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请收下这份防“秋病”攻略

杜甫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古至今,秋天的夜晚和朗朗的明月都会唤起人们的思乡之情。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白露,《月令》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在入秋后的清晨,不再有夏天的闷热感,阳台植物的叶子上会挂着晶莹的露珠,所以这个时节称为“白露”。

为什么“露”会在这个时间出现呢?因为入秋后气温开始下降,地面上的植物在夜间散热较快,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偏低的物体时便会液化,形成露水。所以《月令》说:“露者,阴之液也”。

露水是古人非常珍视的东西,如古代帝王冕旒上所悬的玉串称为“繁露”,有些朝代还有专门的容器承接露水供帝王饮用。《玉篇》认为露乃“天之津液,下所润万物也”,大地上的万物都需要依赖甘露的滋养才能生长。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如果天地之间气机痞塞,导致地气不能上升,天气不能下降,万物就不能得到雨露的滋润而死亡。

实际上,人身之内的气机升降和津液输布都是和天地相应的,脾土相对应地,而肺金相对应天,肺又是主一身之气,这个气发挥的作用就是把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像“雾露”一样洒遍全身(《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医对肺的理解不仅仅是我们直观上看到的一呼一吸,还有对津液的输布,所以,中医又把肺叫做“水之上源”。

一旦肺的这个功能出现了问题,就会有一些疾病伴随而来。最常见的就是秋天的燥邪为患,如眼睛、口鼻、咽喉干燥,鼻衄,皮肤干燥、脱皮,大便干结等,而其中的原因除了是南方“秋老虎”开始发威以外,还跟我们自己肺气不能正常输布津液有关,所以在白露节气就要采取适当的养生方法来“补露”。

第一、防止受凉。入秋之后,昼夜温差开逐渐增大,体弱之人极易在早晚之时受寒发病,这也是许多哮喘、慢阻肺在秋天容易反复和加重的原因。民谚说“白露不露身”是有道理的,到了白露节气就不可以赤膊露体,晚上把空调调高1度或者不开空调,防止寒邪入侵。

第二、饮食宜清淡,忌煎炸。肺喜润恶燥,秋天可多吃银耳、秋葵、无花果、白萝卜、豆腐、雪梨等滋肺润燥的食物,煲汤药材可选用鲜人参、百合、沙参、石斛等。中医认为气属阳,味属阴,烹调上的清淡有助于养肺气,同时防止呆滞脾胃。同时还应注意少吃煎炸食物,防止肺燥化热。平时喝水应适量而有度,不可“牛饮”,更不可大量喝冰冻饮料。

(点击图片可购买白露节气养生汤包)

第三、宜早卧,常养神。白露到秋分节气要开始扎阳根,所谓“扎阳根”就是天地的阳气开始潜入地中,阳气入得越深,储备得就越足,来年的生发才更有力。肾是人身的“根”,人身的阳气扎根越深,元气才会越充足。白露应该要比夏天早一点上床入睡,平时有空余时间也不要全用于娱乐,可以选择散步、练功、静坐等方式颐养心神。

节气艾灸

白露节气“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地面开始干燥,是人们常说的“秋燥”,此节气以呼吸道疾病多发。养生原则以养肺润燥为主。

常用保健艾灸穴位建议:大椎、肺俞、肾俞、脾俞、关元、神阙、足三里、中府。

每个穴位以15分钟为宜,每次选取2-3个穴位,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取穴方法:

大椎:正坐低头,颈部最高的点(第七颈椎)下方凹陷处就是大椎穴。

简易取穴法: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往上凹陷处就是。

肺俞:正坐或俯卧姿势,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2指宽)。

简易取穴法:大椎往下数两个椎棘突,再旁开2指宽。

肾俞: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1.5寸(2横指宽)。

简易取穴法:双手自然叉腰,拇指在背后方向,四指位于腹部方向,大拇指尖处即为本穴。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

简易取穴法:俯卧位,先找到至阳穴:两肩胛骨下缘连线中点—第7胸椎,再向下数4个椎棘突,凹处旁开1.5寸(2横指宽)处为脾俞穴所在。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4指宽)。

神阙:位于脐正中。

足三里:小脚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或掌心握于膝盖,无名指贴于胫骨侧,小指指尖处为足三里。

中府:位于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