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说》什么是九针09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大针者,长四寸,尖如梃,其锋微员,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

《灵枢·官针第七》:“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

《灵枢·九针论七十八》:“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梃,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

在剖析大针之前,我想先讲下与大针相关的一些事情,其实大家明白其中道理之后也会受到一些启发的。网络上曾有人说我是直接把陈超然老师的拨针改名大针,骂我欺世盗名。我一直不怎么做解释,我想清者自清,但有的人老是拿大针说事,让很多不明究竟的人也跟着鄙视我,这种感觉很不爽,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很长时间以来扣在我头上的帽子。

我是08年9月跟陈超然老师学超然拨针,回家运用过程中疗效有好有坏,但总的感觉是比之前用的针刀钩针之类的疗效要好得多,所以当时我也在爱爱医上也努力宣传超然拨针。到了09年3月,陈老师到重庆办事,顺便来我诊所,让我安排几个患者他来治疗给我看。我就预约了八个患者,结果没料到陈老师治疗的这八位患者有七个疗效都不好,其中有两个后来症状比原来还加重了,这件事令我很惊讶。这时候我才开始正视拨针,陈老师的拨针肯定是有效的,但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发现他是一位西医理念的医生,这个问题上,他完全忽略了患者的地域差别这个重要的因素,他在江阴用这样的方法可能疗效很好,但重庆的地理气候与江阴完全不一样,重庆本地患者大多身上寒湿都比较重。当时拨针的针法主要是很大力的撬、拨、扫散等动作,会导致深处的肌肉软组织水肿,拨针那种剧烈的针感也是一种气感,而体内寒湿重的人,这种气聚在体内,就会如同凝泣的经水一样久久散不开,影响气血循环,从而影响疗效。所以这类重度寒湿体质的患者,如果纯粹考虑用运动解剖学等西医理念的诊治思路去治疗,疗效大多都不会好到哪里去。我把这件事说出来,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医历程,学习一门医术,我是怎么走进去又怎么走出来的,而不是死守陈规。从内心来讲,我一直很感恩陈超然老师,毕竟,是因为超然拨针才让我逐渐开始认识到灵枢大针的。

之所以让我发现这个道理,是由于我曾去北京山东等地用拨针治疗过几个患者,我发现北方的患者们扎拨针之后针感很快就消失了,疗效也比我预期的要好很多。而我在重庆用拨针治疗的患者,同样的操作方式,往往针感会持续三四天甚至更长时间,很少有患者在经历这种剧烈的针法刺激之后,针感能够快速消失的,见效也比较漫长。这些现象让我对不同地域不同体质的患者的诊治思路产生了重视,道理都明摆着:北方冬季虽然寒冷但很干燥,南方虽然潮湿但不寒冷,重庆这地方冬季又寒冷又潮湿,生活风俗饮食习惯地域气温环境差别等等因素,必然导致患者相似症状却有完全不同的病因。所以我不可能把其他地方去学到的老师的针法,一成不变的拿到重庆来用,这里面肯定有一个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不同,用得不好并不一定是老师的医术有什么问题,而是你自己泥古不化了。于是我改变了拨针的诊治思路,把拨针的撬拨扫捅等针法完全扔弃,只把它当做一支粗的针灸针来用,针法是提插捻转点揉为主。后来在《灵枢经》里看到大针,很合这圆头针的形状,于是我就把已经改为针灸思路的拨针形状的针具叫做大针。但那时候虽然当成针灸针在用,但目标主要还是在腰大肌、多裂肌、回旋肌等脊柱稳定肌群上做文章,还是在扎肌肉。

到了2011年,我才开始正式的完全融入灵枢九针里去,随着自己对道法自然方面领悟的越来越深刻,整体气血诊治理念也越来越清晰,彻底的不再用大针去刺激腰大肌、多裂肌、回旋肌等软组织了,后来的针法就单纯的只是揉摩骨缘为主,不再会造成软组织水肿,刺激也没那么强了,扎完针之后患者再也没有任何不适感觉,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现在的大针,不但外型上已经完全回归到针灸针的行列,诊治思路也不断地完善提高,最终在市场林立的各种针法中独具一格,彻底回归了内经。

