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陶侃病逝王导重掌大权,李雄驾崩成汉内乱陡起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09篇
从太安二年(公元303年)被刘弘启用为南蛮校尉长史讨伐张昌以来,陶侃已经领兵超过三十年。
在这三十年里,他先后平定张昌、陈敏、杜弢、苏峻和郭默的叛乱,见证了王敦的覆灭和庾亮的失败,成为东晋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如今的陶侃,爵封长沙郡公,位居侍中、太尉,身兼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刺史,东晋半壁江山都在他掌控之中。
如果愿意,以他的实力和威望,未尝不能取司马氏而代之,或者如同曹操、司马懿那般,为子孙奠定帝王基业。
但陶侃始终恪守底线,虽然对朝廷耍过脾气,甚至有专权之嫌,却没有对司马氏有过悖逆之举,终其一生,都在维护着司马氏的江山。
到了晚年时,陶侃深深畏惧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因此不参预朝政,多次想告老还乡,佐吏们苦苦相留。
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六月,陶侃病重,上表请求退位,派左长史殷羡归还持有的朝廷符节、侍中貂蝉、太尉印章,以及刺史印传。
除了那些代表权力和殊荣的御赐之物,军资、器仗、牛马和舟船等,陶侃全都登记在册,封存仓库,由他亲自上锁,将后事托付给右司马王愆期,授予督护官职,统领文武官吏。
六月十二,陶侃乘车离开武昌,到渡口乘船,准备回长沙,终因病势沉重,于第二天病逝于樊谿,享年七十五岁。
史书评价道,陶侃明智坚毅,善于决断,见识纤密,人不能欺。
六月二十九,司马衍授予庾亮征西将军、假节、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豫、荆三州刺史,镇守武昌。
以一个志大才疏、害得东晋差点亡国的庾亮取代陶侃的位置,可见东晋是真的没人了,也可见司马衍不敢相信外人,如此险要之地,必须交给绝对信任之人,比如自己的亲舅舅。
到任后,庾亮征召殷浩为记室参军,作为自己的首席谋士。
简单介绍下殷浩。殷浩,殷羡之子,早年见识高远,度量清明,富有美名,酷爱《老子》、《易经》,善于清谈,在江东负有盛名。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大名士,能力有多少不敢妄言,那气质绝对是杠杠的,走起路来风度翩翩,说起话来满室生香,凡俗之人难入其眼。
陶侃既死,朝中再也无人可与王导抗衡。而王导呢,也不免因此有些飘飘然,身体稍有不适就懒得上朝。
咸康元年(公元335年)三月十七,司马衍亲自驾临王导府邸看望他,和群臣在内府宴饮,向王导及妻子曹氏行拜礼。
为此,侍中孔坦私下写表文恳切劝谏,认为司马衍刚刚加冠礼,举动应当遵从礼仪,司马衍嘴上应从,却还是对王导礼敬有加。
当时,司马衍将朝政全部委托给王导,孔坦又为此进言道:“陛下春秋已长,圣敬日跻,宜博纳朝臣,谘诹善道。”暗示司马衍亲政。
王导听说后,深为憎恶,将其调出担任廷尉。孔坦郁郁不得志,只得称病辞职。
不过,王导虽然恋栈专权,但并不糊涂,也没有乱来,还颇有自知之明,不失为一位贤臣。由于他的存在,东晋这艘小船还能艰难起航。
陶侃病逝的同一个月,李雄也因病去世,前后只相差十二天。
李雄的病很尴尬,也很痛苦。他本来是头上长疮,却因此引发了身上的旧伤,化脓溃烂,儿子们都因厌恶而远远躲开,只有太子李班昼夜在身边侍候,不脱衣帽,亲自为他吮吸脓肿。
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六月二十五,李雄在成都驾崩,享年六十岁。临终前,他征召大将军、建宁王李寿接受遗诏辅佐朝政。
同日,太子李班继位为帝,任命李寿录尚书事,政事都委决于李寿和司徒何点、尚书令王瑰,他自己居住在宫中服丧,毫不干预。
前面曾说过,李班是李雄之兄李荡的儿子,当初册立他为太子时,不仅遭到了群臣和李骧的反对,李骧还预言日后必定引发动乱。
不出李骧所料,李班继位后,李雄的长子车骑将军李越回到成都奔父丧时,看着李班以皇帝名义出现在他眼前,心中大为不满,和弟弟安东将军李期阴谋作乱,丧事结束后迟迟不回驻地江阳。
李班的弟弟李玝看出二人神情不对,劝说李班遣送李越回江阳,让李期出任梁州刺史,镇守葭萌。
但李班为人厚道,不仅不忍心遣返,还推心置腹对待他们,没有任何猜忌和疏远,又让李玝离开成都,驻屯于涪城。
十月,趁着李班夜间哭吊,李越将他杀死在殡宫,同时杀死李班的兄长领军将军李都,矫称太后任氏诏令,罗列李班罪状,废黜其位。
李班死后,众人打算立李越为国主,李越却推奉李期。十月二十四,李期即帝位,赐李班谥号为戾太子。
可怜的李班,因为叔父的一念之差,先被错误的推上太子之位,然后被人像条狗样的杀掉。李班之死,当为后世君主前车之鉴。
作为回报和安抚,李期以李越为相国,封建宁王,授予李寿大都督,改封汉王,都录尚书事,又以兄长李霸为中领军、镇南大将军,弟弟李保为镇西大将军、汶山太守,伯父李始为征东大将军,代替李越镇守江阳。
李始是李特之子,李雄的大哥,宗室中的耆老。也许是获悉了李班死亡真相,李始想和李寿共同攻击李期,李寿不敢动手,李始大怒,反而向李期诋谗李寿,请求杀掉他。
李寿能征善战,李期还想依靠他征讨李玝,没有同意李始的请求,派李寿率军向涪城进发,讨伐李玝,相当于一次投名状。
然而,李寿并不想杀死李玝,事先派使者向他露底,并让开他离去的道路,李玝别无选择,只能投奔东晋,被任命为巴郡太守。
按照正常逻辑,李寿公然放水,不交投名状,李期必须杀了他。但根基不稳的李期不敢深究,反而任命李寿为梁州刺史,屯驻涪城。
种种迹象表明,成汉的内乱还没有结束,因为李期既得位不正,又没有硬实力,如何稳得住这波诡云谲的局面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