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诗考证

       发布于2017-12-04 09:39点击:676 评论:0作者:友谊之花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千百年来,王维的这首《相思》被多少爱恋之人演绎。那么,生南国的“红豆”是哪一种红豆呢?与红豆杉有关联吗?对此,广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文化学者王业群做过一番考证。他认为,南方红豆杉与“红豆生南国”或有关联。
在中华文化中,最早提到“相思树”的典籍,应该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在其卷十一中,记述了一则凄婉迷离的传说故事。故事讲述的是宋康王夺舍人韩凭之妻何氏,何氏不从,于水囚与凭寄书表思念,之后双双殉情。何氏遗书求王赐与凭合葬,王不准,并说:“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结果“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
“这个传说故事告诉我们,最早的相思树,属大木,而非藤本植物。”王业群说,故事正好又暗合了雌雄异株,雌雄“根交于下,枝错于上”,这正是红豆杉树种的生动写照。
王业群还举例说,左思《三都赋》中的《吴都赋》也云:“楠楠之木,相思之树。”刘逵注:“相思,大树也。”左思与干宝同属晋时期人,左思说的相思树,完全可以认为就是干宝所说故事中的相思树。而脍炙人口的白居易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描写的也正是这种雌雄缠绵的相思意境。白居易和王维又同为唐时期人,难道我们不可以认为,王维诗中的相思意境和白居易同出一源,王维诗中的红豆,同是以大树和雌雄异株为特征的红豆杉树吗?王维说的“南国红豆”,不就是“南人”传说故事与红豆间自然而然的联系吗?
“人们之所以将‘南国红豆’理所当然地理解为红豆树的红豆,而面对南国红豆杉,就再没有人将其与‘南国红豆’联系起来,完全是历史演进和典籍流传过程中造成的疏漏或误会。”王业群认为,今天我们所说的“南国红豆”,尽管可以泛指,也可以是指红豆树所结的红豆,但其语出的源头,则是南国红豆杉这种相思树所结的红豆。
对王维的原诗,实际存在多种不同版本的解释。在陈贻惞的《王维诗选》中,《相思》一诗并不是“春来发几枝”,而是“秋来发几枝”。《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发表的陈秋民的文章《也谈红豆与相思》也说到,各版本皆作“秋”字,清人编《唐诗三百首》始改为“春”字,无版本依据。据有关资料介绍,红豆杉世界有11种,中国有4种,而雌雄异株的红豆杉,花期在3月至6月,果期在9月至11月,这正好和南方红豆杉大体一致。
    清人将其改为"春来发几枝"是有点道理的,因为红豆杉大树很少在秋季抽新梢,它的生长量主要在春季。据我观察,红豆杉的结果枝也不是在当年的春枝上,而是在去年的春枝和夏枝上,说明了今年的春枝只与明年的结果有关,由此可见,不管春枝还是秋枝都与秋天的红果没有直接的关系,清朝的文人不是研究红豆杉生理的,故也不会想到如此专业的问题,为了让诗词的语言更加贴切地描述红豆树,我的修改意见如下: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秋风润果滋。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