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说李清照,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女诗人其实很多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杰出的女诗人?

这个问题一出,都不用看,百分之八十的朋友都会回答“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算得上古今第一才女,她的主要成就在于词论和词牌作品,虽然文气相通,但是易安居士本身对于诗词的认知是有时代局限性的。

她的“词别是一家”的看法是符合当时代文人思潮的,也因此会认为苏轼的豪放作品不过是“句读不葺之诗”——在词人的眼中,诗这种体裁在当时并不过时,但和词比起来,过于简单却是一种普遍认知。不能长短随意,不能合韵歌唱,属于一种阳春白雪,虽然不难但是兴趣不高的创作。

这是个什么意思呢?后期宋朝文人从看不起词牌到喜欢写词,并没有看不起诗,只是觉得不太合时宜,而能够伴乐演唱的词牌雕琢才是当时的文艺创作主流。

这就和我们今天看待古诗词的大部分人看法一样,我承认你很高端,但是对你并不大上心,小说、散文等等才是当下最多、最流行的文艺创作方式。所以当下之人,写古诗无论如何都无法与古人相比,因为缺乏创作热情和生活环境,没有阳光、土壤的花朵,必然不能盛开。

在宋朝,当然没有今天这么明显,但是文人重词轻诗的态度和唐朝文人重诗轻词的态度,是反过来的——唐时的词被称作“诗余”,那是好诗淘汰下来残次品的意思。

兴趣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水平,这就是今人无论如何写不出古诗词那种韵味作品的原因,同样也是宋诗和唐诗比起来总是差了一截子感觉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创作重心转移了。

李清照也有些脍炙人口、艺术水平较高的诗,不过因为她是信奉诗词分野的主,所以在她的诗作中明显能看出和词牌风格的完全不同,如《夏日绝句》、《题八咏楼》等,气势雄健如男儿英雄之作: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这当然都是好诗,但是平心而论,在诗歌整体创作水平上,与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成就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乏善可陈——李清照的成就在词上。

真正的女诗人,还得看宋朝之前。

为什么呢?因为北宋理学兴起,礼教渐横,女子的生活、精神都逐渐脱离社会主流视野,局限于家庭、身边的小环境中,很难有大的波动。缺乏对社会的敏感性,诗歌这类需要言志的文学作品,自然就很难创作出大气开阔的水平来。李清照遭受家国之变,已经算得上女子文人经历中的流离动荡,作品才因此高出同时代女子闺秀一大截出来。

上古时期先民的诗歌,根本就不会考虑性格区别,因为同工同作,社会地位、价值取向,男女之间区别并不大,自然在言志抒情的诗歌作品中,也没有男女区别。因此《诗经》中记录最早的女诗人许穆夫人,《竹竿》、《泉水》、《载驰》等,都是事体宏大,诗风雄健的作品。

随着礼教的兴起,男女逐渐内外有别。社会意识反映到文艺创作中,男女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各自的诗歌表现也就逐渐有了区别。男女之防成为社会认识中的主流,所以两汉的女诗人卓文君、蔡文姬、班婕妤、刘细君以及晋宋谢道韫,虽然都是因为诗而声名远扬,但是作品的风格逐渐细化,不再和上古一样男女无别。

历史进入隋唐时期,社会大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物产丰富、女性因为体弱受到社会关照,被免除了徭役之苦,不用种田,也不用交税。从体力劳动中彻底解放的女性,看似社会地位上升,实际上却因为失去了劳动力而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庸。白天就是绣工女红,夜晚则闺阁情思,没有生计的忧虑,性情自然和前代女诗人又有了大的不同,因此出现大量的闺阁才秀、女子诗人。唐蔡省凤有《才调集》,广涉女子歌诗,《瑶池新咏》,专录女冠歌诗——女冠,就是女道士,唐朝道教昌兴,修道者很多。而世俗女子还是为礼法所困,修道者则跳出世俗、放浪形骸,加上直接参与社会交游,视野、眼光都远高于闺阁女子,诗歌作品的水平也比普通女子要高出太多。

《全唐诗》收录诗家两千两百多人,才女一百二十多人。唐朝才女诗之盛,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说才女诗人,不说唐朝,只认李清照,实属无知。

从地位来说,唐朝第一女诗人,非武则天媚娘莫属。

武则天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平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二文”部的七言律绝,平仄正确,格律严谨。

