以上。热盛伤津者,黄连配乌梅,以“苦酸制甜”;寒热错杂者,黄连伍干姜,为降血糖之常用药对,意在“辛开苦降”;兼油腻肉食之积者,黄连配山楂,以消食化积祛脂;兼肺胃之热者,黄连配天花粉,以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且天花粉有可靠的降血糖作用。黄连虽属苦寒之品,然经适当配伍,制其苦寒之性,而无寒凉伤中之弊。瘀阻血络者用水蛭,其破血、逐瘀、通经作用功倍,具有抗凝血、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等作用,为治疗糖尿病高黏滞血症和高脂血症之要药。
饮食疗法、运动锻炼与药物治疗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饮食要坚持平衡膳食,《素问·脏气法时论》所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原则,为平衡膳食的重要理论依据,意在强调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气味调和才能补精益气,这对糖尿病患者的膳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具体而言,要在主食定量范围内尽可能多吃些粗杂粮及豆类,禁忌“甘美多肥”的食物。蔬菜以绿叶菜为主,如苦瓜、洋葱、马齿苋、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葫芦瓜、冬瓜、萝卜、山药等,这些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较多的粗纤维,能有效地防止血糖吸收过快,还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及防治便秘的作用。水果中火龙果、鲜枣、红果、海棠、柿子、鲜桂圆、香蕉含糖量较高;橘子、橙、柚子、鲜荔枝、苹果、梨含糖量为中等;草莓、枇杷、菠萝、西瓜、樱桃含糖量较少,可以适当食用,其中菠萝、草莓、樱桃能改善胰岛素的分泌,有降糖的作用;西红柿、黄瓜含糖很低,可以适当多吃些以代替水果。运动锻炼对降低血糖有重要意义,运动强度要适当,应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尤其是患严重并发症者,应该限制活动量,以免加重病情。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尤其是打太极拳,具有轻松、自然、舒展与柔和等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三、辨证撷菁
韦师对于本病辨证,非常重视辨证与辨病结合。由于糖尿病发病之初“三多”症状多不典型,往往“无证可辨”,故应根据其病程、症状、体质、饮食习惯、家族史、舌象、脉象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平素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形体肥胖,以眩晕、胸闷气短、中风等病证就诊,并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应同时做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检查,以明确辨病诊断。其次辨病位,若“三多”症状同时存在,应该根据其偏重程度的不同,辨上、中、下三消。再次辨标本虚实,本虚证常见阴虚、气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标实证有燥热、气滞、痰湿、血瘀之分。其中,热证进一步又可分肺胃热结、脾胃湿热、肝经郁热、痰热中阻,而且表现为肝阳上亢者也不少见。本虚与标实两者常互为因果。一般初病多以热证、实证为主,病久则燥热与阴虚、气虚互见,或与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俱虚证互见,并常兼见气滞、痰湿、血瘀诸标实证候。最后辨本证与变证,糖尿病一般先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等本证,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痈疽、眼疾、心痛、中风等变证。但亦有少数中老年患者与此相反,其“三多”及消瘦的本证不明显,而常以变证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阅读5
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医学经验
