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铁帽子王(五)——郑亲王
清朝从建国到最后覆灭一共册封了十二位铁帽子王,清初以军功封了八位,后期恩封了四位。这十二家铁帽子王中有一个铁帽子王与众不同,因为其他十一家铁帽子王都是努尔哈赤的后人,只有这一家是旁系不是努尔哈赤的子孙,虽然不是努尔哈赤的子孙,但是这一家关系也不远,他们是努尔哈赤的兄弟的后人,因为功劳巨大而被封为亲王世袭罔替,从清朝诞生到灭亡,这一支除了中断,一直伴随着清朝,和努尔哈赤的后代共进退,这一铁帽子王就是郑亲王一脉。
济尔哈朗
郑亲王的始封王名叫济尔哈朗,但是要论起来,还得从他的父亲舒尔哈齐说起。
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他们的父亲塔克世是建州的一个指挥使,按理说家世还可以,不幸的是他们的母亲早逝,后母刻薄,父亲放任,因此努尔哈赤兄弟并没有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小小年纪的舒尔哈齐为了生存只能和哥哥努尔哈赤一起到深山老林中打猎采集蘑菇人参贩卖。后来投奔外祖父,没想到没过几天好日子,实力不大的外祖父被辽东总兵李成梁消灭,他们兄弟双双被抓,从此成为李成梁的部下,虽然李成梁把他们当成了替死鬼肉盾,每次出征都让他们打前阵,但是出人意料的这哥俩都活了下来,并在战场上练出了一身武艺,想必这个时候兄弟二人肯定不会想到日后会变成死敌。
李成梁
万历十一年,对二十多岁的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来说是不幸的,他们的祖父和父亲都被明军误杀了。
兄弟二人悲痛欲绝,双双跑回家,从此他们埋下了对明朝的仇恨并发誓报仇。随后他们以祖父的十三副铠甲拉了一百多号人马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个时候的舒尔哈齐完全和哥哥一条心,他是哥哥的得力助手和战将,哥哥指哪打哪。而努尔哈赤刚刚创业,能够依赖的只有兄弟,于是兄弟二人在白山黑水之间逐渐崛起。
但是随着事业的壮大,“只能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场景出现了,兄弟二人心生嫌隙,身为二号人物的舒尔哈齐渐渐不满了,他有野心,他认为自己功劳大却屈居在哥哥的帐下,其实是在给哥哥打工不满,为此他对哥哥的命令多有违抗。而努尔哈赤也对弟弟的违命不听调遣不高兴,不过这个时候兄弟二人还没有撕破脸。不过他们兄弟的这种矛盾被外人看了出来。
“分而治之”是明朝对女真的一贯统治政策,因此明朝极力拉拢舒尔哈齐,并挑拨他们兄弟二人的关系,这使得舒尔哈齐内心逐渐倾向于明朝。
有了明朝的支持,舒尔哈齐积极拉拢女真其他部落,通过联姻等等方式扩大自己的影响,试图取代兄长努尔哈赤。
一山难容二虎,对于弟弟明目张胆的夺权,努尔哈赤怒不可遏,因此他不得不放松对女真的其他部落的征讨,除掉这个弟弟提上了他的计划表。
万历三十五年,努尔哈赤借口乌拉骑兵偷袭事件,准备处死舒尔哈齐的战将常书、纳齐布,这是公然警告舒尔哈齐,遭到了舒尔哈齐的强烈反对,甚至不惜和哥哥决一死战。
面对这种场面,努尔哈赤退步了,不过他的退步只是以退为进。而舒尔哈齐虽然救下自己的部下,但是暴露了自己的实力。努尔哈赤认为舒尔哈齐必须处理,于是剥夺了舒尔哈齐的领兵权,将他逐出最高决策圈,成为一个闲人。
无职无权的舒尔哈齐十分不满,于是决定和哥哥决裂,他带着自己的人马准备自己创业。
努尔哈赤
对于弟弟的公然反叛,努尔哈赤自然很生气,在劝说无用后,努尔哈赤采取了武力解决的手段。
舒尔哈齐自然不是哥哥的对手,他的分立计划破产了,所有人都被抓了起来。
愤怒的努尔哈赤马上下令处死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帮助舒尔哈齐分立的两个儿子阿尔通阿和扎萨克图,对于另一个侄子阿敏,因为皇太极等人的劝说免去了死罪,其余的儿子被自己收养。
而舒尔哈齐,努尔哈赤更是失望绝望,或许是当年兄弟相依为命的情分,努尔哈赤并没有马上处死弟弟,而是将弟弟用锁链关在了一间暗无天日的屋子中,仅留两个洞给他送食物。
