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是不是正统?苏轼写文章隔空声援从小仰慕的欧阳修

(本文是沉香读苏轼的第3期)

当欧阳修第一次见到苏轼时,就惊为天人,始终把他当做接班人来培养。但欧阳修不知道的是,苏轼早在童年时代就是欧阳修的铁粉,还曾写文章隔空声援偶像。

第一次听说欧阳修这个名字时,苏轼还只有八岁。那一年,苏轼正跟随道士张易简读书。有一天,张易简的一个朋友从京师带回一首正当红的诗。

诗的名字叫《庆历圣德诗》,作者是石介,主要内容是庆祝吕夷简罢相,章得象、晏殊、贾昌朝、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执政,而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等人担任谏官。

张易简读得津津有味,苏轼好奇的询问那都是什么人,张易简不耐烦的说:“小孩子何必知道!”苏轼振振有词道:“如果是天人,我不敢知道;如果是普通人,为何不能知道?”

张易简很惊讶于八岁的孩子竟如此伶牙俐齿,于是将诗中的事情详细告诉了苏轼。最后,他郑重其事的说道:“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都是人杰。”小苏轼默记在心里。

当时,欧阳修的文章名满天下,不只是道士兼小学老师张易简对他仰慕有加,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他的铁粉。十二岁那年,苏洵读到欧阳修的一篇谢表文时,赞不绝口,反复诵读之后,又拉过儿子苏轼,让他也拟写一篇。

苏轼拟写的文章全文已经失传,但苏洵对其中的“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这两句赞赏不已,高兴的说道:“此子他日当自用之。”

公元1055年,欧阳修和章望之爆发了一场关于正统论和霸统论的论战。二十岁的苏轼一连写下《正统论》三篇声援欧阳修的观点,而远在京师的欧阳修还毫不知情呢。

所谓正统论,就是封建王朝的传承问题,也是根本问题,涉及到政权的合法性。欧阳修和章望之争论的一个焦点在于曹魏,欧阳修认为曹魏是正统,章望之则认为不是。对于这个问题,苏轼在文中写道:

章子以为,魏不能一天下,不当与之统。夫魏虽不能一天下,而天下亦无有如魏之强者,吴虽存,非两立之势,奈何不与之统。章子之不绝五代也,亦徒以为天下无有与之敌者而已。今也绝魏,魏安得无辞哉!

章望之认为,魏国没有统一天下,不能算作正统。苏轼则认为,魏国虽然没有统一天下,但魏国是天下最强的,吴国虽然存在,但不能和它形成对抗,为何不能给曹魏正统的称号。章望之不否定五代的正统地位,却单单否定魏国,是很没有道理的。

苏轼还在文中大胆给出自己的看法:

正统听其自得者十,曰:尧、舜、夏、商、周、秦、汉、晋、隋、唐。予其可得者六以存教,曰:魏、梁、后唐、晋、汉、周。

苏轼认为,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正统地位的有尧、舜、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当时不认为是正统,后世追认的有魏、梁、后唐、晋、汉、周等王朝。

针对章望之所说的必须在德行和武功上达到完美的统一,不然不能算作正统,只能算作霸统的说法,苏轼反驳道:

闻天下之父尝有曰尧者,而曰必尧而后父,少不若尧而降为兄,则瞽、鲧惧至仆妾焉。天下将有降父而至于仆妾者,无怪也。从章子之说者,其弊固至乎此也。

听说天下有一个父亲名叫尧,如果说一定是尧那样的人才算做是父,稍微不如尧就降为兄,那么公瞽叟、鲧恐怕要降为仆妾了。天下有把父亲降为仆妾的,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因为按照章望之的观点,他的流弊本来就可以达到这种程度。

归根结底,欧阳修和苏轼秉承的正统论认为中国王朝是一脉相承的,不存在断裂的过程,如果魏不是正统,那么晋的正统地位从何而来?晋不是正统,南北朝呢?

苏轼尖锐的指出,你章望之觉得曹魏没有统一天下,就不是正统。那么五代呢?又有哪个统一天下了?如果五代不是正统,那么宋的正统地位从何而来?你只敢否认曹魏,不敢否认五代,还不是欺负曹魏无从争辩,而你生在宋朝,不敢否认五代啊。这不是双重标准是什么?

苏轼为何一定坚持正统是延续的呢?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如果天下没有正统,就会激发很多人争夺正统的野心,造成天下的不稳定,一味的强调霸统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轼和欧阳修的正统论也有很牵强的地方,他没有给出一个客观的标准,而是从封建王朝的统治需要出发,出发点还是儒家的大同观。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欧阳修、章望之、苏轼等人敢于公开讨论正统,而章望之的观点甚至有否定宋朝正统地位的嫌疑,居然能被当政所包容,宋朝的政治气候可见一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