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是零,首是一

“北京有个颐和园,但“颐和”是什么意思?颐和从小处说就是吃得合适,从大处说就是颐养和气,不偏激、不走极端。下巴和两侧的腮帮子都是颐。颐指气使中的颐,就是努着下巴指派人,不动手、不动嘴,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以上,是厚朴中医堂堂主徐文兵先生所著《知己》一书的节选。
这是一本中医入门读物。书中引经据典、鞭辟入里、生动有趣,带领我们从头到脚,由内到外地了解我们的身体,学会“知己”。
 
以下,尽量用简练的语言呈现书中叙述。

目录

身和体是两码事
元是零,首是一
颜色不是脸色
额是天庭,颐是地阁
七窍和长寿
牙齿和婴儿
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向后弯脖子是曲项,向前弯脖子是曲颈
肩周炎,病根在生殖系统
腋下无汗,心气不通
胸宽豁达,胸窄敏感
乳腺癌,情欲不遂、忧愁暗恨郁结所致
心口窝和护心境
前是胸,后是背,两侧是胁
胸不是怀
肚脐影响气血运行
臀和股
膝关节调养,从肝肾入手
所有关节都是气血供应不足的地方
多喝水是个谬论


身和体是两码事
身是躯干,体是分支。身是本,体是末。搞清楚“身体”,事关生死。
《黄帝内经》云:“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气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而到了五十岁,年过半百,就会出现动作皆衰的现象,就是老百姓说的“人老先老腿”。
“强身健体”一词的顺序很重要,先有强健的身躯,才会有强健的肢体。健体容易,因为四肢肌肉受意识控制。所以,健体容易;内脏不受意识支配。所以,健身不易。中医的气功静坐、站桩、气功和印度瑜伽等修炼方法,解决的就是“健身”问题,当然也涵盖健体和更高级的修心问题。
但是现在的人们似乎本末倒置了,为了“健体”达到肌肉发达的目的,不惜伤身。完全不管不看自己的年龄和体质,更不知道自己肢体的萎弱是内在“身躯”的不足,不是去充盈躯干的气血,而是强迫气血流向四肢,“心脏不骤停才怪”。
健身很难,要求的条件很多。首先要调整呼吸。呼吸之间会有停顿,这个停顿就是“息”。这个息出不来,人就永远不会得到休息;这个息越长,人的气血就越充盈旺盛,能量释放出来后行为做事,人才有出息。其次要调心。放弃后天的强迫意识,回归自然本能状态,让自心做主,元神出现,以恢复代偿和自愈功能。再次要四肢不动,或者做特定姿势,柔和缓慢地运动,以符合或诱发内心的活动。
元是零,首是一
“元”和“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元指被头颅包裹在内的脑髓、脑浆;首指头颅、头面、头发、头脸。元是零,首是一。
首是象形字,从巛从自,按金文的字形,上指头发,下指眼睛,合起来指头面、头颅。古人束发留须,源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的孝道。头发于人的意义不亚于头颅,中医有“发为血之余”的理论,情人之间互赠信物,几缕青丝包在香囊之中,包含无限情意。佛教入本土,剃度出家,斩去“三千烦恼丝”,断绝世俗亲缘关系也在一念之中。
元通玄,与虚无同义。道家和中医讲“无中生有”,“无”指无形,以物质以外的形式存在。“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每个人生来都秉承父母遗传的精气神,这被称为元精、元气和元神,元也被称为先天。
 
颜色不是脸色
颜是面的一部分,特指两眉、两眼中间。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颜,眉目之间也。”
人活脸面树活皮,多数人认为颜面就是脸面。颜面尽失、颜面扫地都是指丢了面子。其实人们在这里说的只是“面”,没“颜”什么事儿。
颜色不是脸色,而是特指印堂的光彩和色泽。中医看病诊断讲究望、闻、问、切,望诊首先就是要查看颜色。印堂发亮被认为踩到点儿上走好运,印堂发暗则被认为要走霉运,甚至会有血光牢狱之灾。
在中医里,印堂和山根穴都是督脉所过,是经外奇穴。督脉属阳主温热,属于奇经八脉,运行元气,发源于小腹丹田,出会阴过肛门沿尾椎直上颠顶百会,然后下行到印堂、山根、鼻梁,过人中止于上牙龈中间。
颜(印堂、山根)被人体最热的督脉经过,又被次热的足太阳膀胱经包裹,正常健康的人当然应该是发光、发亮的。

“如果颜色灰暗、晦暗,甚至出现黑斑、暗点,那一定是督脉或膀胱经出现了不够热(阳虚)或过冷(阴实)的问题”。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势必影响心理和情绪,身心有问题势必影响工作和生活,所谓倒霉不走运也是顺理成章的。

面色和颜色发黑、发暗的患者,请中医针刺印堂穴后,一到两周后可以看到印堂和眉毛下的皮肤颜色开始变白变亮。这就是中医说的“阳气来复,由此转运”。

道家修行把印堂作为上丹田,功夫修炼到一定程度可以凝神出窍,紧闭双眼却可以通过印堂感知外界,此为出神。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马王爷都有这个本事。古今中外,很多人都习惯在印堂上点些颜色,印度人自不必说,中国人“对镜贴花黄”贴的也是这个地方。小孩子受到惊吓后,惊啼哭闹不能安卧,也可以在这里涂点儿朱砂,给那些作祟的鬼怪一点“颜色”瞧瞧。

颜是面的一部分,面则覆盖很广,全面、正面、侧面、上面、下面、反面都离不开这个“面”。

面的最上方是“额”。按照中医经络理论,前额被足阳明胃经从两侧向中心覆盖,前额正中也就是印堂向上的地方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平时自觉前额痛,干呕吐涎沫,前额发黑、发暗,甚至出现斑点,一般诊断为胃寒。

前额如果出现横纹,多是慢性胃病,气虚血弱,不能充盈肌肤,往往留下沟回。青少年时期就伤了脾胃的人,往往很早就出现前额皱纹,显得早熟。

前额正中出现竖条皱纹,与习惯性皱眉、蹙眉有关,深入研究的话,会发现是膀胱、前列腺和子宫出现问题的前兆,一般提示中年人长期习惯性憋尿、男性前列腺增生肥大、女性子宫肌瘤。

