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之问 | 先别阴阳,虚实为纲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19-06-29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歧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之人以调病人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人常禀气于胃,脉以胃气为本。胃气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释:

南北朝时期全元起《素问》以平人气象论为篇首,论述医生临床诊断技能。

正常人的举例:一呼一吸脉五动。

虚证举例:一呼一吸脉2-3动。

实证举例:一呼一吸脉6动而数。加上尺肤热是温病,脉滑是风病。

死证举例:一呼脉4动,比正常快一倍;或者无脉;或者忽快忽慢。

总结:生机的根本在于胃气,脉搏体现了胃气的状态。没有胃气(生机),是死证。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在本篇多种意义,需要具体分析。一开始讲阴阳为纲,天地之道等,是为了突出正当性。接着是用自然界类比生机、病机。然后是药食的气味分类。 如: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释:

这里的阴阳可以理解为表里,表邪辛甘发散,里邪酸苦涌泄。但是不确切,酸苦涌泄是多用于热证和虚证有邪气,夹杂的情况。因此,辛甘发散是祛邪泻实,酸苦涌泄是补虚祛邪,是虚实两套方法。

阴阳应象大论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歧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年四十而阴阳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阳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味,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齐,此圣人之治身法也。

七损八益很多种注解,女七男八的周期或者房中术的说法都有。但是不应忽视损益字面的意义就是补泻,针对虚实。不知此则早衰,可以理解为养生,当然会牵涉到食治。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生机逐步衰退,体虚并且会伴随邪气(涕泣俱出)。所以说:知道养生就身体好,不知道就老得快。所以虚实(强弱、阴阳,有余不足)同出而异名。所以,针对智者要观察其共性,愚者要注意差异。因为愚者经常有不足的虚证,智者生机强大的则耳目聪明,身体好。

《阴阳应象大论》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分部;视喘息,听音声,而知病所苦;观权衡视规矩,而知病所生;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在。以治则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释:

按脉阴阳指的是浮沉滑涩,除了病位的诊断,在治疗时首先要判断是刚开始可刺,或正在旺盛期需要待其衰退,或使用泻法杨轻减重,或诊断为虚证而补之(衰而彰之)。形体不足多用温补,精神不足多用平补食补。有邪气需要用各种泻法,包括汗下,还可以按摩,或者散刺。血气实应该用泻法,气虚可以按摩导引。

《辨脉法》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

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释:

辨脉法出自南北朝隋唐以前,或为王叔和所作。此处脉之阴阳不指寸尺。而是两大类强弱脉象,指的是虚实。“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此处阴阳不能以寒热解释,热病见寒像未必死,也无法使用表里,表病见沉脉也不是死证标准。而只能使用虚实概念,是虚证见实脉大多为易治,实证脉虚,表示正虚邪盛,才是危险的死证。

故南北朝以来的诊治法,是以虚实为纲。六要素虚实、寒热表里,可以简化为虚、表、里。六要素并不能平权组合(通过多年演练行不通,无法完成定义完全分类),而是虚实为纲。

经方即水火之剂,是寒热两大类祛邪泻实方剂,经方也叫作经验方,但不是“禁方”的全部。禁方还包括和剂汤法、调百药剂和,合和五味的补益法。这两套方法俱出自扁鹊仓公,而没有医经派、经方派的可分。

医经“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这里的阴阳是虚实之义。因为医经的外治法和内治法,都是以虚实补泻为要。而经方是“本草石寒温”以寒热邪实为要。

仲景继承扁鹊医学,并未采用阴阳五行理论。《伤寒论》的目的是融合毒药攻邪与汤液醪醴、和剂汤法、百药剂和、汤液经法(食治法),从而以虚实补泻构建体系,是从生机的往来出入,胃气、津液的强弱出发,既非阴阳五行,更不是三阴三阳。

(0)

相关推荐

  • 解析八纲辨证之虚实辨证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总称,以之形成的八纲辨证是中医最基本的辨证论治方法,是六经.脏腑.卫气营血.三焦.方证等辨证方法的基础,是中医临证入门的一把钥匙,掌握好八纲辨证至关重要. 明代著 ...

  •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原文]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解析]       本节主要论述以 ...

  • 广义经方体系简介

    一.什么是经方? 经方者, 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二.什么是类方? 类方 ...

  • 灵素之问 | 从阴阳五行到《伤寒论》六要素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5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 灵素之问 | 热病阴阳交并释义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19-02-05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灵素之问 | 阴阳学说的虚伪与滥用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阴阳学说的虚伪与滥用 文字/忆忘   图片 ...

  • 灵素之问 |  仲景神功非阴阳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病在阳当以汗解之,有啥毛病?少阴病二三日无 ...

  • 灵素之问 | 疾病定义与阴阳理论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18-03-11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灵素之问|左右阴阳与神的不同层面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17-12-15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灵素之问|阴阳容:第三类模型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17-09-29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灵素之问 | 表里之治到阴阳盛虚

    2021-09-08 ----- 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外台作表和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外台作里平以亡).这句话出自宋本<伤寒例>.前面一段是这样: 夫阳盛阴虚(外台作表和里病),汗 ...

  • 灵素之问 | 历史的污点:六经、阴阳改构《伤寒论》

    灵素之问 | 历史的污点:六经.阴阳改构<伤寒论>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昨天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