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总是不可避免地成为人员密集场所,虽然电商这些年发展极为迅速,但逛超市仍然是很多人日常采购的选择,特别是中老年人。毕竟,超市那种五彩斑斓的货柜,不用你费劲去想买什么,而是看到什么买什么。其实像超市这种商品放在货柜上的售卖方式在中国古代也有过。孙春阳,宁波人,早先熟读诗书。奈何八股取士,他屡试不中。看着运河边如火如荼的生意场,他一气之下,弃儒经商。明万历年间,在苏州城下的大运河边,他开了一家并不起眼的百货店—南货铺。和普通商店不一样,孙春阳除了讲究诚信,确保商品质量外,还特别改进了经营和管理体制:他学习当时的官衙,将经营的货品分为六房(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等),管理队伍也相应分为三班六房。商店里百货分柜摆货,开架以仓储的方式进行销售。顾客看好货后,统一到付款处付款,取得提货凭证,然后到所有的货房领货。这种分类摆货、统一收银的经营方式,与今日超市的管理方式如出一辙。南货铺的经营模式,令人耳目一新。苏州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商贾云集。南货铺生意很快火爆。沿着运河水系,孙春阳把他的商铺和经营模式不断往外复制、拓展。南货铺不断发展,成为当时天下有名的字号。到清代中叶,孙春阳南货铺已成为苏州最出名的百货商店品牌,差不多就是清代苏州的“沃尔玛”,“著闻海内,铺中之物,岁入贡单”,所售货物,列入贡品名录。至清道光年间,孙春阳南货铺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名声远达京城。该铺年年获得清代宫廷采购的贡品大单。南货铺不仅雇用了普通员工,还引进了大量落第文人,改变了中国数千年的商铺文化。当然这种形式跟今日的超市还是有差别的,通常认为,现代版的超市是起源于美国。世界上第一家现代超市大多数的观点是由美国人米切尔・卡伦于1930年8月在纽约创办的。卡伦在纽约牙买加街以低租金租用间废弃的大车库,与他人一起合伙,开设一家开架自选、经营食品杂货的“金库伦”( KING KULLEN)超市。该超市设在郊区,并设有宽敞的停车场,经营面积达6000平方英尺(达557平方米),较传统的食品杂货店800平方英尺(约为74平方米)大得多经营品种1100种,其中有300种以成本出售,200种以成本加5%的毛利出售,300种以成本加15%的毛利售,300种以成本加20%的毛利出售,所有经营的食品和杂货均开架自选。由于经营面积大,租金便宜,且经营品种多,进货量大,并采用开架自选的销售方式,使得商品价格低廉,平均毛利率仅有9%~10%,仅为当时食品杂货店的一半。由于金・库伦超市适应了美国人隔一两周开车集中购买食品的生活方式采用自我服务的销售方式,方便顾客购物,大大节省购物时间。实行廉价销售的经营方针适应了经济危机期间生产率和就业率下降、家庭收支减少、居民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特点,并在开业时在报纸上做了广告宣传,因而开张以后顾客纷至沓来,生意异常红火。此后,卡伦本人也接二连三地开了15家超市。超市的出现极大地冲击着美国传统的零售业。美国超市老照片,1958年 Francis Miller摄影超市的廉价销售的经营方针是得益于传统经济商店的经营方式,而超市的自我服务销售方式则是从传统的自助商店、自选商店变化而来。因此也有人说第一家超市的雏形是1916年9月9日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开业的自助服务商店Piggly Wiggly 。它的经营者克拉伦斯.桑德斯曾在1917年将这种由消费者自行在货架上挑选商品最后结账的零售店经营模式申请了专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崛起了一批独立的食品杂货零售商,他们中有许多人原来都是从经售茶叶开始的,后来经营范围逐渐扩大,不但包括各种饮料,甚至还包括一些日用品,种类多达数百种,年营业额高达2—3万美元。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西洋及太平洋茶叶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流通环节的费用以及便利经营,A&P公司于1912年推出一种实验性经济商店,这种商店店面房价低廉,营业员精简,顾客可以和商品直接接触,经济商店一炮打响,迅速得到推广,数年之内,仅A&P公司就拥有了3700家经济商店,对整个食品零售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16年,田纳西州的桑德斯把A&P公司经济商店中所出现的这种顾客自助选购商店的形式进一步扩充,开设了第一家完全采用自助原则的商店,让顾客可以从商店所展示的商品中,随意挑选自己所喜欢的商品。一些人的观点就是,这家自主商店就是超市的雏形。无论谁是最初的创立者,总之,超市这种经营模式一经问世,立刻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到1935年全美已有超市300家,1939年达到5000家,而到1941年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更突破了8000家,年均增长超过7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超市的发展一度受到阻遏。但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快速扩展,超市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繁荣时期,从1950年到1960年的10年间,超市的发展年均增长15%。20世纪60年代以后,从单纯超市数量看,速度有所减缓,但其市场占有却继续增长,1950年超市出售的食品和日用品占全部食品和日用品销售额的35%,1960年为70%,1980年为84%,而目前已达到90%;超市的形态也有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超市的形式,除了一般规模的传统超市以外,也有了综合店、专卖店、便利店,以及仓储式和众多的大型、超大型的超市相继问世;其次是超市供应的商品,从传统的食品、日用品,已提供更多各种不同的商品和服务,如熟食热饮、烘烤出炉面包、书籍、美容品、药品、休闲服饰、妇女用品、音像带出租、照片冲印、餐厅就餐、保险投保服务等;再者是商品陈列形式,有传统的袋包装、瓶装,也有了冷冻、散装散卖、仓储式陈列等;另外,结算方式也有不同,多了电子存款汇拨系统、优惠折扣券等灵活方便、更具诱惑力的方式。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于1962年在阿肯色州的小镇本特维尔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开设了第一家商店, 为了与其他店竞争,沃尔玛与供应商分享信息,而别的零售商家则谨慎地向零售商保密,这样,沃尔玛的供应商可以提前制定供货计划,降低其价格。