这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时所写的七言绝句,是写给唐高宗的情诗。此诗极尽相思愁苦之感,尺幅之中曲折有致,融合了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明朗又含蓄,绚丽又清新。

“看朱成碧”出自南朝王僧孺的《夜愁示诸宾》:“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意思是愁得一夜没睡,熬得眼花心乱,连红绿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都分不清了。当然武则天用在这里,一是表示自己因为思念而心神恍惚,也可能是指时光流逝,红花落尽,只剩下了绿叶——这样更符合“看朱成碧”的字面意思。

前两句写自己因为思念君王而神思恍惚、身心憔悴,后两句则借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表达自己希望早日见到情人——你若是不相信(不信比来长下泪,“比来”就是近来),你就来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啊。此处双关意味很重,情人之间方可悟得。

武则天时期,更有才名、诗名的自然是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

上官仪获罪被诛,孙女上官婉儿配入内庭为婢,武则天深爱其才,命掌制诰,时称内舍人。唐中宗时,封昭容,权势益盛,掌内外政令,有巾帼宰相之名。她主持风雅、品评诗文,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诗人多依附门下,算得上唐格律诗的制定者之一。

上官婉儿的作品上承祖父之精微,重于对仗体式,应制诗尤为注重字词华丽,又不乏山水清音,很有盛唐风致。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选一)

登山一长望,正遇九春初。

结驷填街术,闾阎满邑居。

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

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虚。

这是一首押平水韵“六鱼”部的折腰五言律诗。第四句“闾阎满邑居”为平起平收,按格律相粘,第五句应该是平起仄收,但是这里使用仄起仄收句,并且后四句则是根据“对、粘”的格律关系继续延展,所以这首律诗的平仄关系,前四句为平起仄收绝句类型,后四句则为仄起仄收绝句类型,都是合格律的,唯有第四句和第五句不相粘,故只能称之为“折腰五律”。

九春,即春天。春,阳,七为少阳,九为老阳,所以称“九春”。结驷,车子结队而行。街术,街道。术,邑中道。闾阎,平民。闾,以二十五家为闾,泛指门户、人家。阎,里巷大门。酒尊,酒杯。尊通樽。

颈联“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才思特立,非常人能为之。既有风雪争斗的男子气概,亦有惊风舒柳的女子之态,非常难得。身份地位给了上官婉儿超出常人的认识和心态,尾联酒樽不虚故不畏,斜阳必落故只愁,满满的贵族气息。

徐慧

初唐还有一位地位较高的才女诗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充容徐慧。

徐惠四岁通论语、毛诗,八岁已善文。十三岁入宫,甚得太宗宠厚,封婕妤,又升充容,世称徐充容。唐太宗驾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药求死。第二年病逝,年仅二十四,被追封贤妃。

论文才、诗情,徐慧在武则天、上官婉儿之上。她的《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是一篇历史上罕见的、杰出的女性政论文章,为历代史家所重。《奉和御制小山赋》为和韵唐太宗《小山赋》之作,被认为是“和赋”这种文学形式的起源之作。《秋风函谷应诏》则被编入作为教导唐朝储君和皇子们如何写诗作文,具有启蒙性质的皇室教材 《初学记》。

秋风函谷应诏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

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

很明显这时候的五言作品离后来的格律规整还有些距离,这首作品通篇都是使用“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律句组成,相粘的规则还完全没有出现。同时尾联末句“应验真人还”是三平尾,但是平仄相替和相对还是完成了,仅仅是相粘没有出现。

初唐的格律,仍然在探路之中,我们看武则天和上官婉儿的作品,特别是后面薛涛、李冶、鱼玄机的作品,就能很明显体会到格律的产生、规范过程。

劲气,寒风凛冽。偃(yǎn)松,常绿小乔木,枝杈繁多。二陵,崤山有二陵,南为夏桀祖父夏后皋之墓,北陵为周文王避风雨之处。隰(xí),低湿之地。紫气东来,用典老子出关,这里是将太宗比作老子圣人。

这首五言诗风悲慨萧飒,弘大雄浑,极具男儿气概。她另有诗《长门怨》,则见识非凡。

盛唐之后,更有鲍君徽、李冶、薛涛、鱼玄机、刘采春等中唐女诗人,散落于中唐诗坛,各自璀璨,每一个都足以单独成文。

囿于篇幅,不在此间尽叙,或另开中唐女诗人篇以太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