不久之后,舒尔哈齐就死去了,时年四十八岁。对于他的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然他因为反叛而死,但是他的后代始终受到努尔哈赤一门的照顾和重用,地位显赫,并没有随着他的死和反叛而灭绝。努尔哈赤开始将他葬在了永陵,后来迁到了东京陵,从此长眠于此。
荒凉的舒尔哈齐墓
到了顺治年间,因为他当年的功劳和儿子济尔哈朗地位的尊贵,他的反叛行为被原谅,他得到了认可,并被追封为和硕庄亲王,至此舒尔哈齐终于盖棺定论。
舒尔哈齐死后,他的儿子阿敏受到了努尔哈赤的重用,位列四大贝勒之列,称为“二贝勒”,一时间显赫无比,与此同时他的六弟济尔哈朗相反则要低调的多,此时只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后来努尔哈赤因为继承人的问题而将济尔哈朗提升为八和硕贝勒共掌国政,他在后金也是个小人物。这兄弟二人从各方面都截然相反,阿敏脾气暴躁嚣张霸道,目中无人。而济尔哈朗则性情温和,且为人低调。
努尔哈赤死后,阿敏因为是侄子无权问鼎汗位,因此拥立皇太极即位。不过他和皇太极之间很快就发生了矛盾。
阿敏一直对父亲当年的死耿耿于怀,在皇太极继承汗位后,他逐渐不满,甚至于在后来意图长期占据朝鲜割据为王,后来又因为对外打仗弃城,口出狂言等等罪名被皇太极罢免一切职务削去爵位,幽禁而死。
济尔哈朗则要聪明得多了,他被伯父收养后,长期和皇太极等兄弟一起生活,而且为人低调,因此和他们关系非常好,成年后多次和他们一起出征一起作战,屡立战功,虽然不及多尔衮岳托等人,但是也是一员战将,而且他从不居功自傲,因此济尔哈朗博得了大家的一致赞扬,努尔哈赤特意将他列进八和硕贝勒议政的名单之中。
特别是哥哥阿敏遭到夺爵罢职囚禁后,济尔哈朗受到了皇太极的重用,阿敏掌握的镶蓝旗交给了济尔哈朗管理,这为济尔哈朗以后的飞黄腾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镶蓝旗
崇德元年,皇太极正是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济尔哈朗被封为和硕郑亲王。被封为亲王可以说是济尔哈朗最辉煌的时刻了,不过济尔哈朗深知自己作为旁系,必须低调小心才能活下去,因此他在宗室中显得很不合群,只听从皇帝安排,一切保持中立,从不依附于其他派系,因此济尔哈朗躲过了后来皇太极整治宗室的行动,要知道这场整治中因功受封的豪格岳托都受到夺爵的处分,代善也被处罚,远离了权力中心,而济尔哈朗更加受到了皇帝的重用。
皇太极
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因为未立继承人,清国马上爆发了皇位之争。
面对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济尔哈朗从头到尾都没有表态,因为再怎么争皇位,这个皇位都不会到自己手中谁上台都一样。
面对一触即发的内乱,多尔衮以退为进,宣布拥立皇太极九子六岁的福临为帝,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支持,他提议有自己和济尔哈朗辅政。
这个决定突然的让济尔哈朗都蒙了,但是随后济尔哈朗想推辞也没有办法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毕竟你要是推辞就是和所有人为敌,于是济尔哈朗只能改变中立态度,同意支持多尔衮的提议。
虽然当上了辅政亲王,但是济尔哈朗这个辅政王作的很窝火,所有的权力都被多尔衮拿去了,他只落了个辅政的空头名义,实际上和其他亲王一样就是个听喝的主,甚至后来多尔衮故意排挤他,找茬罢免了他的辅政职务,从亲王降为郡王,打发到外地领兵征战了。对于这一切,济尔哈朗心中十分愤怒,虽然他不关心政治,保持中立态度,但是对多尔衮这种行为还是很生气,不过他知道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如日中天,他惹不起,只能把愤怒压下来。