古代的孩子一般多蓄刘海,盖在脑门上如同搭个凉棚,起到阴阳平衡的作用。所谓“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脸也是面最大的一部分,它的肌肉、血管、神经最丰富。

按照中医经络理论,脸主要被足阳明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覆盖。足阳明胃经起于瞳孔正下方的眼眶,下行过嘴角到腮帮子,反折沿脸颊上行直到前额;手太阳小肠经从脖子上来,经过颧骨止于耳前。中医认为心和小肠相表里,这就决定了脸是胃口和心情的外在表现。

中医认为面子是由里子决定的。六腑(胃、小肠、大肠、胆、三焦、膀胱)功能的衰退是导致脸面颜色、光泽衰退的主要原因,所以真正的美容,应该是增强胃肠蠕动和消化排泄,抽筋、拉皮、打羊胎素、打肉毒素都是治标不治本。

人活脸面树活皮,调理好身心健康就会有张好脸,别人才会给你面子。

督脉图
额是天庭,颐是地阁
北京有个颐和园,但“颐和”是什么意思?“颐和”从小处说就是吃得合适,从大处说就是颐养和气,不偏激、不走极端。
下巴和两侧的腮帮子都是“颐”。颐指气使中的“颐”,就是努着下巴指派人,不动手、不动嘴,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相术把额看作天庭,那么颐就是地阁。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所谓福相、贵相就是额头要前凸,下巴要方正,腮帮子要鼓。《西游记》中有个人物,但见他“大耳横颐方面相,肩查腹满身躯胖。一腔春意喜盈盈,两眼秋波光荡荡。敞袖飘然福气多,芒鞋洒落精神壮”,说的就是大肚弥勒佛。
大快朵颐在北京土话里叫“甩开腮帮子吃”。“朵”指咀嚼,《周易·颐卦》中说“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形容人大口吃得痛快。身体健康的人一般喜欢吃筋道、有嚼头的食物,不然感觉有劲儿没处使;身体虚弱特别是有胃病的人,咬嚼一会儿就腮帮子发酸,所以只能吃烂软的食物。
七窍和长寿
七窍就是头面部的七个窟窿眼儿,双眼、双鼻孔、双耳和嘴巴。古人把头面七窍加前后二阴称为九窍。女人还多了产道,总共十窍。
人们常用七窍的状态来描述人的精神状态,聪明两个字指的就是双耳、双眼的功能状态好,代指人的精神状态好。俗话说的,人到老了“耳不聋眼不花”也是如此。
开通七窍来感知和接纳外界的能量、信息、物质是为了后天的生存,如果衣食饱暖、安危生存无忧,那人就没必要消耗太多的精气神用在七窍上,就可以尽可能地闭户塞牖,关闭视听,眼不见、耳不听、口不食。唯一不能了断的是呼吸,但是我们可以有意识调节,使呼吸变得绵长悠远,呼和吸之间的停顿加长,进入所谓“胎息”的状态。这时候就有可能进入恍惚幽眇的浑沌状态,出神入化。
人们被欲望驱使、环境鼓噪,不停奔波忙碌、拼命的情况,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整天盯着手机、电脑看的人,是不是已经视力下降或眼花了?整天塞着耳机听音乐的人,是不是开始耳鸣或听力下降了?整天自称吃货,不停地往嘴里塞各种美食的人,是不是血糖、血脂和尿酸都高了?整天呼吸肮脏、污浊空气的人,是不是肺里长出结节了?
想长寿,就要做减法,少看、少听、少吃、多息。最简单的就是闭目养神。
牙齿和婴儿
牙和齿是有区别的。中文是象形文字,牙象征前面的门牙和犬牙,齿代表臼齿。牙的作用是切碎、撕裂食物,而齿的作用是用来研磨。牙齿合起来完成了咀嚼功能。
对于婴儿来说,咀嚼与吞咽能力是需要学习的。6~12个月大的宝宝正是发展咀嚼与吞咽的关键期,如果没有练习,到了1岁以后他们就会拒绝尝试。即使孩子肯吃,有时也会马上吐掉,造成喂食上的困难。
现在临床上出现的问题是,很多孩子的个别或全部的乳牙都烂掉了,去看牙医,牙医只能建议等大了换恒牙,而根本不关心这是孩子喂养方式和饮食习惯出了问题,这其实是一种富裕家庭的营养不良病。据作者的临床经验,幼儿乳牙糜烂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碳酸饮料和含糖饮料,二是消化不良和胃酸反流。这种孩子睡觉时容易折腾,在床上翻滚打把势,趴着睡觉,手脚心发烧,也容易嘴巴臭有口气,经常会出现嗓子疼和扁桃体肿大,脾气也不好,容易烦躁没有耐心。
还有就是孩子乳牙到时不脱落,或者脱落以后不长新牙。有的人甚至会终身不换恒牙,带着奶牙长到中年。儿童不换牙和乳牙糜烂的原因及道理是一样的,都是营养过剩导致的营养不良。
中医理论认为,人是天然被设计、制造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一个系统过度亢盛会削弱另外一个系统的功能。所谓相生相克,此消彼长。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而脾胃属土,如果饮食过度、营养过剩就会导致脾胃实热,克伐肾水,肾精不足,就无力支撑牙齿的生长发育。所以碰到这种情况的父母,应及时带儿童去看中医,调整饮食习惯,禁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忌口饮料、牛奶、水果。先服用帮助消化的中药,再吃补肾壮骨的中药,这样就能及时帮助孩子长出新牙。
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老话说的“食不言寝不语”。这么苦口婆心的说教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怕咽喉紊乱不分,把食物或水浆呛到气管里。
咽和喉是两个概念,咽通食道,喉通气管。《黄帝内经》的《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说:“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咽与喉相连而有别。咽在后,下连食道,直贯胃腑,为胃之系;喉在前,下通气道,连于肺脏,属肺之系。《灵枢·忧恚无言》篇中说:“咽喉者,水谷之道路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咽喉的实际含义偏向喉。人可以几天或十几天不吃饭、不喝水,但不呼吸是分分钟钟要命的事。所以,扼住命运的咽喉多是指喉咙。
