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一方的华县杏林镇井家崖人宋哲生
邮箱:3125136050@qq.com
回忆宋哲生二三事
作者 王克荣 井锡铭
宋哲生(1906-1944),华县杏林镇龙山行政村井家崖人。1930年从军,1939年因患肺结核退伍返里。宋哲生由于主持正义,具有胆识,得知名人士顾熠山、齐逸农的推荐,1941年春任桓公乡乡长。1943年因病情复发,离职休养。宋哲生在居家和任乡长期间,为当地群众做了一些有益之事,乡人仰之。现就我们所知,回忆于后。
(华县五龙山 张文 摄)
关心群众疾苦 开展生产自救
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地处杏林五龙山北麓的贫苦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多以糠菜充饥。宋哲生目睹此状,心情十分不安。便通过顾熠山、齐逸农与咸林中学商定,将其辖地高家地租赁给当地农民垦殖,进行生产自救。随即动员农民王均义、刘骆驼等上山垦荒种田。在开垦中,宋哲生看到王均义一家清水煮野草、啃山果的情景,又通过知名绅士顾熠山、齐逸农先生说情,自己具保,从咸林中学园艺部借回谷子数千斤,分给农民作为口粮。在王均义、刘骆驼等农民的带领下,附近的窟坨、蘸纸峪口、张家、宋家、白家、井家崖、启圣宫等村庄60%以上的贫苦农民都上山开垦荒地,很快扩垦到五龙山东、中、西三条山梁,面积约150亩,年产玉米七、八万斤。垦农不但有了口粮,而且三分之二的农户还有了部分余粮,这样既拯教了沿山一带贫民的生命,又使农民获得了少许的经济收入。王均义一家,先后垦荒二十多亩,生活得到了改善,还有余粮7000多斤。并相继赎回了当出土地十三亩。
兴办济农小学 发展地方教育
1940年宋哲生鉴于家乡沿山一带仅有启圣官一所初小,许多贫寒子弟求学升学诸多不便,且湮没人才。据此,他主张在启圣宫初小内增设高级班,随后,与当地井启唐、井仁德、李永智、王永昌、王浪生、李遂生等有识之士磋商,组成校董会,宋哲生任董事长兼校长,李遂生(当时在家养病)任名誉校长,王克荣任教导主任,并取校名为“济农小学”。在筹建中,由于经费困难,宋哲生多方奔波,日夜操劳,修建工匠没饭吃,他就领到自己家中吃。经过辛勤努力,于1941年春,在启圣官初小内增设了高小班。高小班设立后,周围五、六里路外的村民子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入了学。石头峪、太白峪的学生大部也参加了学习。为了解决路途遥远、生活不便的困难,宋哲生让其从家中背玉米糁和馍,在教师灶上烧稀饭馏馍,学生家长赞口不绝。
宋哲生除处理校内的日常事务外,还亲自给学生授课。他讲课条理清楚、生动形象,学生记忆深刻,深受学生欢迎。
在宋哲生认真负责的办学精神影响下,教师们严于治学,先后筹办的两届春季班(三一、三二两班)的学生学业成绩均佳。后因学校经费紧缺和其他原因而停办。
挺身而出 保护果林
昔日,杏林的五龙山上到处是苍松翠柏。可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果林常遭到华县国民党第一军的破坏。1941年春,该军士兵常到五龙山,以打柴为名,滥伐山林,盗窃寺院的铁瓦、砸碎铁钟、铁磬进行倒卖。此外,还在山角下的田野明火执仗地砍伐杏树、柿树等果树,损害当地群众利益。宋哲生见此情景,愤愤不平,动员组织农民开展联防。有一次,一个连长带兵砍伐了一些果树。宋哲生挺身而出,率领数百人围截。争斗中他狠狠地打了该连长一个耳光,并撕掉其微章(后经该连长托人说情,才予以归还)。迫使其将砍伐的果树扛送回村,吓得连长跪地求饶。随后,宋哲生又找到该军军部,经交涉由军部直接在附近张帖布告,严禁士兵毁坏寺庙财物和砍伐树木。从而制止了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护了群众的利益。
财务公开 两袖清风
宋哲生从国民党腐败的官场中,明察社会之黑暗,对国民党基层政权的乡保人员利用征收苛捐杂税之机,敲诈勒索,鱼肉百姓的行为早就深恶痛绝。他任乡长后,常以减轻群众负担,共渡抗日战争难关为己任,在日常公务中带头节约。每当奉命筹款,或办公费用超支,或伙食不敷(同当时币制贬值有关),他都要召集地方士绅和各保长集体开会商议,尽量做到负担公平合理,绝不借故私派、妄收一文。此举,对杜绝各保甲长的胡摊乱派、中饱私囊以及减轻群众的额外负担均起了很大的作用。宋哲生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经常教育乡公所的工作人员奉公守法。当时,乡公所会计王锡铭贪污公款,他知道后,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免去了该王的职务。
宋哲生离职后,家道仍然清贫。病逝安葬时,各界人士、群众送葬者百余人。人们缅怀他一生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为群众办实事的业绩,无不失声哭泣。迄逝世三周年时,邻里、亲朋厚友曾制匾额锦轴,以示哀慕之情。
宋哲生作为一名旧社会普普通通的乡长,虽离开了我们,但他一心为民众,敢于同破坏群众利益的行为进行英勇斗争的精神,却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原文来源:华县文史资料
原文作者:王克荣 井锡铭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