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张文锋/手心和手背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邮 箱:675833642@qq.com
要 求:
1、只接受原创、首发稿。作者文责自负,《西南作家》没有侦探之责,敬请作者留意。作者投稿时,请附上自己的文学创作简介、近期生活照。
2、作者投稿时,请同时发来以下授权书:
该作品是我的原创首发,我授权《西南作家》杂志旗下微信公众号独家首发并标原创。有诸如一稿多投、抄袭等问题,由作者承担一切后果。
3、关于稿酬
按照常规,本微刊所发文章,暂无稿酬。若有读者打赏,则在系统到位后,赏金如数转给作者。
附——
《西南作家》杂志纸刊邮箱:
xinanzuojiazazhi@qq.com
《新蕾》杂志纸刊邮箱:
2903469047@qq.com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手 心 和 手 背
父亲和母亲生下了我和妹妹两个,我们之间相隔六岁。
小时候,最疼我的人是祖母,而父母最爱的却是妹妹。那时候我常常嫉妒妹妹,老是觉得她拥有父母太多的爱。
其实,我也有值得炫耀的方面,父亲在县城工作,我跟随父亲在县城上的小学和初中,见识了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父亲去世那年,我师范毕业参加了工作,妹妹刚小学毕业,从此留下母亲、祖母和我们相依为命。我开始承担起了长兄如父的角色,挑起了家庭的重任,像父亲那样去关心妹妹的成长,供她读完了初中直至高中。在我们老家的村子里,由于受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女孩子都不怎么上学,像妹妹那样能够上完高中的已经是屈指可数的了。这一点上,妹妹是心存感激的。
几年以后,我也结婚生子了,也许是担心我和妻子无力承担大学高昂的费用,妹妹高中毕业后并没有参加高考,而是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到了广东打工。为此,母亲总是黯然神伤,因为她也无法劝说妹妹继续学业,觉得对不起死去的父亲。
在异乡漂泊的日子是很辛苦的,妹妹曾经辗转到过多座城市,从事过好几种职业。几年以后妹妹恋爱了,对象是山东聊城的一个青年。因为路途遥远,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遭到了我们的反对,唯一的女儿嫁到他乡,母亲的心结好久都未打开,但最终还是拗不过犟脾气的妹妹,按风俗给她办了酒席,妹妹出嫁了。婚后,妹妹和妹夫没有回山东,还是暂住在我们这边。后来,小外甥出生了,妹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一些杂活。母亲看在眼里就萌生了帮他们照顾孩子的念头。
那时我的儿子还在上小学,妻子觉得母亲还是应该以照顾我的儿子为重,母亲却不以为然。有一次我试着说服母亲,不善言辞的她生气了,丢下一句话:不论你们将来愿不愿意给我养老,我就要帮她。一家人就为这件事闹得不欢而散。第二天,母亲就收拾东西到了妹妹她们租住的出租房去了,帮助她们做饭洗衣,照顾小外甥。
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的过去了,2007年,也就是小外甥5岁那年,妹妹一家决定回山东聊城老家去生活。那段时间里,可能是因为不舍得,母亲就像失魂落魄似的,心里整天空落落的。
之后,我们天各一方,和妹妹一家唯一的联系就是那根细小的电话线,连接着两头的牵挂,连接着那份割舍不了的亲情。那时我这才知道,儿女就是母亲的手心手背,哪一个她都不会放弃,都想紧紧地放在她的心窝里。
老人最期望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因为陪伴是一种最长情的告白,而相守却是最温暖的承诺。人们常说女儿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而母亲的贴心小棉袄——她唯一的女儿远嫁,这也许是母亲这辈子最遗憾的一件事。幸好,虽然作为女儿的那件小棉袄不常伴在老人的身边,家里的另外一件棉袄却给了母亲前所未有的温暖,那就是我的妻子给予了她的孝顺与关爱,给了母亲心灵上最大的慰藉。
母亲一辈子过得都不容易。母亲是我的祖母抱养的,一手带大,被视若己出,而母亲对祖母也是当做亲生母亲一样对待。母亲这辈子确实不容易,当年为了我父亲、姑姑,她只上了小学三年级就放弃了读书的机会,辍学在家帮助祖母打理家务。她们像男人一样做了只有男人才能做的大事——在老家建造起了一栋五间的瓦房。那时她白天跟着祖母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干完生产队的活就上山砍建房所需的木料,晚上跟着祖母在月色下做建筑用的泥砖,就像燕子筑巢一样把一栋五间房子建起来了。
如今,母亲在慢慢老去,昔日挺拔的身躯不再,变得如枯树一般弯曲了,爬满皱纹的额头增添了丝丝银发,红润的脸庞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操劳一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这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母亲了。
转眼到了2016年暑假,妹妹邀请我们一家带着母亲去山东玩,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到山东妹妹家。经过20多个小时的旅程,我们终于到了聊城,我们见到了妹妹一家,他们特意请假陪我们去阳谷县参观景阳冈、狮子楼景区,还到了曲阜游玩。看到一家人开开心心的,母亲很欣慰。其实,只有历经了离别苦痛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团聚的幸福,离开山东时我们就约定,那一年的新年妹妹一家就到我们江西这边过。
那一年的春节特别快到,妻子准备了好多的年料:长长一竹篙的腊肉、香肠、板鸭。随着一家人团聚日子的临近,母亲也变得忙碌起来,打扫房间,准备被褥,整个人忙得不亦乐乎。母亲还露出了在老家时的拿手功夫——酿好了一缸醇香的米酒,因为她知道酒糟是妹妹最爱吃的。那一年的新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母亲过得特别高兴。
如今,母亲也在日渐衰老,而她最牵肠挂肚的人还是远方的女儿。现在,妹妹会隔三差五的通过手机和母亲视频,还时不时邮寄一些他们那边的土特产给我们尝鲜,母亲的脸上总是漾满着幸福。
其实,在尘世里,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日子过得好坏与否,一家人都应该相亲相爱,不离不弃。俗话说有娘在家就在,将来,即使母亲不在了,血脉相连的人还是这世界上最亲的人,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