中医称扁桃体为乳娥、喉核。中医认为,扁桃体出现红肿、疼痛、化脓是人体正气抵御外邪而产生的热毒,是身体的正常预警,所以治疗上要因势利导,扶正祛邪,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的中药,比如金银花、连翘、桔梗、玄参等治疗。
临床上常见的是慢性咽炎,这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不是正邪交争所致,而是内在阴血不足。咽喉为经脉循行之要冲,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外,其余经脉或直接抵达咽喉,或于咽喉旁经过。中医一般用养血、滋阴、润燥的方药,比如麦味地黄丸、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此外,通过针刺内脚踝正下方的骨缝照海穴,也能有效缓解咽喉干燥、疼痛。
喉咙是人体的发声器官,喉像个小匣子装着两条发声的音弦——声带。咽主管吞咽食物,喉主呼吸、发声。
咙与喉同意,指气管的开端,比如水龙头便有此意。喉咙主要的构造是喉结,基督教徒称之为“亚当的苹果”,说是人类祖先在伊甸园偷吃禁果,一块苹果卡在喉头就成了喉结。这种说法影响深远,给人造成只有男人有喉结而女人没有的印象。其实不然,男女都有喉结。胎儿在2个月时,喉软骨开始发育,出生后的5~6年里每年都在生长,但到了7岁或青春期,喉软骨基本停止生长。
中医对喉结的认识离不开经络和脏腑,喉结是任脉和冲脉循行经过之处。任脉和冲脉都起于丹田,由先天肾精化生。冲脉和任脉气血不足会直接影响喉结发育,气血充盈,下面肾精封固不漏,男生就会长出喉结和胡须;反之,就会出现胡须稀少、喉结不长、声音不变的问题。针对男生的治疗需要先补肾、堵漏洞,再增益、充实肾精。
民国时期唱京剧的名家都有一套自己养护嗓子的方法和秘诀。比如众人熟知的不吃辛辣,不嗜烟酒、睡前嚼梨片、平时喝胖大海等。但就是这也不能保证演员不会在演出当天突然失声。突发喑哑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加上内有积食、急火攻心。一般每个京剧名角都有个信得过的中医大夫,这时候救场如救火,医生赶来诊断检查后,一般予以疏风散寒清热的中药散剂或汤剂口服,通利咽喉,内容药物一般是蝉蜕、薄荷、木蝴蝶、白僵蚕等。有时候还需要进行针刺治疗,一般选取手腕上心经的通里穴或脚背上肝经的太冲穴,也有选取脖子上的风池、风府、天容、扶突、天突等穴位的。这是真刀真枪、检验功夫的时候,中医的喉科专家一般都能手到病除,保证京剧名角当晚登台演出亮嗓,给付医家的诊费也不菲,结局是皆大欢喜。
比起急性失声而言,慢性的声音嘶哑更令人痛苦,因为它是登台讲课的老师、歌手和播音主持人的职业病。比较严重的就是声带出现问题,有的长出息肉,有的长出结节,有的长出肿瘤,甚至患恶性肿瘤,也就是喉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慢性的声音嘶哑确实是烟酒嗓,过量的无节制吸烟和饮酒对声带刺激影响很大。中医看到的是吸烟、喝酒背后的东西,其实是无节制的昼夜颠倒的作息和压抑痛苦的心情。毕竟言为心声,内心的压抑、纠结,以及捏着嗓子说话和言不由衷的表达是声带出现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向后弯脖子是曲项,向前弯脖子是曲颈
脖子前面是颈,后面是项。向后弯脖子是曲项,向前弯脖子是曲颈。“向天歌”是嘴向上、向后弯脖子,当然就是“曲项向天歌”了。正常人的颈椎有个天然的生理弯曲,而且是向后弯的。这是人类进化的自然结果,至少说明人是经常仰面朝天,仰望星空的。自然界中,好像只有猪的脖子是直直的,而猪是从来不看天的。有了这个生理弯曲,人的颈椎像弹簧一样有弹性可压缩,才能更好地支撑头颅,保持前后左右的旋转活动。软组织附着于颈椎成长发育,肌肉在发力时保持紧绷,松懈时保持柔软,骨正筋柔,气血周流。
为什么要区分颈项呢?两者除了位置不同,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也不同。脖子上连头颅,下接胸腔、脊柱,中间靠七节颈椎支撑;颈椎中间是脊髓,外边被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肌肉包裹。很多人喜欢啃鸡脖、鸭脖,原因是它们的脖子经常活动,是活肉,比僵死的肉更鲜嫩、更美味。
相比而言,颈比项更重要。颈的正中是人的食管和气管,锁喉、割喉、断喉说的都是颈部;正中两侧就是颈动脉,中医把它叫作人迎。在诊断中要和手腕桡动脉相互比较参照,以判断身体状况。“交颈而眠”指两人面对面相拥,不仅敞开胸怀,而且把最致命的部位暴露给对方。“刎颈之交”其实就是交心换命的生死之交。冷兵器时代自杀的方式多是自刎,一般都是反向执刀划向一侧的颈动脉,身体因本能的疼痛,手臂向外撒开,导致切向脖子的力量加大,刀刃切得更深,快速了结。
肩周炎的 病根在生殖系统
肩膀是躯干和上肢的接合部,内在是肩胛骨、锁骨和肱骨互相咬合形成的6个关节,关节被韧带和肌腱连接、固定,外面包裹着肌肉血管和神经。确切地说,肩和膀是两个概念,肩平膀圆。肩由躯干上方的锁骨和肩胛骨的上端搭建,上面覆盖着斜方肌,上连后项,下连脊柱和上背肩胛骨。膀指上肢肱骨和外侧覆盖的三角肌。
肩关节是人体运动范围最大而又最灵活的关节,它可做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以及环转等运动。但肩关节的这个结构上的特点虽然保证了它的灵活性,但它的牢固性和稳定性都较其他关节稍差,是全身大关节中结构最不稳固的关节。