《黄帝内经》其实是道法自然的一部医书,内经九针的诊治理论,是“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古人通过观察天文地理人文事物等等这些自然现象,才总结出来九针的。在《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中,九针各自对应天地四时阴阳,其中大针对应的是野。“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所以我们要去自然界看看山野之风水有些什么表现,通过观察,我们就能够大概的明白大针的功用。

人体的关节皮肤,就如同山野一样凹凸起伏,人体之气血,也如同山野里的风水那样营行流动。我们都见过这样一些自然现象:夏季天暑地热的时候,河水流速加快,就容易涨洪水,并且突然的刮风下暴雨;而冬季天寒地冻的时候,冷到一定程度河水快被冻住了,流动速度就会变得很缓慢;最平和的季节,则是春秋两季,这时候天地温和,河水相对而言是很平静的。所以《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指出:“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这段文字就充分的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很重要的关系。我十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告诉我,身上寒湿重的人扎针疗效不会太好的,因为寒湿困脾,而脾主运化,所以患者气血不会太好调理。其原因主要是寒湿之气容易产生凝泣,比如我们衣服掉干燥地上捡起来拍拍灰就行了,但掉湿润的地上捡起来粘上面的污垢是拍不掉的,所以病邪流溢在人体里,特别是流转到关节等结构复杂之处,就容易在关节里滞留,气血循行就会受到影响。

大针的形状,是“长四寸,尖如梃,其锋微员”,主治的是“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梃,是古代一种工具,在过去,农村杀猪的时候,杀猪匠要用梃竿,在皮下筋膜层穿捅分离,然后往里面吹气,令肉体软塌的死猪膨胀绷紧,开水烫了好刮毛。这个梃竿的形状就是圆形长铁棍,其尖端做了点小巧妙的文章,有的做成圆形有的敲扁,所以大针的形状就一目了然。最早我扎“大针”是按照西医理念去运用的,主要是一些撬拨扫捅等针法,幅度也比较大,曾经遇到过两个农村的患者,说我给他们扎针像是在给猪打梃竿,因为我当时正用大针在他皮下朝几个方向来回的捅。当时我没留意患者说的这番话,只是觉得好笑,后来翻阅到内经的这段文字,说大针状如梃,静下来细想,这大针的形状果然有点像杀猪用的挺竿。所以灵枢九针里的大针,尖端是微扁的,类似于小针刀的形状,但与小针刀不同的地方是尖端没有刃口,其锋是微圆的。当然,诊治机理和疗效也跟小针刀有天壤之别,大针因为并不带刃口,所以没有针刀那种切割损毁之害,无需担心大针会伤及无辜,这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进针的时候,取法于锋针,因为针尖是圆润的,直接扎不进去,需要借用锋针开皮,然后进针治疗。

自从我前几年在网络上宣传“大针”以来,渐渐地,市面运用大针的人也多起来了,很多学医人不善于研究琢磨,但依葫芦画瓢的本事还是蛮强大的。但我并没有将自己真正的大针图片放到网上去,而模仿者也不动脑筋,不明究竟,所以他们千篇一律的也就模仿一支前端稍小的圆头大针出来,呵呵,有时候看到就很好笑,为什么不去了解大针的内涵?所以其实他们只是模仿了针的外形,根本不明白大针为什么做,怎么做。所以基本上都在错误的运用大针。我看到有人用大针扎肩关节的,有扎臀中肌的,有在腰背肌肉里大力斜刺的,有用来扎膝关节的,还振振有词自己是内经九针的大针。们这么做有效吗?有的有效,有的没效,因为脑子里全部都是解剖,完全没有考虑气血等问题的影响,所以大部分患者效果都不好,有些还会加重症状。原因就是没明白这支针到底应该为什么而扎,患者的病痛到底是哪里的问题。《灵枢·官针第七》指出“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老祖宗两千年前就提醒了你,行医不能做一个没脑子的愚医,如果该用毫针你却用了大针去扎,该用大针你却用了毫针去治疗,效果都不可能多好的。如果病因在远处,你却在局部扎针,或者病因在浅处你却拿了大针往深处捅,那么你忙活半天也是徒劳,甚至还会大量耗费患者的精气。作为内经针灸来说,针者下针之前,必须明白医理,明白病因,为什么扎这一针,扎完后立刻会有什么效果,后期还会有些什么变化,这些在扎针之前,心里至少应该有个八九成的数,否则你这针扎得就是稀里糊涂的。

