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储备管理动态模式的探索改革
深圳市深粮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粮控股、深粮、公司”)拥有71年的发展历程,是深圳市的“米袋子”、地方粮食储备的“主力军”“压舱石”,也是我国华南地区保障粮安、服务民生的重要载体。公司立足守护区域粮食安全,坚定政治责任,深化改革创新,从一家传统粮企成长为知名的大型上市智慧供应链服务企业,走出了一条自我革新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借鉴的改革经验。公司前身是宝安县粮食局、深圳市粮食局,在深圳全面探索改革的大背景下,多次在行业改革创新中率先发力,在行政机构改革、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取消粮食票证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探索实践粮食储备管理动态模式改革,率先运用新兴技术助推粮食经营管理升级,率先完成地方国有粮企整体上市等等。
本报告旨在总结深粮控股在粮食储备管理模式改革方面的经验做法,并通过粮食储备管理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希望能够为大中型城市的粮食储备管理模式改革和地方国有粮企的创新发展,提供可参考借鉴的思路。具体报告如下:
一、粮食储备管理模式的改革背景
(一)深圳市基础情况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市场经济繁荣、科技应用领先、人才智识集聚、物流发达。但也面临着粮食对外依存度高、土地要素资源紧缺、适储仓容不足、人力资源成本高、临海气候复杂多变、需求日益丰富多样等因素困扰,如何把粮食安全工作做实做好,并发挥先行示范作用,代代粮食人一直在努力思考和探索。
深圳属于粮食纯销区,粮食对外依存度几乎100%,年口粮需求近500万吨。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度推进和可预见的湾区人口高速增长,区域粮食安全保障的责任和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据统计信息,201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已超过1300万,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
(二)深粮控股概况
公司前身是宝安县财粮科,1952年升格为宝安县粮食局,深圳特区成立后更名为深圳市粮食局。1982年行政管理职能转变、机构改革更名为深圳市粮油公司,1984年在全国率先探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1993年更名为深圳市粮食总公司,1998年更名为深圳市粮食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推动战略转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18年与深圳市深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成为“地方大中型粮食企业整体上市第一股”,并作为唯一一家地方国有粮企入选国务院国企改革“双百行动”。
图1 2019年2月28日深粮控股重组更名开市仪式
截至2019年底,公司注册资本金11.53亿元,总资产规模67.75亿元,净资产规模43.23亿元,资产负债率31.76%;2019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11亿元,营业收入连续三年突破百亿大关,实现利润总额4.29亿元,净资产收益率8.46%,年粮油购销量近1000万吨,在岗员工1155人。公司先后荣获了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国家级重点支持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中国十佳粮油集团等荣誉。
(三)深圳市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沿革
深圳市是国家率先开展粮油经营改革的先行试验区,粮食管理和流通体制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沿。
1982年,深圳市粮食局(深粮控股的前身)改制为深圳市粮油公司。
1984年,率先在全国推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消粮油“统购统销”和票证管理,放开市场供应。
1996年,深圳市建立地方粮食储备制度。为解决深圳市建设期人口激增、储备应急能力不足等状况,深圳市探索成品粮储备和动态轮换模式。深粮,作为深圳市地方粮油储备最大的承储主体,开始探索粮食储备“动态”管理模式和市场经营相结合的新路子。
2004年,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创新提出了“企代政储、动态轮换、费用定额包干”的动态储备管理机制核心要义;2008年,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粮食储备管理暂行办法》,将上述十四字核心要义写入办法,为后续储备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和2014年,深圳先后制定了粮食储备、食用油储备费用包干操作规程,进一步细化、完善了动态管理模式下“费用定额包干”的具体操作标准。
2017年,深圳市颁布实施《深圳市粮食储备承储管理年度考核办法》。至此,粮油储备“动态”管理制度框架基本构成。
2020年,围绕“双区驱动”国家战略、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配套改革等,开展新一轮粮油储备管理模式、制度机制的新一轮改革和完善。
二、深粮控股在粮食储备管理模式改革中的具体做法