说到肩膀就不能不说肩周炎,此病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人群,又被称为“五十肩”,且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中医有整体观,从来不认为肩膀疼就只是肩膀的事情。可以粗略地说,肩周炎是由风寒凝滞、气血瘀阻造成的。具体来讲,50岁这个年龄是女人闭经、男人性功能衰弱的阶段。人到中年,以前透支精血,积攒的病邪在身体阳气不足的情况下统一爆发。临床上我们观察到,肩周炎患者不论男女,其小腹往往冰凉而坚硬,按揉或点压小腹时,即可诱发或加重其肩周疼痛,有的患者会感觉到肩膀发酸、冒凉气,可见肩周炎的病根还是在生殖系统上。中医治疗肩周炎首先通过针刺、艾灸和按摩的方法,松解肩周局部的组织粘连,暂时缓解疼痛。对肩膀剧痛不让触摸的患者,可以针刺肩膀对侧小腿足阳明胃经的条口穴,达到快速止痛的目的。想根治肩周炎,还是要服用补肾壮阳、活血化瘀的药物。小肚子变得温暖柔软了,肩膀才能不疼,变得灵活自如。
腋下无汗,心气不通
我们知道,想让人发笑就去挠胳肢窝。其实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健康的人或心气足的人会发笑,尤其是健康的孩子,浑身都是痒痒肉,稍微触碰就“咯、咯、咯”笑个不停。心气虚或邪气扰心的人,被人挠胳肢窝时,产生的是痛苦和厌恶。传说,中世纪欧洲有一种刑罚就是久久地挠人胳肢窝,直到把人折磨死为止。
腋窝俗称“胳肢窝”,是身和体的接合部之一,连接胸腔和上肢。肩关节由锁骨、肩胛骨、肋骨和上臂的肱骨合围,与肌肉和筋腱共同搭建了这么一个小窝,让软组织血管、神经、淋巴管和皮毛受到庇护,得以窝据。
20世纪80年代出现气功热的时候,社会上有很多气功骗子。有人声称自己可以用意念控制自己的血压,其骗术的奥秘就在于腋窝夹着一个皮球,夹紧胳膊的时候,皮球压迫腋动脉,造成供血障碍,使得中肘窝检测的血压升高。放松胳膊的时候,皮球不再压迫腋动脉,血压回归正常。
中医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腋窝,把腋动脉的搏动点称为极泉穴。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第一个穴位,按压并弹拨极泉穴时,如果酥麻酸胀的感觉能够传导到手掌小指的末端,那就说明心经是通畅的。反之,如果点按极泉穴时,产生剧痛的感觉,那就说明腋窝已经窝藏了邪气,人的心情和心神被干扰,会推断出人的情绪、情感和睡眠都出现了问题。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主喜乐。心气足了,人会自然而然地高兴,为人处世都很阳光、正面。心气虚了,就会丧失欲望、兴趣和好奇心,干什么都没心气、没劲。如果邪气乘虚而入,那人就会产生消极厌世、自卑、愧疚和自杀的情绪。
腋窝本来是对外开放的,因为腋窝有丰富的汗腺。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出汗本身就是身体排毒的一种方式。腋下无汗的人,一半是精血枯竭,另一半是心气不通畅。
胸宽豁达,胸窄敏感
精气神是中医的基本概念。精泛指有形的物质,是构成血肉之躯的基础。最宝贵的是藏在骨子里的精髓,包括被头颅包裹的脑髓,被颈椎、胸椎、尾椎包裹的脊髓,被骨头包裹的骨髓,还有牙髓(中医认为牙为骨之余)。其次就是被骨头半包裹起来的五藏:肝、心、脾、肺、肾。“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所谓骨头半包裹的部位就是指胸膛。
中医认为身心不二,性格、情绪的物质基础都是肉身,胸廓宽的人多性情豁达开朗,善于交际,精力充沛;胸廓极窄的人细腻、敏感、多疑,容易受伤害,但是有艺术天赋。胸廓的宽窄主要来自先天遗传,后天难以改变,最好是知天达命,顺应身体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兴趣爱好。当然,在少年儿童时,让男孩子多做俯卧撑和双杠的支撑动作,有利于扩展胸襟,提高胸腔的容量。
胸膛的正中,两乳头中间,约第4肋和第5肋间的地方有一个重要的穴位——膻中。所谓“人活一口气”,膻中就是这口气的汇聚之处。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过于亢进或过于压抑,最终往往蓄积在膻中。
人一旦负面能量积蓄过久,虽然没有产生器质性的病理问题,但会出现许多难以忍受的症状,比如胸闷、胸痛、心悸、惊恐、焦虑等。这是非物质的能量积累,大猩猩极端愤怒下的招牌动作,双手捶打膻中穴,就能释放蓄积的邪气。“捶胸顿足”就是这么来的,顿足的目的是鼓舞肾气,配合大呼小叫就更利于舒畅心情。
乳腺癌,情欲不遂、忧愁暗恨郁结所致
乳的本意并不是指奶汁或喂奶,而是专指人或鸟生子(兽类生子叫产)。从其字形就能体会字意:左上角代表玄鸟,左下是子,右边流动曲线会意哺育。
说到哺乳,现代人粗糙的理解就是喂奶。这只是“乳”之意,而“哺”的意思被完全忽略了。“哺”指嘴对嘴喂食。嗷嗷待哺,就是小鸟在巢中张开小嘴等着老鸟来喂虫子。周公吐哺,是说周公勤于政务,一顿饭的工夫,三次把吃到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好去接待客人。
乳房并不只是为了喂奶而存在,否则很难解释男人为什么也长乳房。乳房,特别是乳头,首先是性器官,是性敏感点。乳头的正中是膻中穴,“膻中者,喜乐出焉”,性情萌动的时候,前期会有脸红心跳、心头撞鹿的感觉;中期则出现乳头微痒挠心、乳房鼓胀、乳头变硬勃起的状态。前戏的时候抚、触、揉、按、吸吮乳房和乳头,能有效刺激动情,促进性腺分泌、阴茎勃起,保证性爱质量。
“宁舍娇儿不舍郎”说的就是人性在乳房上对于性爱和哺乳这两个功能的取舍。
反过来讲,乳房也是恶劣情绪和情感的集结中心。长期或强烈的情绪、感情伤害都会在乳房留下能量和物质的淤积,最终导致肿瘤和癌变。
中医理论认为,人有五脏六腑,其中对于负责情绪变化的心包来说,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过度激烈的变化会伤心,进而影响全身气血的运行。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忧则气沉,思则气结”。
心包经的募穴,即发源地总开关,就是膻中穴。心包经经过乳头,在乳头上方一寸浮出体表,就是天池穴,是乳腺癌的高发部位。中医学认为,乳腺癌是情欲不遂、忧愁暗恨郁结所致。