顺治七年,战功赫赫的济尔哈朗得胜还朝,与之相比,多尔衮却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一年多尔衮病死。
多尔衮
济尔哈朗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他看出了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积怨已久,在多尔衮盛大的葬礼过去没多久,济尔哈朗联合了当时的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等实力亲王上奏多尔衮的诸多罪行。早就被多尔衮欺压多年的顺治终于等到了这个报仇的机会,于是他罢去多尔衮的一切爵位职务,严查他当年的同党,总之多尔衮在死后被清算。
报了仇的济尔哈朗总算出了一口恶气,并且因为他的举报顺治特意进封为“和硕郑亲叔王”,此刻他成了清朝唯一一个被称作“叔王”的亲王,并且他功劳巨大,当年和他一起征战天下的那些兄弟子侄大多已经死了,如果他愿意他完全可以再造多尔衮的辉煌成为新的摄政王。
不过对于这一切,济尔哈朗淡然处之,他本身对权力就不热衷,参与到清算多尔衮完全是气愤。而且他有自知之明,他知道顺治皇帝长大了再也不是当年那孩子了,大清不可能再出一个权势滔天的摄政王了,而且多尔衮的下场他看着清清楚楚,他不想再步多尔衮的后尘,并且自己始终是旁系,能做到亲王已经到头了,如果自己夺权,势必遭到努尔哈赤一系的联合反击,到时候别说亲王连命都保不住,与其这样何不做个亲王。抱着这种想法,济尔哈朗完全放手,自己只做顺治皇帝的大臣和顾问,对朝政保持中立,因为他这种态度,顺治皇帝对他十分信任和亲近,比对亲叔叔关系还好。
顺治
顺治十二年,济尔哈朗重病,顺治皇帝亲自前往探望,看到已经弥留的叔叔,他上前询问还有什么要嘱咐的吗?济尔哈朗流着泪说:“臣受三朝厚恩,未能仰报,不胜悲痛。只希望早日取云贵,灭桂王,统一四海。”听了济尔哈朗的遗言,顺治禁不住悲从心中起,他悲痛的说道:“上天为什么不让朕的叔父长寿?”随后顺治在院子里哭了很久才在众人的劝说下回宫,随后济尔哈朗去世,时年五十七岁。
济尔哈朗去世后,顺治皇帝特意改变辍朝三日哀悼的旧例,改为辍朝七日以示哀悼这位堂叔,他特意赐给叔父“献”这个谥号,并给予入祀太庙的殊荣,。
后人
由于济尔哈朗是清朝开国功臣,功劳极大,因此他的后人享有世袭罔替的殊荣,不过郑亲王一脉承继郑亲王比较混乱,在济尔哈朗之后出现三个支系承继爵位并且一个支系并不是济尔哈朗的后人。
济尔哈朗死后,他的王位世袭罔替因此他的次子济度继承王位,因为济度最初的的爵位是简郡王,所以他在继承父亲亲王爵位后直接改名简亲王。
济度死后,三子德塞袭爵,德塞十七岁就死了,因此由济度的次子喇布承袭,喇布在康熙二十年死去,年仅二十八岁,此后王位空缺两年,到了二十二年因为其他事被追削王位,王位由济度五子雅布继承。
雅布之后长子雅尔江阿袭爵,在雍正四年被革爵,王位改由雅布十四子神保住继承。但是神保住也没保住王位,在乾隆十三年被革爵,济度一脉终结同时也是济尔哈朗一脉王位暂时终结。
乾隆在革掉神保住的爵位后,决定让德沛袭爵。这个德沛不是济尔哈朗的后人,而是济尔哈朗的弟弟也就是舒尔哈齐第八子费扬武的后人,他承袭了简亲王之位,至此简亲王开始费扬武一系,不过费扬武一系只是短暂占据了亲王爵位。到了乾隆十七年,德沛死后,乾隆命济尔哈朗第四子巴尔堪的孙子奇通阿承袭了简亲王王位。之后的简亲王包括后来的郑亲王都是又都是济尔哈朗的后人,并由此开始了巴尔堪支系。
到了奇通阿的孙子积哈纳的时候,乾隆追思开国功臣,于是令简亲王恢复初始封号郑亲王。之后王位传到积哈纳的孙子的时候出了大事件,以至于郑亲王被短暂取消。
积哈纳的孙子有有两个著名孙子,一个叫做端华,一个叫做肃顺。
肃顺
端华是老三,在父亲死后,承袭了郑亲王的爵位,这个人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本领,不过他的六弟肃顺很有本事,但是因为母亲是妾室出身,故此没有资格继承王位,而且也没有封爵,知道道光年间才通过宗室考试封了个三等辅国将军,进入官场,不过也没有受到重用。
咸丰帝即位的时候,他时来运转被咸丰帝看中连升几级,一下子成了朝廷重臣,备受咸丰帝信任。