在粮食储备“动态”管理模式的指引下,深粮积极探索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速粮食储备保障与市场化经营的深度融合,围绕供应链形成,在粮源、物流、仓储、质检、渠道等环节配置资源,加快构建从产区到餐桌的粮油食品供应链,持续优化、创新粮油仓储物流模式、配送服务方式,在确保政府粮食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积极面向市场,充分发挥企业市场化竞争的主动性和专业优势,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提升内部管控水平,实现粮食物资储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一)抓战略,定方向
2009年起,公司开始了市场化导向的创新改革,聚焦主业,加快由传统贸易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进而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过程中,公司集聚优势资源,立足主业提质增效,积极配置供应链,先后提出了打造“区域性最具竞争实力的粮食流通服务企业”“粮食供应链优质服务商”“智慧粮油食品供应链优质服务商”的战略目标及具体的实施路径,近期还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发展要求,推进粮油产业链向食品端延伸,着力提升价值链。公司上下方向明确,发展效率效益大幅提升。近十年,公司营业收入由18亿增加到110.6亿,增长了5倍;利润总额由3000万元增加到4.29亿,增长了13倍,财务状况大幅改善,连续多年在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企业财务绩效中获评“优秀”。
(二)抓粮源,稳供应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多渠道保障优质粮源供应,快速推进粮源基地、园区建设,抓好源头控制,深化产销合作。拓展国际粮源,包括越南、泰国、巴基斯坦、印度、缅甸等地的大米,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地的小麦,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高粱、大麦等。在国内主产区探索建立供深基地+产区异地储备模式,公司选址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总投资预计5亿元,规划建设粮食采购、加工、仓储、流通、销售一体化运营的粮源基地,建成后可实现45万吨仓储和12万吨水稻加工功能,发挥基地园区产业集聚、示范辐射效应,目前项目已建成投产仓容15万吨。
图2 深粮控股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粮源基地规划图
(三)抓物流,畅流通
沿着国内东部及南部沿海物流通道配置资源,与环渤海湾、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等物流枢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海铁联运+短途运输等,构建高效的粮食“大物流”格局体系。在营口、锦州建立玉米、稻谷中转集散业务合作,在江苏建立稻谷中转集散业务合作,选址东莞麻涌建设服务于“双区建设”的东莞智慧粮食物流节点。东莞项目整体规划占地729亩,规划建设总仓容87万吨,万吨级码头泊位4个,千吨级码头泊位6个,目前已建成投产仓容32万吨、万吨级码头泊位1个、日加工能力300吨的面粉厂1座,年粮食中转量近百万吨。
图3 深粮控股东莞智慧物流综合园区已投产的筒仓群
(四)抓仓储,提效能
拥有深圳市最大的粮油仓储及配套设施,旗下总仓容超过百万吨,率先在行业内开展粮油仓储 “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无害化”建设,首创性将RFID、智能化托盘与机械手等应用到仓储作业中,提高出入库作业和周转效率,创新“三化一体”出入库作业模式荣获“第二十三届国家二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和“第二十五届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并开展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推广,全面提升仓储管理水平和效能,打造现代化智能科技示范粮库。
(五)抓质量,树品牌
质量是品牌的立身之本。公司专注打造品牌核心价值,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重点加强质量、品牌与市场经营的黏性,构建全流程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可追溯信息系统,全力做好食品安全守护者和优质食品提供者。旗下深粮质检公司,配备了行业先进设备,不断提升粮油检测技术水平,从源头上对产品进行筛选和把关,并在产品入库、储存、出库等各个环节及时准确监测质量信息,打造数字化实验室,在日常管理中严把产品质量关和安全关。目前,深粮质检已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CMAF),并被国家粮食局授牌“广东深圳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正式纳入国家粮食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年检测样品数量超过8000个。通过“服务民生,引领健康生活”的核心理念传导,公司创建了“放心粮、放心面、放心油”等品牌体系。旗下拥有“深圳面粉”“深粮多喜”“深粮鱼水情”“谷之香”“谷风香漫”“深宝茶行”“婺源聚芳永”等多个知名品牌,逐步构建起“米”+“茶”要素齐全的产业体系。旗下深粮多喜公司的常香稻稻花香大米入选国家粮食局第一批“中国好粮油”,为广东省唯一入选产品。
(六)抓渠道,优服务