乳头正上方的穴位叫“膺窗”,知道成语“义愤填膺”,就不难理解这里为什么是乳腺增生的多发部位。很多女性在月经前,乳腺上方开始鼓胀疼痛,脾气变得暴躁易怒,有的还会莫名哭泣。直到月经来了,排出血块,疼痛才会消失,情绪才会好转。这些人平素性情温和、隐忍,甚至是委曲求全、忍气吞声,非得借助经前肝胆气血旺盛时才能发作一下。
从中医的角度看,物质背后有能量的推动(气),气的背后有精神指引方向。仅仅从物质层面理解乳房疾病是远远不够的,关注精神和心理健康才是预防和治疗乳腺癌的正确方向。
心口窝和护心境
前胸正中是胸骨,胸骨柄的末端长有软骨,西方人叫剑突,中国人称为蔽骨。蔽骨和肋骨合围而成的这个地方,就是心口窝。心口窝的左侧是脾脏,上面是心肺,下面是横结肠和胃,不能不说这是个要害部位。
古人之所以把这个地方叫作心口,是因为他们超越物质层面去认识人体,发现这里是心气出入的地方。心口窝藏着一个大穴——巨阙,它是心的募穴,属于任脉,在剑突下一寸处,是心气汇聚的地方。
《水浒传》中西门庆一脚踢中武大郎的心口窝,他立刻“口里吐血,面皮腊查也似黄了”。就凭这一记窝心脚,不用日后潘金莲下毒,武大郎也活不了几天。
“黑虎掏心”打击的也是这个部位。一则力道沉重,直接伤及内脏;另外,打断蔽骨或软肋,折断的骨头茬子会向内刺破五脏。蔽骨不是人人都有的。蔽是保护、遮蔽、隐蔽之意,古人认为蔽骨保护的是心。冷兵器时代将士们身着盔甲,在这个地方戴一个铜镜,叫作护心镜。
人们常说的“添堵”“膈应”,与块垒大同小异。上述症状的产生,就是情绪、感情因素造成的肉身痛苦,发生的部位就在心口窝。
愁是一种不良的情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改变不了外界,只能自己较劲、纠结。块垒就是堵在心口窝那种沉重、郁闷、压抑的感觉,是身心同病。
中医把心结称为“伏梁”“小结胸病”“心下痞”。痞同否,有上热下寒、阴阳隔绝不通之意。中医治疗心下痞,根据郁结的程度轻重及寒热属性不同,可以用伏梁丸、小陷胸汤、泻心汤一类的中药方剂治疗,也可以用针刺、艾灸点穴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催吐,一吐为快,块垒俱消。
前是胸,后是背,两侧是胁
人体前面是胸,后面是背,两侧是胁,说起来都是肋。孔颖达疏:“胁是腋下之名,其骨谓之肋。”
胸腔的作用首先是维持心肺功能,其次是保护这些重要的脏器。沿第7块胸椎水平生长的膈肌将胸腔分成两部分,上面是心、肺,下面是肝、脾、肾。有肋骨的支撑和肋间隙肌肉的发力,胸腔才能鼓荡如橐龠(tuó yuè)、风箱,保障肺的呼吸。肺本身没有力量,只能被动地随胸腔运动,胸腔扩张,肺随之进气。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只要胸膜腔进入了空气,就会对肺囊产生压迫,患者出现剧烈的胸痛、咳嗽症状,严重时会造成肺不张、窒息,这就是气胸。
如果单纯强调胸腔对心肺的保护作用,那人的进化应该是肋骨连成一片,那样就丧失了心肺的功能。人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烈的时候,心跳会加快,心脏和主动脉弓的搏动幅度都会加大。正常的人或消瘦的人,可在左乳房下方看到肋间肌肉的跳动,其实这是心尖搏动。如果胸腔是骨化固定的,那对心脏就会形成压迫和伤害,危及生命。
中医认为,胸腹属阴,腰背属阳,两胁处于阴阳交界、半阴半阳的地界,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影响肝胆功能。
所谓“酒壮怂人胆”,指饮酒以后,肝胆气血充盈,胆气浮横,可以暂时使人变得蛮横、勇猛。现代医学也发现,胆道系统疾病(胆囊炎、胆结石)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供氧和需氧失衡),从而引起心绞痛、心律不齐,甚至心肌梗塞等症状,这叫“胆心综合征”。按揉腋下渊腋和辄筋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胸不是怀
由于胸和怀两个字经常连用,导致很多人把胸当成了怀。其实,怀泛指上衣包裹的身躯,涵盖了胸、腹和小腹。
敞胸露怀暴露的不光是前胸,还有肚子;探怀不光指把手伸向胸膛、乳房,还指摸向衣服里面;纵体入怀,也不光指胸前。所谓怀抱,只要是上臂能环绕、搂到的都算,将小腹算在内也是可以的。说怀不光是胸,最具说服力的应该是“坐怀不乱”一词。
多了竖心旁,怀就有了动心的意思,表示包藏在内心的欲望、情绪、情感、神灵、意识、才学等,于是有了怀疑、怀念、怀春、怀忿、怀仁、怀柔、怀恨在心、怀才不遇、心怀鬼胎、心怀叵测等词。
胸怀锦绣倒也罢了,如果藏在内心的东西是负面、阴暗的,比如不良的情绪、情感在心中纠结,这就让人难以释怀,时间长了,免不了会得心身疾病。中医有一套身心合一的理论体系和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能帮助人解除内心的苦痛,将蓄积在内心的有形瘀结化成无形的能量释放出来,将不良信息消除,让人们心怀坦荡,开怀大笑。
肚脐影响气血运行
脐是脐带连接胎儿的端口,另一端在胎盘。大多数民族认为,人出生以后就没肚脐什么事儿了,只有中国人重视它:人出生后,肚脐作为有形物质的通道虽然封闭了,但依然可以作为气味及能量的补充、流动的窗口。中医把肚脐称为“神阙”。阙是缺口、中央大门的意思。天安门正中那个只有皇帝可以出入的大门就是阙,神阙就是通神的大门。按西方画家的视角,肚脐正好在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中医认为,神阙是腹部正中任脉的第8个穴位,上通心神,下交肾精。
中医治疗元气脱失的方法就是“补”,补脱失的漏洞。最好的药物是人参,古人讲“人参大补元气”,但后人把补理解成“益”,以为吃人参能增加元气,延长寿命。这完全是痴心妄想。服用人参后,神阙漏气的情况会改善,脐周动脉搏动会减弱、消失,人体又回到靠心脏和主动脉弓搏动输血的状态,身体就会逐渐平复。
很多人研究中国古人的避孕方法。其实很简单:如果不想怀孕,用麝香或含有麝香的药物敷在肚脐上就可以了。汉朝那个能在盘子上跳舞的美女赵飞燕就是这么干的。偶尔使用能避孕,长期使用就是终身不孕。当然,肚脐上敷贴麝香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让女人美艳如花——“华而不实”就是这个意思。
