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授的来信:应该对中小学家长会说“不”!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教授、博士

来源 | 思想潮

前几天参加孩子期末家长会,从下午四点半开始,直到七点半结束,持续三个小时,室外早已是黑幕降临、路灯通彻。

尽管如此,还有一门课的任课老师因请假未做“演讲”,后面两位老师也因“时间关系”而匆匆煞尾。

说实在的,我不明白“家长会”这种“设计”或家校沟通方式的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又能达到什么样的实际效果?

在二十年前,笔者也曾在中学当老师,也担任班主任,而且十年时间多在毕业班任课。

那时,学校会在中期考试和期末考试结束后,会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集中起来,组织一次“特别班会”,总结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将讨论延伸到学生平时学习的细节方面。

之后,学校也会以年级或教研部为单元,组织班主任、任课老师教学会议,就学生日常管理和一段时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方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一般情况下,学校、老师不会把家长作为教育对象,把家长叫到学校,更不会开家长会!因为学校、校长、老师都很明白,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是家长!

除非学生在学校里破坏了“公物”、与他人打架斗殴,或者学生做出根本背离学生角色的“出格”的事,诸如逃课、逃学、谈恋爱等特别需要家长“配合”时,才会有家校专门“碰头”,但通常不是“邀请”家长到学校,而是家访。

有班主任家访的,也有个别任课老师处于关心“爱徒”做特别家访的,有时候学校也会派专人家访。

记得我们那时的校长,在一次星期一晚上的教师学习例会上,说过震撼在场“师”心们的一句话:“跟家长谈学生的教育教学是学校、老师的耻辱”。

那时,每一所中小学校,每一位在职的教师(尽管被社会普遍看不起),都明白一个道理:学校是“吃公共财政”而承担教育学生义务的社会专业教育教学机构,相对于家长,老师是教育“专家”,学校乃教育“专家”荟萃之地;学校和老师教育不了的孩子,家长也是无能为力。

近年来,参加了几十场家长会,说实在话,真不想回念,大体上都是一个模式:首先由任课老师“分讲”,无非就是所任课程的平时课堂表现情况、本次考试总体情况(试卷难易度、考试平均分、合格人数和合格率、优秀人数和优秀率等)、所任课班级在本次考试中的年级表现(名次、成绩优秀学员名单、成绩较差学员名单等)。

其次是班主任(连带所任课程)“总讲”,这让各位家长彻底“颜面扫地”了,人手一张学生成绩单,上面清楚地列明了每一位学生的单科成绩、总成绩、所在班级和年级的名次,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迟到早退、考试上升或下降等次等等应上不应上的,都在家长面前“和盘托出”了,搞得每一位家长心里都像犯罪嫌疑人似的,似乎孩子没考好、没学好完全是自己的责任,而与老师没有任何瓜葛。

当然,这是一个倡导制度创新的时代,家长会的模式也在“创新”中,近来笔者就参加了一次“等级”家长会:

家长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分等,家长会根据学生成绩优劣分批进行,成绩前二十名的学生家长参加“优秀学生家长会”,成绩在二十名以后的学生家长参加“一般学生家长会”,美其名曰“分类家长会”,要求学生与家长一道参加,做到所谓的“师—生—家”教育教学三位一体。

在家长会上,我们也经常会目睹一些引人注目甚至煽情的小插曲:有向家长倾诉冤情的老师,说到伤心处会哽咽,乃至潸然泪下。

也有发飙的老师,点名要求某某家长管好自己的孩子,别在课堂上有个种“捣乱”。

也有老师公开宣布,要兑现承诺,请成绩优秀的学生吃饭;也有透彻“解读”国家教育部政策,对家长提出合法建议的,“家长不要批改学生作业”,作业做完后,“由学生对照答案自批”,家长签字……

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讲,教育如果不能具体到单个的个体的话,完全是一种空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过去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一直倡导的家访的优势,就在于将教育教学具体到个体,从根本上避免空洞、泛泛而谈教学理论的形式主义,所以孔老夫子提出“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

而将家长们“邀请”到学校开家长会,实现了家长“受教育”的规模化,使家长们可以一次集中受“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但也将家长会改造成了推卸责任会,揭露学生隐私会,家长揭短会,老师发飙会、煽情会、表演会……对这样的家长会,我们是否应该到了断然说“不”的时候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