聚焦细分粮油市场,精准服务客户需求。在粮油产业不同领域开展差异化、专业化经营,重点拓展 “互联网+”的 “三位一体”产品供应渠道,扩大中高端粮油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粮食供给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强化从“田间到餐桌”的供应保障和应急配送能力。一是专注打造连锁餐饮、万人食堂等大型终端客户的“厨房管家”,为其提供厨房粮油食品一站式服务,现服务的大型企业事业单位、餐饮、学校等机构超过100家。二是创新打造高端粮油产品“线上+线下”融合 “B2C”直销平台——深粮多喜米网+社区智能粮站模式,将放心粮油食品直送到家,现拥有家庭会员超过40万。三是积极探索打造大宗粮油产品交易服务B2B平台——深粮控股粮食交易网,开展基差交易试点,力争将平台打造为华南地区粮油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发现中心,现年粮食交易量近500万吨。
图4 深粮控股创新商业模式的供应服务体系
(七)抓创新,谋突破
科技创新是公司开展粮食储备管理“动态”模式改革探索的必要前提。公司自2005年起为打破传统模式局限,满足管理需要并充分适应市场变化,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推动管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引领粮食行业迈向“互联网+粮食”的发展新航道,全面提升了企业内部经营及管理质量,树立了行业信息化建设标杆。公司自主研发的“深粮GLS”,也称“粮食物流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深粮GLS”),通过对粮食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数据的有效采集、传送、清理、管控、分析和展示,以更加智能的方式,为粮食行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决策者以及消费者提供及时而有效的信息,解决了粮食行业广泛关注的“北粮南运”、“清仓查库”、“食品安全追溯”、“应急保障调度”、“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热点问题。在行业信息化核心领域拥有自主研发知识产权36项,其中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22件。组建深粮研究院和深远数据公司,致力于成为行业“专业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深粮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实践规范成标准产品,面向全行业输出深粮专业的信息化技术服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150余家主管部门、业内同行、研究机构先后来我司调研参观学习,对外输出信息化技术服务的粮库超过30家。
图5 深粮控股专利、软件著作权证书
(八)抓人才,强动力
改革创新关键在人,人才队伍是公司开展粮食储备管理“动态”模式改革探索的有力支撑。聚焦创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与EVA考核,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转型发展,关键在人。公司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开放型人才梯队。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建设进退流转机制,重点优化薪酬结构,并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创新发展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共同发展。通过建立结果导向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逐步完善以EVA考核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倡导员工为股东创造价值,倡导公司与员工共同分享价值,充分体现股东利益优先原则,有利于推动企业资源合理配置。公司经过十余年EVA考核探索、总结出的宝贵实践经验,不仅可用于帮助其他国企解决内部动力问题、薪酬总额管理问题,更可有利于推动其他国企建立科学的考核分配体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九)抓管控,防风险
公司独创性建立了 “业务经营与资金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相对分离、相互制衡的“四位一体”业务管控体系。经营业务交由专业营销公司负责,创新模式,创造效益;主要存货粮油库存交由旗下储备分公司统一管理,确保数量充足,实物可控;资金交由资金结算中心按内部银行模式统一提供服务,做好资金规划、筹措、调度、支付和监控,确保资金安全;计划与考核交由计财部统一管理,合理科学配置资源;质检交由旗下质检公司统一管理,严把产品在各环节的质量关,确保产品质量。同时,大力推进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措施,通过建立信息系统进一步强化预算、计划、合同、客户、流程、品牌、法务等管理,系统性强化风险管控,降低经营风险,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此外,持续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开展安全标准化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确保安全生产“零事故”。
三、粮食储备管理“动态”模式的比较优势
(一)国内粮食储备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粮食储备管理模式主要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模式。静态模式由承储企业按照政府指令开展储备粮管理工作,是一种行政成本主导下的储备经营行为;动态模式由承储企业自主开展经营,政府对储备粮进行监管并拥有储备粮权及调度权,是政府主导下由承储企业结合市场化改革方向探索、创新出的一条切实可行的储备管理模式,能有效解决传统静态模式下面临的储备粮“运转效率较低、成本费用较高”等问题,且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的高速发展,动态模式焕发出蓬勃活力,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骨干粮企,成为保障区域粮安的中坚力量。
