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事16:与雨有关的两篇文章,读出一个真性情的苏轼
自从苏轼到凤翔府任职后,居然两个多月没有下一滴雨,眼看麦子都要干死了,凤翔府的官员们经过紧急磋商,决定来一次求雨。
按照当时的习惯,求雨要到当地最高的山峰,而凤翔境内最高的山就是太白山。想当年,李白心情郁闷时,还跑到这座山上神游了一番。
此时的凤翔知府名叫宋选,对苏轼颇为爱护,两个人也相处融洽。既然是求雨,那必定要写祈雨文,这个光荣的任务自然落在苏轼头上了。
苏轼这个人呢,不管写什么,总要弄出点新意,即使是这种写给鬼神看的文章,也烙上了他鲜明的印记,写得不卑不亢:
《凤翔太白山祈雨祝文》
维西方挺特英伟之气,结而为此山。惟山之阴威润泽之气,又聚而为湫潭。瓶罂罐勺,可以雨天下,而况于一方乎?乃者自冬徂春,雨雪不至,西民之所恃以为生者,麦禾而已。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且起。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怀柔之礼,莫不备至。下至于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他哉!凡皆以为今日也。神其盍亦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尚飨。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作为一个山神,你本来的职责就是负责风调雨顺,现在几个月没下雨了,你岂不是失职了?念在你是山神的份上,我也不怪罪于你,你就好自为之吧。
然而,等了半个多月,才只迎来两场小雨,宋太守坐不住了,派人到民间调查。原来,太白山在唐朝被封为公爵,宋朝时被降为侯爵,闹起了脾气。
无奈之下,苏轼又代替宋太守给皇帝上了一封奏折,请求重新册封太白山为公爵。皇帝一看,不就是一座山吗?只要肯下雨,别说公爵了,封王都不是问题。
册封完太白山,宋太守觉得求雨还得虔诚点,像苏轼这样年轻气盛的求法恐怕不行。所以这一次,他亲自出马,率领一千多人浩浩荡荡的再次求雨。
也许是纯属巧合,经过这一番折腾,凤翔连下三天大雨,旱情彻底缓解。高兴之余,苏轼又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
《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这是一篇极为亲切的文章,读完全篇,900多年前的苏轼仿佛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么纯粹的快乐,那么真挚的情怀,让人心向往之。
在苏轼的一生中,一共创作了4000多篇文章,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国家对策,下至做菜酿酒,都能写得曲尽其妙,一个如此真性情的人怎能不让人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