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讲坛:一种草根研修方式
百草讲坛:一种草根研修方式
“一走进校园,就感觉你们的精气神特别好!”一位来校视察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如是说。无独有偶,疫情停课不停学期间,市教研室的何调伍老师看完我们的网络直播会议之后,给我发来信息:“学习了很多,锻炼了老师,也督促了老师。惊叹于你的领导力和号召力!”
这是近年来学校践行的“百草讲坛”校本研修带来的教师生命生长的力量!
百草讲坛,源于学校有座百草园,而我们的办学理念就是“百草皆为药,人人可成才。”而我们对教师专业成长也是这个理念,不让一个老师掉队,让每一个老师都有成才的机会。
五年来,我在学校践行的“百草讲坛”教师成长研修,以草根的方式通过教师阅读、教师写作和教师讲坛的途径,让教师寻找自我成长的生命力量。这样的研修方式的确给老师们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篇文章,也期望能够与广大乡村学校校长产生一些共鸣。
从“会前批注阅读”开始
我在自己公众号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不读书如何能成为教师?我是校长,应该带头读书。这是一句普通得再也普通不了的普通话,但是真正践行这句话,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我担任校长以来,一直把推动阅读作为头等大事。
但是,究竟怎样才能让老师们读起来呢?有人说,许多图片报道的教师阅读,都属于摆拍的结果。照片背后,是否有真正读起来,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为了让老师们的阅读被看见,我想到了“教师会前批注阅读”。也就是利用每一个星期的教师会,从中抽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老师们现场读。老师们在文章旁白处进行文字批注;然后收上来由我来批阅;最后,我根据老师们的批注,形成我的读后体会,发送到教师群让大家分享讨论。
刚开始,我来推荐文章和写体会;后来,演变成老师们轮流推荐;再后来,老师们轮流写体会。批注一做就是五年,除了坚持之外,我们还不断创新教师阅读的具体做法。
这期间,除了“会前批注阅读”,我还通过手机电台为老师们读书。整整一年,每周两篇文章持续不断朗读,老师们也跟着我一起用耳朵来阅读。一位老教师的儿子在路上遇见我,对我说:“校长,你现在已经成为我妈的男神了,每天都要听你的朗读节目。”
后来,又增加了会前读绘本故事。《石头汤》是我们在教师会读的第一本绘本。大家都知道这本绘本故事,是讲团结,讲分享,讲互助的。这正好与学校的发展一样,也是需要大家的共同付出和努力。于是,我就结合学校的具体事情,来读这本绘本故事,引起了老师们的一些共鸣。
我们的教师书房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们从家里带来装饰品和柜子,我们自己动手画画、油漆,家长来帮忙安装灯具和窗帘而建成的。因此,我们一致把它称之为“石头汤书房”。
疫情期间,老师们都没有上班,可是我们的每周教师会仍然照开不误。每一次会议长达一个半小时,从读绘本开始再到老师分享,随时连线语音点评,最后会议总结,好不有意思。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会,没有想到每次都开成近100人的在线大会。
我想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如今,我们的“会前批注阅读”又变成了整本书共读讨论会。每周规定读完多少章节,然后会上随机点名分享体会,会后轮流撰写心得感想。学校近年来倡导“共同体学习”课堂模式,因此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来教师共读。
五年来,我们从最初的读一篇一篇文章,到现在的读一本一本书,老师们的阅读量逐渐上来了。从原来的轮流写体会,到现在的共同体合作阅读,有批注、讨论、展示,老师们的阅读逐渐有了深度。从会上批注阅读,到现在的教研组共读和寒暑假共读,阅读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老师们从被动阅读逐渐转向了主动阅读。一次,学校安排教师到福建疗养,途中居然同时好几位老师都拿出了随身携带的书。看到这样的情景,作为校长的我感到特别欣慰。如果出差和培训,那更是不用说了。另外,这几年的读书节——4月23日,老师们从当当网上购书的次数和总价在不断攀升。
一路读来,我也一路收获着。2016年受《浙江教育报》池沙洲编辑的约请,我撰写的《批注阅读:让教师真正读起来》一文,在教师周刊栏目发表。这几年,因为阅读而被邀请到全国多地进行讲座分享。
“挑战15篇”开启教师写作之路
学校重视阅读,当然就不会放弃写作。
大家知道让老师们读书,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但是比这个还要难的是让他们写作。我们是怎么做的呢?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事情要一步步来,要有得寸进寸的实施步骤。
