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五龙山位于杏林镇南部,海拔1377米。因五座山峰蜿蜒南伸,至顶部汇于一处,远看壮丽巍峨,似五龙雄踞,故而得名五龙山,历来为关中东部避暑胜地。
华州五龙山 王海潮摄
五龙山五座山脊之间沟岔迂回,各有名称,自东向西依次为担水沟、芋园沟、吊纸沟、寒雁沟……等等。自中脊寻柴道而上,中部松柏长青,上下部则藤缠蔓绕,沿途现存有无量祖师殿遗迹及灵官洞、双洞、雷神洞、百神洞、湘子洞等。“华州文史荟萃”力邀摄影师刘焕民老师、驴友雷梅女士为向导,组成三人采风小分队,寻迹五龙山。
五龙山中脊下依山建有井岩村、启圣宫村(又名宫里)、井家村等三个村庄。自井岩村南侧羊肠小道直奔中脊,故而与西侧的“吊纸坪”失之交臂。
寻柴道攀爬,有惊无险。柴道又称“柴火溜子”,为山下村民运送木材而修。
上山首座山包,俗称“风箱(han)嘴”,又称“凤凰嘴”。
至山顶俯瞰华州,别有一番景致。明华州知州吴篯夜梦五龙后,于第二日携友人登临五龙山,其在诗中写道:万仞凌青俯瞰城,二华联秀更雄名。英灵未厌风尘客,为遗龙珠入梦清。”
风箱嘴向南即为跑马场,跑马场为长约200米、宽2米的一道山梁。
山路弯弯,野花烂漫。
藤蔓隐处,藏有一洞,此洞名“灵官洞”,俗称“叫花洞”。洞高2米,宽3米。
出灵官,踏石路,风箱渐远。
绕林间转至山头西侧,一石条山洞临山面南,洞前地势开阔。
南望山势稍缓,柏树成林,虽正直初春,此处却满目苍翠,终不负“龙山林木”之盛名。传闻“湘子洞”隐于林深处。然再回首身后,仰望极顶,枣树略逊色,杂木仍待修。
寻至一开阔平台,四周遗存石砌地基、铁瓦残页,此处原为无量祖师殿,又称“五龙庙”。
1911年10月27日晚,华州江湖会在推翻封建统治时,一把大火烧了华州州署大堂。火光映红了南山,山下的村民惊惶不安,纷纷逃至五龙山无量祖师殿躲避。村民们在大殿内铺上麦草,席地而卧。解放前,殿内曾驻有国民党部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上古木被大量砍伐,大殿也随之遭到破坏。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殿主体已面目全非,今只余几段殿基,数块残砖坚石。
无量祖师殿南侧,百神洞依山而建。
百神洞又称十八罗汉洞。
临近极顶,踏石条山路缓步上行。
石条上刻有文字,字迹漫漶不清。
登至五龙山极顶,方见一大片平台。史料记载,五龙山顶在唐代曾建有“秦始皇观基浮图(佛塔)”,又名“镇风塔”,塔上有唐朝上元年间华州刺史乔师望书写的《小(少)华山西峰秦皇观基浮图铭》。至宋代,塔寺俱圮。又于此建玄天上帝庙。清宜元熙《秦皇观址》一诗中写道:“当年尚有乔碑着,此日何传郭域临。半落晴霞飞绝涧,空余皎月照高林。……”
史料记载,郑县(今华州)南部有郑南峰,其上建有伏毒寺。后人认为郑南峰即今日之五龙山,并引用历代文人所著诗篇予以赞美。再查史料得知,历代古郑县城位置均处于五龙山或东或西方位,若称五龙山为“郑南峰”难免不妥,亦未有史料为佐证。
庙宇正南存一土堆,此处便为传说中的“郭暧墓墓冢”,华州民间曾传,其内葬有郭暧官帽一顶。土堆高约2.5米,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其上杂木丛生,封土稀松。上世纪八十年代,墓前曾立有墓碑,后被盗贼拦腰截断,今已无踪。
土堆东、南、北各留有一眼盗洞,幽深绵长,阴森无比。
至南侧眺望,群山逶迤,神清气爽。
山路难行,然其景可观,山上诸洞若不加以维护修缮,终难免毁失,谁理?
图文来源: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