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寻找通向未来的智慧(十二月书单)|原乡
2017年12月底,当我准备启程前往贵州茅台镇的时候,我在背包中塞进了两本书,一本是岱峻的《弦诵复骊歌》,一本是奥威尔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虽然带了两本书,但我心里明白,无论打开哪一本,都将是我在2017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
犹豫之后,我在地铁上翻开了岱峻的《弦诵复骊歌》,因为,这本书,于我而言是新读,而《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则是经典重读。
熔断职业生涯后,经过深深的思考,我逐渐沉默了起来,以致有人在微博上说我不再关心社会现实。
沉默是自己的选择。有两种沉默,一种即是我在娜杰日达·曼德斯塔姆的《第二本》书里读到的曼德斯塔姆的一句诗所表达的意思:“嘴唇将被灌入铅块,为什么还要歌唱?”在众声应和合唱歌颂成为不可避免的时候,选择沉默是一种体面的态度。另一种沉默,其实也来自于这句诗,被禁锢的嘴唇,转而去浅吟低唱属于自己私人生活的谣曲,回到自己,远离喧嚣,虽然不是狂歌远谋,好歹也是自保的阳谋。这与军队晚上突破封锁线时保持静默的选择类似。
但是,社交媒体的沉默,并不意味着自己不思考。我只是从介入的局内人,变成了一定程度旁观者——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旁观者局外人的——在稍远的距离,以习以为常的眼光,观察着预兆不详的人生和慌乱不安的时代,决定自己的选择。我说,把理想放在心底,守着底线好好生活。
这样的选择,在我过去的阅读中,我从古今中外众多的前辈身上看到了。本着以往的阅读习惯,我在2017年最后一个月的阅读,依然是试图从过往的作品中,寻找通向未来的智慧——就像艾伦·布鲁姆所言,人性未变,过往的智慧依然有价值——我如何在这个时代保持体面的生活。而阅读,确实让我收获多多。
附 2017年12月书目:
1,《人五人六》。张发财著。岳麓书社。
我很少读闲书。但发财是我朋友,他给我寄了这本《人五人六》。我“不认真”地读完了,读的过程,忍俊不禁,这家伙读了那么多说,胡扯起来妙笔生花,书读成这样也是一种别样的乐趣。偶尔读读,也是一种放松。
2,《俄国人(上下)》。赫德里克·史密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曾任纽约时报驻莫斯科记者站站长。这本书是1976年的美国畅销书,书中所描写的,虽然是勃列日涅夫停滞时代的苏联,但许多内容,具有强烈现场感。
“最使我感到惊异的正是俄国人生活中这种潜在的无政府状态——在一个充满规章制度的体制下面,人们的抑制不住的不受约束的情况。”赫德里克说苏联人是“滑过去”,我们则是混过去,意思其实是一样的。“提倡玩世不恭是一种控制方法”。
“波将金化”——叶卡捷琳娜时代,波将金亲王为了让女皇对自己的领地留下富足的印象,在女皇经过的路边建了一些虚假的村庄——赫德里克用沙俄时代的这个词——苏联人自己说是“装门面”——来概括的苏联政治生活。嗯。非常好的一本书。
3,《回望》。金宇澄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金宇澄的《回望》,从父辈的青春时代,看到这个世界的政治生活中,命运如此残酷,不断撕碎着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的人——作为前中共地下情报人员,抗战英雄,金父一辈子干的最长的工作,就是他的党让他扫了十年厕所。但他们尚属幸运儿。
回望,其实也应该是一种反省。
4,《鱼王》。维克托﹒阿斯塔菲雅夫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鱼王》,增补重版,其中描写古拉格逃亡故事的《没心没肺》,原著出版时也未收入。我很喜欢这本书。场景烘托引人入胜,文字非常的好。读的过程也交织着好奇与向往、悲伤与绝望,以及丝丝的欢愉。
“但人总是这样:只要活着,他的记忆就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不仅记得住个人的大量往事,而且还会记住在生活交叉路口萍水相逢的人们,他们中间有的人已经永远淹没在翻腾的人流漩涡里了,有的却成了始终同你休戚与、共心心相连的人。”
在所有的故事中和主人公中,我最喜欢那个无家可归的阿基姆。
5,《弦诵复骊歌》。岱峻著。商务印书馆。
本书是关于中国的教会大学在民国到鼎革之际,在战争和政争的背景下,如何筚路蓝缕兴学为社会的故事。1952年中国大陆实行高校改革,教会大学旋遭解散,西方各国传教人员及各方面专家尽数离境。作为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中一种短暂存在而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机构,教会大学对近现代高等教育及学术研究却影响深远。
作者书写了教会大学及学人的几度折转经历,尤其是一代学人的精神气质与人世遭际。这种残留在记忆中的吉光片羽,对于后世不知历史之人,弥足珍贵,这也是我在商务印书馆年度推选年度好书时愿意推荐的原因。
7,《老朱煮酒》。本人即将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稿。杂感。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