(二)粮食储备管理动态模式的比较优势
粮食储备管理动态模式,与中央储备和部分产区为代表的静态模式不同,是一种“动静结合”的模式。“静”,是指承储企业任何时点储备粮,都必须足量、符合品质要求;“动”,是指承储企业可根据市场等因素,对超出储备“任务红线”以上的粮食,进行自主轮换,保持库存常储常新,通过逆向操作,发挥粮食储备“蓄水池”“平衡器”作用,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则相较于静态模式,动态模式有明显制度优势,具体总结如下:
1.费用定额包干,总成本降低
粮食储备管理动态模式实行费用定额包干,政府提前锁定包括土地、建仓、储备粮资金成本、轮换费用、库存价值倒挂、库区维修及改造、安全检测、信息化建设等一揽子费用,将成本控制权交给承储企业。再通过国资国企经营效益考核,促使国有承储企业自主性采取措施节约费用、降低成本,经营成果通过国有资本收益、利润分配和资产保值增值等形式回流财政,实现粮油储备直接存储成本大幅降低。
粮食储备管理静态模式下,储备粮收购相关费用由各级财政承担,政府基础设施投入大、固有损耗大,缺乏后续的市场化运作空间,造成储备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在轮换倒挂、运输等环节上发生的成本和费用,也全部由政府兜底,从而形成了高额的财政负担。 粮食储备管理动态模式下,承储企业受费用定额包干模式和经营业绩考核双重激励,不断在管理、运营、技术和模式上创新,降本增效,最终实现了粮食储备费用成本的有效控制。按照全成本口径,就深粮2019年数据来看,在考虑财政预拨资金减去国有资本收益、利润分配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后,单位储备粮直接成本已实现全国最低水平。
2.围绕供应链打造储备体系,增强大保障
粮食储备管理动态模式下,承储企业在保障粮食物资储备的同时,必须建立配套产能储备,不断打通上下游,向粮食产业链两端延伸,逐步增加成品粮在物资储备中的比重,按照供应链思维打造远中近多维度储备体系,提升原料采购、生产、流通、仓储、调度、产品供应等全链条保障功能,增强“大物资”“大应对”“大保障”。结合深圳超大型城市粮食供应需求、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等因素和规律,承储企业按照供需导向、结果导向,沿着产业链、供应链配置资源,完善“产区基地”“港口节点”“城市园区”布局,强化交易采购、物流调配、仓储轮换专业性,动静结合,提升应急响应时效性,确保关键时刻粮食储备物资拿的出、调得快、用得上、运得到。
3.贴合市场运作,提高效率效益,培育强主体
粮食储备管理动态模式下,国有粮企同民营、外资等同台竞技,激发市场活力,加速了国有粮企的转型突破升级,国有粮企利用自身在粮食储备管理方面的优势,贴合市场运作,逐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影响力的同时,引领带动行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出一批助力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深粮控股是深圳市最大的粮食储备承储主体、深圳市粮食行业协会会长单位,通过近十年的市场化改革探索,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质量发展。以2019年数据为例,从事粮食储备的员工不足700人,管理的粮食储备库存超过百万吨,并实现营业收入超百亿,利润总额超4亿,人均效能、盈利水平均处于全国优秀水平。2018年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首开国有粮食储备服务业务整体上市先河,重组后两家公司的优势资源、人员、业务实现有效整合,公司行业影响力和地位再上新台阶。
四、改革的推广思考
在深圳粮食储备管理模式改革的指引下,深粮控股在粮食储备管理“动态”模式上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将粮食储备保障政治责任与企业市场化经营发展有机结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信息化、物流等综合优势,在确保粮食储备功能的前提下加快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实现有质量地健康发展,为全国地方粮企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改革思路。同时,深圳粮食储备管理“动态”模式已获得国家、省、市等各级、各部门以及业内同行、研究机构等充分肯定,对全国范围内陆方粮食储备管理模式改革,尤其是超大型销区城市的粮食储备管理模式改革创新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下一步,深粮控股将按照国家粮食储备改革和产业发展的最新要求,立足粮安事业,积极参与“双区建设”,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托资本市场,加快“三链协同”,加快实施“一链两园N平台”战略,全力推进粮源基地、区域综合园区、城市配送中心园区全国布局,稳步提升产业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朝着“智慧粮油食品供应链优质服务商”目标迈进,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粮油食品产业的同时,力争打造保障粮安事业的“深圳参考样本”。
本成果为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2020(第四届)
成果创造人:祝俊明、胡翔海、刘江克(深圳市深粮控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