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一时的杜郎口中学,在今天看来是否可以全盘否定呢?
几年前,《中国教师报》大篇幅整版连续报道杜郎口中学,《杜郎口风暴》一下子席卷了整个中国教育界。但随着杜郎口中学风波的逐渐平息,杜郎口中学似乎一下子从神坛上跌落下来,墙倒众人推,一时之间网络上有《 杜郎口一个肥皂泡的彻底破灭》《杜郎口你在忽悠中国教育》等一系列文章在疯狂流传,把杜郎口中学又一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那么,在今天看来,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杜郎口中学呢?
首先,我要申明的是,我是一介教育草根,既没有高深的理论,又没有丰富的经验,所及言论纯属个人的感受和认识,没有针对性,更没有代表性。
其次,我个人一贯不主张套用和照搬杜郎口模式,写这篇文章也不是为杜郎口中学辩解,但我并不否认杜郎口中学教育成果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再次,我认为杜郎口中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更不应该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样板和模式。
最后,批判也好,赞扬也罢,我们要站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立场上,不过于膜拜和吹捧,但也不要一棒子打死。
至于网络上说的杜郎口中学的问题和弊端,我支持其中一些观点,但并不是完全赞同。就我个人而言,认为杜郎口中学有些东西的确还是值得学习的。
1
社会在变革,教育也在改变,任何事物的生存、演变、发展都离不开一次次的改革和创新。而一切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观念的束缚;一切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观念斗争的结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称其为英雄,敢于尝试改革的人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杜郎口中学也算是新课程改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我们多数人喜欢五十步笑百步,自己不敢过河,却嘲笑过河的人弄了一腿的泥。
2
杜郎口中学至少触及了教育界固有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思维,颠覆了我讲你学,我写你记的传统教学,把学生主体地位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
在大教育氛围不景气的现实中,一个濒临消亡的学校能起死回生,能极大地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这也是有积极的价值导向意义的。
4
网上曾经有一篇《 杜郎口一个肥皂泡的彻底破灭》传得非常火,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就会发现,中国教育界肥皂泡现象何止一个杜郎口。在中国教育急剧变革和转型的历史时期,各种教育思想、理念、策略方法在探索中应运而生,这其中便不免形成肥皂泡。而我们更多的人是在改革潮流中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随风摇摆,没有自己的主张,没有自己的见解,更没有自己做法,只是盲从的学习他人,学习当然是必要的,但问题在于把一些肥皂泡视为了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我们批判这种肥皂泡,批判盲目追风的做法,但在批判的同时,也要辩证地接纳其中一些积极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因素。
5
成功自由成功的理由,失败自由失败的原因。杜郎口之所以能火,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杜郎口必然是经过了一个苦难、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必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不仅只是一个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突围意识和改革魄力。至于说,杜郎口模式有没有推广价值,是不是肥皂沫,那应另当别论,其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6
我认为,杜郎口最值得学习的并不是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精神,一种教育品质。就像我们学习洋思一样。有人问,为什么蔡林森到了永威就能把洋思的经验搬过去?为什么他去了这种经验就能复制和存活?要我说,那是因为他有着一种执着的教育精神,能管理到位,能抓住矛盾的焦点。因为他有这种教育精神,才产生了持久强大的动力和创造力。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的经验没有多么的深奥。深就深在显性经验背后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学习杜郎口、洋思不是看他们显性的操作流程和运作模式,而是要深刻领悟他们的教育追求、教育精神、教育品质。假如,要崔齐升到一个学校当校长,那么,杜郎口的经验能不能搬过去?虽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但我想,蔡林森能做到,崔齐升应该也能做到。所以,关键不是模式,关键在于人。
7
学校终归是人的学校,是师生的学校,而不是上级部门的学校,媒体的学校,社会的学校。评价一所学校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是生活在这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教师教的愉悦,学生学得开心,教师工作的幸福,学生成长的快乐就是好学校。反之,无论学校的设施条件多么的好,教学成绩多么的高,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所以说,不管杜郎口的教师、学生是不是在表演,教育管理中还有多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教师、学生的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自信、满足与快乐还是不能轻易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