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 玉泉观

天水玉泉观是一处中规中矩的古建筑类国六,它对我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我去过的一千两百多处国保中有精确首访日期记录的最早者。在此之前去过的国保还有十处,它们要么因从小经常造访而难以考证出日期,要么因疏于记录而只能回忆出大致年月,所以可以说,2005年7月14日就是我的公元前841年。那是我第一次独自前往数百公里外的异地旅行,当时并不是文物古建控,后来所以能想起来的也只有和朋友在一起的愉快记忆,对于建筑本身倒没什么印象。2013年,时隔八载,终于有机会再次来到天水,重访了这处古迹。

相比长期作为西北政治军事重镇的兰州,天水的气质是由内而外的,不必说石窟、道观和祠庙,光是遍布老城的民居大院,就已经可以奠定它在甘肃城市中的文化底蕴排名。天水的气质是什么?在我心中,是香火缭绕的道观,是祀典庄严的祠庙,是孩童欢笑的民居,它们是鲜活的文化,不是出土的文物,小而见大,传承不绝。可叹的是,兰州那些一度让它卓然于西北的历史痕迹,霸气的王府、巍峨的城墙、轰隆的制造局,都哪去了呢?

不仅如此,天水人讲的是更东的方言,呼吸的是更湿的空气,也看得到更多的绿色,每个天水人似乎都有些看不惯压在头顶的省会兰州,言谈举止也会不自觉的流露出对自己城市的自豪。第一次来天水时,我还没意识到这一点,朋友带我去了玉泉观和南郭寺,我却不知其历史,只是作为登高观景、纳凉赏月之地了。

玉泉观又名城北寺、崇宁寺,位于天水市北部的天靖山脚下,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因地方官员称其“名山有玉泉”而得名。明清两朝历经地震、战争破坏,同时又持续扩建,形成现有规模,紧依城垣,因地制宜,顺山势而升高,气势不凡。中轴线自下而上有遇仙桥、通仙桥、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泉阁、第一山牌坊、三清殿等,侧边还有雷祖庙、三官殿、诸葛祠、托公祠、三清阁、选胜亭、静观亭、苍圣殿、玉泉井。现存大小建筑89座,其中明代建筑5座,清代建筑61座。

通仙桥。上部为廊桥模样,下部却是单孔拱桥,其实更接近于泄洪用的涵洞。

桥另一侧,“玉泉观”匾后是灵官殿。

通仙桥内部,历代牌匾众多。

桥头廊檐下写着“天靖山玉泉观道教叢林”,内部横梁则分别挂着“陆海灵舟”、“山不在高”、“仙路飞桥”、“紫气旋迴”四块牌匾。

当时那位陪我游览玉泉观的同学,其先祖就在此匾中以“画工”的身份署了名。

过桥拾级而上。

首先经过的是“天门”牌坊。

接下来是门楼一座,内外分悬“两河胜境”和“玉泉仙洞”匾。

“石池清水是吾心,刚被桃花影倒沉。一到邽山宫阙内,销闲澄虑七弦琴。”吕洞宾和玉泉观也是有过交集的。

回看“天门”牌楼,背面写着“观听万方”。

53级台阶之后是“人间天上”牌坊。

这株千年古树的树干中,嵌有一块不知何时侵入的黑色石头,大概是古人的恶作剧吧。

玉皇殿,建于明代,是玉泉观的核心建筑。

“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神”位。

台基侧面幸存有元代砖雕,台基上的柱础也为元代之物。

“宏德则明”。“冲虚无象”。

山墙悬鱼和琉璃鸱吻。

过街楼形式的钟鼓楼。

玉泉观有七株千年古木,这株寿命最长,号称“玉泉观第一柏”。

“层峦叠翠”牌楼。

山侧陡峭的石阶,正是俯瞰城市的好地方。

玉皇殿的屋脊,与天水最高的建筑相对峙。

回到中轴线,这是中轴线第三座牌坊,“陇上瀛洲”。

三清殿,建于明嘉靖年间。

北斗九皇宫。

过此门向下可至玉泉。

崖侧乱石似为人工堆砌。

玉泉井。

唐代时称“石池”,宋代改称“玉泉”,后又称“明眼泉”、“八卦泉”、“三味泉”,惜文革时被填,现在看到的自然是假货了。

三仙洞,相传为汉代卢真人、元代梁真人和清代马真人升仙之处。洞上有张三丰“迹驻黄鹤”手迹。

元代四面道流碑,位于选胜亭内。四面分别刻有《元世祖皇帝褒封制词》、《全真祖宗之图》、《全真道演变过程》和《祖师五篇秘语》,其中有“大元国大德六年”落款。

碑廊。

廊内有赵孟頫草书碑四通,各书五绝一首,其中三首作者分别为唐李白《夜下征虏亭》、唐韦应物《西寨山》和宋王安石《题舫子》。

俯瞰玉泉观中轴线。

玉泉观外有仿古街,不过人迹罕至,景区内外地游客也不多。据说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玉泉观有类似庙会的“朝观”活动,当地人都会前去一拜,可惜时逢淡季,虽可以独享名山,却无从领略这番热闹景象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