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刘村史 民俗 趣说养牛

趣说养牛

刘彦强

牛,对现代年轻人而言,就只有吃牛肉的认识了,他们很难理解,作为六畜之首的牛,再也没有任何动物能比他更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文化。翻翻词典,与牛相关的成语数以百计,其他任何动物都无法与之比较,而历代写牛的诗歌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宋代名臣李钢感叹老牛“耕犁千亩实千仓,力尽筋疲谁复伤?”现代诗人臧克家歌颂说“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鲁迅先生更是说自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这一切,都来自于过去牛与农家人的相依为命,来自于牛对人的忠诚与特点。如牛的力量在六畜中最大,但吃的要求却最低,主要的食物就是麦秸和麦糠。

“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老话,对过去的坡刘村也完全适用,这不仅是实际情况,也是当年很多农家的梦想。有地有牛才有一家人的“热炕头”,可见牛对农家的重要性。这种情况,直到改革开放之前都没有基本改变,牛始终都是农家和农村集体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保护耕牛既是传统的祖先遗训,也是国家的法律和集体的制度。那个时候,主要给牛等大牲畜治病的兽医站和给人治病的卫生所一样多,有病了的牛轻的到兽医站打针啖药,重则住院治疗。老牛如果病入膏肓,实在没有救了,经兽医站开具证明,经公社批准才可以宰杀。

值得一提的是农民的对牛之爱,夏季天热,有专门挑着黄鳝篓子的人到农村来,吆喝着“黄鳝来了”,这个时候养牛的人家(集体化时是生产队长)就会与来者讨价还价,价钱谈好了,主人家就把牛牵出来,卖黄鳝的人就会从篓子里抓出一条黄鳝,一手捏着黄鳝头,一手握着黄鳝下半截,将黄鳝头放到牛鼻孔,手一松,跐溜一下,黄鳝就从牛鼻孔钻了进去,有的人家一次还会给牛啖几条黄鳝。要知道,这些农民,也许自己一辈子从来都不知道水产的滋味,甚至一年到头都吃不了几次肉,但对牛啖黄鳝却很慷慨,可见农家对牛的重视。那个时候,如果谁家的乳牛下了牛娃(坡刘村人没有小牛的叫法,都是把小牛亲切的称为牛娃),那简直和添丁一样高兴,集体化时,饲养室的乳牛下了牛娃,政府奖励饲养员6尺布票,与妇女在计划内生孩子给的布票一样多。

牛娃一般长到半大时就要给牛穿鼻孔,就是把牛的两个鼻孔间隔用锋利的铁锥穿透,然后将鼻环穿进其中,鼻环与缰绳系成死扣,这就是牛鼻圈。以后人牵着缰绳就可以带着牛行走,或者用缰绳把牛拴在固定的位置,这就是毛泽东说的“牵牛要牵牛鼻子”的含义。

牛通人性,工作与人特别配合。当然,和牛对话有特殊的指令,只要你对牛喊出指令,牛就会自然的按你的指令动作。这些指令主要有:让牛向前走,叫“得儿”,朝后退叫“掻(sào)”,停止叫“(wǎi)”,向里(左)一点,就叫“喻”,向外(右)一点,就叫“喔”。如果耕地,要保证犁地不撂空白,就要让耕牛踩在犁沟里。如果牛没有踩到犁沟里,这时农民会喊“犁沟”,牛就会很听话的踩到犁沟里。除了指令以外,一般的在让牛耕作或拉车时,会在牛的鼻环左右两边都拴上长绳,村里人叫做“触绳”,触绳的另一头掌握在人手里,需要调整前进方向时,就轻轻一拉触绳,比如要牛左拐,就拉左边触绳,要牛右拐,就拉右边触绳,牛很自然的就会根据鼻环的作用按照人的目的拐弯。

由于牛和农业生产不可分,农民耕作时总是跟在牛后面,如果嫌牛走得慢就用鞭子打一下牛,但鞭子比较短,只能打到你的屁股前后,所以过去对农民又有一种称呼,叫做“打牛后半截的”。那时很多家长教训孩子:“你不好好念书,就打一辈子牛后半截”,意思就是只能当农民。

牛耕图                    跟头绳

(0)

相关推荐

  • 生肖中的牛文化

    [清] 陈枚<耕织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农历辛丑年,俗称牛年.东汉时,北方各族已逐步南迁,他们的动物纪年法与汉族的干支纪年法相结合,便出现了流传至今的十二属相纪年法.然而,人类与牛的关系几 ...

