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染的活化石——古老夹缬之美
夹缬
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神秘消失的宫廷绝技
大唐盛世的印染之花
(唐)蓝地唐草花鸟纹夹缬絁(日 正仓院藏)
夹缬是一种极其古老的印花染色方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大唐盛世,原理与扎染相似,但是工艺更加复杂。到了宋朝,这种印染工艺逐渐消失。《唐语林》引《因语录》云:"玄宗时柳婕妤有才学,上甚重之。婕妤妹适赵氏,性巧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之象而为夹缬。因婕妤生日献王皇后一匹,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 这说明早期夹缬工艺是来自民间的,由于其染织技术的复杂,而产量又特别低,一般平民百姓是用不起的,只是皇家及贵族妇女向平民百姓炫耀其高贵身份的特殊用品。当看到唐朝的夹缬作品时,很难想象古人怎样在布上用木板夹出各样的色彩和美丽的图案的。
(唐)狩猎纹夹缬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据历史记载,大唐时期,在丝织品上染出各色图案的夹缬盛极一时,有皇家不惜成本的金钱支持和开发新样式,“夹缬”的花样繁华似锦,不断推出,以至后来官兵的军服有时也用不容易仿制的“夹缬”来做标识。唐朝诗人白居易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诗句“成都新夹缬,梁喊碎胭脂”,正是夹缬在唐朝盛极一时的写照。如今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技艺慢慢走向消亡,在现代织物的冲击下,纯手工制作的夹缬制品没有销路,已经很难遇到了。
夹
缬
在唐代,日本天皇仰慕大唐文明,曾派遣了数以千计的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到中国学习大唐文化。为礼尚往来,大唐皇帝将当时皇家专用的高档染织工艺品作为礼品回赠日本天皇。这些从大唐来的高档舶来品,由于稀少珍贵,将630余件奉献给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供养”卢舍那大佛。这批“献物”有两件唐代染织工艺品“羊木臈缬屏风”、“绀地花树双鸟纹夹缬 ”,文物历经千年“磨难”传世,相当的难得,让千年后的我们也有机会目睹大唐盛世的辉煌产物。
(唐)羊木臈缬屏风(日 正仓院藏)
屏风高1.63米,染成黄色后上蜡,然后再染红色,这样上蜡的部分就形成了图案:一株大树下站着一只卷角羊,羊身上有几何形图案。这个屏风不光工艺精美,更是古代丝绸之路交流的重要例证。根据屏风上的墨书记录,这个屏风是751年之后在日本制作的。
夹缬最为独特的地方就是它的颜色和图案都是用雕版夹印出来的,必须先雕木质镂空双面花板,图样以传统吉祥纹样或以皇家专用纹样为主。印染时将用水浸泡湿透的锦帛在对折后夹持于两块镂空版之间,然后用线绳加以紧固,防止织物移动,于镂空处注入天然染料,然后解开后花纹即现。如涂刷防白浆,则经干燥染色后,搓去白浆就能制得色底白花织物。史料记载的绞缬名称就有“大撮晕缬、玛瑙缬、醉眼缬、方胜缬、团宫缬”等。现在绝大多数已经失传。而日本却将这种染织方法沿袭了下来。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唐代宝相花夹缬褶绢裙
(唐 )赤紫地水波鱼鸟纹 缬絁 (日 正仓院藏)
(唐)鹿草木夹缬屏风(日 正仓院藏)
(唐)绀地花树双鸟纹夹缬(日 正仓院藏)
(唐)白底花鸟纹夹缬絁(日 正仓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