华人自古喜欢玉。玉在上古时作为祭祀礼器,有沟通天地鬼神的作用;普通人带块玉在身上,则有养护心神、辟除邪恶的作用。佩戴不同形制、材质的玉,叫“佩”;配制不同的药物装进香囊带在身上,或直接缝在衣服里,叫“服”,合起来就是“佩服”。把外用的膏药敷在身上叫“贴”,“服服帖帖”最早的意思是用中药治疗。就服服帖帖而言,肚脐是最佳的给药途径入口。肚脐可以吸收气、渗透味,进而影响气血运行。
中国古代服饰“肚兜”顾前不顾后,重点是遮盖肚脐,不让风寒之气侵入,体现了中医养生保健的特点。现在还能从年画上看到小孩子穿着肚兜的形象。小儿是纯阳之体,热性好动,可以穿开裆裤、光屁股,但是不能暴露肚脐。
臀和股
中医认为屁股被足太阳膀胱经(背面)和足少阳胆经(侧面)覆盖,属阳,主热、主动。
古代审美认为“丰乳肥臀才是女性美”是有道理的,这代表女性的生育、哺乳功能强大。肥臀的基础是骨盆大,加上肌肉丰满、隆盛,起码不会难产。骨盆小、屁股肌肉瘦削的女性就相对麻烦。临床上常见屁股瘦削的女性容易宫寒、痛经,平素屁股发凉、怕冷,出门都得带棉垫子,不然坐在板凳上都会着凉,引起腹痛、腹泻。男人的屁股肌肉结实、上翘,俗称翘臀,也是健康有力的象征。
别看屁股很大,肌肉多,中医针灸能用的穴位倒不多。原因很简单:普遍受力不如局部集中发力,狠不如毒。屁股上常用的穴位只有一个,就是环跳穴。环跳穴是膀胱经和胆经的交会穴,人侧卧,在股骨大转子的高点与骶骨尾椎之间取穴(下面是坐骨神经),深刺之,能够疏通膀胱经和胆经,提高腿脚供血能力,有效缓解坐骨神经痛。
大腿是股,屁股是臀,挨得很近,但不是一回事。二十四孝故事里的“割股疗亲”,说的是父母病了,做儿女的割下大腿上的肉煮到药里,治病有奇效。“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苏秦是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而不是屁股。
股骨与骨盆结合形成髋关节,股骨的顶端就是股骨头。现在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越来越低。
造成股骨头坏死的小部分原因是股骨经骨折以后没有正常愈合,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居多。岁数大了最怕摔跤,摔断骨头不易愈合,尤其是股骨头。青少年骨折容易愈合,因为他们肾精充足,生长发育势头强劲。老年人肾精枯竭,肾主骨生髓,预后就差一些。
敲胆经疗法,就是自己敲打大腿两侧的肌肉。这里是足少阳胆经循行的部位,人自然站立,双手下垂紧贴裤缝,中指末端就是风市穴。敲打这段经络或按压这个穴位,能有效提高睡眠质量,改善过敏和肥胖的症状。
膝关节调养,从肝肾入手
古文的膝字并不是“月”字边,而是“卪”(jié)字边,音、义同“节”,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厀(xī)。无论从时空哪个角度,节都代表节制、停顿、蓄积、转换。阳历有二十四节气,其实是八节气,专指大的天气变换拐点。很多植物也有节,比如竹子和玉米,夏天炎热雨水丰沛,在安静的夜晚,都能听到植物生长拔节的声音。植物的节还有保持阶段柔韧、抵御外力、预防夭折的作用。
有趣的是,禽鸟的膝关节和哺乳动物的膝关节正好相反,比如鸡的膝盖是向后的,可以向前弯曲,满足前行和刨食的需要。而人的膝盖是冲前的,只能向后弯曲。
膝关节的结构特点是骨多肉少、筋多脉少、皮薄脂少。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主受力、活动、屈伸;也决定了其发病特点,局部温度低,不耐暴力特别是不耐旋转,容易受寒聚邪气,进而影响其功能,并导致结构、形状改变。
拧过螺丝的人都知道,在螺钉和螺母之间需要有个垫圈,垫圈可以是铁片、钢丝或者是胶皮,没有垫圈做缓冲,固定很难严丝合缝,不久后,即便坚硬如钢铁也会很快磨损。半月板的功能即在于稳定膝关节,传布膝关节负荷力,促进关节内营养。正是由于半月板所起到的稳定载荷作用,才保证了膝关节长年负重、运动而不致损伤。
年老的人或身体衰弱的人,即便负重受力不是很大,也会造成半月板损伤。同时损伤后不易修复,其关节内润滑液也会减少,关节面变得粗糙,磨损加重,造成更深的损害。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所以针对膝关节的问题,在避免外力损伤的同时,治病求本找内因的话,应该从调养肝肾功能入手。观察膝盖的颜色是中医诊断要素之一。临床上常见大人和孩子膝盖皮肤颜色发黑,有的同时伴有肘部皮肤粗糙、颜色发黑。这是肾阳不足、阴寒内停的表现,严重的会影响心脏功能。
从保健角度而言,肾主骨生髓,滋养膝关节内的筋骨会耗散肾精,好色、房劳过度的人经常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眼花等症状。年老、肾气衰弱的人经常会出现膝盖打软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戒色、涵养肾精的同时,需要服用滋补肝肾的药物,可强筋壮骨。最重要的是膝盖保暖的问题,年轻时不以为意,步入中年就慢慢会出现骨关节病。
《黄帝内经》的《素问·气穴论》有:“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膝关节受寒、凝滞,一则影响运动,再则每逢天阴下雨、下雪,膝盖就会提前疼痛,成了“天气预报员”。国外很多老年妇女都深受其害,我们现在也在逐渐赶超人家。
所有关节都是气血供应不足的地方
脚踝和脖子有些类似的地方。脚踝关节和韧带的复杂程度不亚于脖子。内家拳讲究力由足起,足部的力量平时等同体重,发力行走、奔跑、旋转、跳跃时超过体重,这些力量都是通过脚踝来传导、分流到腿部和身躯的。脚踝不灵活就会导致力量分布不均,力量集中的局部就会损伤,力量不足的地方就会萎缩,进而上行影响到相关的肌肉、肌腱以及内在脏腑。
