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耍流氓,好好学测量 ——《心理测量与评估》│ 书海遨游 No.19015

书海遨游 No.19015

为了不耍流氓,好好学测量

——《心理测量与评估》

推荐程度:****

(专业类教材,非学可不入)

原书阅读:732分钟

本文字数:1,743

本文阅读:6分钟

首先这是一本教材,最近教材看的比较多。所谓教材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是系统学习心理学的话,或者不要做心理学研究的话,你是不会碰到这本书,当然也不必看这本书。

这也是心理学中相对科学的一部分,也许也适合那些对于心理学有成见的朋友来翻翻。当然,在社会科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及争论并不是这本书涉及的内容,这本书主要还是集中在心理学,主题是关于“测量和评估”。

其实无论是什么学派,哪怕你不学心理学,生活中都会有心理测量的影子。其它暂且不提,光是成就测验,大到中考高考,小到做一个性格测验,比比皆是。如果知道背后的原理的话,先不说一眼就能看出靠不靠谱,最重要的还是对于测验的结果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

随着社交软件的推广,做三、五道题对你的能力、人格做些评估的“测量”比比皆是,乐此不疲。不过很遗憾的说,那些都不是心理测量。无论结果是否“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在忽悠。而且用“准”不“准”来评判,本身就是在耍流氓。

也许这就是在这本书中我收获的核心内容。心理测量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虽说任何测量的方法都会有优劣之分,没有一个完美的测试,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分析,还是可以帮助你了解一些心理特征,同时也可以帮助你发现测试本身哪里会有逻辑漏洞,以及你可以怎么做。

而且有点非常重要的是,测量和统计息息相关,不懂统计学真的没法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其中统计学的部分是比较头疼烧脑的,然而这也的确是作为一个心理专业工作者必须要过的一关。曾经涉及且执行过几次问卷和测量,我的经验是往往第一次模拟的结果效度或信度总是不太理想,往往要有很多的调整。这本书虽然没说很深,但是调整的思路都点播的非常到位。

很有意思的是花了很多篇幅在讨论SAT,SAT也是一种心理测验。出于公平原则,SAT的分数应该不会显著的受培训的影响。这条考量似乎放到中国就变味了,中国最擅长的就是SAT考前培训了。同时也能看到文化不同对于测验的理解也会不同。

测验本是应该促使机会平等,这点对于习惯应试教育的人们来说,还是需要多多品味一下的。

另一方面,也会引发我的好奇,在学院派殿堂之中,怎么会有人喜欢相对“最不科学”的精神分析的。深思熟虑的测量尚且如此,那些拍脑袋出来的想法就更难验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了。特别对于我们一些笃信的观点,是不是尝试做一下研究或测量,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其实这些只是这本书的一个铺垫,或者说测量的部分只是在科学的收集数据而已,而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评估”。只测量不评估,或者不认真评估的都是在耍流氓。

在看过书中介绍的上百个不同领域的测量范本和研究以后,越来越觉得这是在满足测试人的需求,需要一个关于被试对象的一个结论,或者说一个标签。

哪怕你做的再“科学”,在结论部分只会有程度副词或者甚至就只是一个判断。研究的人也许知道背后的效度,而对于被试对象来说,这就是一个判决……甚至是非黑即白的生死令。

试想把那么多测验都做完,谁还敢说自己是正常人。总有一个测试会让你低于“平均线”,你真心会欣然接受吗?

在我看来测量部分已经非常细致的在研究,为了达到更高的信度及效度真是操碎了心。而我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大家更多的关心测验的结果是什么,而忘记了测验的初心。

如果起点是为了促进机会均等,那是不是测量后的评估不应该产生不平等,或者说善后的妥善处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能够给予被试对象拓宽的空间,或者成为“例外”的可能,也许是心理测量的一大课题。这也是心理评估的价值。

心理测量也许可以看成是最高级的贴标签,或者说是真正的科学测试。而心理评估则是将这些标签真正合理有效的反馈在你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虽然这本书一般书友都不会去读,但看完以后对于生活上思考还是很多的。而且进一步的想到所谓的“科学”,其实本身是否科学并不是很重要,关键的在于不要打着“科学”的旗帜做不科学的事情,而且还想到很多不科学的对科学的质疑,这才是真正要命的。

同时,做研究还真的是一件需要非常耐心严谨的事情,也许这辈子真的可以如此的做一次科学的研究。

2019-2-15

作者:张厚粲

(一张特别的祖孙合影)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

每月挑选一部当月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时光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