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做知识胶囊?我们做知识芯片||读书课堂
我们的课堂内容非常丰富,因为不得不丰富。
读到任何一个点,都会关涉到多个维度的知识: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文学的,哲学的,社会的……
因此很多人认为我们是大家所说的大语文。
其实我不知道大语文的准确定义是什么,但既然有一个“大”字,我想,首先应该是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吧。
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能说我们具备大家所说的大语文的一个特征,且这个特征并非我们有意而为,只不过是我们读书的一个不自觉的客观结果而已。
因为我们读书的初衷并非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而是对文本进行“输出式”的深度解读,引发深度思考,培养和锻造孩子们的思考力,当然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这个出发点来说,我们与大语文恰恰背道而驰:
我们读书的数量非常有限。
我们通过精读有限的经典文本,达到构建底层思维原型的目的,
从读通一本书,到读通很多书,再到能够用所读分析社会现象。
显然,我们注重在思考之“深”,不在范围之“大”。
这种思考之“深”成就的是孩子们今后的硬核,是有自主产权的高级芯片。
如果仅仅范围之大,恐怕是秀而不实的知识胶囊罢了。
(纪念一下:家里电脑坏了,第1次用手机在公号上编辑文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