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泰格:想要创作出类拔萃的小说,作者需要涉猎更多领域的知识

还记得以前读书时,语文老师经常会问我们:“你们长大后的理想是做什么?”那时候懵懂的我们,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文章后,对“作家”这一职业充满了憧憬。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学习压力的剧增,“作家”这一职业离我们越来越远,尤其是想要写小说,看别人写,似乎很容易,但是当自己想要写的时候,却无从下手。哪怕起了开头,但是写着写着,却感觉自己在填坑,怎么填都填不满。

然而,《斯坦福大学写作课》的作者华莱士·斯泰格在书中告诉我们:“小说写作是为了反映或启示生活,因此其材料必须来自生活。”那么对于小说写作需要注意哪些内容呢?

1. 小说作者需具备多领域知识

当我们在小学时开始学写作文的时候,语文老师会提前念与主题相关的范文给我们听,然后分析范文写的好的内容及可以借鉴的地方,再安排我们开始写作文。这是刚开始学写作的最基础方法,那就是模仿写作。

当时阅历与经验尚缺的我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点的局限,要想写出一鸣惊人的作文没那么容易,但是为了不打击我们的写作信心,老师会让我们想模仿,从句子、段落、修辞等方面进行仿写,一步步提高我们的信心,也让我们对作文写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然而若是想要写小说,单靠模仿那是不可能的。作者在书中说“模仿无法长久,如同昙花一现”,所以想要有所突破,写出好的小说,那么就作者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要对事物充满兴趣与好奇,并带着这些好奇去阅读、去学习。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小说作者应当是一个对所有知识都有所涉猎的人。”在作者所认识的大多数作者中,他们的阅读面都非常广,除了时刻关注前沿信息与自己领域上的信息外,还会阅读历史、物理、传记、考古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而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可以了解某种信息,而且通过阅读还可以引起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对某些事物充满兴趣与好奇的时候,就会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动机与寓意。如我们在创作古代小说时,需要知道古代的风俗与说法,这些内容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我们去搜集阅读相关的书籍与文章。

如古代关于不同年龄的称谓:豆蔻,指的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指男子十五岁;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是指男子三十岁;不惑是指男子四十岁;知名是指男子五十岁;花甲是指六十岁;古稀是指七十岁;耄耋是指八九十岁;期颐是指一百岁等。当我们清楚理解了古代不同年龄的称谓,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够确保写作内容符合年代的说法。

2. 从日常生活中观察搜集素材

德国文学家说过:“取材不在远,只消在充实的人生之中。”鲁迅先生也说过:“作者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在书中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他认为“任何优秀的严肃小说都从现实中拾取素材,其片段应当栩栩如生,合乎事实与日常的观察。”我们在看小说或文章的时候,可以看得出来,大多数的小说与文章内容类似,但是观点与写作方式却不一样。

这是因为不同的作者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提炼自己的观点,他们会沿着不同的路径,在不同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如近年来关于“原生家庭”与“孩子教育”的话题热度不减,越来越多人都在关注和讨论这两个话题。伴随着人们的关注焦点,连续剧《都挺好》、《小欢喜》、《小舍得》、《以家人为名》等出现在屏幕上。通过连续剧,观众似乎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现在的自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从自身出发进行反思。

而上述说到的连续剧中的剧情,基本上都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去发现、去挖掘,是否用心。所以当我们在创作前,不妨先静下来心,回想一下自己身边发生的、经历的、或是听说到的事情,这些你会发现,身边可供写作的素材不少,而从不同角度出发,甚至还能够写出不一样的故事与结局来。

著名艺术家老舍先生就曾告诫我们:“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了阵风,你记下来;下了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经常生活,经常积累,养成观察研究生活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写作品不仅要时时观察,更需要临时留心,随时积累。”

不管以前是否有观察和积累的习惯,从现在开始观察与积累也不晚。

3. 不断练习与创作开头和结尾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最难的是开头,也就是第一句。就像在音乐中一样,第一句可以给整篇作品走一个调子,通常要费很长时间去寻找它。”他的说法与作者在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作者在书中说到:“不断地练习创作开头和结尾——这是写作中最难的部分。”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常说的“万事开头难”,这三句话的意思不都是一样的吗?

其实当我们要写作的时候,会发现第一笔很难写下去,不知道要如何下笔,总感觉怎么下都不好,似乎这第一笔写的不好就会影响到我们后续内容的写作。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要是不下这第一笔的话,那么又怎么会有后面的内容呢?所以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去练习与创作:开头是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有足够的兴趣继续阅读,而结尾是为了点睛,让读者阅读后有所感悟或启发,哪怕是供读者消遣,那也是要能够让读者充满愉悦的心情。

其实说白了,不管是开头、结尾,又或者是其他内容,写作需要的是我们不断地练习,没有任何成就与效果是一蹴而成的,都是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够取得的成果。美国著名作者海明威,他每天早晨6点半就开始聚精会神地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曾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就用了20支铅笔,然而他自己却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只用了7支铅笔。老舍先生也说过,熟才能生巧,写作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从海明威与老舍先生两位著名作家的故事与语言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在创作上取得成就,离不开他们的不断练习与写作,而这也正是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的,要不断地练习与创作,写一遍不好,没关系,继续写,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在写作过程中是一种享受,在创作时会有十足的乐趣,而且还能够享受创作所带来的乐趣。

如果你想要创作出类拔萃的小说,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先让自己养成阅读的习惯,涉猎多领域的知识,随时观察与搜集身边的素材,并不断地练习与创作,日积月累,必然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与所想!所以让我们一起写起来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