我们看看关于大针的主治,“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都涉及到一个词“关节”,关节肯定是指四肢关节了,但你可别以为这就是说在四肢关节处扎针。千万看清楚了,《灵枢经》可是说的“大气不出关节”“水肿不能通关节”哦,所以这大针肯定不是用于四肢关节处扎针的。那么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才会导致大气不能“出关节”和水肿不能“通关节”呢?

首先分析一下四肢所过的经脉,我们看看手臂,手三阳经从手臂出去到哪里了?大椎,大椎是诸阳之会,如果颈椎下位段出了问题,手三阳经受阻,就会导致关节之气不能出上肢关节。“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肿,繁体字写法是“腫”,肉旁加一个重,只有肉里面水分多了才会重,这就是肿,其实说穿了还是个堵,经脉不通造成的。而我们看到人体最长的一条经脉膀胱经是从腰椎两旁走到腿上去的,如果腰椎部位出了问题,膀胱经受阻,就会导致水气堵塞不能通下肢关节。所以这才是古人说的不能“出关节”和“通关节”,针对的病灶处就是颈椎和腰椎部位了。这也说明了大针只是用于治疗骨病,不是用来扎肌肉的,再次符合《素问·刺要论篇第五十》:“刺皮无伤肉、刺肉无伤脉、刺脉无伤筋、刺筋无伤骨、刺骨无伤髓”这段话的要义。

为什么要这样去分析思考?没办法,写《黄帝内经》的老祖宗们人已经不在了,我们无法问道,唯有从祖宗们留下的片言只语里去分析,结合自然现象,尽量还原老祖宗的思想原貌。我的理由就只有一个,老祖宗们当初并没有谁教会他们精湛的解剖知识,也没有学过高深的现代医学体系,更没有借助复杂的检查仪器和进口医疗设备,不但没让子孙们绝了种,反而不断繁衍了几千年。这一切,不可能只是你近代才几百年历史现代医学的功劳。那么,在那些没有文化“不科学”的年代,“愚昧的”老祖宗们又是怎样去理解和诊治疾病的呢?《黄帝内经》里面其实用了大量的文字解释,很清楚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遵循自然现象。想一想吧,我们要还原老祖宗千年前的思想,不可能去借鉴现在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字思想这些,因为这些早已变化了两千年。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是什么?答案就是一个:自然现象!千年以前水是高处往低处流,千年以后依然如此;千年前太阳出来黑夜就下去了,千年后也是这个道理;千年前有春夏秋冬季节变化,千年后依然存在季节的变化气温不同现象……我们要挖掘千年以前老祖宗们的思想,不借助这些自然现象来理解,还能怎样?

