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不远人,就在身边,众妙之门透漏了修行秘密

自古以来,人类对有和无的思考与实践从没有停止过,有无相生的理念,不仅可以日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方方面面,而且在更高级的生命探索上也是高屋建瓴的指导方针。

我们先说生活之道,再谈生命的更高级追求,以及精气神的高度凝炼之方式道路。所谓炼精化气之一类流程,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哲学认知,并且能把认知应用在生活里。

才有向上修行的前提,修行讲究资粮,没有精神的粮食必然没有高级的突破。修行并不是获取一个功法就可以万事大吉,功法是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

俗话讲红尘世俗才是炼心的道场,在喧闹纷扰,滚滚欲望中保持清澈与静定,才是真正悟道的开始。

一、有无理念,在生活里的体现

在《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甄士隐梦中见到一僧一道,看到通灵宝玉上前一摸,僧人告诉他已到太虚幻境。

而这副对联就刻在太虚幻境的石碑上,一般写在一本书开篇的篇章,对全书有提挈纲领的作用。

《红楼梦》传读至今,其文学地位可称为中华小说王冠上的明珠,其文没有一句闲言。

能把这首对联放在开篇,表达了作者生活的认知和对生命这段旅程的观点。

对联通俗易懂,说的是有与无,真与假的认知与转换,代表了中国传统最根本的哲学思维。

《道德经》开篇而名义,第一章里就说,无为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有和无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有和无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换。

在生活里,什么是真的假什么是真的真。有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说假话,以谎言铺设自己的进阶之路。

得到了他本不该得到的东西,而每个谎言背后又需要更多的谎言来遮掩,终究会纸里包不住火,到头来落得一场空。所以世人在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求真,务实。

对于无中生有这个哲理的应用,人类便是典范,现代所用的一切都是从无而到有的,手机,汽车,火车,曾经并没有。

这是工业革命后科技的产物,都是人的突发奇想而后经过不懈努力做出来的成果,这是改变人类生存状态的创造。

一个人可以白手起家,从一无所有经过努力到达人生巅峰,我们平时上班工作养家也是对无中生有最好的诠释。

而这只是单一方向的,老子告诉我们道是循环的,无中生有,也可以有中生无,有一句俗话叫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个人经过不懈的努力站到了所谓的人生巅峰,却累坏了身体,身体垮了,无药可医,一切锦衣玉食,荣华富贵都像手中的沙,人带不走这些沙。

这些总总都是生活道理,千百年以来,都在用生命演化有无的道理,生活道理就是大道。

二、修行之众妙之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一是有,另一是无,无是玄妙的,有也是玄妙的。有和无生生不息的转化就是玄之又玄,而这条互相转化的规律。

为人类生命的向上探索提供了可以依靠的理论。老子说,无生于天地之前,大道无形,大道是空无的。

如果想更好的感受道就需要自我的放空,老子在后续篇章里做了补充,万物并作吾以观物,致虚极守静笃。以虚静的状态,静静的观察这流淌的光阴之河。

对生命的深度探索是期望有一个更高级的境界与状态,这个更高级是一种有的状态,这个有是道的规律。无的前提是静。

这就是千百年来,无论是道家,儒家,佛家都在强调静的缘由所在,不静不定,不静不虚,静为躁之根本,这是最贴近道本源的一种方式。

历代经典,都有反复的论述。儒家经典《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道教经典《清静经》: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佛教经典《心经》: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说上述经典了,因为这三本经典,每本都有微言大义,我们今天着重指出众经典的共性,欲求道,先体会虚无,下手功夫在于静字。

静定是修行的纲领,而思想的源头来自有无相生的理念。所以当一个人修行初始师父就在说要静,要心无杂念,乃至到高层境界,仍然是这个要求。

徒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下手去做,不如明白道理以后进步更快,戒律是贤者对世人的慈悲,有戒形成习惯,会逐步的贴近道,但戒律只是指月的手指。只能贴近,不能本末倒置,以悟起修,是妙门的真正钥匙。

所以真正的哲学理念,都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体现,这些简单的道理,就是道。道是奥妙无穷的,又是至简的,不简单的规律,复杂的,都不是道的本源。

老子把他观察的道,万事的规律放在人们眼前,这是我们的幸运,生在中国是幸福的,在人生路上,有那么多先贤古圣在我们耳旁敦敦教导。人生修行,就在当下,当下从捧读经典,清静行善开始。

(0)

相关推荐

  • 博览千文,不如读《道德经》10句,句句人生箴言,说尽人生至理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司马迁在<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 ...

  • 商先生说: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你若执着于人,就摸不到玄妙之门

    微妙玄达的商先生 镇江的商灵虚先生给我发来私信说:你有一个缺点知道吗?就是自我意识太强了,说得难听点,就是太把自己当"人"看了.我问何以见得?她说你的性格如此,你的文风如此.难道你 ...

  • 道德经~打坐引领(连载01):众妙之门

    活动序言 亲爱的朋友们: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开始为期81天的"走进道德经"活动--每天,我们将为您诵读一章<道德经>,同时结合静坐的方法,与您共同在宁静中走进经典.走进 ...

  • 道德经日课062丨道不远人,大道能救赎人的心灵和原罪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是<道德经日课>第62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 ...

  • 荀子日课103丨道不远人,道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情世故

    每天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开始<荀子日课>第103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 ...

  • 《道德经》学记︱ 道不远人

    编辑:筱燕 设计:小小 期数:第553篇 心之力 | 爱语言 | 爱沟通 | 正念力 | 悟书会                1 自问我是谁 下午听了老师的分享,突然觉得自己真是无知无畏,老师在吟诵 ...

  • 道不远人,而人远道!

    05-08 08:06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由此可见,道生天地万物之后,道之本体属性功能仍然混溶于天地万物之中.人既然是天地万物之中的一部 ...

  • 道不远人,而人远道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由此可见,道生天地万物之后,道之本体属性功能仍然混溶于天地万物之中.人既然是天地万物之中的一部分,人身中自然亦有道 ...

  • ​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

    ​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名不苟得,以疗者之口为据. 中医诊病四诊合参,以患者为师,临床不断提升良好沟通能力-- 每个病人都是吾师,从病人进诊室的一瞬间,病人的精气神,音.容.笑.貌便印入脑海-- ...

  • 《中庸》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 ...

  • 道不远人子臣悌友 学惟逊志礼乐诗书

    1233 道不远人子臣悌友 学惟逊志礼乐诗书 刘正平/文 巴慰祖隶书八言 "道不远人子臣弟㕛 学惟逊志礼乐诗书 "应该是一幅赝品. 巴慰祖隶书八言,将在上海尚敷精舍拍卖有限公司 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