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宇宙本质”的综合性思考

按照一般对“宇宙”的说法,“宇”代表了时间,“宙”代表了空间。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叠加。时间是什么,是容易被理解的,例如:“一个摘下来苹果放在常温空气里,30天左右就会坏掉”“去某个地方骑自行车需要3个小时”等等。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描述时间的时候,总是要联系到客观存在的“苹果”“自行车”等事物,才能够理解时间,我们是否可以抛开物质,单独理解和定义“时间”呢?我想了好久都没有想出来。同样的道理,空间也是容易被理解的,例如:“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可以称为空间吧”“你居住房子的面积大小也可以称为空间吧”,谁又能抛开“地球、月球、房子”等这些物质,给“空间”一个单独的定义呢,我也没有想出来。我终于有点理解牛顿所主张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观点”为什么受到了爱因斯坦的严厉批判。

什么是“物质”?现代科学对物质始终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人类对物质的探索经历了从分子到原子,再到质子,中子和电子的阶段,直到现在的夸克阶段。当物理学家第一次使用质子撞击电子时,观察到电子被质子内部的三个小硬核反弹回的现象。这些核后来被称为夸克,是组成质子的更小的粒子。夸克是人类目前在科学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粒子。夸克的发现意味着质子和中子不再是最基本的组成粒子。对于夸克,人类目前没有进展。他们不能被进一步分离。即便被分离了,也不会持续太久。到了极其微观的领域,人类对于“尺寸”的概念是往往是错误的。“粒子”这个词经常让人联想到物理教材中无处不在的小钢球或小台球的图片。然而,在如此微小的维度上,它们的结构和活动根本不像我们的日常经历。在量子力学领域,形状的定义并不简单。它们的物理性质无法精确测量,它们在特定区域的存在只能通过概率被定义。尽管如此,科学家们还是设法进行了一些精明的研究以估算夸克的大小。人类能找到的最新的近似值是10^-18厘米,和电子在同一个数量级。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认识到,标准模型,即粒子物理学中的宝石,并不是用亚原子粒子的大小或质量来描述它们,而是用它们的能量来描述。质子或中子没有固定的形状或体积——它的体积是由其组分所被限制在的空间大小决定的。夸克、电子或任何其他亚原子粒子都只是聚集的能量。它们没有特定的顺序,而基本粒子,如夸克和电子,则被认为是点状的。它们没有维度,被认为是空间中的一个没有维度的点。看来我们所熟悉的物质被无限分解后,有形的物质实体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便是能量的呈现。由于能量在微观领域的分布不平衡,而产生了多与少的区分,进而出现了“正能量”和“负能量”,于是出现了带正电的电子核(质子和中子)和带负电的电子,这个过程与中国传统道家的“太极生两仪”的描述过程极其吻合,本为混沌的 一团能量,由于不平衡在轮转的过程中,形成了太极,生出了阳(正极)和阴(负极),阳代表能量充盈和聚集,阴代表能量欠缺和发散。同时正极和负极的能量,持续相互吸引和排斥,形成运动。当这种运动达到某种平衡和稳定后,便诞生出了最小的物质,也许是比夸克还小的物质。但不论是什么,终究是一个从无形的“能量“、”诞生出有形“物质”的过程。这和道家的“无中生有”思想完美的契合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道家的“无”,并非是“没有”的意思,而是相对于“有形物质”而言的“无形能量”。这种说法,顺便解释了中国传统“气功”和“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其实是通过身心的有效结合进而蓄积能量(神和气),然后转化为身体的精微物质(精)的一个过程,多数不明白的人,却将气功和太极等同于锻炼身体。能量的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诞生出了物质,这也符合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而c则表示光速),这里的c,我理解代表了运动,即能量轮转的一刹那。如果有人追问,你的大体意思就是有形物质来源于无形的能量,那么“能量”的来源又是哪里呢?(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接着往下看)

有人说佛家的思想要比道家更深远一些。也许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些眉目。道家的“无”不是“真无”,而是看不见和摸不到的“能量”。而佛家的“空”,却是“真空”,没有任何物质,也没有任何能量。我们刚才解释能量转化为物质的过程,其实已经将道家对物质认识的本源思想完全用尽了。到了解释“能量”来源的阶段,道家“无中生有”和“太极生两仪”的阴阳对立思想便已难以触摸到真相。此时佛家所倡导的“不二法门”便成为了最为契合的理论和思想,“不二”就是“唯一”的意思,那么这个“唯一”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呢?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思,现代科学有将其定义为“脑电波”和“人体磁场”的,但都不准确,其实是一种能量。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的“我”(能量),是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流转五趣六道、轮回天上人间,是永恒而不会消灭的。在唯识家看来,阿赖耶识就像充满能量的大海一样,河川溪水流到大海,大海不会嫌弃、排拒;即使把肮脏的垃圾丢到大海,也不会污染大海的清洁。就等于人在世间所造作的业力,尽管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要去受业报,但业报是有尽的,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所以人有生死,那是业报的现象;但是真实说来,生命主体的阿赖耶识,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它永远与时空同在,与自然共存。

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存在不平衡,就像大海会随时泛起波涛一样。“缘起性空”就是一个能量持续转化,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如果有一天,所有的生命全都没有的妄念和胡思乱想,所有的“能量”都在佛家“入定”的状态里,没有的轮转,没有了物质,也就没有了宇宙,没有了时间和空间,也许就全部进入了佛家所谓的“真如”境界。(未完继续往下看)

如果有人继续追问,人类的“阿赖耶识”来源呢?我也无法继续分析了,只能按照佛家的一贯说法:它是无始以来的存在,不能说什么时候开始。在有限的经验范围内,我们可以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什么时候开始上学、什么时候开始学佛。至于阿赖耶识和世界的开始,已超出了现有的理解范畴,不必究根问底。(完)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有关物质分解和阿赖耶识内容参照现代科学和佛家相关理论思考而成,欢迎留言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