先说骨头。踝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胫骨的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共同形成的“冂”字形的关节窝,容纳距骨滑车(关节头)。由于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当足背屈(足尖向上,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小于90°叫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入关节窝内,关节稳定;反之,在跖屈(足尖向下,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大于直角叫作跖屈)时,足可做一定范围的侧方运动。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崴脚,一般都出现在下楼梯、踩到坑里,或者穿高跟鞋行走不稳时。因为在跖屈时,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关节窝内,踝关节松动且能做侧方运动,此时容易发生扭伤。其中以内翻损伤最多见,因为外踝比内踝长且低,可阻止距骨过度外翻。
再说两条主要的韧带。踝关节关节囊前、后较薄,两侧较厚,并有韧带加强。位于关节内侧的胫侧副韧带,是一条强韧的三角形韧带,起自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跟、舟三骨。三角韧带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前部纤维则限制足的跖屈。位于外侧的是腓侧副韧带,由从前往后排列的距腓前、跟腓、距腓后三条独立的韧带组成,连结于外踝与距骨、跟骨之间。距腓后韧带可防止小腿骨向前脱位。当足过度跖屈内翻时,易损伤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
崴脚以后应及时做冷敷,将冷水浸泡过的毛巾放于患处,也可用冰块装入塑料袋内进行外敷。如果踝关节扭伤已超过一天,则可改用热敷疗法,可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有利于患处瘀血和渗出液的吸收。还可采用按摩和针刺疗法。在踝关节周围痛点上用手掌或手指揉摩,在远程对侧手腕相应针刺。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治疗应在伤后一天以后应用,以免增加皮下出血。刚扭伤时,切忌用酒精、红花油或者膏药,因为这些都会使患处变热,使渗出和肿胀加重。
所有关节都是气血供应不足或气血难以通过的地方,所以膝关节带护膝、腕关节带护腕,踝关节用袜子包裹、覆盖等都是常识。让踝关节着凉受寒,损害的不仅是脚踝本身,而且是全身,特别是小腹脏器。
中医对踝关节认识很深刻,基于对解剖结构及体液、血液循环的分析,中医清楚地标明了脚部力量和气血沿脚踝上行传导的内侧路线(足三阴经脉),也标明了腿部肌肉、肌腱下行力量传导的外侧和脚面路线(足三阳经脉)在脚踝的6个受力点(穴位)。换言之,脚踝会影响到肝、脾、肾、胆、胃、膀胱6个脏腑。
人到中年以后,气血不足、受寒积累加上缺乏适量的活动,关节逐渐会变得僵硬,力和气的传导以及体液和血液循环都会变得衰弱,同时伴随着全身脏器功能的衰退。就脚踝而言,很多人的脚踝只能前后屈伸,左右活动的范围变得很小,几乎消失。临床做脚踝检查时,会发现很多中年人的脚踝冰凉,关节周围都有局部肿胀或增生结节,轻微的触碰就会带来剧烈的疼痛。经过医生的手法按摩、推拿或针刺以后,其脚踝活动范围恢复正常,平素冰凉的手脚都会变得温暖。
多喝水是个谬论
地球表面70%都是水,人的体重70%以上也是水。前者说的是面积,后者说的是质量,两者本不相干,但一般人常举例用来晓之以理,说明天、地、人相感相应的道理。
确切地说,占人体体重七成以上的并不是水,而是体液。你刚喝了一瓶水停留在胃里,或者你憋了一泡尿存在膀胱里,这就不能算是体液。前者有待人身转化、吸收变成体液,而后者则是体液代谢以后排出的废水,有待排出或被吸收再利用。
当今社会,无论上智还是下愚,大多用简单、粗暴的思维,把水等同于体液,把人当成了试管,以为灌进去水就会直接变成体液。所以就出现了无论大事小事、无论何种疾病,多喝水成了万能利器,甚至衍生出了每天要喝8杯水、早晨起来先喝一杯水等诸多养生保健的谬论。
其实用脚趾想想都会明白,水需要被温暖、消化、过滤、吸收以后才能变成体液。
首先,水不是体液的最显著区别就是温度,人的体温是36.5摄氏度,喝冷水、冰水,或者直接嚼冰都需要用肠胃把它融化、加热到与体温相同的温度才能被吸收利用。这需要消耗人体内部的热量,碰上肠胃温度低的人或一时喝进大量冷饮的情况,冷水暂时不能被加热,反而会冷却、降低周围组织的温度,造成组织液的凝滞,阻止腺体的分泌。最终的结果就是,喝冷水不仅不能补充体液,反而阻碍了体液的循环,出现越喝越渴的情况。或者出现胃里“咣咣”有存水,而口腔却极度干燥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水气病,日本汉方医生直接称之为水毒。
中国人历来主张喝开水、喝温水,除了卫生、消毒、灭菌的因素外,喝热水能方便人体消化吸收,快速促进津液生成。喝水并不直接解渴,生津才能止渴。只要能生津,不喝水也能解渴,想想望梅止渴的故事就不难明白其中的道理。相较喝冰水,喝热水不仅不会消耗肠胃能量,反而能补充热量,一方面补充水分,另一方面促进体液代谢循环,“津津有味”“津津乐道”就是体液得到补充的表现。
天热时喝杯热茶,回甘的感觉就是有了唾液分泌,再喝,头面、体表轻发汗,发散燥热。继续喝,腋下生风的感觉就是腋窝出汗了。腋窝是手少阴心经第一个穴位极泉穴的所在,这里出汗或分泌出狐臭黏液,扰心的热毒就有了发泄出口,内心的燥热烦闷就会消散,达到“心静自然凉”的目的。
同样的道理,夏天闷热潮湿的时候你可以图一时痛快冲个凉水澡,洗过之后会感到长时间的燥热;而同样状态下洗个热水澡,换来的却是长时间的清凉。
