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茅藜:传说中的春药|原乡

茅藜是故乡方言对蒺藜的俗称。八角茅藜是故乡旧物,是蒺藜中的一种。

八角茅藜是一种常绿灌木,单株也可以大如小乔木。一般其树皮呈灰白色,有些光滑,它的叶子与通畅树叶的柔软不同,有些发硬。

这种植物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不是其经冬犹绿,也不是它的叶子发硬,而是它绿油油的叶子上通常有八个角,还都长着硬刺!

八个角和硬刺,从其形其意,“八角茅藜”之名也由此而来。

我自小到大,一直以其故乡俗名“八角茅藜”谓之。有友过访故乡,见此物相询,我也总是以故乡俗名告知,坦诚不知其学名。我也从来没有打探过它的大名,毕竟,这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熟悉。小时候,把八角茅藜嫩叶捣烂,有很强的黏性,可以弄在竹竿上粘知了。

今春返乡,朋友院里植有两株经过修正的漂亮的八角茅藜,我好奇打问其学名,方知原来我熟悉的八角茅藜的大名叫“枸骨”,至于如何得枸骨之名,我不知道。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有“南山有枸,北山有楰”句,陆玑疏“枸”云:“枸树高大似白杨,有子著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八月熟”(转引自《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著,中华书局)。

显然,诗经之“枸”非我故乡之枸骨八角茅藜,一来故乡之枸骨从未见过“高大如白杨”者,二来虽也有子“著枝端”,但很细小,断无“大如指长数寸”还“甘美如饴”。

这让我这种好“祖上也曾阔过”的心态颇受打击。不过,虽然诗经里的枸非故乡的枸骨,但不影响我对故乡旧物的推许。

故乡的八角茅藜一年四季常绿,即便遭遇最寒冷的极端天气,仍然保持着鲜亮的绿。到得春天,八角茅藜开白花,清香四溢。秋冬子成时,一簇簇娇艳的红果密集于枝端,也是非常的漂亮,其果色红,细小如枸杞子,但硬度远胜于枸杞子。我不知这红果人是否能吃,但祖辈相传,人是不吃的,落地鸟可食。

八角茅藜枝叶密集,刺硬易伤人,连鸟也怕,故也称“鸟不宿”——八角茅藜丛中从来找不到鸟窝,飞鸟过而不歇脚,怕其刺。这也是八角茅藜的红果落地后鸟才会啄食的原因所在。

不只是鸟怕八角茅藜,老鼠也怕。在故乡,八角茅藜据说还有个别名,叫“老鼠残”(“残”为吴方言音,是对蒺藜的一种称呼,相当于老鼠刺)。过去乡下都有稻草编织的米囤,用以储存粮食,乡下鼠多,老鼠最喜欢去咬破稻草做的米囤偷米,旧说用八角茅藜放在米囤四周,可以防鼠,可见其刺之厉害。

当然,八角茅藜很多时候也用来放人。过去乡下竹园边,春天春笋季节,常用高埂上割回来的八角茅藜及其他荆棘围拦,防止行人踩踏竹园或者偷盗春笋。所以,竹园边上,也常有几株不大的八角茅藜生长,大概是过去割下的八角茅藜上掉落的果实,后来生长出来的。

除了竹园边上,八角茅藜也喜欢生长在河边的高埂地上,房屋山头边,以及小山坡上。

故乡现在开发得厉害,原来到处可见的野生的八角茅藜,多被采挖,如今只有山区才多了。不过,八角茅藜据说可以避邪,加上其四季常绿,春日白花满枝头,秋后红果累累,经冬不凋,而多为富家喜欢,成为观赏植物。如今故乡多有培育。而且朋友告诉我,八角茅藜也有六角的“六角茅藜”——我从未注意过六角的,如今更是栽培出了无刺的枸骨——当然没刺了,自然不能叫八角茅藜了。

据说八角茅藜还很有经济价值,中医说八角茅藜可以入药,可以治跌打,洗风湿,还能当壮阳的春药,其叶子浸泡后可以解毒。据说提炼其液体,还可以避孕。其种子含油,可作肥皂原料,树皮可作染料。

这些功效,我过去多不知。以为除了防范观赏,别无他用。

故乡旧物,从来没有无用之材。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物华天宝之地吧。

本文写于2016年初。原载今日头条朱学东的江南旧闻专栏。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