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改锋 :浓浓黄土情 爱在梅枝俏

作者:王改锋
2017年9月14日下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孝义市老年大学戏曲班里座无虚席,一位耄耋老人正神采飞扬地讲解着晋剧知识之十三辙。台上,她理论结合实际,讲得生动有趣;台下,票友们听得如痴如醉,不时跟着老师哼着曲调。一堂课下来,我对发花辙、怀来辙、中东辙、言前辙等辙韵的代表字词、发声位置、实践运用等知识有了明确的认知。
在我潜意识里,这些知识只属于高校的专业讲师或评论家所掌握,不曾想,孝义的戏曲票友身旁居然隐藏真佛!她,就是被票友们尊称为“戏曲瑰宝”的德艺双馨的黄爱梅老师。
之前,因年龄悬殊等缘故,我对黄老师止于在票友协会排导戏曲的尊敬,止于对一位艺术前辈的敬仰。未料想,她对晋剧艺术的理论研究如此精通,而且能把高深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也完全超出我的想象。于是,怀着拜谒心情,我更多地走近了黄老师……
黄爱梅,女,现年80岁,孝义市兑镇镇石像村人,12岁跟随老艺人冯庭栋、王安华学艺,15岁因家庭贫困,被迫辍学,进入孝义县新艺晋剧团学戏,开始步入艺术生涯。
勤学苦练,不负众望。进入剧团后,她主攻青衣,狠下心来练习基本功。如:起早贪黑练嗓子、跑圆场、水袖功、下叉等等,但最难挨的当数晚上吊起腿睡觉了,那份疼痛她至今记忆犹新,每天都要熬过疼痛后才能入睡。下乡演出倒换台口时,如果离下一个演出地点不是太远,黄老师就会主动提出步行,其实她是要练习踢腿和跑圆场,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练就了一身扎实过硬的功夫,为以后登台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急难显身手,救场如救火。那会儿剧团里青衣比较少,主演侯玉兰因操劳过度,曾一度病倒,眼看已经写好的很多戏不能上演,团领导心急如焚,黄爱梅老师便主动请缨,凭借她平常的积累,很快就把几个大戏拿下,为团里解决了燃眉之急,维护了剧团的声誉和利益,无论德还是艺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当时,除了演老八本外,她还在《劈山救母》《四姐下凡》《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等剧中担当主演,因其表演细腻,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与刻画,所以,演啥像啥,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严格要求自己,践行党员职责。1958年,受上级领导安排,在晋中地区调演中表演突出的孝义新艺剧团被指定去四川慰问南下干部。当时已订婚的黄爱梅老师积极响应号召,第一个报名,在她的带动下,剧团的其他同志也陆续报名,为了鼓励先进,组织上破格将她推选为预备党员。从此,黄老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吕梁地区调演期间,母亲病重,家人发来电报,想见她最后一面。闻讯后,她内心万分纠结,一面是生养自己的母亲,一面是自己钟爱的事业,再三斟酌,最后还是受一句台词的启发选择了先参加演出。她说,“生我的是娘,养我的是党,我必须先完成政治任务”。可是,等她演出完回去时,母亲已经下葬,这也成了她终身无法弥补的遗憾。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对党的忠诚。
汲取营养,博采众长。去四川后,除日常演出外,黄老师还经常去四川省艺术学院学习,回省汇报演出期间,她又跟牛桂英、程玉英、花艳君、刘俊英等名家学习,这段时期,也是她在艺术上突飞猛进之时。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次回到四川后,正逢川剧要出国演出,黄老师及剧团里的其他三名主演被抽调跟团,期间,受到四省导演的精心栽培,与她而言,这是学习戏曲艺术的又一个春天,让她眼界大开。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舞,凡是跟戏曲有关的知识她都潜心学习。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技艺的不断提高,她不再为自己的嗓音条件不足而叹息,开始暗下决心,将来争取当一名全才的戏曲导演。
局长慧眼识贤才,煤海剧团展英姿。从四川回来,黄老师被分配到晋中青年晋剧团工作。因其功底扎实,在领导及观众心目中反响很好,在当时的孝义县文化局高明局长的再三邀请下,她被调回孝义工作。为了能兼顾家庭,黄老师去了兑镇煤矿,在领导和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下,组建起煤海晋剧团。那段时间,她兼团长、导演、主演、编剧于一身,一边教学一边排练,团里陆续吸收了一批年轻演员,排出了《下河东》《逼上梁山》等大小剧目几十部,这些优秀剧目被带到了晋冀陕蒙的各个地方,受到各地观众的青睐。时常能得到“不亚于一般县剧团”的反馈,煤海晋剧团一度风靡许多县市。
满腹戏文和韵谱,发挥余热献真情。退休后,黄老师先后在交口艺校、晋中艺校孝义分校、吕梁艺校等担任主教,为晋剧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人才。此外,受周边县市剧团的邀请,她为灵石剧团、万通晋剧团、祁县晋剧团、平遥晋剧团等排出了很多戏,有古装的,有现代的,有大型的,也有结合时代而编的小戏。因她戏路广,所以无论哪方面的戏,她都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地排导,最终达到很好的舞台效果。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如今,黄老师活跃在孝义各个票友协会已有十几个年头了。由于大多票友是是零基础学戏,排成一部大戏涉及的人员又多,且水平参差不齐,给排练增加了难度,个中辛苦不言而喻。黄老师常常一遍一遍地示范,从不叫苦,尽力达到最好的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精心编排和指导下,戏曲班排出了《满床笏》《金水桥》《忠报国》《明公断》等大型古装戏,《教子》《杀宫》《喜荣归》等折子戏,还有《新教子》《好日子》等几十个精品小剧目。排练过程中,她遵循“师其意而不泥其迹”的原则,注重让传统唱腔和表演手段服从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需要。根据演员的条件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原有唱腔技法的基础上,大胆推陈出新,使演员的个性能发挥出来,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演员的审美水平。
“她头上没有耀眼的光环,身上未贴明星的标签,然而,这都毫发无损她在广大晋剧爱好者心目中崇高的声望,也丝毫无碍她对晋剧艺术的执着追求”。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黄爱梅老师凭借对艺术的忠贞和对观众的真情,在戏曲这方田地里,勤耕不辍,矢志不渝,成就了她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是黄爱梅老师的真实写照;“无法望其项背,只有高山仰止”是笔者对黄老师的真切感受。
翻着黄老师厚厚的讲义,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她准备在孝义市老年大学戏曲班用十期以上的讲座,为票友们传授系统的晋剧知识。这将对提升孝义票友的整体水平,传承和弘扬晋剧艺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起到举足轻重、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为农民树碑立传

农村记忆之看戏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