黄连素为止泻类非处方药,直接药理作用对痢疾、大肠杆菌等引起的肠道感染有效。因黄连素中含多种生物碱,而提纯为盐酸小檗碱,该药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原虫作用,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小檗碱降血糖作用机制是抑制肝糖原异生或促进外围组织的葡萄糖酵解,具有抗升糖激素作用,促进胰岛β细胞的再生和功能恢复,同时有降血压、降血脂及抗感染作用,不加重肝损害对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肝类的轻中度2型糖尿病有很好的疗效。经查证,目前多数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成分中都有黄连素成分。服用黄连素控制血糖提高抗病力笔者曾治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并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等,曾多次入院治疗,降糖效果不显,在予以前降糖药使用的同时加入黄连素,开始用量较大:每次6~10片,每日3~4次,共24~30片,饭后服用,20~30天后逐渐减量,原用降糖药直至停服,每天监测血糖或尿糖,当病情仍稳定时,逐渐减少黄连素的用量,每天3次,每次3~5片左右,服用2年余没有再住过院,并且控制良好(血糖6~6.5mmol/L),血压120/80mmHg,心电图基本正常,肝肾功能正常。
服药后的感受和经验
(1)黄连素适应证的选择及剂量的调整:黄连素是纯中药制剂,它通过肠道吸收少而慢,故一直认为是肠道杀菌药。而当长期大量服用后可吸收入体内,才能发挥其降糖、降脂、降压、调整心律不齐等作用,所以不能在血糖很高或急性发作时间时选用,它不像胰岛素类药的疗效那样快,当病情稳定后使用最好。视体重和病性而定可长期服用并注意观察。
(2)服药后可出现反应及其食疗:①空腹服用可刺激胃,有人恶心伴有胃区不适,甚至呕吐,故应饭后使用。其他注意事项见其说明。②由于杀灭肠道细菌会发生肠燥,最好办法是每晚睡前服用酸奶一杯,来补充有益的肠道细菌增加营养,缓解肠道。③为了提高疗效,每日饭后半小时,加服铬酵母或啤酒酵母复合维生素B(按说明服用)。病情突变可按医嘱服药。
(3)血糖增高时可加服:荔枝核(干)、黄精、黄芪、甘草茶、各10g煎服,当茶饮,每日一剂,以帮助降糖抗病。
阅读6
人参治疗糖尿病——你不知道的神奇功效
有人说,任何一桌喝酒的人,必定有患糖尿病者。现在得糖尿病的人很多,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是终身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糖尿病的呢?医学研究证明,人参可促进胰岛素生成,是治疗糖尿病最理想的药物。糖尿病是由于胰脏不能制造出足够的胰岛素所引起的,会对人体的心脏,肾脏,眼睛和神经系统等器官造成严重损害。人参及其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e是降低血糖的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e之所以可以降低血糖,是由于它能增强胰岛素的作用,起到“类胰岛素”的作用,因而在更深层次上解释了人参皂苷Re降血糖的机制。
人参的另一主要成分Rb1,具有类似胰岛素增敏剂样的作用,也有降低血糖作用。由于糖尿病患者约有20%的蛋白质由尿中排出,带给肾脏很大的障碍,会引起尿毒症。而人参具有使胰脏的胰岛制造出正常量胰岛素的直接作用,能够使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糖份加以控制,从而逐渐恢复正常。这一成果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与其注射胰岛素,不如服用人参,让自身生成胰岛素。如果吃人参与注射胰岛素同步进行,胰岛素便可适度减量。
防治糖尿病的人参方1 降糖饮
人参9g,五味子12g,知母12g,麦冬12g,山药30g,生地黄30g,玄参15g,黄芪15g,苍术6g,石膏6g,枸杞子9g,何首乌9g。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服药至糖尿转阴后。上面的药物可做丸剂,每日3次,每次9g。临床观察,5~10天起效。(《千家妙方》)2 降糖方人参30g,生黄芪30g,生地黄30g,苍术15g,葛根15g,丹参30g。服用方法:每日一剂,水煎温服。本方为协和医院名老中医祝谌予经验方。药理研究证明,方中六位药物组合降糖效果明显。
3 神仙减水法方 人参、花粉、知母、黄连、苦参、麦冬、浮萍、白扁豆、黄芪各等份。服用方法:研为末,每服6g,每日两次。适用于气虚为主的糖尿病。(《奇效良方》)
4 人参二冬汤人参、甘草各1.5g,天冬、麦冬各6g,天花粉、黄芩、知母、荷叶各3g。服用方法: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医学心悟》)
5 人参饮 人参10g,加水1L,煎40分钟至500ml。服用方法:代茶饮,参渣食用。能生津止渴,适用于糖尿病疲乏无力、口干口渴者。(《妙用人参治百病》)人参,百草之王,有太多值得挖掘的秘密,其功效超乎你想象!
