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农”」陈玉光教授:打造优势品牌,带动农业增效

作者简介:陈玉光 我国 “三农”问题、城镇化、社会学研究学者,山东省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农业要走出多年来存在的“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的怪圈,就必须努力打造优势品牌,向品牌要效益。农业品牌是指特色鲜明,品质优良,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国家“三品”认证,并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的农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和组织。品牌内含着产品品质的保障,是产品质量的集中体现,作为一无形资产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国内农产品供大于求、国外优质农产品大量涌入、国际市场农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品牌农业发展,对于调整优化我国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品牌农业,必须做足“特色”文章,以“特色”引导消费,创造市场新需求

在农产品总体上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般大路产品很难旺销,农民增产难增收。农业要突破“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的怪圈,就必须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突出各地的“特色”,在“特色”上做文章、下功夫,生产出高品质的特、新、奇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选择的要求,做到“人无我有”,发挥比较优势,以“特色”引导消费,以“特色”创造市场新需求。

特色农产品的打造,一是要充分挖掘富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阳澄湖大闸蟹、胶州大白菜和田大枣等,这些产品都是经过多年市场检验赢得较高美誉度和知名度的产品,应重视种质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在当地的推广。二是因地制宜,走“引进-试验-推广”或“引进-吸收-创新-试验-推广”的路子,将特色品种打造成特色优势产业。

二、发展品牌农业,必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好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⒈、完善农业科技研发体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一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公共参与的涉农科研组织体系和多元化投资机制。二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积极构建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示范园区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要加强农业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改良中心、工程中心建设,改善农业科研机构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着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种,加强对高效栽培、健康养殖、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⒉、完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一要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门类全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人员队伍,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加入到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中来,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扎根农村,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二要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建立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教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要突出抓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建设,着力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断层问题,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市、县、乡(镇)、村四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三、发展品牌农业,必须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赢得消费者信任

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人民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在饮食上已经开始从过去的“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从国际上来看,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本国国民的身体健康、农业产业、生态环境和动植物健康,不断提高“绿色壁垒”技术标准,条件越来越苛刻,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严重受阻,一些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大幅度下降。虽然近年来我国已逐渐开始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隐患。由于农资生产经营市场不规范,特别是从事农药经营的商家众多、进货渠道复杂,很难形成有效监管,再加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管理模式,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可追溯制度不健全,农民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导致生产过程中滥施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问题仍比较严重。打造农业品牌,仅靠特色还远远不够,还必须通过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卓越品质,确保质量安全,这不仅是保障国民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迫切要求。

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在现有国家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参照国际标准尤其是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标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全程标准指标体系,提高我国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使生产经营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二要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的贯彻实施。要把农业生产标准、新技术、新成果规范为便于农民掌握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通过农业电视节目、举办专门的培训班、送科技下乡、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等途径,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推广工作,引导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生产企业按标准化组织生产。三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指导食用农产品生产者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渔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要加强对农药的登记管理工作,针对农产品药物残留问题,强化专项整治行动。四要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委托取得合法资质的检验机构加强对批发市场、超市及自由市场上的农产品的抽检,防止“问题产品”带“毒”进入百姓餐桌。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建立严格详细的供货销货档案,以便发生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置并对相关责任者进行追溯。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要增强质量安全意识,从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贮藏保鲜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应有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检测指标及合格证明,发现不符合卫生安全标准或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要及时停售,召回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并追溯发生问题的环节和责任。五要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农业执法综合能力,逐步建立起体制健全、队伍稳定、素质过硬、装备先进、执法有力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四、发展品牌农业,必须重视合作生产,追求规模效益

要在突出特色、做专做优的基础上把品牌农业做大做强,推进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应。一是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加工、营销、品牌、信誉优势,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订单农业”、“契约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形式,让广大农户加入到供、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链网中来,规范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企“双赢”。二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健地推进专业村镇的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立足本地自然资源和传统产品的特点,通过政策扶持、企业引领、能人带动,以及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发展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和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块状经济格局,实现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的转变。三是发挥好“股份制联合家庭农场”、地区性或跨区域农业集团、现代化流通体系、涉农信息发布平台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五、发展品牌农业,必须做足“牌头”文章,提升产品竞争实力

所谓“牌头”包括国家、省、市评选出的各类名优品牌、农业部“三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与环境有关的国际认证、生产管理体系认证等。“牌头”即代表着质量,代表着信誉,“牌头”就是竞争力。

一要积极开展品牌创建工作。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是争创农产品品牌的主体,我国的绝大多数农产品品牌来源于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因此,在推进品牌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首位,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要认真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名优品牌的评选工作,对获得品牌认证的给予奖励。应把农业品牌创建成效列入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范围,为农业品牌的创建提供良好的环境。要抓好品牌产品的质量跟踪管理,依靠质量发展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壮大产业。二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地理标志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它为特定区域内的产品塑造名牌构建了一个高位平台,在推广区域名牌、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农产品中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战略,能够促进农产品在原产地域的产业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战略还能够促进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发掘,从而为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多功能农业创造契机。我国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基本上都是国家认定和广大消费者认可的名优特产品,并且不少关联到民俗及饮食文化,内涵丰富,是发展观光农业的重要资源。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将会促进生态旅游、人文旅游的发展,保护和传播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同时还可以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转化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三要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生产管理体系认证和“三品”认证工作。与环境有关的认证主要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等,开展这方面的国际认证,是我国农产品打破环境技术壁垒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引导推广生产管理体系的认证,如种植养殖的GAP(良好农业生产规范)认证、农药GLP(良好实验室规范)认证、兽药GMP(良好作业规范)认证、加工领域的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认证等,为实现全程质量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农业部“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四要强化宣传推介,扩大市场份额。在信息爆炸、农产品品种日益丰富和消费者选择多元化的情况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营销观念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生产者不仅要生产出富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还要千方百计让广大消费者了解它。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以及举办农产品交易会、各类农业节会等方式,强化对农产品品牌的包装和宣传推介,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六、发展品牌农业,必须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服务水平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村土地等资源和环境制约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一个品牌的培育需要农民、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共同形成合力。农业科研队伍的壮大、科研条件的改善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特色农业资源的挖掘提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企业的引进、土地的流转、示范园区和基地的建设、产业项目的投融资、交通水电设施的配套、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专业村镇建设、标准化的推进、品牌的认证、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与管理、现代流通体系的完善、良种农资农机的购置、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品牌的推介等等,都需要政府在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为品牌的创建、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