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颜涛解析《墙盘》与《毛公鼎》——综述丨三品课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本季三品课堂由三品美术馆携手“正书六家”: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六位老师,共同推出。
大家还可订阅书法媒体《书法》杂志、《书法报》获取更多精彩教学内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65年生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中国书协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
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
多次担任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展览评委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篆书作为各种书体的源头,形成了书法对美的审美原则,正如明·丰坊《书诀》所云:“故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终以正锋为主”。又云:“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米芾作为历史上的行草书大家,对篆书却有着深深地体悟。他说:“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他认为篆书最具备书法的自然之美。《晋史》称王羲之书法暮年方妙,“浑浑然犹篆籀意”。傅山也曾说道:“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钟王之不可测也,全得自阿睹”。还说:“楷书不自篆隶八分来,即奴态不足观矣”。而且通过正确对识篆用篆,掌握古汉字的构成原理,形体结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主体演进与“篆引”的性质和美学意义,这对各种书体中文字的正确运用和审美的准确把握提供了保障。正如明代赵宧光所说:“学书先学篆隶,而后真草。”又云“作字须略知篆势,能使落笔不庸。是故文字从轨矩准绳中来,不期古而古;不从此来,不期俗而俗,书法所称‘蜂腰’,‘鹤膝’,头重末轻,左低右昂,中高两下者皆俗态也,一皆篆法所不容,由篆造真,此态自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墙盘》原贴
以上是说明学习篆书的重要性。我们这里主要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墙盘》和《毛公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这两种铭文为范本的大篆学习之前,我们一定先要有小篆的基础,即遵循先静后动,先收后放,先平稳后险绝,先共性后个性的原则。学习篆书,多以秦篆秦《泰山刻石》为入手正途,也有主张以介于大篆和小篆过渡期间的《石鼓文》入手者。此两种笔法一致,都完备的体现出“篆尚婉而通”的“篆引”古法,风格特征统一,只是字型一个趋长,一个取方,重心一个靠上些,一个居中些而已。此两种范本,以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选”秦《泰山刻石》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石鼓文四种》最为受用,前者在刻石拓本后附有现代书家沙曼翁先生的临本。后者四种依次为原拓本、技术复原本和吴昌硕、罗振玉二位先生的临本。这样可以照原拓精神风貌如实临写,遇到残泐难以辨认处,则可把技术复原本和临本作为参考,以免将某些残泐不清的字写成与原字篆法不同的错字。对篆书初学者也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临习较完整地保留了秦篆笔法的《王福厂书说文部目》作导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毛公鼎》原贴
因为小篆字形平正端庄,修长婉转,线条圆润劲健,沉郁通畅。有了这种形同“玉箸”、“铁线”的小篆长线条的形态和质感训练,我们书写金文时,尤其是其中遇到一些短小笔画,甚至“肥笔”时,不至于零乱琐碎,或因制作影响其书写性,即线条的自然流畅,开张伸展。结体也因有了小篆的方整统一基础,从而避免在书写形散体圆的金文大篆时,因把握失度而显得支离散漫。
前面王友谊先生在课程中已经为我们讲过了金文的流变,所以下面,我们就直奔主题,一起了解和重温《墙盘》和《毛公鼎》的相关常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墙盘
《墙盘》,西周中期前段,即恭王时的器物。1976年12月,陕西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村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座青铜器窑藏。该窑藏共出土青铜器103件,玉器6件,著名的国宝重器《墙盘》重见天日,展现在世人面前,此盘通高16.8厘米,口径47.2厘米,腹深8.1厘米,重12.5公斤,现藏陕西省岐山县的周原博物馆,造型优雅,窄沿方唇,双附耳高出盘口,圈足沿下折。纹饰精美,腹饰垂冠,分尾鸟纹,圈足饰变形兽体纹,均以云雷纹衬底,外底有斜方格阳线。《墙盘》最珍贵的价值在于铭文内容。铭文18行284字(其中重文5,合文3)。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首先用简短的文字,记载了周初七位天子和作者史官墙的微氏家族列祖列宗的功业伟绩,可以说是一部西周前期,长达百余年的详实历史。把重大历史事件,列出一条主要线索,属于大事记式铭文,内容丰富,涉及西周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与《诗经》、《尚书》等有关史料相互印证和补充,所以被赞誉为青铜史书。其次。铭文以四言为主,辞藻华丽,自成段落,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带有骈体风格的文章。内容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有序,文辞典雅高古,用字精炼扼要,韵文与散文互见,对研究上古文学有重要意义。而这里让我们尤为叹为观止的是其书法艺术的美仑美奂。最具代表性地显示出西周金文书法的典型已经确定。其线条圆润,遒劲挺秀,起收笔皆藏锋,中锋行笔,圆转自然,气韵流畅,结体端庄典雅。