  • 牛年话牺尊 林屋公子

    . 证春秋战国变革的国宝 牛年话牺尊    林屋公子 北京晚报 | 2021年02月12日 . 1948年7月26日,17箱以"仿古品"字样报关的货物抵达上海江海关,经检查,发现这 ...

  • 谭玉霞《乡愁》

    乡愁 阳安线上好像货场都是按照一个模子建出来的,坐在回家的车上,一路过了好几个车站,都看见和老家一样的货场,一样的仓库,一样的朝向,就连那扇通往车站的大门都是一样的,也同样是出了大门走过一条满是道碴的 ...

  • 坡刘村史 民俗 趣说黄鼠

    趣说黄鼠 刘彦强 黄鼠体长约16-26厘米,尾较短,长仅有5-7厘米.因其乖巧可训练,是旧时坡刘村青少年最喜欢的小动物,用今天的观念看,就是青少年们养得最多的宠物. 在坡刘村一带,黄鼠主要生活在村北五 ...

  • 坡刘村史 民俗 趣说养猫

    趣说养猫 刘彦强 农人养猫,目的不再好玩,而在于扑鼠. 别小看老鼠,这小东西与人相处最久,人必欲除之而后快,成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说的正是这个意思.但虽然人人喊打,但人人对老鼠 ...

  • 坡刘村史 民俗 趣说养狗

    趣说养狗 刘彦强 "狗是人的朋友",过去坡刘村几乎家家都养狗. 不过,那个时候坡刘村人养的狗就是咸阳本地普通的笨狗.说是笨狗,是后来人们区别于外来品种的狗如狼狗.宠物狗而言的,其实 ...

  • 坡刘村史 民俗 趣说养鸡

    趣说养鸡 刘彦强 在鸡鸭鹅三大家禽中,坡刘村因水的缺乏,很少有养鸭鹅的,但鸡却是家家都养.过去人穷,养鸡最主要的就是用鸡蛋换钱补贴家用,自家是很少吃鸡蛋的,只有女人坐月子.孩子过生日.老人患病时才会给 ...

  • 坡刘村史 民俗 趣说养高脚牲口——马、驴、骡

                趣说养高脚牲口--马.驴.骡                             刘彦强 马.驴.骡也是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坡刘村人统称为高脚牲口,高脚是因其蹄子的特殊而得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三) 其他杂粮

    第三节    其他杂粮 一.玉米. 在坡刘村,过去除了小麦,玉米就是最主要的粮食了. 玉米的食用方法主要是熬玉米珍.传统的玉米珍的做法是将玉米粒放在碾子上碾,碾碎后用簸箕簸.筛子筛除去玉米皮即可.根据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二) 蒸馍与烙馍

    第二节   蒸馍与烙馍 1.合面.发面与揉面. 馍按粮食品种的不同分为细粮馍.杂粮馍和菜馍,细粮馍在坡刘村是特指的小麦粉做的馍,其他玉米粉.豆粉.大麦粉等等做的馍都一律称之为杂粮馍,也称粗粮馍,粮食参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一) 面食

    饮食            第一节   面食 一.    磨面. 坡刘村属于黄土高坡的渭北塬区,自古以来主要种植较为耐旱的小麦,由于小麦是人们的主食,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发明了很多小麦的美食方法,其中 ...

  • 坡刘村史 民俗 穿衣(二) 解放后的衣着

    第二节    解放后的衣着 解放以后的五六十年代,人们的衣着基本与民国时期无异,只是男人不再穿长袍马挂,中山装渐次流行.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