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依赖关系和隧道效应-有机反应机理系列18

对于氢转移过程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的大小不仅与过渡态的结构有关,还受是否存在隧道效应的影响。隧道效应是由微观粒子波动性所确定的量子效应。又称势垒贯穿。考虑粒子运动遇到一个高于粒子能量的势垒,按照经典力学,粒子是不可能越过势垒的;按照量子力学可以解出除了在势垒处的反射外,还有透过势垒的波函数,这表明在势垒的另一边,粒子具有一定的概率,粒子贯穿势垒。

根据Heisenberg(海森博格)测不准原理(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测定)有:

上式中△P为动量;ΔX为位移。

由于ΔP包含质量因子,而H的质量只有氘的1/2。因此,对氢来说,测量误差ΔX会更大,因此会有更显著的隧道效应。当反应有明显的隧道效应时,kH/kD值会增加,甚至远远超过理论最大值。例如以下反应,实验测定的kH/kD值为18.4,远远超过理论最大值,说明该反应存在显著的隧道效应。

当实验测定的kH/kD值较小时,也不能排除存在隧道效应的可能。识别隧道效应的更有效途径是研究温度对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的影响(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Kinetic Isotope Effects,TDKIE)。因为低温下隧道效应会更显著,如果存在隧道效应,必然会反映到温度对kH/kD值的影响上。借助Arrhenius公式,可以定量讨论温度对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的影响。根据Arrhenios公式,同位素取代前后的速率常数kHkD可分别表示为:

测定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常数,以ln(kH/kD)对1/T作图,由其斜率和截距,就可求出AH/AD和[DEa]DHAH/AD和[DEa]DH是研究温度对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的影响所获得的两个重要参数。计算表明,对于不存在隧道效应的氢转移过程:(1)若反应经由线性过渡态,AH/AD的值为0.7~1.3。(2)如果反应经由非线性过渡态,AH/AD的值则可能较大,超过过渡态理论所预测的在高温下的极大值。例如,某些消除反应的AH/AD值可达4.8。

对于存在隧道效应的氢转移过程,AH/AD的值则比较小,通常会远小于0.7。这是因为低温下隧道效应比高温下显著,而H的隧道效应又比D显著。如果以lnk对1/T作图,低温下会偏离直线向上弯曲, lnkH对1/T的图将比lnkD对1/T的图向上弯曲更为显著(见下图)。因此,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 lnkH对1/T的图将比lnkD对1/T的图平坦,由其外推求出的截距lnAH必然小于lnAD,从而导致AH/AD的值减小。

[DEa]DH的值可由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理论最大值(kH/kDmax的计算式来估算,即:

不同AH键的和KIE的理论最大值

A—H

nAH/cm-1

[DE0]DH/kJ·mol-1

(kH/kD)max

C—H

3000

4.65

6.5

N—H

3100

4.81

7.0

O—H

3300

5.12

7.9

S—H

2500

3.88

4.8

基于以上结果,关于AH/AD和与氢转移过渡态的结构以及是否存在隧道效应的关系可归纳成下表:

实例1:

羧酸酯、磺原酸酯、氧化胺、亚砜和氧化硒的顺式热消除反应 (X=N, S, Se)。这类反应虽然机理相似,反应活性差别却很大。氧化胺的热解反应要在100 ℃~200 ℃下才能顺利进行。亚砜可以在100℃以下起反应。氧化硒的顺式热消除室温下就能进行,合成中只需将硒化合物氧化就能得到消除产物,是合成烯烃的有效方法。

氧化胺的热解:经由非线性过渡态,不存在隧道效应

亚砜的热解:线性过渡态,存在显著的隧道效应

氧化硒的热解:线性过渡态,存在显著的隧道效应

氧化胺与亚砜及氧化硒热消除机理上的这种差别可以根据其结构的不同来解释。这类反应经由五圆环状过渡态,氧化胺分子中C—N键的键长较短(0.146nm),形成线性过渡态的张力太大,因而经由以下非线性过渡态发生热消除。亚砜和氧化硒分子中C—X键较长(C—S键长约为0.18nm),有可能经由以下线性过渡态发生热消除。

线性过渡态的形成使得O—H(D)—C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小,反应的势能曲线变窄,有利于隧道效应的发生。显著的隧道效应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亚砜和氧化硒发生热消除的活性远远大于羧酸酯和氧化胺。

(0)

相关推荐

  • 为啥最低温度只有

    物理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最低温度是绝对零度,大概在-273.15摄氏度,这是所有人都无法触及的极度低温.与低温不同,理论上最高温度是非常高的,是高达1.4亿亿亿亿度的普朗克温度.那么为什么理论上的最高温 ...

  • 你知道宇宙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是多少吗?是如何测量出来的?

    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一个物理量,而从微观角度上来说,温度则是表示物体微观粒子运动的剧烈程度,总的一句话来说,温度指的就是这些分子不规则的热运动,也被称为布朗运动. 如果当它们的热 ...

  • 卡宾的反应性—有机反应机理系列43

    卡宾参与的反应可归为以下几类:环加成反应.插入反应.重排反应等. 1 环加成反应 由于卡宾同时具有空轨道和孤对电子,因此其易与不饱和键发生环加成反应.主要是对碳碳双键的加成,制备环丙烷衍生物,但对C= ...

  • 什么是有机反应机理?—有机反应机理系列1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物质的结构.性质.反应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而其中有机化学反应是有机化学的核心,也是有机合成的基础.那一个有机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呢,中间有经历了哪些复杂的变化? ...

  • 有机机理的书写规则—有机反应机理系列2

    对于某一特定的有机反应,如果我们知道其反应机理,那么我们该如何书写有机反应机理呢?为了便于理解和交流,化学家统一了反应机理的书写规则.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表示有机反应机理:(1)用符号表示:(2)用 ...

  • 共振论与共振结构—有机反应机理系列3

    2016年,共享单车的兴起将共享的概念带入了人们的视野.2017年,共享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涉及行业不断增加,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同年,共享入选"2017年度中国媒 ...

  • 过渡态理论—有机反应机理系列4

    在讨论有机反应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用到过渡态和过渡态理论的概念.过渡态理论在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人们对有机反应机理的认识如同黑夜迷航的话,那么过渡态理论就像一座灯塔为我们照亮 ...

  • 介质效应—有机反应机理系列5

    生活环境会影响人,那有机反应介质会影响有机反应吗?反应介质除了参与分散反应物以外,还可以通过极性作用.氢键.静电作用和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作用,影响有机反应的反应速率.反应平衡甚至是反应机理.因此反应介 ...

  • 微观可逆性原则—有机反应机理系列6

    1872年,路德维希·玻尔兹曼提出物理动力学的同时首次提及了微观可逆性原理.玻尔兹曼认为气体分子的相互碰撞是微观可逆的(分子间碰撞的正过程和逆过程是同时存在的).1884年,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

  • 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有机反应机理系列7

    在有机领域,我们在讨论反应选择性的时候会经常提及两个概念即动力学控制和热力学控制.那什么是动力学控制和热力学控制呢?结合之前介绍的过渡态理论,我们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动力学控制:产物的比例 ...

  • Hammond假设—有机反应机理系列8

    过渡状态结构决定了反应速率(过渡态自由能决定反应速率).溶剂效应(过渡态极性决定反应溶剂效应)和取代基效应.由于过渡状态寿命短,难以分离或检测,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间接推测过渡态的结构,如由反应物.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