阅读7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方法
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找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特色疗法。中医将糖尿病分为阴经亏虚型、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兼淤型和阴阳两虚型五种类型,并总结出各种类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和原则。阴经亏虚型糖尿病主治:咽干口干,食欲旺盛,大便干结,形体大多超重或肥胖,自觉体力或精力较前减退,舌红苔黄或白少津,脉沉弦。原则:滋阴增液方药:增液汤加味:生地30g,玄参30g,麦冬10g,葛根12g,花粉30g,南沙参15g。附注:早期糖尿病患者多以阴虚为主,常因无典型的“三多”症群而被忽视,不少患者是在健康查体或诊治其他疾病时发现,当详细询问病史时,其实患者早已出现临床症状如口干欲饮,食欲旺盛,大便干结等,中医辨证多为阴津亏虚,治宜滋阴增液。另外,对于部分葡萄糖耐量减低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证属阴津亏虚或阴虚肝旺或阴虚阳亢者,亦可参照上述辨证治疗。阴虚热盛型糖尿病主症: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大便干结,尿色混黄,舌红少津,苔黄而燥,脉滑数。原则:滋阴清热方药:增液汤合白虎汤合消渴方加减:生地30g,元参30g,麦冬10g,生石膏30g,知母12g,葛根15g,花粉30g,黄连10g,枳实10g。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附注:阴虚热盛是糖尿病常见的证型。1991年全国中医糖尿病协作组1504 例糖尿病临床资料统计表明,阴虚热盛型占17.9%。临床观察此型多见于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患者大多未出现血管、神经并发症,绝大部分患者均有多饮、多尿、多食等典型的“三多”症群。辨证要点是烦渴多饮,小便频数,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故治当滋阴清热为主。阴虚热盛型治疗用药,大多寒凉,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寒凉损伤脾胃。对于脾胃素虚或老年糖尿病患者需用滋阴清热药时,剂量亦不宜过大,否则过服寒凉重剂可引起胃脘不适,腹胀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气阴两虚型糖尿病主症:典型的多饮、多尿、多食症状不明显,口咽干燥,神疲乏力,气短,腰膝酸软,大便干结,或兼心悸自汗,或眩晕耳鸣,或肢体麻痛,或视物模糊,舌体胖或有齿印,舌苔白,脉沉细。原则: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味:生黄芪15g,黄精15g,太子参15g,麦冬10g ,五味子10g,生地15g,玄参15g,葛根15g,花粉15g,山药15g,山萸肉10g。附注:气阴两虚是糖尿病中最为常见的证候,全国中医糖尿病研究协作组 1504例糖尿病统计,气阴两虚型占27.1%,本组病人大多由阴虚热盛型转变而来,少部分可见于初诊的老年糖尿病人,临床以口干,乏力,气短,舌胖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另外,对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也可选用玉液汤、玉泉丸、降糖甲片等治疗。气阴两虚兼淤型糖尿病主症:三多症状不明显,口干,乏力,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肢体麻痛,视物模糊,胸闷胸痛,或兼双下肢微肿,或兼中风偏瘫,血液流变学异常,甲皱微循环异常,血小板聚集增强,舌体胖,舌质暗或紫暗有瘀斑,舌腹静脉紫暗怒张,脉沉细。原则:益气养阴 活血化瘀方药:益气养阴活血汤:黄精30g,生黄芪30g,太子参15g,麦冬12g,五味子10g,生地20g,玄参30g,丹参30g,当归10g,桃仁10g,葛根15g,花粉30g,枳实10g,生大黄6~10g。
附注:气阴两虚兼瘀是糖尿病合并症最为常见的证型,其特征是:①病程相对较长,多见于糖尿病的中后期;②燥热标证已退,典型的多饮、多尿、多食的三多症状不显著,多合并视物模糊,眩晕心悸,肢体麻疼,水肿胸闷胸疼,中风偏瘫等并发症;③临床表现以口干,乏力,气短,舌胖质暗为特征。充分反映了气阴两虚兼瘀的病机特点。治疗上应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阴阳两虚型糖尿病主症:腰膝酸软,气短乏力,口干饮水不多,畏寒肢冷,颜面或下肢水肿,食欲减退,大便溏泻或泄泻便秘交替出现,小便混浊如膏,面色苍黄晦暗,耳轮干枯,齿摇发脱,阳痿,舌淡暗,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原则:育阴温阳 补肾活血方药:金匮肾气丸合水陆二仙丹加减:熟地15g,山药15g,山萸肉12g,泽泻15g,猪茯苓各15g,芡实15g,金樱子15g,桂枝6g,附片8g,丹参30g,葛根15g。附注:阴阳两虚证多见于糖尿病合并症中后期,尤以糖尿病肾病最为多见。全国中医糖尿病协作组1990年1504例糖尿病的统计,阴阳两虚型约占11.5%。此型病人病程长,合并症多,病情复杂,病变部位可累及五脏六腑,其中以心肝脾肾为主,但关键在肾。其病机为消渴病日久,阴损及阳,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气机升降失常,血液运行受阻,水液代谢障碍而致阴阳俱虚,湿浊瘀血内阻。治疗上应滋阴温阳,补肾活血,兼以利湿化浊。方中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芡实、金樱子固肾涩精;桂枝、附片温补肾阳;丹参、葛根活血化瘀;泽泻、猪苓、茯苓利湿化浊。这些方子是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中国传统医学防治糖尿病的宝贵经验而得出的,对改善糖尿病临床症状,降低血糖、血脂,改善微循环及糖尿病慢性病变的防治均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