不到40年的时间里,沃尔玛占据了美国零售业60%的市场份额和7%—8%的总销售额。二次大战以后,超市传入欧洲各国,并逐渐发展成为各国的主要零售业。不过,欧洲各国对超市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有以英、法、德为代表的几种方式。英国对超市的定义是,超市是实行自我服务方式的零售商店,营业面积在2500平方英尺(232。23平方米)以上,销售大量的食品和一定量的非食品。法国根据营业面积大小不同,将超市划分为几类。第一类特级超市:实行自我服务销售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的零售店,经营大量的食品和日用品,实行自我服务,并拥有顾客使用的停车场;第二类超级市场:指实行自我服务的食品商店,销售面积为400~2500平方米,经营以食品为主,包括少量的日用品;最后是次级超市(又叫迷你超市):实行自我服务的零售店,销售面积为120~400平方米,主要经营食品,也销售卫生用品和保健用品。德国超市是实行自我服务方式的零售店,营业面积在400~1000平方米之间,经营的商品包括日常必备的食品和部分非食品,食品一般占营业额的70%以上总的来看,西欧各国对超市的定义有以下共同点:一是采用自我服务方式;二是以经营食品为主,兼营少量非食品;三是拥有一定营业面积被作为超市的必备条件。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的经济陷于严重的混乱。1953年12月,一个名叫Tokuo—Masui的商人在东京开设了日本第一家超市“纪之国屋”,这是一所仿效美国超市的产物。用Tokuo—Masui自己的话讲:“我都不知道怎样去陈列货架,我只有去翻译美国杂志的文章。”Tokuo—Masui的尝试得到日本国民机器计算公司的支持,在它的扶持指导下,超市、自选商店、折扣商店等开始扩及到其他城市,到1958年已达到300多家,1961年达到600多家,并成立了“日本自助商店协会”。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方面是贸易公司、百货公司、铁路公司和其他主要资本投资公司相继介入零售业,给零售业带来巨大活力;另方面外资超市进入日本,和日本的一些公司开展合作经营,日本的超市大力扩展连锁经营网,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1962年日本的超市猛增至1350家,1972年又达5000家,1977年为17000家,大荣、伊藤洋华堂、西友、佳士客等几个大超市的销售额,都已把稳居零售业龙头老大位置几近百年的三越百货商店远远甩在了后面,同时开始开拓海外市场,在国外开设分店或者和外国超市公司合作联营。1992年日本上映的动画片《蜡笔小新》里的超市画面改革开放后,我国零售业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发达国家商业形态的影响,沿海地区大中型购物传统百货商场开始出现自选商场或自选专柜,商品批发市场也开始设立自选摊位。比较知名的有广州友谊商店附设自选商店、上海杨浦环球自选商场、上海陕北菜场自选商场、北京二商局自选商场等,这些自选商场规模不大,可供应的商品品种不多,商品价格也偏高,但它们采用开架售货、自助购物的方式,主要经营食品,初步具有国外超市的一些基本特点。1990年底,美佳超市在广东东莞开业,标志着我国第一家超市的诞生。1991年5月,上海联华超市商业公司成立,并于同年9月推出联华超市曲阳商场,800平方米的营业场所供应3000多种副食品和日用品,全部开架自助,在当时确实让市民耳目一新;1993年1月上海华联商厦投资超市,在一天内6家商场同时开业。这一年,广东广客隆仓储式自选超市开业,标志着我国大型超市的诞生。超市业在中国很快便表现出了强有力的冲击波,在广东,继美佳超市之后,短短5年之内,连锁超市发展到导入19家,320家分店;上海作为现代商业的导入地,其发展势头更走在全国的前列。90年代初期,在联华、华联超市问世后,全市几乎每3天开业一家新超市,到1993底,全上海各类超市已达300多家。1995年3月,国务院在上海召开全国连锁商业经营发展现场座谈会,李岚清副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把发展超市和连锁经营方式作为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这次座谈会成为我国超市业和连锁经营方式发展的里程碑,推动了超市业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就在这一年年后,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巨头纷纷登陆我国,到2005年,世界50家零售巨头已有40多家在我国设店。落户我国的外资大型超市已近150家,占我国大型超市企业近四成比例。外资品牌的进入,不但带来了强大资本和先进管理,同时还带来了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这为我国超市发展增添了新生动力,但也随之带来了激烈的竞争风暴。1981年4月11日开业的我国首个小型超级商场,设在广州友谊商店的地下营业厅内受外资超市强势品牌的冲击与带动,1998年我国深圳、上海、北京、武汉等一线城市本土超市开始掀起跑马圈地的扩张与并购热潮。2005年其扩张势头开始转向南昌、大连、厦门、东莞等二线城市及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的三线城市。巨大的市场空间、激烈的竞争形势、迅猛的增长速度是我国超市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自1995年以来,我国连锁超市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70%,并涌现出了联华、华联、农工商等一批知名的本土品牌。据相关数据统计,2006年,我国大小超市数量已超过7万个,已成为我国零售业的主流业态。相比国外引进的大型超市,中国本土超市受制于管理规范不够、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在20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总是缺乏竞争力。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时至今日,中国超市的技术能力已经远超海外品牌,一些新形态的超市逐渐取代传统超市的经营模式。也许就像超市取代了以前的百货大楼和供销社一样,终有一天,传统超市也会成为历史。参考资料:《超市经营管理实务》 姚昆遗,邹炜;《超市辩证系统管理》赵东;《超级市场经营与管理》吴文盛;《行走大运河》大河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