字形依笔画繁简错落生动。章法上除最后一行较其他行多出五字,字距密,如同收尾处落款,打破横成行、竖成列的齐整外,总体上充分表现出结构均衡,气息纯静。其线条的纯化与结构的秩序都已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墙盘》的典正雍容,纯淳娴雅,代表了西周金文鼎盛时期所追求的艺术审美理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宣王时的器物,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通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因其同时具有的高度历史价值和独特超凡艺术价值,与同是晚清时期又同是在陕西周原地区相继出土的《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并称为“四大国宝”。只是《大盂鼎》和《虢季子白盘》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而《毛公鼎》和《散氏盘》在抗日战争前夕随国家南迁,1949年又送往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内壁铸铭文497字(其中重文9,合文9)。是商周青铜器中铭文最长器物,世属罕见,可与《尚书》媲美,被称为天下第一铭文。这个体形并不算大,而且造型,纹饰和铸造又简单朴素的毛公鼎,之所以被视为稀世瑰宝,正是源自其铭文在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铭文记录了宣王对忠臣毛公的训诰和赏赐,对研究西周晚期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特别从宣王的训诰中,显示他重用贤人,爱待民众的态度,以及推进王朝中兴的一些重大新措施等。《毛公鼎》铭文虽然篇幅巨大,字数繁多,但章法疏密有致,成行列队,可见周人尚礼,进退有节。尤其铭文字体,圆融婉通,转折自如,字势纵向舒展,修长平整,线条穿插处处显得彬彬有礼。自然灵动中又不失规矩严谨,结构端严中又不乏生动活泼。通篇气势磅礴,彰显出中华民族“正大气象”的气势宏大、泱泱风烈的审美理想。
《墙盘》和《毛公鼎》文字内容的识读和欣赏,现在收录的资料很多,简易普及的有文物出版社“中国古文字导读”《商周金文》小册子,即可参考,这方面的话题不再展开。我们主要从金文书法艺术角度,首先来谈谈,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两种做学习金文书法的范本。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墙盘》临写
从清人至民国到当代的以毛笔书写原本铸刻金文的书家,细细鉴赏,尽管表现手法各异,风貌繁多,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两种类别,一种是偏重于文人学者的静态工稳型,追求作品的文雅,即所谓“书卷气”。一种是偏重于书法艺术表现的动态写意型,追求作品的雄强,即所谓“金石气”。如果说前者是高韵深情的内敛性低吟倾诉,后者则是激情四射的外向性高歌呐喊。当然这只是为了说明两者的不同,夸大其特征的语言表述。其实,二者也只是相对而言。好的作品,兼具众妙大美,“金石气”中含有“书卷气”,“书卷气”中含有“金石气”,只是不同侧重而已。《墙盘》和《毛公鼎》在商周金文中不但字数多,便于作为范本临习掌握风格特征,而且这两种结体都稳健,笔法都精严,线条都严实有规律可循。集中体现了金文的笔法和主流审美风格。《墙盘》中很少有方折,更与后来“婉而通”的“引笔”小篆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我们甚至可朦胧地看到其延伸到《虢季子白盘》到《秦公簋》到《石鼓文》再到小篆秦《泰山刻石》这样的轨迹。也因为此器在制作和保存上都十分精良,铭文字口光洁如新,用笔特点清晰明了。线条粗细均匀,清澈明净,笔画中间几乎没有提按痕迹。在金文中,应该适合以静态工稳型笔法来表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毛公鼎》临写
《毛公鼎》与《墙盘》在主题相类的统一大格调中,又有着自己的风格特点,即圆中带方,多处有寓圆于方,转中带折,转折自如,而且字与字,画与画,甚至同一笔画中有粗细变化。而且因为锈蚀残泐,增加了线质苍涩的节奏感,应该更适合以动态写意型笔法来表现。当然“对花作画将人意”,对作为载体的《墙盘》和《毛公鼎》这种“花”如何去“画”,用哪种手法表现,可以因不同作者的理解、想象而发挥。只是从两种铭文的形迹上,我认为这样与原始文本更接近些,至于不同的发挥,甚至创造性地节外生枝,则是另外一回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篆书用笔,正合宾虹老人说的:“平、圆、留、重、变”五字法。
通常说到的“玉箸”、“铁线”为代表的小篆线条时,以“线无起止”来概括形容。既不似楷书和隶书强调起笔和收笔时的复杂,甚至夸张动作留下两端明显突出的痕迹。也不似行草书法大提大按的“甩开”。更多的时候其关钮则是善于于空中使笔,寓动于静,要笔笔送到,受力均匀,而不可使其柔弱,这才是“平”。平非板实,如水有波折,而不妨碍其平,用笔要外现平稳而内含波澜、暗流涌动,才能显示出它的生动,才能见线势。所谓如锥画沙者,方可得到“平”的要义,此为“平”之法。
起笔须要逆锋藏头,收笔须要回转护尾。篆法起讫要做到首尾衔接,势取全圆,笔法线条须化“金刚杵”为“绕指柔”,于婀娜中仍保持刚劲和遒练,圆浑中仍不失润丽和柔媚。所谓如折钗股,此为“圆”之法。
笔有回转顾盼,上下映带,不疾不徐,如善射者盘马弯弓,引而不发。用笔之法,最忌浮滑,浮则轻忽不通,滑则柔软无力。要做到笔欲向右,势先逆左;笔欲向左,势必逆右,即先蓄力而后发力。笔画由积点而成线,遒劲沉着,所谓如屋漏痕者,此为“留”之法。
“重”并不是重浊,重浊便使笔画婉转和交接处笔路浠混不清。亦不是重滞,重滞便使笔画行进时笔锋顽笨而难以转运。在以笔杀纸中又能做到金至重而取其柔;铁至重而取其秀,使气而不逞强,不以鼓弩为力,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得到了“重”的法要。
李阳冰论篆书云:“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笔笔之间须有左右回顾,上下呼应之势。笔随势转,情由势生,法而无法,无法而法,其不拘于成法的生动活泼正是其“变”之法。能以宾虹老人这用笔五字诀为之,自可求得篆书线条独特的“个中三味”。
因此篆书笔法与其它几种书体相比较最为简约纯粹,而恰恰越是这种辅助手段少的表现越见难度,所以对篆书线条质感的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要求也更高,因此我们才在这里占用了大块篇幅和时间细讲详述。