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援朝|千年古塔与黄梅戏

 聂援朝|千年古塔与黄梅戏

         


                   

在黄梅县城东南,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塔,高塔寺塔,老百姓又称之为乱石塔。据县志记载:这座古塔始建于唐朝,初名弥陀寺,唐末毁于兵灾。宋天禧年间唐守忠复建砖塔十二级,高一百七十尺,名高塔寺,明永乐年间塌圮。现存的古塔为咸丰年间由唐姓后人自发重建。  

古塔塔身的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我小的时候,城区还没有这么多的高层建筑,有时候到五里外的外婆家走亲戚,回来的路上,远远地望着古塔那漂亮的身影,就像一只沐浴在雨露中的春笋,煞是好看。


我家就在古塔边,小时候经常钻进古塔下面的门洞里面去玩耍。后来长大了,渐渐地塔身下面的门洞被抬高的地面所湮埋了。常常听见老人讲,古塔的建筑工艺技术是很高超的,一座百尺高塔没有用一寸木料、一根铁钉,全是用石料、青砖和石灰一层一层地砌上去的。最近我又专门去认真地观察了一下:塔基为八角形,塔身共有十三层,每一层的八面各砌有一孔类似供奉佛像的神龛那样的小洞,塔身的外部线条按流线型自然收小形成一个美丽的塔尖。看到这里,我不禁为我们黄梅古代工匠们的精美的设计和精湛的手艺而暗暗叫绝!

可惜古塔在1985年维修时,从上往下拆至第六层时发现根本无法复原,只得按照北方佛塔的样式给古塔装上了一个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顶,你再仔细观察,古塔的下面五层和上面八层的轮廓线条很不协调,就像一个大脑袋上戴了一顶小帽子一样滑稽,自此我们再也欣赏不到古塔那春笋般俏丽的身影了。

  就是在古塔的旁边,过去还有一座有名的建筑,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想起了。那就是我们黄梅县历史上第一座黄梅戏剧院。最初,是由黄梅县新生采茶戏剧团(后改名黄梅县黄梅戏剧团)于1955年自发修建的简易剧场,后逐年改建扩建成为正规剧场。在那时候可是全县的黄梅戏文化中心啊!全县各地的戏迷们都以能到县剧院来看一场黄梅戏而自豪。那时候,几毛钱一张戏票,再花一毛钱买上一包瓜子,坐在剧场里磕着瓜子,看着戏文,多么惬意啊!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经常到黄梅戏剧院看戏,那个时候晚上也没有什么文娱活动,为了逃票,经常守候剧院的门厅里,看见有单独的大人走过来,就连忙上前拉住大人的手。这个时候,大人一般都会会心地一笑,假装是一家人带我混进了剧场。有时候实在查票查得紧了,就从古塔这边的围墙翻进去,那时候我们小孩子一般都站在最前面的乐池边上看戏,记得那时候看的大都是《江姐》、《万水千山》等红色剧目。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我回黄梅休假的时候还看过《十五贯》、《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等经典剧目。

黄梅戏,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珍贵的民间戏曲瑰宝,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现在的古塔小游园里,我找到了黄梅戏剧院遗留下来的建筑遗迹——两块原黄梅戏剧院门廊立柱的石墩,石墩一米见方,四面刻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以及戏文人物雕像等。它们静静地伫立在绿草丛中,仿佛在轻声地向人们叙说着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演出过的或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的起伏跌宕的精彩剧情。

也许是戏脉总是在无形之中默默传承,也许这方土地本就是一块唱黄梅戏的热土,你看在那古塔小游园的树荫之下,二三个老头操起胡琴,三五个大妈大婶甚至小媳妇,咿咿呀呀地唱起黄梅戏,亦是那样抑扬顿挫、有板有眼,亦是那样声情并茂、流畅动人。

千年古塔,历经沧桑;文化沃土,戏韵悠长。

作者:聂援朝   湖北黄梅人,湖北作协会员

一册在手,游遍黄梅不用愁!

《穿越时空赏黄梅》,是黄梅本土文学爱好者共同推出的力作,是黄梅县众多微信公众号中第一个结集成册的纯文学小辑。

本书共分梅香梅韵、梅风梅俗、梅友梅情三个小辑,收录文章104篇,合计15万字。作者有国家、省市级作家,文学博士,也有草根写手,内容涵盖了黄梅的历史文化、名人典故、风景名胜、风情民俗、特产美食、方言俚语、古村古道古遗址、乡情乡恋和乡愁……

曹锦军围炉微信公众号:

  caojingjun1973121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