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窍了!胆气一通,胆结石无踪,这方子“通胆排结石”,请你品味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伤寒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常常说,我写的文章,献给和我有缘的人。

谁和我有缘呢?我不知道。也许,这个有缘人,就是此时此刻的你吧。

好。现在,我就给你说一张医案、一张配伍。我觉得,他会对你有启发的。

我说的是什么病呢?说的是常见的胆结石、胆囊炎。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年47岁。他其实从十年前开始,就有胆囊炎的毛病,有时候感觉右上腹疼痛,放射到右侧肩膀。

十年来,症状时好时坏。而且,一直以来手脚不温。

后来,就诊之前的一周,他和朋友一起吃饭,摄入一点生冷食物。

结果,别人都没事儿,他回到家之后就不行了,右侧胁肋部位疼痛不已,而且腹胀、嗳气、吃不下东西,不停地反酸、伴随浑身乏力、口干口苦、尿黄。

他连忙在家人的陪伴下到医院检查,B超显示,是胆囊炎结石合并胆囊炎。

后来,他求中医治疗。为他诊治的,恰是我的老师。

我记得,我老师让我先来诊察舌脉。我发现是舌红苔腻,脉象细涩,于是心下狐疑,问老师说:“他用清热利湿之法,是不是不妥”?

我老师听完,眼睛一亮,笑道:“如何不妥?说来听听”。

我说,患者素来四肢不温,如今脉象细涩,发病最初又是因为摄入生冷食物,虽然舌红苔腻,但不见明显热象。这和一般的肝胆湿热蕴结之证,似乎有所不同。

我老师点头笑答:“说得好”。

接着,看我老师给患者写了一个配伍。方见——

柴胡10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鸡内金10克,海金沙10克,金钱草30克,太子参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

结果,这患者药用20剂,诸证悉平,疼痛、腹胀、嗳气、纳呆之感消失。

这是怎么回事啊?我给你讲讲这背后的来龙去脉吧。

其实啊,说起胆结石、胆囊炎,我相信你脑海当中肯定容易出现一派湿热之象。比如说,患者喜欢喝酒吃肉吸烟,性格急躁,舌红苔黄腻等等。湿热之邪,蕴结肝胆,炼液成石,这可以说是胆结石、胆囊炎最常见的病因病机。

不过,也有例外。

你看,我上面提到的这个患者,苔腻而不黄,脉细涩,而非滑数,摄入生冷食物后发作,而非喝酒吃肉,平素则四肢不温、乏力。这似乎和想象中的不一样。虽然说,他也有口苦口干、尿黄、舌红等现象,但是总地来说,并非湿热交蒸之体。

那么,他的这个病,到底咋来的呢?

我告诉你,和肝胆气机内郁、不得外达有关系。请注意,他最初发病,因为摄入生冷食物。生冷食物,性寒主凝滞。肝胆之气,以升发为顺。而今寒邪袭入,则肝胆之气为之郁遏。患者平时乏力、手脚不温,可见肝胆之气不畅日久,阳气不得升发。气机不展,郁久化火生热,所以舌红、尿黄、口苦口干。肝胆之气不得疏泄,不通则痛,导致胁肋部位的胀痛、走窜不安。肝胆之气克犯脾土,则纳呆、反酸、嗳气、腹胀。由于气机不畅,所以脉象细涩。

所以,一切问题的根结,都在于肝胆之气郁结。它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非我们想象中的湿热之邪。

那怎么应对呢?我老师用的,其实就是张仲景四逆散化裁。

四逆散,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头记载的配伍,原方药用甘草、枳实、柴胡和白芍。这是解肝胆气郁的经典方。其中柴胡和白芍疏肝胆之气,枳实行气,以助升发。炙甘草和中固脾,培土荣木。总地来说,它可以把郁结的肝胆之气打开。在此基础上,我老师用黄芩辅助柴胡疏泄肝胆,用郁金和川楝子疏肝止痛,用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来化结石,用太子参健脾,固护中焦脾胃。这就是基本意图。

可以说,这是一张通胆理气之方,对肝胆气郁、疏泄失常的胆结石、胆囊炎患者比较适合。它的立方思路,有别于传统的清热利湿之法。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和参考。我深知,在当代社会,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不计其数,病因病机可谓多种多样。我的这篇文说,只能将其中一种因素说清楚,可谓杯水车薪。但是,我依然痴痴地希望,我的叙述和解读,能够让一部分患者找到症结所在,或者说打开一条思路。尽管,我说得可能不够准确,但是我敢保证,这样的思路和用药经验,源于临床,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

文中配伍,非专业人士须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