《后汉书·华佗传》里曾对华佗的医术作过这样的描述:“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如此神奇医术,华佗到底是扎哪里治什么病能有这样的疗效?我们都知道华佗发明了华佗夹脊穴,我以前在治疗一些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时候,在他们腰椎脊柱两旁扎粗针,偶尔也能取得这种效如桴鼓的疗效。扎针之前,我告诉患者说一会儿针感会胀到你腿上疼痛的地方去,如果胀到那里了就告诉我,我扎针的时候患者急叫:到了到了,然后出针,患者起来之后,坐骨神经痛的症状立刻消失殆尽。这些治疗过程与华佗所治疗的那个病例有非常相似之处。有了这些临床经验作参考,然后我再看看大针的尺寸,长度是四寸,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灵枢经》,是唐代王冰注释的明赵府居敬堂的刻本,宋明时期的1寸大约是现在的3厘米,4寸大约是12厘米左右,这么个长度,是应该用在什么部位呢?或许是因为我曾经运用了两三年的“大针”疗法,大多数都是在颈椎、腰椎部位做治疗,远期疗效大部分都还不错,所以总结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我在颈椎、腰椎部位的治疗也主要是扎华佗夹脊穴,在这个部位,从表皮到达脊椎椎板上的深度,差不多都在3寸左右,肥胖的人主要是胖在肚腹这边,背脊处并不会堆积太多脂肪,四寸也基本上够用。所以我综合我前面的分析,认为四寸大针专门用于颈椎、腰椎这些脊椎部位的治疗,是比较合理的。

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大针是用于治疗脊柱颈腰椎部位的专用针具了,那这个脊柱部位造成水气不能出或不能通,主要是什么原因呢?《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前面我们分析过了,寒湿性凝滞,必然造成体内深处的气血瘀阻,那么时间久了,滞留的气血就会在骨边缘形成一些病理性堆积物,比如增生之类。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水流经过河道的凹洼或结构复杂之处时,比重较大的砂土淤泥之类就会沉淀在这些地方,形成堆积物。我的这个观点是有根据的,我十来年临床中,阅读过大量患者的X光片,观察总结,我发现凡是农村的患者,大多数都是很年轻时就在颈腰的脊椎处开始出现骨质增生,城市里的人则很少出现这种状况,特别是农村中老年患者,更是增生骨赘之类非常厉害。分析原因,过去农村人由于生活工作的条件所致,整天都跟水田湿土打交道,居住条件也是瓦房土墙为多,地面和房屋周围一般都比较潮湿,还很频繁的遭受风雨侵扰,风寒湿对气血的影响就是循环变慢,寒生瘀,瘀性阻滞不流通,就会滞留于骨关节处,长此以往,必然逐渐形成堆积物。所以为什么他们椎关节处附着的增生物质特别多呢,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得知,这些由于风寒湿侵骨所引起的症状,就是骨痹了。关于骨痹,《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里作了这样的描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正是因为大针是圆头的,无法直接刺入体内,所以这里才特别的说了“取法于锋针”,意思就是说大针是要依靠锋针来协助开皮进针的。“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因为脊椎关节骨痹都在深处,所以刺骨痹就要深刺,但整个过程尽量不要伤到血管和肌肉。“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理解为大针从肌肉不同厚薄处挤进去到达骨面,当我们感到针下由紧变软了,气血就通畅了,骨痹局部得到气血的润养,体温就会逐渐恢复正常,骨热了,病也就好了。

治疗骨痹,针法采用《灵枢·官针第七》里的“输刺”和“短刺”针法。“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输,有输送之意,也就是将大针直接扎到骨面。“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短刺之说,有多种解释,我的理解可能与众不同。这个短,我认为应当是针刺时间上的控制,意思是说扎大针的时间要尽量短一些,为什么要控制扎针时间?因为这大针是用于治疗骨痹的啊,也就是治疗那些体内深处气血瘀阻过久引起的毛病,这类患者的元气,必然已经衰败。而大针粗大,耗散元气是很厉害的,如果长时间的扎针留针,就会耗散更多的元气,于治疗有害无益。所以进针达骨面,只需短时间就可以出针了。为什么要摩骨?既然是骨痹,气血瘀阻就必然在深处,圆头大针要摩的正是深处骨缘的筋痹啊,这才是大针的真正奥秘。

回复关键字“立新说”,收看本栏目近期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