刚开始,我们只是在会上批注,后来转变成轮流写批注体会,再后来,变成轮流给校长写回信。就这样,老师们在不知不觉中,感觉到自己其实是可以写作的。
于是,我们就在2016年寒假发起了“挑战15篇”活动。我召集12位老师一起来,挑战一个寒假完成15篇自由写作任务。那个寒假,我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参与挑战的老师发来的文章,我要编辑到公众号推出去。虽然挑战难度大,但是老师们还是坚持下来了。戴晓珍老师说:“自从参加了挑战,每天不再是追剧追到半夜,而变成写作写到夜深。为了写作,我买了二十几本书,购物车里还有一些书等待下单。”
有了这个经验,我们到了暑假又推出了“51”读写行动。所谓的“51”读写行动,就是我要读写,不是要我读写。5就是一个暑期读五本书;1就是精读或共读一本书。51,就是每五天撰写一篇文章,或读书体会、或旅途见闻;倒过来15,就是每个人写完一篇文章后,需要点评他人写的5篇文章;当然,点评不需要长篇大论,只需要1-5句话。这个活动,还吸引了多位外校老师的参与。
通过挑战的方式,一个寒暑假老师们写下十几篇文章,不仅在写作技巧上得到熟能生巧,还让老师们意志力得到培养。同时,也让其他老师感受到了积极向上的集体。
随着自己工作量的增加,自己精力有限,我又想出了一招——让老师们替我修改文章。每周,不管是我写的信还是老师们写的信,我都要编辑在公众号推给老师们。但是每次编辑都会遇到语句不通顺等诸多小问题,我就会轮流发给老师们来阅读修改。还有自己的讲话稿和即将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我也都会寻找老师帮我二次修改。
通过修改,老师们一是可以提升写作能力,二是可以了解到学校更多事情,三是可以发现原来发表文章也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当去年我们推出了“一周一篇”活动时,就变得水到渠成了。现在,学校除即将退休的老师外,其余老师都参与了这个写作活动。写着写着,老师们已经深刻认同了要想写得好,就必须要做得好的道理。
通过教师写作研修,老师们开始在《浙江教育报》《新课程评论》《教师博览》和《温州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文章。
“TED”期末总结到百草讲坛
一般学校的总结会,都是校长一人报数字,干过了哪些事,获得了哪些奖。我始终想,就一个小学校,干了什么事情老师们心里都明白,不需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而我们学校始终有一个理念,那就是让老师站在舞台中央。学校期末总结会,不应该是校长的独角戏,甚至校长是可以不唱戏的。我们把舞台让给老师,让老师们来总结才是更需要的。因为老师们关起门,在一间教室里真正干了哪些事情,我们很可能是不知道的。于是,我们就有了期末教师总结“TED”演讲会。
给老师们时间,给他们舞台,给他们掌声,一个个教育故事就这样流淌出来了。
老师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总结会不仅新颖,还能够彼此互相学习。听完总结,郑洁老师就说:“虽然我们在同一个办公室,但是没有这样的总结会,我们只知道老师们在做某件事,但是不知道原来是这样精彩的!很多做法,我们下个学期都可以学起来做。”
期末总结,不像总结,更像是教育经验分享会。一个学期结束了,老师们对自己所作的事情,进行梳理总结发言,就是一次很好的提炼和升华。同时,对他人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我们也觉得这个形式很好,后来的期末总结会就变成了“教师故事会”、“教师圆桌论坛”等各种形式。慢慢地,就形成了学校的教师成长研修的一个品牌——百草讲坛。
后来,百草讲坛的形式越来越丰富。我们在每周教师会上增加了教师5分钟演讲的环节,让每一个老师都有机会演讲。
在此之前,我特地为老师们推出一节演讲课,用“TED”演讲的技巧,来给老师们提供演讲的指导。然后,每周会议时安排一位老师演讲,另一位老师根据标准,进行演讲点评。正所谓“三句不离本行”,老师们一开口就是班级里的故事,自己的教学故事。他们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思考带到演讲中来,又推动了老师们对教育的思考。从实验小学调入的徐燕老师在演讲时,讲述了自己刚开始的读师范,到实验小学工作,再到桐浦镇小的三个阶段的经历,有感而发娓娓道来。她的演讲已经完全超出我们规定的5分钟,但是没有任何人去考虑时间的问题,而是静静地、专注地聆听。
当天,我立即要来她的演讲稿编辑成公众号文章推送出去,点击量超出了我的想象。同时,《新课程评论》杂志社的编辑看到了,向她约了这篇稿件,在今年的9月刊中刊发出来。
我们的百草讲坛,不仅为自己开设草根讲坛,也会邀请国内知名的教育学者和专家,来学校讲理念、讲行动。如此一来,百草讲坛教师研修方式,从教师阅读到教师写作,再到教师讲坛,就显得更加有逻辑了。
百草讲坛教师成长的研修方式,是教师成长展示的一个平台,也是一种校本研修的范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老师们不断阅读和习作,讲出自己的更多教育故事。最后,让这些故事被更多的人所看见。
我们也希望这个研修方式,让更多的老师找到自己的工作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