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为镜
今年六月份,我渐渐意识到,世界是一面镜子,展现了我内心的信念。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怎样才能将修行与生活结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我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认为只有和老师呆在一起的时候才算是修行。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听老师讲课,固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发现自己固执信念的机会,但是很多时间没有办法和老师呆在一起。我为这个问题苦恼,每次线下课结束我都感到深深的失落。
这是一种分别判断,认为只有老师才能带领我前行,离开了老师我寸步难行。这也是内心的依赖和不自信,不愿意为自己的生命负起100%的责任。
发现世界为镜之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因为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修行的最好时候,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次呼吸都是修行。
发现这个奥秘之后,每一天都变得极其珍贵,看着人来人往的世界,与别人交谈之际发现看见自己内心的波澜起伏,别人的话语、行为引发我的不舒服时,能换一种角度思考:我内心压抑了什么信念我不愿意看见,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别人。
曾经听到“这个世界没有别人”这句话时,我一脸懵逼: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别人”,怎么能说没有别人呢?
从两个角度讲,一是,万物一体,自然没有我与别人之分;二是,很多时候我们在世界看到的只是自己执着的信念。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真正看见了这件事、这个人吗?还是我们看见了内心的知见、分别、判断?《***》正文中有这样一句话:Nothing true can be threatened. Nothing untrue exists. (凡真实的不受任何威胁。凡不真实的根本不存在。)既是变化的,便不是恒久的。既是恒久的,便不是变化的。对人、事变化的观点根本无法触及本质,今日他是善良的,因他有助于我,明天他是邪恶的,因他有害于我,如何判断他是否良善?他的本质是超越二元对立,非善非恶,不偏不倚的。万事万物皆是如此。
别人的评价听一听,自己做决定,大可不必为外界的评价而烦恼或者狂喜,很多时候别人的评价都是在自说自话。若是听了别人的话烦恼不已,是要反观内心,看看把什么信念弄假成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那颗如如不动的真心。
到目前为止,我对自己的认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是世界的受害者”,世界是造成我痛苦/喜悦的原因;第二阶段是“我是世界的创造者”,我想要痛苦/喜悦的经验,所以我创造了世界来体验这样的经历。
在第一阶段的时候,别人的行为和话语牵动着我的喜怒哀乐。我将眼光投给了别人,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赞美高兴好几天,会因为朋友不经意的话语暗自神伤。紧握着虚无缥缈的东西不放,幻梦破碎之后自然只剩下苦涩。
进入第二阶段的前提是:我愿意承认我在扮演受害者。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愿意承认,我假装不知道自己在扮演受害者角色。伤心的跟别人分享我悲惨的童年生活,博取大众的同情,没想到被无情揭穿自己的带上的面具,才恍然意识到原来我在扮演受害者呀!
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是改正的前提,如果不愿意承认,又有何错可改?之前在头脑上知道“我创造了我的生活”,但实际的行动是甩锅给别人,其信念就是:我没错,为什么要改?
在生活的南墙上撞得鼻青脸肿,总是在痛苦的深渊中挣扎,终于有一天受不了了开始思考:一定还有另一条路。把投向外界的眼光,投向自己内心,看看我内心到底有什么信念?我究竟想经历什么?我到底为何而来?
真正的修行的开始就是心甘情愿地承认自己生命的创造者,无论好的、坏的都是自己招惹来的,不带批判的全盘接收。
遇见烦恼时,应是鼓舞欢欣时,因为烦恼即是菩提,障碍是进步的阶梯,痛苦之因可转化为喜乐之源。
以世界为镜,看见自己内心的信念,也看破信念是可以改变的,改变了信念自然改变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