与喝冰水的人不同,有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习惯喝滚烫的水。现代医学发现,这种人的口腔癌、食道癌和胃癌的发病率远远高出普通人。这一论断也吓坏了很多人,他们因此不敢再去喝开水。其实这一论断是典型的颠倒因果,不是习惯喝开水的人容易得癌症,而是容易得食道癌、胃癌的人喜欢喝滚烫的水。
中医诊疗超越了物质层面,进入到了能量和信息的高度,因此虚、实、寒、热的概念贯穿始终。人的体质不同,对寒、热、温、凉的感觉体会也不同,有的人皮糙肉厚,有的人弱不禁风。临床上看到很多阴寒内盛的患者,自述无论多热的饭菜、汤水喝到嘴里就能变凉。这些人经过治疗,吐出很多冰凉的黏痰浊涎以后,这种阴寒的状态和感觉才会消失。而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为滋生肿瘤提供合适的条件。津液不同于饮进去的水的第二个特点是,水饮必须经过胃肠黏膜过滤以后才能初步变成人的体液,这也是人体主动消化和吸收的一个过程。
水饮入口后,口腔和咽喉乃至食道黏膜都会被滋润,会少量吸收水分。水饮入胃,被胃温暖柔化,送到小肠。胃主要是分泌黏液和胃酸,付出多、吸收少。胃壁偏厚,并不直接吸收水分。很多人饮水过多或单位时间喝水太多,会将大量水液存储在胃中,稍微一动,就能听见肚子里的“咣咣”水响。这样做会把胃壁平滑肌拉长,时间长了会造成胃壁弛缓或胃下垂。有些人被诊断为瀑布型胃,大多是饮食不节造成的。更大的痛苦是,这些人喝了一肚子水,但是不被消化吸收,口中还是焦渴难耐,这就是水气病,发展严重了,先伤胃、后伤心。舌头胖大出现齿痕,患者还会出现很多心脏病症状,比如心慌心悸、胸闷胸痛,甚至有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等。
除了提醒患者本人必须要改变不良的饮水习惯外,中医治疗水气病主要用温阳利水的方法,代表方剂有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和真武汤,也可以艾灸或点按针刺水分穴,具体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有意思的是,古人发现了能促进水饮被消化、吸收、代谢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人工制造甘澜水,在《汤液经法》乃至后世的《伤寒杂病论》中有详细的论述。
具体做甘澜水的方法是:“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从精气的角度来讲,这是将人气注入到了水中,使水的能量更丰富、更灵动,从物质层面上讲,这样做打破了水的分子团和长链分子,使得水分子更容易渗透进入到人体。
小肠是真正吸收水饮的器官,小肠壁薄,血管和淋巴管丰富,小肠又容纳了丰富的消化液和消化酶,这些活力元素溶解在饮食中,再被小肠温化吸收,水饮就脱胎换骨变成了真正的津液。大肠是吸收、挽留水饮的最后一道防线,残渣余孽、浊水污物在大肠中被腐蚀发酵,化腐朽为神奇,是制造精气的主要场所。很多人视大肠为污秽场所,每天和大便较劲,恨不得天天洗肠、清肠,殊不知在屎尿中,没有粪便的发酵滋生,人会少了一大半精血来源,连好汉都经不住三泡稀。
人体津液最大的分泌代谢腺体是汗腺,它们遍布于全身的皮肤中,汗腺是单曲管状腺,分泌部为较粗的管,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中,盘曲成团,管腔小。导管较细而直,开口于皮肤表面。汗腺细胞分泌的汗液除含大量水分外,还含钠、钾、氯、乳酸盐和尿素。汗液分泌(出汗)是身体散热的主要方式,对调节体温起重要作用。外界湿度高时汗腺分泌旺盛,可散发身体大量的热。人体还有几种大的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和阴部等处。这种腺与上述的外泌汗腺不同,分泌物为较黏稠的乳状液,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分泌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特别的气味。
说到津液就不能不提到乳汁,中医认为,乳汁是母体精血所化,是滋养哺育婴儿的最重要营养物质。一般哺乳期的妇女处于闭经状态,人的精血是有限的,一旦同时支撑两个方面的损耗,月经来潮只能意味着乳汁的下降。所以我们一般建议产妇在月经来潮后及时断奶。人体的津液还包括生殖腺的分泌物,比如男性的前列腺液和精液,以及女性的前庭大腺和带下。中医认为,肾主水,这个水就包含脊髓、脑髓、血液、体液等,这些都是肾精所化,不能轻易流失。
人体代谢以后产生的废液、废水主要是通过肾脏过滤,通过输尿管排泄到膀胱暂时储存,如果需要,这些储存在膀胱内的废水还可以被人体再吸收利用,中医称之为蒸腾气化。
正常人体津液有升降出入,有赖于气的推动,中医称之为卫气,称推动血液在血管内循环的气为营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调和,人体就能正常运转。
卫气并不神秘,它有三个来源,首先是呼吸进来的精气,以及呼吸本身产生的动力和节奏。道家把呼吸称为橐龠,一张一弛、一呼一吸产生的力量推动了津液的循环和运行。中医发现并标记了这些津液循行路径和规律,称之为经络,十二正经就起于肺,循环全身。其次,卫气来源于食物中的能量,水谷中的剽悍之气被人吸收、利用变成卫气,温暖、推动津液运行。最后,卫气来源于下焦的元气,也就是人体先天之精化生的动力和能量。换言之,如果没有气的推动,人体的津液就会全部或局部变成一潭死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否则正常的津液就会变成痰涎、冷饮,这些病理产物又会变成致病物质,阻碍气机,化生瘀血,进一步戕害人体。
遗憾的是,现代人只关心血液成分和循环运行情况,而忽略体液成分和体液循环。事实上,血液出问题之前必是体液先出问题,血液四高(血压、血糖、尿酸、血脂)之前,体液成分肯定先出问题。
所以谨慎饮水、输液,促进津液的代谢、升降出入,防止废水、废液、痰液的生成,以及及时化痰散结,是养生保健、早期预防、治未病的主要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