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4篇 辽代的住所
X
契丹平民的“穹庐”(帐篷)与汉民房屋。契丹人生活在大草原上,以牧猎为生,他们一年四季,随水草而迁徙,无固定“住所”,“以车帐为家。”也就是说,一年之中,契丹人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穹庐”(帐篷)中。《契丹风土歌》中即有“自有穹庐障风雨”之句。苏颂《契丹帐》诗亦云:“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散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二八地辽墓石棺上的一幅画,即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辽代契丹人的“穹庐”式居室及住地生活情景:画面右侧有一株高大的花树,树旁横排三座毡房(穹庐),中间一座为白色,两侧为黑色,形制大体相同,均为半圆形顶,并用皮绳拴缚,开设半圆形券顶状小门,外观似近代草原牧民居住的穹庐式蒙古包。辽地汉民过定居生活,建造的是固定式居室。他们先用石或木夯实地基,然后根据墙宽立杆夹板,中间填上潮湿黄土夯实,然后一层层加高,直到所需的高度,再横梁,覆盖,便建成了一所固定式房屋。北宋王曾于辽圣宗开泰元年(1012)使辽,据他所见:“自过古北古,即番(契丹)境。居人(奚人、汉人)草庵板屋。”
契丹皇帝的“五京”宫殿。上京城是辽代前期的皇都,皇城里有“大内”,为皇宫所在地。上京城内的宫殿,《辽史·地理志》有记载:天显元年(926),“平渤海归,乃展郛郭,建宫室……起三大殿,曰开皇、安德、五鸾。”除三大殿外,还有 昭德殿、宣政殿及延和宫等建筑。中京城是辽代中期以后的皇都。皇城内有武功殿,圣宗居之。文化殿,太后居之。此外,根据有关史料记载,中京皇城内还有万寿殿、昭庆殿、金銮殿、百福殿、永安殿、永定殿、清风殿等。东京城宫墙北有让国皇帝(耶律倍)御容殿。“大内”建两殿,不置宫嫔,“唯以内省使副、判官守之”。南京宫城内有元和殿、洪政殿,嘉宁殿、临水殿、长春宫以及凉殿、景宗和圣宗的御容殿等。
契丹皇帝“撩钵”时的“行宫”。春“撩钵”“行宫”的设置地点在长春州(今吉林省扶余县他虎城)东北的鸭子河泺。“行宫”以毡帐为之。夏“捺钵”“行宫”一般设在黑山(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东北的吐儿山,契丹皇帝的“行宫”,“以布易毡帐”,为的是透气凉爽。秋“捺钵”“行宫”设在永(庆)州(今西喇木伦河与老哈河汇合处西南)西北的伏虎林。秋“撩钵”时,契丹皇帝的“行宫”又由布帐换成了毡帐,以保暖。冬“撩钵”“行宫”的地点在永州东南的广平淀。据《辽史·营卫志》记载,冬“撩钵”时,契丹皇帝的“牙帐”(行宫)以枪为硬寨,用毛绳连系,每枪下有一黑毡伞,“以庇卫士风雪。”枪外设小毡帐一层,每帐中五人,各执兵器为“禁围”;南帐曰“省方教”,殿北约二里有“寿宁殿”。“省方殿”之北有鹿皮帐,帐北又有“八方公用殿”。“寿宁殿”北面是“长春宫”,卫以硬寨。
契丹人“住所”的门户“东向”习俗。辽代契丹人的毡帐和皇帝的宫殿则全都坐西朝东。宋使至上京,所见“昭德、宣政二殿,皆东向,其毡庐亦皆东向。”契丹“住所”门户之所以“东向”,是因为契丹有“东向拜日”的习俗。不仅契丹人早期毡帐门户皆“东向”,后来的平民房屋(包括帐篷)建筑等,亦皆坐西朝东,面向太阳。(摘自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