肃顺这个人有才能有胆识,但是为人狂妄,目中无人,因此和朝中大臣结了不少仇,同时他也看出了八旗子弟已经腐化堕落已经无法任用,对国家无益,因此他更支持汉人,在他的支持下曾国藩等汉族大臣脱颖而出,逐渐汉族地方督抚增多,开始改变清朝的权力格局。
咸丰十年,英法发动二次鸦片战争,进攻北京,咸丰帝逃亡热河,肃顺等人一同前往,这个时候咸丰帝将所有的事务全都委任给了肃顺处理。
不久之后,战事结束,朝廷大臣还有后宫都希望回到北京,但是肃顺却不主张回京,由此肃顺把几乎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
这个时候咸丰帝身体开始变坏,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他将弟弟恭亲王排除在外,任命怡亲王、郑亲王、肃顺以及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一共八个人组成赞襄事务八大臣协助载淳,而这八个人中领导者就是肃顺。
咸丰死后,肃顺把握了大权,这引起了近支亲王尤其是恭亲王的不满,同时肃顺等人驳回垂帘听政的建议,让后宫特别是载淳生母后来慈禧的不满。于是恭亲王以吊丧为名奔赴热河和慈禧等人商量了政变计划。
慈禧
之后,众人要带着咸丰灵柩会京师,同时小皇帝要登基,于是护送灵柩的事交给了肃顺,慈禧等人顺小路回到了北京。肃顺一时糊涂接受了这个任命,就在他护送灵柩途中,慈禧的人已经回到了北京,并下达了罢免八大臣逮捕肃顺的诏令。
毫不知情的肃顺在通州被醇亲王抓获,按照规定肃顺是宗室,就算犯罪也最多赐死,绝不能公开处死,这是给祖宗留面子。但是肃顺的仇人太多了,于是顾不得祖宗了,肃顺被押到菜市口处斩,据说死状极为惨烈,他先是被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用石块菜根招呼羞辱,而且因为他不甘心对慈禧破口大骂,以至于死前被割了舌头,打断了双腿才被砍了。
而他的哥哥郑亲王端华也被赐死,之后郑亲王爵位被废除。
在三年后,慈禧太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大,同时也体现自己没有忘记济尔哈朗一脉的功绩,恢复了郑亲王爵位和世袭罔替,不过王位不能有端华后人继承,而是选择了奇通阿第四子的后人承志继承,但是承志不争气,没过多久就被革爵了,之后又选择了一名叫庆至的后人继承了爵位此后郑亲王爵位就在他的后人中传承,一直到清朝灭亡,再也没有出过什么大事。
清朝灭亡后,最后一代郑亲王名叫昭煦,不出意料,这个家伙也是个败家子。早年有“铁杆庄稼”吃喝玩乐不在话下,现在清朝没了,没有资本了,这可怎么办?自己什么都不会怎么活下去,于是昭煦开始了卖祖产,先卖祠堂,后卖祖坟,最后把王府也卖了,总之能卖的全都卖了,但是得到的钱全被他挥霍了,到头来还是穷的吃不上饭。
当年以郑亲王府为背景的电影海报
这个时候他发现电影院上映了一部电影,名叫《十三号凶宅》,对于电影昭煦不感兴趣,但是里面的背景他很生气,居然是拿郑王府当背景,弄得郑王府成了凶宅,虽然这个时候郑王府已经不归他了,但是这严重影响了郑亲王的形象,于是他居然上法院把电影制作方告了,而且告赢了,于是获赔十三亿,这个数字够多了,可惜是法币,当然法币开始很值钱,可是现在已经是1947年了,法币都快成废纸了,十三亿有什么用!
堆积如山的法币
家里没钱怎么办?昭煦没有什么办法想了,倒是他的儿子想出办法了弄钱了,昭煦之前不是卖祖坟吗?可是卖的只是地上的那些石雕,地下的可没卖,历代郑亲王都是大富大贵之人,下葬肯定带了不少宝贝下去,于是昭煦的儿子决定去盗墓,可惜的是经验不足被人抓了,人们一查才发现这个人是郑亲王昭煦的儿子,居然来盗自己的祖坟。之后昭煦死于1950年,至此郑亲王世系完结。
郑亲王消失了,但是郑亲王府还在,如今这里是国家教育部所在地和中国教育基金会所在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如今的郑亲王府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